-
1 # 閉門推月
-
2 # 澤野弘之33040739
印度民族結構不是複雜不復雜的問題 是統一不統一的問題 蘇聯100多個民族複雜吧 人家也沒事啊 主要問題是 印度的民族還是主要以宗教認同 沒有真正形成國家認同 我都好奇印度有沒有民族國家的概念 現代國家的概念首先是民族國家 印度絕大多數人口 並不認同印度 只認同神 這就尷尬了 你跟印度不管如何發生戰爭 對於一個鬆散的國家來說 誰當皇帝不是當皇帝 反而宗教衝突頻繁發生 這才是問題
-
3 # 雲霧山中繞清泉石上流
印度的民族之多,構成之複雜,在世界上是罕見的。這主要是世界性的民族大遷移,大融合的產物。約在公元前3000年前, 達羅毗荼人就居住在這裡。此後, 習慣上稱之為雅利安人的遊牧部落從西北部遷入; 以後又有波斯人、大月氏人、厭噠人等陸續從西北部進入, 形成了印度民族的複雜現象。全國現有幾百個民族和部族, 其中印度斯坦族人數最多, 約佔全華人口46.3%,主要分佈在北方邦、旁遮普邦、比哈爾邦、拉賈斯坦邦和中央邦等地;次為泰盧固族、馬拉地族、泰米爾族、古吉拉特族、坎納拉族、馬拉雅拉姆族、奧里亞族、旁遮普族,孟加拉族等, 人口均超過1000萬。
全國現有語言和方言1652種, 分屬四大語系:印歐語系、達羅毗荼語系、漢藏語系、孟達(南亞) 語系。其中使用人數超過1000萬的有15種, 並被憲法列為主要語言, 使用人數佔總人口91%的印地語為官方用語。宗教對印度社會有深刻的影響。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錫克教都起源於此。印度教(又稱新婆羅門教) 信徒佔全華人口80%以上。佛教和耆那教13世紀前流行於印度, 後衰落。目前耆那教僅在古吉拉特邦和拉賈斯坦邦有少量信徒。佛教則僅在東北部有少量流行。錫克教流行於旁遮普邦、哈里亞那邦和德里。伊斯蘭教信徒居全國第二位(占人口11%),主要流行於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 以及阿薩姆、西孟加拉、喀拉拉和比哈爾等邦。基督教(占人口的3%)流行於那加蘭邦和米佐拉姆中央直轄區。還有少數人信奉猶太教和瑣羅亞斯德教(即波斯教) 。
社會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尚存在著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梵語為瓦爾納) 。印度的種姓制度由來已久, 在雅利安人最早的宗教典籍《梨俱吠陀》中, 就出 現了4個最初的種姓, 即婆羅門(僧侶) 、剎帝利(貴族和武士) 、吠舍(平民) 、首陀羅(奴隸)4個等級。以後又演變為三大等級, 即大體由原來的婆羅門、剎帝利和吠舍所組成的高階種姓; 由原首陀羅組成的低等種姓; 第三等級是一些沒有種姓身份的" 賤民", 社會地位最低, 即所謂不可接觸者, 為數竟近1億人, 約佔全華人口總數1/7。種姓制度的實質是階級壓迫。種姓之間, 由於社會政治、經濟地位懸殊, 經常引起衝突。目前在城市和較發達地區, 種姓間的隔閡有所消除, 但農村中仍有很大影響??
人口1000萬以上的民族:
1. 印度斯坦人 (Hindustanis)
南亞印度民族集團之一。又譯" 興都斯坦人" 。約18050萬人(1978),分佈在北方邦、中央邦、德里邦、拉賈斯坦邦、哈里亞納邦、比哈爾邦, 以及全國各大城市。中國史籍中稱其居住地為" 身毒" 、" 賢豆" 、" 天竺" 、" 印度" 等。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型別, 混有澳洲人種成分。一般認為印度斯坦人主要是公元前14世紀左右遷入的古代雅利安遊牧部落與當地達羅毗荼人的混血後裔, 故有人稱之為" 雅利安-達羅毗荼人" 。膚色從淺褐至黑色都有, 其中上層較白, 下層較黑。系由許多族源相同、語言文化和生活方式接近的地區性民族集團組成。印度並不把他們作為一個民族看待。把他們聯絡在一起的是印度斯坦語, 其中包括印地語和烏爾都語, 均屬印歐語系印度語族。印地語以天城字型的梵文字母為基礎, 包含較多梵語詞彙, 是印度的官方語言。烏爾都語則是在莫臥兒王朝時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其中既有印地語、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的詞彙, 又有土耳其語和其他語言的詞彙。其書面語用阿拉伯字母拼寫。印度斯坦人主要信奉印度教, 部分信奉佛教和伊斯蘭教。公元前7世紀在吠陀教基礎上形成婆羅門教, 主張吠陀天啟、祭司萬能和婆羅門至上;把人分成婆羅門(祭司) 、剎帝利(武士) 、吠舍(農民和工商業者) 和首陀羅(無技術的勞動者)4大種姓, 並另有賤民等級。爾後, 又由4大種姓演變出許多亞種姓。種姓之間界線森嚴, 非但不能通婚, 甚至不能同坐、同食。8~9世紀,經商羯羅改革, 逐漸形成目前的印度教, 為大多數南亞人所信仰。公元前6~前5世紀, 作為反婆羅門思潮的佛教和耆那教興起, 印度斯坦的鹿苑成了佛教中心。13世紀印度教復興, 佛教在印度受到排擠, 但在亞洲其他地區得到廣泛傳播。耆那教目前信徒雖少, 但還有相當勢力。早期商人帶來伊斯蘭教。隨著12世紀穆斯林征服印度, 伊斯蘭教勢力越來越大, 至16世紀佔據統治地位。目前, 印度斯坦人中仍有少部分是穆斯林。受印度教種姓制度影響, 穆斯林中也有等級之分(有人稱之為" 族姓"), 分為賽義德、謝克、穆格爾等, 但等級界線不及印度教種姓那麼嚴格。
印度斯坦人歷史悠久, 與其他民族一起共同創造了輝煌的印度文化。公元前2000年至前1000年間寫成《吠陀》, 成為婆羅門教以及印度教最古老的經典。後來成書的還有《奧義書》、《往世書》、《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摩奴法典》以及大量佛經, 流傳至今, 是人類文化寶庫中的重要遺產。在天文、歷算、醫學、音韻學、繪畫、音樂、舞蹈、建築、雕刻等方面也有很高成就。印度斯坦人與華人民早有友好交往。公元前117年, 張騫出使西域曾派副使前往。5世紀及以後, 中國高僧法顯、玄奘曾遊學其地, 許多印度僧人也曾前來中國講經?? 印度斯坦人盛行父系大家族制, 常由三、四代人組成。印度教徒實行種姓內婚, 多為父母包辦。婦女地位低下, 寡婦不許再嫁。寡婦殉葬之事, 至今時有發生。印度教徒一般採用火葬 , 餘燼投河。恆河是印度教的聖河, 認為骨灰投入聖河是人生最好的歸宿, 可來世得福。為此, 很多病人、老人不惜長途跋涉來到恆河岸邊, 等待最後時刻的降臨。男子一般穿無領長袖寬衣, 下著圍褲或著寬大衣褲。婦女上穿淺色開襟短袖緊身衣, 下圍彩色紗麗, 一端裹住腰身, 另一端搭在肩上。紗麗與緊身衣之間袒露一段腰身。婦女首飾很多, 不少人喜戴鼻飾。
印度斯坦人主要從事農業。農村實行種姓服務制度, 按傳統職業分工。恆河地區是印度主要農業區之一, 北部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大麥和豆類; 南部種植水稻、油料作物、甘蔗和棉花等。一部分人在工廠、礦山做工; 手工紡織普遍, 以棉紡、喇繡及金屬製品等精巧手工藝著稱於世。近年來資本主義有較大發展, 但在農村中主要是封建性小農經濟??
2. 達羅毗荼人(Dravidians)
南亞使用達羅毗荼語言各民族的統稱。屬不同人種類型。泰盧固人 、泰米爾人、馬拉雅蘭人以及坎納拉人等屬達羅毗荼人種型別。多信印度教的溼婆教派。對其起源, 學術界意見不
一。一般研究者認為他們是從地中海沿岸或小亞細亞進入印度的, 使用達羅毗荼語言的布拉灰人是其滯留部分。原有相當高的文化, 聞名於世的莫亨覺達羅和哈拉巴文化(現在巴基斯坦境內), 即達羅毗荼人所創造。但也有人認為他們本來就是印度的土著民族, 發源於今泰米爾納德地區。遊牧的雅利安人進入印度, 迫使達羅毗荼人南遷或逃往其他地區。目前這些民族的經濟文化均較發達。
另有一些較為原始的民族雖在不同程度上受上述民族的影響, 而且使用達羅毗荼語言, 但主要屬尼格羅-澳洲人種中的維達型別(如託達人、科塔人、奧朗人、坎德人及貢德人等) 和尼格利陀型別(如馬勒爾人、潘尼安人、卡達爾人等) 。他們的經濟、文化均很落後, 許多尚處在母系或父系氏族社會階段, 靠採集和射獵為生, 保留萬物有靈信仰。民族學家有時稱他們為" 前達羅毗荼人", 認為他們是達羅毗荼種人來到前就生活在印度的土著居民。
3. 泰盧固人 (Telugus)
南亞印度民族之一。又稱" 安得拉人", 約5450萬人(1978),主要分佈在安得拉邦, 相鄰各邦亦有分佈。屬達羅毗荼人種型別。使用泰盧固語, 屬達羅毗荼語系東南語族, 受梵語影響很大, 吸收大量梵語詞彙。字母與坎納拉文近似, 系由梵文天城體演化而來。信仰溼婆教和毗溼奴教混合的印度教; 一部分人信仰基督教或伊斯蘭教 。有人認為泰盧固人是雅利安人、達羅毗荼人和蒙古人的混血後裔。公元前3~公元3世紀曾建立安度羅國, 有發達的文學藝術。19世紀在英國殖民統治下, 備受嚴重剝削。印度獨立後, 於1953年建立安得拉邦。
泰盧固人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4個種姓,每一種姓又分數以百計的亞種姓。但種姓界線不如其他地區嚴格。實行種姓內婚,允許交表親,寡婦不許再嫁。人死後在河邊火化,餘燼投河。多數人以務農為生,種植水稻、菸草、芒果等,部分人從事漁業。男人喜穿無領肥袖長衫,纏一寬大圍褲,包頭布,留翅胡;婦女穿紗麗,無論貧富,從頭到腳戴滿各種首飾,吊一大鼻環,用蕃紅花或薑黃把全身染成黃色,有的文身 .
4.馬拉地人 (Marathis)
南亞印度民族之一。亦稱為"馬哈拉施特拉人"、"馬拉塔人"。約有5000萬人(1980),主要分佈在馬哈拉施特拉邦,其他邦也有分佈。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型別。使用馬拉地語,屬印歐語系 印度語族。有以梵文天城體字母為基礎的文字。多信印度教,部分人信耆那教、 伊斯蘭教 和基督教。馬拉地人系雅利安人與當地的達羅毗荼人混合,並吸收拉傑普特人、古賈爾人、阿赫爾人等成分逐漸形成的。他們在歷史上曾建立摩訶喇陀國,1674年建立強大的馬拉塔帝國。1775~1817年間數次發動武裝鬥爭,反抗葡、英入侵,失敗後遭受殖民統治。1960年建邦。種姓制度甚嚴,分為三大部分,即阿斯爾馬拉地、貢畢馬拉地和貢格利馬拉地。阿斯爾馬拉地人自稱是上層拉傑普特人的後裔,過去多是封建地主和王公貴族。其他兩部分被認為是下層馬赫拉塔人的子孫,歷來當農民、牧民、僕役和兵士。三部分人之間原則上互不通婚。馬拉地人文學、藝術歷史悠久,早在13世紀已有本民族的文學書籍。農村居民愛穿緊袖或短袖無領衫,纏大頭巾;城市男子愛戴黑圓帽,留翅胡,婦女穿方格紗麗。大多從事農業,種植水稻、棉花、小麥和豆類。近年來資本主義經濟有所發展,但廣大農村仍以小農經濟為主。
5.泰米爾人 (Tamils)
南亞民族之一。約4780萬人(1978),主要分佈在印度的泰米爾納德邦、安得拉邦、喀拉拉邦,以及斯里蘭卡的東部和北部地區。在緬甸、馬來西亞、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模里西斯、斐濟、東非和南非的印度僑民中,亦有為數不少的泰米爾人。除一部分雅利安婆羅門外,都屬達羅毗荼人種型別。身材矮小,膚色較黑,鼻子小而扁平,嘴唇厚,頭髮黑而濃密、捲曲。使用泰米爾語,屬達羅毗荼語系南部語族,有獨特字母。信仰印度教,屬溼婆教派,種姓制度森嚴;少部分人信基督教。有的印度學者認為,印度南部的古老居民最早是尼格羅人 ,後來是原始 澳洲人 ,再後是 達羅毗荼人。最後,雅利安人南下,征服了達羅毗荼人。他們和達羅毗荼人中的祭司結合,形成婆羅門種姓。
泰米爾人歷史悠久。公元前3世紀曾建立焦爾(舊譯朱羅)、邦迪耶(舊譯潘地亞)、傑爾(舊譯其羅)等國。13世紀入侵斯里蘭卡,在其賈夫納地區建立王國。14世紀為維查耶納加爾王國的一部分,17世紀分裂成許多小王國。泰米爾人長於建築、青銅雕塑,以及表演古典舞蹈和民間戲劇,對印度南部、斯里蘭卡北部及東南亞文化的發展起過重要作用;航海、數學、醫學亦有很高成就。經濟因地而異,有的狩獵,有的從事畜牧或漁業,有的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男人通常只纏一條兩米長的圍褲;有的還披一條小布單或穿一件無領長袖綢衫。婦女喜歡穿帶金銀花邊的紗麗。以大米為主食,喜吃酸辣、椰油和葷食,飲咖啡。盛行姑舅表婚,山區仍有搶親習俗。人死後行火葬 。
6.古吉拉特人 (Gujaratis)
南亞印度民族之一。舊譯"瞿折羅人"。約3260萬人(1978),主要居住在古吉拉特邦境內,其他邦也有分佈。基本屬歐羅巴人種,但混有達羅毗荼人種和蒙古人種的成分。使用古吉拉特語,屬印歐語系 印度語族,梵語詞彙佔40。有以梵文天城體字母為基礎的文字。大部分人信仰印度教,少部分人信仰 伊斯蘭教、耆那教、祆教和基督教。中世紀曾建立國家,中國古稱為"瞿折羅"、"胡茶辣"。19世紀上半葉遭英國殖民統治。印度獨立後於1960年單獨建邦。
近幾十年來, 不少古吉拉特人成為印度政界有影響的人物, 民族運動領袖、聖雄M.K. 甘地即其中之一。古吉拉特人分拉吉普特、古賈爾、婆羅門和吠舍四大種姓。實行種姓內婚。農村主要穿圍褲、頭包大頭巾。城市多穿無領長袖衫或襯衣, 外套緊領長衣或西服, 戴黑尖帽或甘地帽(船形白帽) 。婦女主要圍裹紗麗。城市居民以麵食為主, 大米為輔; 農村的則以高粱、粟米為主食。主要從事農業, 種植水稻、小麥、玉米、甘蔗、棉花等。部分人以經商為業。爪哇的印度商人, 日本的印度珠寶商, 多為古吉拉特人。印度的大工業、電影業、戲劇業以及海上貿易, 大多也掌握在古吉拉特人手裡。
另有部分古吉拉特人分佈在巴基斯坦、東南亞、非洲等地??
7. 坎納拉人 (Kanarese)
南亞印度民族之一。亦稱" 坎納達人" 。約3000萬人(1980)。主要居住在卡納塔克邦, 與之相鄰各邦亦有分佈。屬達羅毗荼人種。使用坎納拉語, 屬達羅毗荼語系南方語族。其文字系由梵文天城體演化而來。信仰印度教和耆那教, 也有人信仰伊斯蘭教 或基督教。保留母權制殘餘。分婆羅門、沃克林、林加耶德和首陀羅4大種姓。婆羅門屬社會上層。沃克林人數多, 有影響, 自稱是剎帝利的後裔。林加耶德意為敬奉溼婆林加的人, 原是一個宗教派別, 後來才形成一個種姓, 他們有文化, 善於經商。首陀羅人數最多, 原是當地的土著居民, 後來成了婆羅門和沃克林的奴僕。首陀羅分許多支, 其中不少至今仍生活在深山老林裡。坎納拉人主要從事農業, 種植水稻、棉花。一般都纏圍褲, 上身披一布單。在正式場合穿黑色長外套, 包帶金邊白色頭布。工人多戴皮帽。農民喜在腰間插一把匕首。婦女穿緊身胸衣, 纏彩色紗麗, 脖頸、胳臂、腰部裸露, 全身用蕃紅花和薑黃塗成黃色, 牙齒染成黑色, 頭髮一半盤成圓形髮髻, 一半散在髮髻四周, 再插以各種鮮花; 全身戴滿各種首飾。
8. 旁遮普人 (Punjabis)
南亞民族之一。約7000萬人(1978),主要居住在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印度的哈里亞那邦和旁遮普邦及印、巴其他地區。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型別, 混有蒙古人種血統, 典型的旁遮普人高大魁梧, 膚色稍白, 略帶褐色。使用旁遮普語, 屬印歐語系印度語族。文字用錫克教師尊創制的古魯穆喀字母、阿拉伯字母或梵文天城體字母。不少人通用烏爾都語和印地語。旁遮普人大體由4種人組成:①古代雅利安人及後來進入旁遮普地區的希臘人和塞種人等, 主要分佈在印度境內。②賈特人, 主要分佈在巴基斯坦境內。③拉傑普特人, 系移居旁遮普的拉賈斯坦人的後裔。④古賈爾人, 古代自克什米爾遷入, 其上層多屬剎帝利種姓。
巴基斯坦境內的旁遮普人多信 伊斯蘭教 ; 印度境內多信印度教和錫克教。信仰印度教的旁遮普人實行種姓內婚, 死後 火葬。信仰伊斯蘭教的旁遮普人按伊斯蘭教習慣通婚, 死後 土葬 。近年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有一定發展, 農村以小農經濟為主。主要從事農業, 紡織、陶器、地毯工業和木刻也很發達。信奉印度教的柯德利(即剎帝利) 種姓則多從事商業。農民通常穿無領長袖布衫, 纏圍褲, 包長頭巾。逢年過節和婚嫁喜慶時, 則穿絲綢衣服, 頭巾的一端或兩端垂在耳上。城市婦女穿肥腿長褲、單衫, 披披巾。婦女善於繡花, 披巾上常繡各式花色圖案。以麵食為主, 在膳食中喜用大量酥油和乳酪。旁遮普人性格開朗, 能歌善舞。
9. 比哈爾人 (Bihar)
南亞印度民族之一。主要分佈在比哈爾邦境內, 孟加拉邦和北方邦亦有分佈。約5635萬人(1980)。屬歐羅巴人種, 混有達羅毗荼人 血統。使用比哈爾語, 被稱為孟加拉語的姐妹語, 屬 印歐語系印度語族。有以梵文天城體字母為基礎的文字。比哈爾人的居住地曾是佛教中心, 故一度多信佛教, 以後佛教衰落改信印度教;12世紀末開始, 部分比哈爾人皈依伊斯蘭教 。分婆羅門、巴明、拉吉普特、吠舍、迦耶斯特、首陀羅6個種姓, 種姓制度森嚴。實行種姓內婚, 普遍早婚。人死後行 火葬。長子和幼子分別為父親和母親主祭。平時只穿圍褲和無領單衫, 特殊情況才穿長夾衣和緊腿長褲。主要從事農業和畜牧業。農作物以水稻、豆類雜糧為主。多食大米; 山區有的靠白薯、高粱或豆類度日。由於比哈爾人一般貧窮, 所以不少人去孟加拉、奧里薩、阿薩姆邦謀生, 充當騎警、交通警、茶園工人等。
另有部分比哈爾人分佈在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和尼泊爾??
10. 拉賈斯坦人 (Rajasthanis)
南亞印度民族之一。2600萬人(1980),主要分佈在拉賈斯坦邦境內, 相鄰各邦亦有分佈。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型別。使用拉賈斯坦語, 屬印歐語系 印度語族。有以梵文天城體字母為基礎的文字。多信印度教, 屬毗溼奴派; 少數信耆那教、 伊斯蘭教或基督教。拉賈斯坦人有時被誤稱" 拉傑普特人"(意為" 王族"), 其實, 正統的拉傑普特人為數不多。除拉傑普特外, 在拉賈斯坦人中還有婆羅門、柯德利、查蘭(即帕特) 、迦耶斯特和馬哈金5個種姓。拉傑普特種姓自古以來多屬王公貴族。其餘幾個種姓的人多從事農業、畜牧業和其他行業。但馬哈金種姓的人主要從事工業和商業, 相當富有, 在印度經濟和政治領域頗有影響。加爾各答是他們的中心, 那裡的房產和商業有一半掌握在他們手裡。近年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較快。拉賈斯坦人手工業發達, 金屬工藝品、地毯、陶器、骨刻都很出色, 建築、彩繪以及民間歌舞都有較高造詣。男子上穿齊腰坎肩, 下纏圍褲, 頭包布巾(包法各異, 從頭巾上大體可以辨別出他們所在的地區和種姓) 。婦女喜穿花布圍裙和緊身半袖短上衣, 披一紗巾, 腹部裸露, 幾乎不穿紗麗, 但從頭到腳佩戴各種首飾。拉賈斯坦人的主食是玉米、高粱等; 富人吃麵粉、大米; 多數人吃素食。
11. 馬拉雅蘭人 (Malayalams)
南亞印度民族之一。約2134.7萬人(1980),分佈在喀拉拉邦境內。絕大部分屬達羅毗荼人種型別。使用馬拉雅蘭語或泰米爾語, 屬達羅毗荼語系南方語族。有獨特的圓形體字母。信仰印度教、基督教或伊斯蘭教 。普遍敬奉蛇神。歷史上雅利安人進入喀拉拉地區後, 與當地 達羅毗荼人發生混合, 形成馬拉雅蘭人中的婆羅門種姓及部分中間種姓(既非婆羅門, 又非首陀羅) 。中間種姓在寺廟裡做服務性工作, 靠婆羅門施捨度日。其餘的人都屬首陀羅種姓。首陀羅中地位最低的是各種工匠、農民和漁民。此外還有不可接觸的賤民, 他們之中又有高低貴賤之分。約在8世紀末, 阿拉伯商人來到喀拉拉定居, 同當地婦女婚配, 其後裔就是現在姓茂布萊的穆斯林。其中有些人經營商業或從事政治活動, 有錢有勢。公元初年前後, 馬拉雅蘭人曾建喀拉拉國, 後不斷被切割成土邦。1947年, 與國內其他民族一起贏得國家獨立。1956年建語言邦。馬拉雅蘭人至今仍保持母系社會和大家族制。絕大部分男女受過教育。喜歡穿潔白的衣服。男纏圍褲, 披布單; 女穿紗麗。一般以大米為主食, 用竹筒蒸大米椰子飯, 或用椰子汁煮大米、乾果、豆飯; 窮苦人家以魚類和薯類為主食。
12. 奧里亞人 (Oriyas)
南亞印度民族之一。亦稱" 烏里亞人" 。約2193.4萬人(1980),主要分佈在奧里薩邦。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型別。使用奧里亞語, 屬印歐語系印度語族, 與孟加拉語相近, 並受泰盧固語和馬拉地語影響。有近似孟加拉文和梵文天城體字母的圓形體文字。主要信仰印度教, 屬毗溼奴派; 少數信基督教。奧里薩地區的原始居民為達羅毗荼人, 曾建立強大王國。約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 雅利安人進入其地, 逐漸與之融合, 形成奧里亞人。公元前3世紀曾建立羯陵伽國, 後相繼併入孔雀王朝、笈多王朝、莫臥兒王朝版圖。印度獨立後單獨建邦。分婆羅門、坎代德、戈拉臘、拉柬尼耶和首陀羅5個種姓。種姓制度不嚴, 種姓地位可升可降。實行種姓內婚。包辦婚普遍。高等種姓寡婦不得再嫁。人死後行火葬。奧里亞人大多從事農業, 以種水稻為主。擅長首飾加工和石刻工藝。一般穿無領上衫, 纏一圍褲, 披一布巾。
13. 阿薩姆人 (Assamese)
南亞印度民族之一。自稱" 阿霍米亞人" 。約1462.5萬人(1980)。主要居住在阿薩姆邦。阿薩姆地區的最早居民屬原始澳洲人種, 體質特徵與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澳洲的一些原始部落相近。後來, 達羅毗荼人進入, 與之發生混合; 而後蒙古種人、雅利安人相繼到來。他們經過長期融合, 逐漸形成了今天的阿薩姆人。阿薩姆人一般膚色呈黃色或黑黃色, 身材矮小, 面部有明顯蒙古種人特徵。使用阿薩姆語, 屬印歐語系印度語族, 與孟加拉語相近, 但受藏緬語影響很大。有以梵文天城體字母為基礎的文字。信仰印度教, 屬溼婆派, 敬奉克里希納神和象徵力量的溼婆神、迦利女神。男女婚姻自主。人死後行火葬 。多以務農和畜牧為業, 種植水稻、棉花等。男子只穿圍褲, 冬季肩披布單; 婦女穿長 統裙, 纏胸巾, 頭上和肩上披紗巾(城市婦女多穿紗麗) 。多以大米為主食, 尤喜喝茶??
18. 比爾人 (Bhils)
南亞印度少數民族之一。有250萬人(1980),主要分佈在中央邦、拉賈斯坦邦、古吉拉特邦和馬哈拉施特拉邦。屬尼格羅-澳洲人種, 有的與維達人 相近, 有的具有 尼格利陀人的特徵。使用比爾語, 受古吉拉特語影響最深, 一般視作古吉拉特語的方言, 同時也受拉賈斯坦語、坎德西語和馬拉地語的影響。多信印度教, 同時保留萬物有靈信仰; 部分信伊斯蘭教。有些教徒不吃任何白色東西。20世紀初曾出現巴迦提教, 崇拜室利? 羅摩, 宣揚苦行和正義, 後遭英國殖民當局**。他們有自己的上帝創世造泥人和洪水傳說。比爾人分為許多部落, 大多處在父系氏族階段。曾統治拉賈斯坦的一些地區, 後又參加拉傑普特軍隊與莫臥兒作戰。幾次舉行抗英**。1916年曾在賈塔蘭普爾和班斯瓦達建立王國。現正迅速被拉賈斯坦人和古吉拉特人同化, 以低種姓身份進入印度教社會的" 主流" 。
比爾人主要從事農業, 耕作粗放, 部分仍行 刀耕火 種。作物有水稻、玉米、豆類、蔬菜等; 兼營採集和漁獵。嚴格實行部落內婚和氏族外婚, 允許交表親, 常見夫兄弟婚和妻姊妹婚。女子無論婚否, 均可單方闖入男家, 宣佈與其結婚, 按習俗規定, 即使有婦之夫也不應拒絕。盛行一夫多妻。人死後火化, 立石碑紀念??
19. 貢德人 (Gondis)
南亞印度少數民族之一。又譯" 岡德人" 。有272萬人(1978),分佈在南起戈達瓦里河, 北至文迪亞山的廣大地區; 中央邦、奧里薩邦、安得拉邦、比哈爾邦以及相鄰各邦亦有分佈。屬尼格羅-澳洲人種維達型別。使用貢德語, 屬達羅毗荼語系貢德語族, 很多人使用周圍其他民族的語言。無文字。信仰印度教及古代神靈, 迷信兆頭。每家廚房一角築一土臺, 油燈長明, 供奉祖先靈位。14世紀左右曾在科爾拉、貝杜爾、代奧克爾、欽德瓦拉、加爾哈、曼德拉以及昌德等地建立若干王國。18世紀上半葉受英國殖民統治,1857年參加反英大**。1947年與國內其他民族一起獲得國家的獨立。直到印度獨立前還保留許多土邦。
據1961年人口普查, 貢德人分拉傑貢德、科伊特爾、馬里亞、穆里亞等46個 部落 。每一部落包括一雙半族, 半族再分若干圖騰 氏族。社會上分貴族、佃戶和僱工3個等級。大家族和小家庭並存。主要從事農業, 栽培玉米、稷類、黑綠豆、水稻、油菜、棉花等作物。不久前尚行刀耕火種 , 兼事狩獵和採集。手工業較發達, 不少人到礦場和種植園做工, 生活貧困。有悠久的口頭文學傳統。盛行服役婚 、 交換婚和私奔婚;交表親交錯婚也較普遍, 尤喜娶姑母之女, 稱" 回奶婚" 。崇拜同樣神■的氏族之間禁忌通婚。有為自然物舉行婚禮的習俗。婦女周身喇青, 喇有星斗、十字等圖樣或男女影象。
20. 蒙達人 (Mundas)
有兩義:①廣義指南亞印度中部使用南亞語系蒙達語族諸語言的民族集團。又譯" 捫達人" 。包括蒙達人本支、 桑塔爾人 、 霍人、卡里亞人、科爾庫人、比羅爾人、布米吉人、朱昂人、薩瓦拉人和加達巴人等。蒙達語族又稱科拉里亞語族, 故蒙達人有時也稱科拉里亞人或科爾人。約750萬人(1971)。一般認為, 蒙達人是印度最古老的居民, 後被達羅毗荼人 和雅利安人排擠到中部深山密林之中。蒙達語言均無文字。
②狹義指蒙達人本支, 約146.5萬人(1978),主要分佈在印度比哈爾邦和奧里薩邦。屬尼格羅-澳洲人種維達型別。保留萬物有靈信仰, 崇拜太陽, 迷信兆頭。據印度民族學家S.C. 羅易考證, 蒙達人原住北方邦阿澤姆格爾地區, 後經曲折遷移, 定居現地。18世紀中葉開始遭受英國殖民統治, 加上地主、王公的壓迫, 於19世紀末在酋長室利? 比爾薩領導下, 以宗教為旗幟進行反抗, 蒙達人婦女表現尤為英勇頑強, 後遭殘酷**。絕大部分蒙達人仍處在父系氏族階段。財產待幼子成年後, 諸子均分, 女兒無繼承權。主要從事農業, 種植水稻、玉米、豆類和蔬菜, 輔以採集和射獵。手工業較發達, 擅長製陶、編織和木工; 部分人在冶金等工礦企業做工。 蒙達人殘留搶婚習俗。人死裝棺, 連同生前用品一併火化, 餘燼由人攜帶周遊各家親友及其生前常去場所後安葬, 樹巨石碑紀念??
21. 霍人 (Hos)
南亞印度少數民族之一。有85萬人(1978),主要分佈在比哈爾邦的辛格布姆、塞賴克拉和卡爾薩溫, 以及奧里薩邦部分地區。屬尼格羅-澳洲人種維達型別。使用霍語, 屬南亞語系蒙達語族。無文字。迷信萬物有靈, 盛行祖先崇拜, 每當收穫季節後便樹巨型石碑於祖墳。相傳霍人原從喬塔納格普爾遷來, 歷史上曾征服布揚人, 建立過王國。莫臥兒時期始終保持獨立。19世紀20年代開始與英國殖民者進行鬥爭。目前仍處在父系氏族階段。長子和幼子繼承財產稍厚。長子為家長, 家族感和 氏族感極強。霍人實行等級制度, 分頭人、普通人和賤民3個等級。主要從事農業, 栽培水稻、玉米、稷類和豆類, 兼事狩獵和採集。住房為板牆腳屋, 壁塗牛糞, 屋頂苫草。婚姻有自由結合、父母包辦和女子單方闖入等形式。一般允許姑舅表親, 但視姨表親為亂倫。妻死, 可續娶妻妹, 但不得續娶妻姐。人死後行土葬。
22. 卡西人 (Khasis)
南亞印度少數民族之一。有62.5萬人(1978),分佈在梅加拉亞邦和阿薩姆邦。屬蒙古人種南亞型別, 兼有尼格羅-澳洲人種維達型別的特徵。使用卡西語, 屬南亞語系卡西語族。信奉多神, 主要崇拜亦母亦父的造物主和祖先; 部分人信奉天主教, 教徒約佔卡西人的40。原住印度東部肥沃平原, 後受雅利安人排擠, 遷至卡西-賈因提亞山區。分7大支系:博伊人(住卡西山區) 、米基爾人(住賈因提亞山區) 、瓦爾人(住南部) 、林甘人(住西部) 、哈丹姆人(住東部) 、卡西人(住卡西臺地) 和普納爾人(住賈因提亞山區) 。此外還有名為賈伊德-德卡爾人的一支, 具有歐羅巴人種特徵, 即混有雅利安人血統。各支系又分若干外婚氏族, 以動物為名。社會處於母權制向父權制過渡階段。土地分公地和氏族私地兩種。公地包括頭人用地、祭司用地和村地。氏族私地需經氏族會議允許方可轉賣。抓來的奴隸, 其社會地位最低。經濟以農業為主, 種植水稻、玉米、燕麥、馬鈴薯和花生, 還栽培柑橘、檳榔等。生產工具簡陋。長於射獵。從前鍊鐵業極盛, 曾有" 天山取火者, 地上鍊鐵人" 之稱。婚姻自由, 實行一夫一妻制, 婚後從妻居。除瓦爾人外, 均由最小女兒管理家務, 主持祭祀, 繼承大部財產。其餘女兒婚後另居, 非婚生者無繼承權。過繼之風普遍, 主要過繼女孩繼承家業。人死後火化, 遺骨經複雜儀式後掩埋。卡西人能歌善舞, 有豐富的口頭文學??
23. 那加人 (Nagas)
南亞印度東北部的部落集團。約36.9萬人(1980),主要分佈在那加邦。屬蒙古人種南亞型別, 個子小, 膚色黃, 前額寬。使用那加語, 分多種方言, 屬漢藏語系 藏緬語族。無文字。信萬物有靈, 基督教也有一定影響。他們自稱其祖先系從中國雲南遷到緬甸, 進而遷到那加山區。印度史詩記載, 那加人早在摩訶婆羅多時代就已生活在那加山區。現分5大支系, 即:安加米人、阿奧人、塞馬人、倫馬人和洛塔人。下面又分16個小支。大小支系自成一體, 語言不通, 互不交往。各支都有自己的居住地區和村落, 由民主選舉的長老會管理本村事務。通常用賭咒發誓的辦法判斷是非, 裁決糾紛。社會發展不平衡, 大都保留氏族 組織, 部分地區已有階級分化。男女婚姻自由。滿13歲便搬進 公房居住。用對歌方式選擇物件, 然後搬出公房, 成家立業。那加人耿直尚武, 一般有身份地位的人家, 房頂均立兩根交叉木柱, 上掛牛角。過去曾有獵頭習俗。從19世紀下半葉起, 對英國殖民者的統治、壓迫、封鎖和屠殺進行了堅決反抗。那加人主要從事農業, 種植水稻及雜糧, 大部分仍處於刀耕火種 階段; 同時從事採集和漁獵。以大米、高粱等為主食, 亦吃蟒肉、野獸肉等。一般穿三角褲, 系藤條, 戴貝殼、手鐲, 喜歡全身喇染青色。 另有少數那加人分佈在緬甸西北部。
24. 尼科巴人 (Nicobarians)
南亞印度民族之一。自稱" 肖姆人" 。約有2萬人(1978),主要分佈於尼科巴群島。屬蒙古人種南亞型別。使用尼科巴語, 屬南亞語系 孟高棉語族。無文字。尼科巴人系 馬來人與緬甸得楞人的混血後裔。身材矮小強壯, 成年男子平均身高1.60米, 膚色較黑, 顴骨高, 鼻小而平, 頭髮稍呈波狀或捲曲, 體毛較少, 人多長壽。80信奉基督教, 但仍儲存多神信仰和祖先崇拜。每家都供有怪誕雕刻, 用以" 驅邪避災" 。尼科巴人的歷史悠久, 古稱" 裸體國", 古代希臘、阿拉伯和中國文獻均有記載。其居住地於1050年被南印度的朱羅帝國佔領。18世紀以來先後遭受丹麥、英國、日本的入侵和統治。尼科巴人實行村社制度, 土地公有, 村長世襲。以大家族為單位, 居住幹欄 (高腳屋) 。表親和遠親常聚一處, 成員可達百人。保留母權制殘餘, 婦女地位較高, 有財產繼承權。男女自由擇偶, 婚姻關係鬆散。行一夫多妻, 但僅限於富人。婚後從妻居, 殘留 產翁 俗。主要從事農業, 刀耕火種, 栽培椰子、薯類、蔬菜及菸草。善以弓箭射鳥, 用梭標獵取野豬, 用叉、網、坑、毒藥捕魚。常乘帶有弦外支架的獨木舟出海。有時仍用竹片摩擦取火。衣著極為簡單, 男穿兜襠布, 婦女僅圍用植物纖維做的短裙。
25. 安達曼人 (Andamanese)
南亞印度少數民族之一。居住在安達曼群島。1850年有5000多人, 因遭受英國殖民者殘酷屠殺, 人口銳減, 至1951年只剩27人;1971年人口普查時又減至24人。屬尼格羅-澳洲人種尼格利陀型別。身材矮小, 膚色較黑, 頭髮黑紅, 短而捲曲。頭顱扁平, 鼻小唇厚, 不外翻, 面部寬闊, 顴骨突出。使用安達曼語, 語言系屬未定。無文字。迷信鬼神和巫術, 懼怕樹林、海洋、疾病和祖先" 鬼魂" 。
安達曼人原分10個部落 , 每個部落佔有一定的區域。部落之下分為若干地方集團, 由頭人管轄。保留母系制殘餘。集團內的事務由年長的男人和女人處理。無法律。對危害他人生命財產者, 由受害者本人或聯合親友進行報復。靠採集、漁獵為生。所用工具極為原始:用弓箭和投槍打鳥獸; 用網、排鉤、短矛、魚叉、弓箭及植物汁麻醉捕魚蝦; 用掘棍採集塊莖、野果和貝螺。能製造粗陶器、獨木舟, 會用竹篾、藤條、蔓草編織籃子。不懂馴養牲畜。家犬是1858年從外面引進的。實行一夫一妻制。沒有表示各種親戚關係的稱謂, 通常直呼名字。一般無衣著, 男女都剃髮, 喜歡全身喇青, 佩戴用骨、貝、木竹以及樹葉、藤蔓製成的腰帶、臂箍、手鐲和項鍊??
-
4 # 淡淡的憂傷5201314
印度人種複雜,由幾支組成.澳亞人是印度古代民族之一,他們從西方進入印度,以後分佈開來,蒙達人、奧朗人、霍人、貢德人、孔德人和卡西人等就是他們的後代. 印度的孟加拉人主要分佈在孟加拉邦.在遠古的時候,孟加拉地區的居民屬於亞澳人種 .他們操亞澳語,這種語言現在還有,可以在土著人中找到痕跡.這些土著民族中的高爾人 、布林德人、崩德拉人、尼夏德人等,在《往世書》裡都有記載,這證明他們是很古老的. 孟加拉人的主食是大米,喜歡吃魚.孟加拉人有名的甜食是拉斯古拉(一種帶甜汁的元宵)和生代西(一種奶 酪糖). 安得拉人主要分佈在安得拉邦等地.安得拉人還保持著種姓差別,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4個種姓.同一個種姓又分為數以百計的副種姓. 奧里薩人為印度主要民族之一,主要分佈在奧里薩邦,屬原始達羅毗荼人與雅利安人的混合種. 奧里薩人一般直率誠實,勤勞本分,篤信宗教,熱愛和平,待人接物彬彬有禮,素有天真無邪之稱.他們的主食是米飯,副食有魚蝦、豆製品和各種蔬菜,香蕉、椰子常做早餐. 馬拉提人亦稱馬拉塔人,主要分佈在馬哈拉施特拉邦、古吉拉特邦和中央邦.馬拉提人喜歡摔跤,印度的大力士以馬拉提人居多,他們還善於打板球、曲棍球和羽毛球. 馬拉提人的飲食沒有什麼特別,米飯、麵餅、奶、奶油、酥油和蔬菜,這些在北印度常吃的食物,在這裡也同樣流行.馬拉塔人的節日繁多,內容豐富多彩,最大的節日是耿乃希節. 古吉拉特人(舊譯瞿折羅人)是印度主要民族之一,主要分佈於古吉拉特邦,在其鄰邦也有少量分佈.古吉拉特人操古吉拉特語,古吉拉特語屬印度雅利安語系的曉爾塞尼·阿布婆朗希語的 範疇.古吉拉特人成分複雜,有拉吉普特人、古賈爾人、巴拉斯人、鮑哈拉人和科傑人等. 古吉拉特人主要從事農業,農作物有水稻、小麥、玉米、花生、菸草、棉花、甘蔗等. 大多數古吉拉特人食素,愛用辣椒等調料,而且對奶油、豆粉、甜食頗感興趣. 印度斯坦人為印度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分佈於印度的北方邦、中央邦、拉賈斯坦邦、哈里亞納邦以及比哈爾邦的西部地區,屬於混血人種. 大部分印度斯坦人操印地語,少數人說烏爾都語,均為印歐語系印度語族.絕大多數人信印度教,少數人信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和耆那教等. 印度斯坦人主要從事農業,主要種植小麥、玉米、水稻、棉花和豆類等,一部分人在工 廠、礦山做工.手工業紡織較為發達,以棉紡、刺繡、金屬等精巧手工業著名. 拉賈斯坦人為印度主要民族之一,主要分佈於拉賈斯坦邦,其相鄰各邦也有少量分佈.屬歐羅巴人種印度地中海型.民族成分複雜,歷史文化悠久.操拉 賈斯坦語,該語言包括7大支,50多種方言.7大支是:馬爾瓦里語、中部和東部拉賈斯坦語 、東北部拉賈斯坦語、馬爾維語、西部拉賈斯坦語、皮利拉賈斯坦語和東旁遮普拉賈斯坦語 . 那加人是印度的主要民族之一,大多分佈在那加蘭邦、阿薩姆邦和梅加拉亞邦的卡斯山區.那加人居住的地區,多為高原和山地,山高谷深,景色壯麗.他們以農業和狩獵為生, 農作物主要有水稻和玉米等.那加人屬於蒙古人種,來印度後又形成不少分支. 印度的少數民族(即部落民族)很多.據不完全統計,印度現有400多個少數民族,約有5900萬土著部落民.人口超百萬的部族有9個,最少的暗達曼人只有幾百人. 迦洛人又叫阿吉格芒呆人(山民之意).他們主要分佈在迦洛山區,該區面積約3000多 平方公里,擁有人口30餘萬.此外,在山區周圍的平原以及瓜爾巴拉蘭地區散居著不少迦洛人. 迦洛人主要有三大支派,或叫三大家族:即馬拉格、毛米恩和桑格麻.各家族又有許多 分支,例如阿外、阿梭和西拉等等.他們是不同家族通婚後出現的新家族. 桑塔爾人是印度人數最多的部族之一,他們主要分佈在比哈爾、西孟加拉和奧里薩等地 .他們主要以務農為業,也善於狩獵.桑塔爾人面板黝黑,長頭型,前額寬闊,眼睛呈黑褐色,鼻樑筆直,嘴唇稍厚,額骨突 出,頭髮捲曲,鬍鬚稀疏,中等身材.桑塔爾人操桑塔爾語,屬於印度最古老的一種土語.
-
5 # feng68143433459
這就不清楚了,只知道他們基本上是分為四等人,再加第五種人。第一等是廟裡的大法師和國王,第二等是貴族和富商們,第三等是一般的商人和老百姓,第四等就是那些貧困的窮人。這四個等級的英文名稱是 caste system 。這個等級分配到今天多少都還有存在一些,也就是因為這樣,所以那些第五種人的後代,打死也不會承認自己的身份。因為他們是所謂的垃圾族~outcaste,也是所謂的 untouchables 。垃圾族一輩子都不能翻身,不能從商,不能賺錢,也不能上學,只能當奴婢。一代接一代,世世代代永遠都是奴婢。
-
6 # 鐵男春秋
印度土著部族分佈很廣,除旁遮省、哈里亞納、德里和本地治理等地區外,其他各邦和中央直轄區均星羅棋佈地居住著各種不同的部族。如果將種族和民族結合起來,按地緣因素來考察的話,當今印度大抵可以劃分為三個部分:
(1)中部、北部和西部地區,包括中央邦、北方邦、喜馬偕爾邦、拉賈斯坦邦、比哈爾邦、旁遮普邦、古吉拉特邦、奧里薩邦、西孟加拉邦,是雅利安人的家園。淵源於這個種族的主要民族有:印度斯坦族、錫克族、奧裡雅族、古吉拉特族、馬拉提族、孟加拉族等。
南部地區,包括泰米爾納德邦、卡納塔克邦、安得拉邦、喀拉拉邦,是達羅毗荼人的家園。淵源於這個種族的主要民族有:泰米爾族、卡納達族、泰盧固族、馬拉雅拉姆族等。
東北部地區,包括阿薩姆邦、曼尼普爾邦、梅加拉亞邦、那伽蘭邦、特里普拉邦、米佐拉姆邦,是雅利安人種和蒙古人種的匯合點。阿薩姆族基本上屬於雅安人血統,但又具有蒙古人種的成分,其他民族則是蒙古人種佔優勢。
印度在歷史上屢遭異族入侵和佔領,因而人種繁多,血統混雜,語言紛亂,素有人種博物館之稱。多數學者認為,印度有以下人種:尼格利陀人(Negrito),原始澳洲人(Proto.AUStaioid),達羅毗荼人或叫地中海高加索人種(Mediterranean),印度的雅利安人,蒙古人種(Mongoloid)
一位英國學者的估計,印度部族民要用50年才能達到目前印度其他居民的水平,而在這50年中,其他居民將以更快的速度發展,因此他們之間的差距不僅消除不了,而且將進一步擴大。
印度各民族的社會發展和生產力水平很不平衡,千差萬別:從氏族部落、原始公社到現代文明,各種社會形態都有,展示出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同歷程;從原始的弓箭石斧到現代的電腦導彈,各種技術同時並存,顯示出人類智慧演化的不同階段。印度各民族由於居住地區和自然條件各異,生活方式也不盡相同,林林總總,豐富多樣。
採集狩獵型:絕大多數人不懂農業生產,或對農業不感興趣,靠採集植物或狩獵動物為生。他們主要是柯欽的伽德爾人,泰米爾納德邦的伊魯拉人、高雅人、昆杜瓦迪安人、馬拉約爾人、喀拉拉邦的卡達爾人、阿蘭丹人、帕尼揚人、科隆巴人,安得拉邦的楞巴迪人、傑糾人,中央邦的貢德人、布伊亞人、拜加人,比哈爾邦的卡里亞人、霍人、科爾瓦人、拜加人,馬哈拉施特拉邦的克達利人,北方邦的拉吉人,安達曼群島的森蒂奈爾人、昂格人、賈拉瓦人、尚彭人、尼克巴人等。
遊牧畜業型:
有些少數民族完全以放牧為業,只靠遊牧和畜牧為生。主要有南印度尼爾吉利地區的託達人,喜馬偕爾邦的古賈爾人,北方邦的婆迪亞人等。
刀耕火種型:
主要盛行於阿薩姆邦和曼尼普爾邦的洛哈達人、安加米那加人、古喀人,孟加拉邦的莫爾巴哈里亞人,比哈爾邦的阿蘇爾人,奧里薩邦的沙奧拉人、糾昂格人,北方邦的高拉瓦人,中央邦的貢德人、拜加人。
固定耕作型:
主要有比哈爾邦和西孟加拉邦的桑塔爾人、霍人、奧朗人,北方邦的塔魯人、克西亞人、高拉瓦人,中央邦的比爾人、米納人、貢德人,拉賈斯坦邦的比爾人,奧里薩和泰米爾納德的沙奧拉人,尼爾吉利邦的巴達伽人。
畜耕灌溉型:
印度大多數民族的耕作屬於這種型別,是一種比較發達的農業生產方式。
勞工謀生型:
有許多民族從事各種勞工謀生。之所以從事勞工,原因不同,情況各異,有的是因為喪失了土地或土地不足,生活無著,有的是因為所住地區有了工業等。
民間賣藝型:
有些少數民族生活飄忽不定,以賣藝為生。他們擅長各種民間藝術,以唱歌、跳舞、彈奏、魔術、雜耍、耍蛇等為生。
印度是世界上語言最為複雜的國家,有4種語系,1652種母語,179種語言,15種官方語言,貨幣上的文字達15種之多,堪稱世界之最。
4種語系:南亞語系、達羅毗荼語系、印歐語系和漢藏語系。
15種方言:印地語、孟加拉語、泰盧固語、馬拉提語、泰米爾語、烏爾都語、古吉拉特語、馬拉雅拉姆語、卡納達語、奧裡雅語、旁遮普語、阿薩姆語、克什米爾語、信德語、梵語。
-
7 # 麥哥誠
印度民族結構複雜,種族繁多,據不完全統計,全印度大約有100多個民族,其中最大的是印度斯坦族,大約佔印度總人口的30%。印度奉行種族制度,等級觀念很重,而且印度國民沒有統一的國家概念,各民族之間矛盾重重,這些都嚴重製約了印度成為一個世界強國!
回覆列表
大國隱憂:一個支離破碎的印度
2013-01-07 2496人 10頁
5.0分
據統計,印度約有100個左右的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泰盧固族等10個較大的民族構成印度人口的主體。此外,印度還有400多個部族,是亞洲部族最多的國家。印度各個民族和部族都有不同的語言、宗教信仰和傳統習慣,形成文化上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