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地圖帝
-
2 # 薩沙
原因如下:
第一,瑞士威脅要炸燬所有阿爾卑斯山的隧道。
瑞士是個小國,山地之國,本身意義不大。
瑞士最重要的意義在於自己的地理位置特殊,恰恰在法奧德意4國之間,是穿越阿爾卑斯山的重要山隘口。
所以,德國佔領瑞士有百分之八十是為了獲得阿爾卑斯山的隧道,以實現軍隊的快速調動。
但瑞士一再表示,只要德軍進入瑞士境內,立即將隧道炸燬。
這種情況下,德軍佔領瑞士也就沒有意義了,不如留著瑞士還可以使用隧道。
第二,瑞士不是那麼好對付的。
雖然號稱永久性中立國,瑞士自古以來就是驍勇善戰的民族,瑞士僱傭軍聞名歐洲。
瑞士當時是全國兵役制度,男人都服過兵役,人人都有武器。
而瑞士這個國家多是山地,易守難攻,如果德軍入侵恐怕要陷入持久戰。
退一步說,就算幾千瑞士男人上山打游擊,也夠德華人喝一壺的。
第三,需要一個第三方國家。
大家都知道,瑞士是歐洲的金融中心之一。
德國透過瑞士,將大量的資金洗白。
據稱80%掠奪來的財富和黃金都是在瑞士洗白了,黨衛軍還專門設立了賬戶,存放從猶太人那裡掠奪來的財富。
而德國要同一些所謂中立國家和未參戰國家的交易,大多在瑞士進行或者透過瑞士做人中間人。
透過瑞士,德國大量採購戰略物資。
所以,留著瑞士這個小國,對德國只有好處。
第四,瑞士沒有威脅。
瑞士雖全民皆兵,畢竟是個小國,最多隻能在本國防禦作戰,對德軍是完全沒有威脅。
既然沒有威脅,德國也就沒有必要急著將瑞士消滅。
退一步說,假以時日打敗了英美蘇,再消滅瑞士也不遲。
-
3 # 無根樹花正孤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來。希特勒這個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士兵成為了德國的最高統帥,它把德國的復仇當成自己人生的主要目標,為此他付出了諸多努力,而人們看見他的辛苦也有許多人才聚集在他的身邊。早期的德國透過閃電在襲擊了歐洲大多數國家併成功佔據,那為什麼歐洲中部的小國瑞士沒有被德國打敗並佔據呢?
瑞士多山的地形阻礙了德軍的前進雖然說歐洲大部分地帶都屬於平原,但有個別例外,例如瑞士等國家就是處於阿爾卑斯山的旁邊,他們國家中大多西高山為主,在這種情況下德國的部隊很難攻進去。
因為當時德國部隊完成了大部分的機械化,如果機械部隊不使用,將會付出很大的傷亡,在這種考慮之下,德國軍方放棄了對瑞士的進攻,他們選擇和瑞士保持中立關係,既不打仗也不斷交。
同盟國封鎖德國,使得瑞士對德國經濟非常重要希特勒一開始只是小打小鬧,但是弄到後期大家都發現了他的野心並不僅僅在於吞併奧地利,他要恢復德國昔日的榮光,甚至說是吞併整個歐洲在這種情況下,英國,法國等傳統老大帝國再也不能坐視不理。
他們決定出兵,而首先遭殃的就是法國在幾個月之內便被德國滅國了,這種情況下的歐洲諸多國家決定聯合起來對付德國,給他實施經濟制裁斷絕德國打仗所需要的資源 當時歐洲許多國家都加入了一個反抗德國的同盟協定。
這種情況下的德國沒有了各種資源,而經濟方面也十分困難,只有瑞士才能勉強支援他,所以德國放棄了軍方制定的進攻瑞士的計劃,而是與瑞士和平共處,從瑞士那裡獲得戰爭資源和錢財。
瑞士高度發達的銀行和金融產業很多人對這一點不明白,為什麼德國不滅掉瑞士是因為金融產業了?其實在那個時候大家都知道希特勒吞併整個歐洲的計劃很難成功,人們擔心一旦失敗就會遭到清算,特別是德國軍中的高官和政府首腦他們都要為自己留一條後路,以免後半生遭到搶劫。
而瑞士當時就是整個歐洲乃至世界上最發達的金融產業國家,他們國家的銀行只管存錢,根本不問你的來歷和錢的用途,這種情況下十分保險,德國許多高官和軍隊首腦都把錢才存在瑞士銀行. 他們幻想著將來有一天如果失敗的話,還可以拿著這部分錢過繼續過好日子,而德國後期也因為戰事不利。選擇了把部分國家資金存在瑞士,萬一未來有機會了再次東山再起。
瑞士人血緣上與德國十分親近當時希特勒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是叫囂著要恢復日耳曼人的榮光,在這種情況下他對其他種類的人十分排擠,而瑞士國家當中大部分都是德華人,要知道瑞士從來都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他本國土著民族早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是其他國家的移民才組成的瑞士這個中立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德國軍方因為血緣關係十分親近,威脅著瑞士要服從德國的指揮,不能和德國對抗,這樣就可以看在瑞士中的德裔人生份上放過他們一馬,而瑞士也答應了他們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德國並沒有吞併瑞士,而瑞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倖免一直存在,到現在都是一箇中立國家。
-
4 # 走進伊拉克
瑞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一個奇怪的地位。它在官方上是一箇中立國家,但並不總是嚴格地保持中立。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瑞士還相當令人欽佩地堅持中立立場。但是,儘管在戰爭期間沒有參與戰鬥,瑞士所謂的“中立”近年來受到了嚴格審查,特別強調與納粹德國的邊境管制、銀行業和貿易。
希特勒不侵略的決定
要充分理解瑞士在二戰期間的地位,首先需要回答的問題是,希特勒為什麼在試圖建立第三帝國的同時沒有入侵瑞士。希特勒形容瑞士是“歐洲臉上的疙瘩”,其地理位置和文化似乎都是納粹的明確目標。
總結希特勒不入侵瑞士的理由就是“風險與回報”。在德國入侵的前景下,瑞士改進了他們的“國家堡壘”(瑞士國防計劃)並投入了大量資金。再加上崎嶇的地形和現代化的機械裝置,這並沒有讓瑞士人成為特別容易的目標。不僅風險很高,對希特勒來說回報也不是很大。瑞士和德國已經建立了有益的貿易伙伴關係,這有助於德國的戰爭努力。此外,中立但聲名狼藉的瑞士銀行使瑞士對納粹有用。
毫無疑問,一旦盟軍被擊敗,希特勒就會發動對瑞士的進攻。但事實上,他的注意力和資源都集中在更大的敵人身上,所以對瑞士的任何攻擊都必須等待。
然而,到1940年,瑞士被軸心國完全包圍,納粹佔領了法國,使它越來越難以擺脫第二次世界大戰。正是瑞士允許納粹德國的方式,以及在某些方面幫助納粹德國的方式,使得她的“中立性”備受質疑。
邊境管制
納粹在德國掌權後,許多少數民族試圖逃離以避免迫害。瑞士,一個鄰國,但公正的國家似乎是一個明確的目的地選擇。除了中立協議外,瑞士還承諾為歐洲任何受歧視群體提供庇護。他們收留了16世紀從法國逃離的胡格諾派教徒,19世紀是歐洲各地許多自由主義者和無政府主義者的避難所。然而,這在二戰期間並沒有得到支援。
由於擔心激怒希特勒並引發入侵,瑞士加強了邊境管制。他們確實建立了收容營,收容了20萬難民,其中2萬是猶太人。但重要的是,瑞士政府對允許進入瑞士的猶太難民向瑞士猶太人社群徵稅。
僅在1942年,就有30000多名猶太人被拒絕進入瑞士,使他們處於納粹的控制之下。在一次聲名狼藉的演講中,一位瑞士政府官員說:“我們的小救生艇已經滿了。”儘管讓猶太平民在納粹統治下死亡的前景是不可想象的,但瑞士的國防仍存在爭議。瑞士是一個小國(人口約400萬),被納粹軍隊和希特勒控制的國家完全包圍。相比之下,美國一再拒絕猶太難民,在1939年至1945年間只收容了大約25萬人;與它的規模相比微不足道。歷史學家今天估計,美國本可以輕鬆容納600多萬難民。
但這並不是瑞士邊境管制的唯一爭議。正是瑞士聯邦警察局長海因裡希·羅斯蒙德博士提出了用紅色“J”標記猶太護照的想法,併成為納粹採取的一種重要的歧視手段。瑞士政府想知道並控制進入瑞士的猶太人數量,但這導致了一項措施,使猶太人更難逃離納粹。
有趣的是,1995年3月8日,瑞士政府就他們與納粹的關係,特別是他們在開發“J”郵票中的作用,正式道歉。
銀行業
時至今日,瑞士銀行以其神秘而成功的政策而聞名,這些政策創造了世界上最強大的經濟體之一。它們在二戰期間非常重要,尤其是對納粹高層來說,併成為質疑瑞士中立的另一種方式。
但為什麼它們如此重要?
直到1936年,瑞士法郎是世界上僅存的自由兌換貨幣。因此,盟國和軸心國都向瑞士國家銀行出售了大量黃金,並嚴重依賴其經濟穩定。在國際市場上,德國貨幣不再是一種支付手段,這意味著納粹依靠瑞士銀行從其他國家購買戰爭機器和商品。
但如果銀行接受了來自雙方的黃金,那麼它們在技術上肯定還是中立的?儘管情況可能如此,但近年來,正是這種型別的黃金及其神秘的處理方式引起了巨大爭議。從大屠殺受害者身上提取的價值超過581000法郎的“梅爾默”黃金被瑞士銀行出售和保管。納粹失敗後,瑞士各銀行都在為如何處置黃金而掙扎,這些黃金的合法所有者在可怕的種族滅絕中喪生。
貿易
二戰前,瑞士在很大程度上依賴與德國的貿易來建立一個強大的經濟強國。它是一個幾乎沒有原材料的工業化國家,經歷著與整個歐洲和美國一樣的經濟蕭條。當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瑞士擔心任何不合作都會導致重要貿易的停止,更重要的是,會導致入侵。由於瑞士完全被納粹控制的國家包圍,瑞士有兩種選擇:要麼與納粹貿易政策合作,要麼與之抗爭。
1939年至1945年間,約1027.6萬噸煤炭從德國運往瑞士,佔瑞士能源需求的41%。這表明瑞士是多麼渴望與德國保持良好的關係,以繼續其重要的貿易。
作為對納粹重要物資的回報,瑞士向納粹提供的一件事是通往貫穿瑞士、連線義大利和德國的鐵路。一旦發生入侵,瑞士軍隊計劃摧毀重要的隧道和橋樑,使鐵路癱瘓多年,使義大利和德國之間的交通幾乎不可能。為了堅持中立立場,瑞士政府對透過鐵路運輸的貨物實行了限制。瑞士只允許密封的箱子透過而不檢查裡面的東西,以換取原材料和貿易。瑞士官方禁止在鐵路上運送人員(軍隊)或戰爭物資,但這種做法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支援是非常值得懷疑的。
因此,儘管瑞士曾試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保持真正的中立。公平地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全面戰爭”,幾乎每個國家都很難保持公正。然而,對於研究歷史的人來說,這是一種有趣且不太為人所知的參與方式。
一個國家在武裝衝突期間保持中立的程度超出了它們不參與武裝戰鬥的程度。一個國家只有在商業、社會和經濟活動中不表現出偏見,才能被認為是中立的。
瑞士中立嗎?可以說不是。
但他們在多大程度上“幫助”了納粹是一個更復雜的問題。
-
5 # 小約翰
戰中希特勒鐵蹄橫掃歐洲大陸,很多國家都被捲入戰爭,炮火連天生靈塗炭。
可細心的人們發現,在二戰中,有一個國家被納粹放過,倖免於戰火 ,這個國家就是瑞士。為什麼瑞士這個羔羊沒有慘遭希特勒這頭惡狼的毒手呢?
有人說那是因為瑞士全民皆兵,面對迫在眉睫的納粹威脅,瑞士政府全國動員,一天之內動員了40多萬大軍,並且有條不紊、迅速進入作戰陣地,向世人展示了瑞士人驚人的作戰能力和堅定的保家衛國決心。
希特勒一看,原來瑞士這個羔羊還帶著堅硬的犄角,算了我不跟它幹了,抵傷我咋辦.
這個理由其實很牽強。二戰時期,波蘭軍隊有100萬左右,法國有500萬大軍,蘇聯總兵力在1000萬以上,德國軍隊沒有怕,照樣進攻它們,怎麼反而會怕瑞士的區區40多萬軍隊,那點兵力還不夠納粹塞牙縫呢。
還有一個荒謬的理由,說瑞士沒有被德國染指是因為人家是中立國,這個理由同樣不充分。列強承認中立國不可以侵犯,但列強也都保證國不發動戰爭,德國在凡爾賽條約中也保證不會發動侵略戰爭。
既然已經撕毀條約發動侵略戰爭,還在乎什麼中立國?
事實上,那些已經宣佈中立的國家,荷蘭、丹麥等國不是一樣被納粹糟蹋得支離破碎?
瑞士沒有遭到入侵,中立的因素只能說只佔了很小一部分。
那麼導致瑞士在二戰中成為世外桃源,免遭入侵的關鍵因素到底是什麼呢。其實,瑞士在二戰中並沒有真正像自己宣稱的那樣保持中立,而是跟納粹走得很近,態度非常曖昧,甚至有同流合汙、助紂為虐的嫌疑。 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跟法西斯國家保持積極貿易關係和經濟來往。德國是瑞士傳統的最大貿易伙伴。
二戰中,瑞士始終都跟德國保持著經貿、金融關係。
在二戰的關鍵時刻,瑞士向德國法西斯雪中送炭,向其提供1.5億瑞士法郎貸款,德方也投桃報李,為瑞士商品大開方便之門,允許這些商品經德國轉口,義大利這個納粹國家也從同瑞士的經貿關係上受益匪淺。
瑞士還向德國使勁出售電力,給德國工業助威加油。
瑞士各大表廠還同向德國供應精密零件,而蘇黎世的軍工廠則向希特勒提供了40毫米口徑高射炮,該高射炮為德國應付盟軍空襲立下汗馬功勞。
二、瑞士給德國和義大利“搭橋”。聖哥大隧道貫穿阿爾卑斯山脈,全長達15公里,是連線德國、義大利之間的“橋樑”和紐帶,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
二戰時瑞士積極向德國和義大利開放,並提供重兵駐紮,確保暢通無阻,讓滿載戰略物資的火車透過這裡,來回穿梭於德意兩國。
三、為迫害猶太人當幫兇。二戰沒有爆發的時候,希特勒起初並不拒絕猶太人到國外定居,只是非法剝奪他們的財產,逼迫他們背井離鄉到國外去,因此瑞士就理所當然成了德籍猶太人流亡的首選。
但瑞士當局卻做出決定拒絕他們的到來,為此出臺了一個臨時法令規定“猶太人不算政治難民,不可以到瑞士避難”。
瑞士有關部門對想進來的猶太人關閉大門的同時,還把已經來到的猶太人驅逐出境。
對那些鋌而走險偷渡到瑞士的猶太難民,瑞方毫不留情,直接將他們押到邊界移交給德方,把他們送入虎口。
據不完全統計,二戰期間被瑞士“遣返”的德籍猶太人,至少在10萬以上。
這些被遣返歸國的猶太人,幾乎無一例外都沒有逃脫納粹的魔爪,死於他們的屠刀之下。
駭人聽聞的是,瑞士政府有時會直接這些“難民”交到惡貫滿盈的黨衛軍手中。
為此,即使是德國的報紙在戰後也對瑞士的所謂“中立”提出質疑。
德國《鏡報》曾經刊文指出,瑞士的“中立”水分太多,只差沒有跟納粹牽手了。
四、趁火打劫侵吞猶太人財產,充當納粹黃金保險箱。瑞士銀行在二戰中的表現也備受爭議。
據資料記載,在二戰中,先後有5萬多名德國猶太人在瑞士銀行開戶,金額高達60億美元。
可是在戰後,只有六百分之一的存款經瑞士政府交還到了猶太組織或國際慈善組織。
一些瑞士銀行強詞奪理,以這些猶太人沒有死亡證的為自己行為開脫。
瑞士還大張旗鼓地跟納粹德國進行黃金交易,跟德華人換取硬通貨瑞士法郎提供便利。
對於這些黃金,瑞士銀行根本不問來路,一心向錢看,賺取昧心錢。
據悉,納粹德國銀行九成的黃金交易是在瑞士銀行進行的。
納粹透過戰爭非法掠奪的鉅額財產,絕大多數存在瑞士銀行。
在瑞士銀行的“合作”下,德國政府得到了源源不斷的外匯,購買到了維持戰爭的戰略物資。
納粹德國帝國銀行副行長直言不諱地說:“瑞士在戰時給我們提供了外匯交易的平臺,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我們對此感謝不盡。”
鐵的事實表明,瑞士在二戰中或多或少地違反了自己宣稱的中立原則。
對此,瑞士人也是毫不諱言的,二戰後的瑞士聯邦政府曾經對這段歷史進行過深刻反思。
1995年4月3日瑞士外交部長科蒂非常難得地代表政府為瑞士在二戰中的舉動向歐洲向世界道歉。
他說:“我們無法、也沒有試圖否認瑞士在戰時與難以用語言表達的納粹野蠻行為有牽連。”
“平心而論,在強敵環伺下的瑞士弱小而無助,保持絕對的中立實在是有點勉為其難。”
“但這也不應當使我們原諒自己當時嚴重喪失立場與軟弱——我認為尤其不能原諒我們當時對受迫害的猶太人的政策。”
-
6 # 溪上花開
1、主要原因就是因為瑞士的“身份”是“永久中立國”,這是在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上籤署的協議。但是瑞士的中立身份並不是從這裡開始的,早在1291年瑞士永遠聯邦建立開始,瑞士在歐洲歷史上就一直扮演著中立國的角色,似乎從來沒有過軍事征服其他地區的行為。
2、另外一個原因卻是瑞士在二戰時期對德國採取了妥協屈服的態度,使得德國最終沒有下定決心吞併瑞士。
擴充套件資料
戰後影響
二戰中,反法西斯同盟,蘇、美、英、法、中五國透過大西洋會晤、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敦巴頓橡樹園會議等一系列國際會議就維護戰後世界和平、促進世界經濟發展,搭成了一系列協議和諒解,確立了維護戰後世界秩序的國際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促成了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國際制度的建立,根據雅爾塔會議協定,1945年10月24日發起成立了聯合國,中、美、蘇、英、法則成為了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1948年以來,安理會共授權進行了60餘項維和行動。聯合國先後組織制定了從不擴散核武器到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等數百個國際條約。
在戰後初期新建立起來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關稅及貿易組織等國際經濟組織,成為戰後國際體系中占主導地位的國際經濟組織。
-
7 # 大馬哈魚12
不是不想兼併瑞士,而是不可以,首先,瑞士全民皆兵,山地丘陵地帶佈滿了各種各樣的堡壘,這個民族本身就有喜好武力傳統。並且瑞士的軍工生產很棒。不缺乏先進武器的供給。另一個方面,就是瑞士的貨幣,硬通貨,德國在戰爭期間,更多的需要把掠奪來的財富,變成可以保值的貨幣,那麼中立國的瑞士就是這樣的選擇。德國在戰爭期間,它也需要貿易,一個戰爭時期的市場的標準,就是有可以在交戰雙方都可以保值流通的貨幣,中立,自由不會受任何交戰方的干涉或操控。這些條件的滿足,二戰的德華人不會吞併瑞士的
-
8 # 周方851
一箇中立的瑞士對德國有利。那時的瑞士有點像現在的香港。可以透過它搞物資技術和資金的進出,使盟國的封鎖大打折扣。瑞士銀行的政策便於來歷不明的金錢存入和秘密使用。
多山而且全民皆兵的瑞士是塊硬骨頭,進攻瑞士的國家必須三思而後行。
-
9 # 熊style
二戰之前,瑞士人口有一半以上是日耳曼血統,以至於納粹德國把瑞士人稱為‘’在瑞士的德華人‘’!瑞士法西斯政黨中以“國民陣線”以及“瑞士國社黨人”兩個極右組織勢力較強。 它們得到納粹德國的支援甚囂塵上,對瑞士當局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在納粹德國的威脅之下可知瑞士當局的壓力有多大!何況,納粹德國還威脅要切斷瑞士的煤炭供應;
為了保護國家的獨立地位,瑞士維持了與軸心國的金融、軍事來往:瑞士向納粹德國提供數億瑞士法郎的經濟貸款、提供40MM的高射炮和軍用精密軸承;
當然,瑞士、軸心國的民間來往也很密切:除了提供戰略隧道給納粹德國、義大利使用之外,瑞士還向德國賣電、提供轉口貿易服務、協助納粹德國的民間物資生產;此外,瑞士的軍事準備也很充分:慕尼黑會議期間,瑞士軍隊進行了總動員;瑞士軍民在境內所有橋樑、公路、鐵路、隧道、重要工廠預埋地雷,納粹德軍一旦進軍瑞士,面臨的就是一個交通斷絕、經濟全毀的瑞士;
最讓人不齒的是,瑞士利用自己的中立國和銀行體系勾結納粹德國,它沒收猶太人的金融資本、洗白納粹德國領導層掠奪的金融資產、協助納粹德國抓捕德國猶太人、提供金融渠道給軸心國購買維持戰爭的物資……瑞士銀行甚至為納粹德國製造的偽鈔進入同盟國提供便利——這一切讓納粹高層覺得保留瑞士獨立比佔領它重要!
對於納粹德國而言,它也需要一個忠誠的金融、外交渠道,畢竟,面對同盟國的經濟制裁,軸心國的高層也要有合法的渠道購買需要的戰略物資;另外,瑞士是國際社會公認的中立國,軸心國也需要有一箇中立的國家與同盟國談判;既然,它的獨立可以為軸心國所用,那麼何必去佔領這個多山、戰略資源貧瘠的國家呢?
-
10 # 軍武最前哨
1938年3月14日這天,對於曾經流浪於維也納街頭的落魄窮小子希特勒來說可能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天:這一天,他即將以德意志第三帝國元首的身份前往維也納向世人宣佈“德奧合併”的決定。在強行吞併奧地利後不久,德國又閃擊波蘭,入侵丹麥、挪威、荷蘭、盧森堡和比利時等國,最後成功佔領法國;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歐洲多國或與德國狼狽為奸、或被德國鐵蹄踏破之際,唯有一個國家免遭不幸,這就是瑞士。
很多人可能不解:彼時大肆擴張的希特勒完全有能力和機會輕鬆吞併瑞士,但他為何沒有那樣做呢?實際上,學術界對於這個問題曾做過較為深入的研究,而得出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可以肯定的是,希特勒並非從未對瑞士產生過幻想:德軍最高司令部至少出臺過進攻瑞士的“冷杉計劃”,只不過最後沒有實施而已。部分觀點認為,“冷杉計劃”之所以最終流產,主要是德軍認為瑞士多山的複雜地形不利於機械化推進;但是,如果僅因地形就能阻擋德國的鐵蹄,那麼就不會有後來的歐洲淪陷。
在筆者看來,瑞士之所以倖免的第一個原因是戰爭期間的德國對中立國存在較大的經濟依賴:受同盟國的經濟封鎖,德國需要的一些重要物資只能透過中立國獲得;而瑞士為了避免被吞併的命運,同樣也在貿易和政治等領域做出了較大的妥協。另外,因為瑞士擁有高度發達的銀行業和金融業,當年德國不僅在其中佔有重要利益,甚至還把瑞士銀行作為戰時德國的金融中轉樞紐;有資料表明,二戰期間德國在瑞士的資產數量和所獲得的結算信貸額度均遠高於其他中立國。
所以說,德國之所以沒有佔領瑞士,很大程度上是雙方在必要的利益問題上達成了高度的共識;而且儘管德國自始至終都沒有入侵瑞士,但柏林在戰爭期間對瑞士的政治和經濟等方面的影響均十分深刻。
-
11 # 讀史溯源
弘毅為您專業解答
提到中立兩個字,人們就不可避免的想到瑞士這個國家。確實,中立思想伴隨瑞士存在了七百多年,瑞士人將尼古拉德的話奉為至理,“不要將你們的籬笆向外推移得太遠,不要捲進別人的事務中去”。1915年3月20日,維也納會議上,歐洲主要國家簽署了瑞士的中立宣言,從此,國際社會正式認可瑞士永久中立的地位。二戰開始後,歐洲各國在德國的鐵蹄下風雨飄搖,所謂的協議在利益面前與廢紙無異,雖然很多歐洲國家都聲稱保持中立,或是打算漁翁得利、或是打算免遭迫害,但很多國家依舊被侵略滅國,比如荷蘭、挪威、比利時。而北鄰德國,西鄰法國,南鄰義大利的小國瑞士能持續保持中立不被兼併,靠的是堅定的中立信念、全民皆兵的軍事武裝、靈活的外交政策、嚴格配給的經濟手段。
堅定的中立信念避免瑞士滑向戰爭的深淵瑞士對中立的堅守也曾有過鬆動的時候,但很快就繼續堅守本心。在1920年,瑞士參加國聯後,奉行有條件的中立政策,在亦非戰爭手段為前提下,對破壞國聯規定的國家採取制裁。但日本對中國的入侵,德國將凡爾賽條約的撕毀,讓瑞士深深認識到,任何細微動作的參與都會給瑞士帶來極大災難,瑞士決定恢復絕對中立,在任何事情上都不會參與,甚至當英法宣佈,德國對荷蘭、比利時或瑞士的入侵都將成為英法宣戰的理由時,瑞士非常明確地拒絕了。瑞士告訴世界,不要求這樣一種擔保,瑞士自己會決定什麼時候需要外國的援助。瑞士人中立的決心對抵抗法西斯主義的侵襲也起到了關鍵作用,瑞士透過報紙等媒體手段宣傳中立思想,有效組織了納粹意識形態的侵入,對德國納粹的侵略進行討論和批判,對德國起到一定的威懾作用。
全民皆兵的軍事戰略,投入巨資將瑞士打造成戰爭堡壘僅僅靠信念當然不能抵擋德國入侵,打鐵還要自身硬,沒有軍事實力就如無根之草,無立足之地。瑞士正規軍主要由教官、軍官、邊防戰士組成,人數非常有限,但是,他們有民兵隊伍,由年齡在20-60歲之間身體健康的男性組成,民兵成員在非作戰時,依舊保持訓練狀態,民兵每年要到部隊進行三個星期的恢復訓練,還擁有私人武裝,一旦局勢緊張便能投入到戰鬥中,二戰爆發後,瑞士防患於未然,動員了五分之一的國民參軍,大約80萬人,全民皆兵的狀態讓瑞士士兵鬥志激昂。瑞士修建了幾千座碉堡和機槍哨所,周圍密佈地雷和鐵絲網。機槍堡壘被安放在城市與村莊的要道上,在道路上又設計了坦克路障,平時道路只有孔洞,當敵人坦克來臨時,在孔洞上插入鋼管便成了阻擋坦克前進的有力障礙。
更厲害的是,瑞士還有幾千個地下堡壘,以三圈同心圓形狀分佈。最外圈在瑞士邊界上,第二圈在阿爾比斯山與邊界之間,第三圈在阿爾比斯山脈內部,中央控制室使用煤油作為燃料,提供電力,堡壘內部有彈藥庫、休息室、餐廳和醫療室。軍醫和護士,可進行救護與手術。堡壘內部有兩條輸氧管道可以持續提供新鮮空氣,升降電梯讓機動小隊的攻擊非常靈活,與炮兵配合,可以有效的攻擊空降部隊,這種軍民結合的戰鬥堡壘極具威懾性。對於德國來說,瑞士多山地形讓機械化部隊寸履難行,如果強行進攻,瑞士就會炸燬聖哥達和辛普龍隧道,這兩條通道是德國向義大利輸送物資的生命線,一旦被毀,幾乎無法恢復,而瑞士能利用堡壘與敵人遊擊纏鬥,讓德國深為忌憚,希特勒氣急敗壞的認為:瑞士是第三帝國的天然敵人。
靈活的外交政策讓瑞士小國周旋於大國之間,遊刃有餘首先是德國的壓力。由於瑞士接收逃難的猶太人受到德國輿論界的攻擊,尤其德國宣揚自身民族種族制度的優越性而對瑞士中立政策大力抨擊,瑞士利用報紙刊物大力反擊,兩國展開一場論戰,德國警告瑞士,必須約束國內輿論,瑞士一面繼續反擊,聲稱瑞士居民具有言論自由的權利,一面對國內新聞進行監督,來安撫德國的情緒。然後是義大利的考驗。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後,國聯要對義大利進行武器禁運的制裁,瑞士則一視同仁,義大利語衣索比亞同樣禁運,但卻沒有禁止與義大利的經濟來往,所以與義大利的關係並沒有真正受到損害。接著是被德國消滅國家帶來的挑戰。波蘭、挪威、比利時等小國被德國滅了後,德國要求瑞士撤離這些國家的外交大使,否則德國將撤回駐瑞士的大使。瑞士換了思路解決這個問題,讓這些國家的流亡政府在瑞士設立大使機構,並且拒絕承認德國佔領這些國家,只承認戰前的各國政府。所以在戰後,瑞士與這些國家保持了非常友好的關係。
未雨綢繆與嚴格配給的經濟政策讓小國瑞士持久的堅持下去一旦戰爭發動,依賴進口的瑞士必然堅持不下去。1940年,瑞士提出了瓦倫計劃,擴大增加耕地的種植面積,1933年到1944年,瑞士的種植面積擴大了18萬公頃。總種植面積為36萬公頃。
因此,在戰爭時,瑞士的土豆和蔬菜在購買時不限量,在歐洲國家中只有瑞士能做到。乳製品與肉類依賴進口,在供應短缺的情況下,瑞士對每人定量分配。瑞士也提倡居民儲備物資,比如每家每戶儘可能儲備,一旦出現供不應求時,儲備的物資就可以應急,讓瑞士人民的生活非常平穩,沒有大起大落。
雖然瑞士國土小,資源少,但以中立的信念博弈於大國之間,對待各國幾乎不偏不倚,且自身還用有不俗的戰鬥力,舉國皆兵,國民意志強悍,讓各國對瑞士的中立非常認同,而德國並非不想兼併瑞士,而是實在兼併不了,對瑞士即恨又無可奈何。
-
12 # 袁載譽
二戰時,德國滅了很多中立國,卻為何唯獨不侵略瑞士?
在軍迷界一直有個,一旦出現就會讓人爭破喉嚨,卻至今都沒能結果的話題“二戰時,德國滅了很多中立國,卻為何唯獨不侵略瑞士?”。
這個“不侵略的行為”,在德粉的眼中,是所謂的“道義精神”,強調當時的德國雖然瘋狂了,但是依舊保持著一定的“規則風度”,不會去對中立國下手。
對於德粉的這個說法,我們稍微翻越一點資料,很容易推翻。1940年6月25日,德國以閃電戰的姿態,拿下法國。整個西歐洲大陸,幾乎全部成為他的囊中物。
而作為西歐一部分的瑞士,此時此刻在地圖上,就顯得格外的“礙眼”,所以德國參謀部,在法國戰役基本結束之後,就緊鑼密鼓的籌劃瞭如何入侵瑞士計劃——“聖誕樹計劃”。
根據參謀部的方案,拿下瑞士的軍事行動,並非德國獨立完成,是德國和盟友義大利協同作戰。德國方面負責拿下瑞士的主戰部隊,交給在法國暫時駐守的第12軍團,兵力11個師。人雖不多,但都是剛剛經過殘酷實戰的精銳之兵。在部分德國高層眼裡,用這樣的兵,拿下中立狀態的瑞士是綽綽有餘。
而義大利這邊,可能是想著士氣上,不輸給德國方面,他在出兵數量上,是壓了德國一頭,足足計劃派遣15個師進行作戰。
德國精兵配上義大利的全力配合,最少在德國拿下法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瑞士是面臨著滅國的危機。德國並不是德粉想的那麼有“道義”,講道理。
同時德國也用實際行動,向歷史證明了,“中立國”這個君子協定,跟它關係不大。挪威在一戰後,跟瑞士一樣,對國際社會強調,在未來的世界性戰爭中,不偏不倚的在交戰雙方中保持中立。
結果在德國發動二戰初期,就被滅掉了。挪威在1940年4月9日收到通牒,6月10日被佔領。共63天。由此可見只要德國認為,打了你後,可以獲得足夠利益,跟被侵略方是不是中立國沒有任何關係。
不過對於瑞士人來說,幸運的是,德國雖然制定了這個計劃,卻至戰爭結束,都沒有執行。瑞士在二戰之中,很是“神奇”的是以“中立國”的姿態,活得痛痛快快。
至於為什麼德華人放棄了計劃,原因有很多種,有人說是為了保住一個跟盟軍交流的出口,也有人說當地人本就是日耳曼人,沒有兄弟打架的理由等。
不過小袁更相信的是瑞士人,“當自強”的精神。雖然瑞士對外一直保持中立,但它並沒有把自己的安全,寄託在“中立”二字上,而是把自己變成了扎人的刺蝟。
二戰爆發期間,瑞士進行了全民總動員,五分之一的青壯年國民,都選擇了參軍,進而保衛自己的祖國,人數大約有80萬人。同時瑞士還進行普遍的民兵制,20-60歲之間身體健康的男性,每年都進行適當的軍事演練,保證可以打響“槍”。
在基建層面上,瑞士人也沒有懈怠,數以千計的地堡,在瑞士不大的國土上拔地而起,各種游擊戰設施,時刻準備著。若德國進攻瑞士,將用百萬以上軍隊。這對於四面出擊的德國來說,不現實。
同時為了保證,德國打了自己一定後悔,瑞士在所有的主要建築,都埋下炸彈。一旦德國進入瑞士,獲得的不是一個完整的瑞士,而是一個破爛的瑞士。瑞士沒有爛的時候,它可以幫助德國,跟盟軍進行溝通,同時以商業為掩護,幫德國突破盟軍的封鎖。
若它爛了,德國將一無所獲,之前瑞士作為“交流視窗”的職能也不再,德國會陷入空前的孤立,而這無疑是一個不划算的買賣。
戰爭時期每一個有增益的事,都是好事,所以德國就沒有打入瑞士。瑞士拳頭和自己不可或缺的價值,活了下來。
回覆列表
最近疫情爆發攪得歐洲“心神不安”,尤其是中歐和南歐人口密集地區,完全可以用“炸鍋”來形容。在眾多疫情的新聞中,有一條比較特殊,那就是德國攔截鄰國瑞士購買的口罩,有網友開玩笑說:“這恐怕又是德國二戰時期本性復發了。”實際上,德國在二戰時期並沒有打過瑞士,我們來看下那段歷史。一、瑞士是中立國,德國沒必要增加敵人瑞士在走向獨立之前,曾經是雄霸歐洲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德國恰恰也是,瑞士和德國的歷史淵源很深。久居山地的瑞士人可不是老實巴交的農夫,他們總給當時的神羅朝廷找麻煩。神羅幾經周折,也沒能阻止瑞士人的獨立,反而是法華人“捷足先登”,在法國大革命爆發之後,法國軍隊開始向東進攻反法同盟。當時瑞士被人叫做“狂熱共和國”,然而不論它“狂熱”到何種地步,不過是法國扶植起來的“衛星國”罷了。法華人自從來了瑞士,雙方多次爆發大規模衝突。1815年,維也納會議完全恢復瑞士的獨立性,歐洲大國同意永久承認瑞士的中立地位。該條約還允許瑞士擴大其領土,並接納瓦萊州,納沙泰爾州和日內瓦州。瑞士作為中立國,自然也不會幫德國的對手,德國沒必要增加一個敵人。二、瑞士軍事實力比荷蘭等國強當然了,歐洲中立國又不是瑞士一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哪個不想中立,不一樣在二戰開始後首當其衝的捱打?所以到了戰場上,中立國的說法就有可能成為廢紙。光嘴上中立還不夠,還要拿出真刀真槍才能嚇唬隔壁鄰居,瑞士就做到了這一點,並且做得很成功。二戰時期,歐洲西半部基本淪陷,不是德國的佔領區,就是德國的小弟,但瑞士能夠獨善其身。二戰開始後,德國本來草擬了一份詳細入侵瑞士的計劃,然而東線戰場的戰局突變,德國不得不推遲入侵瑞士。瑞士則進行了充足的戰爭準備和軍事動員,只要戰爭一開,瑞士雖說可能亡國,但從德華人身上咬下塊肉來不成問題,況且沿著阿爾卑斯山佈置的防禦,也讓德華人不得不考慮戰爭成本,故德國考慮再三,決定還是不入侵為妙。瑞士在1940年一年就擊落了10餘架侵入其領空的德國戰機,這讓德國不得不對瑞士“刮目相看”,自然不會貿然入侵。圖-航拍瑞士洛桑三、瑞士是真獨立,絕不幫盟軍在二戰中,同時與同盟國和軸心國交戰的國家理論上只有兩個,一個聖馬利諾,一個就是瑞士,上文提到,瑞士擊落了10餘架德國戰機。戰爭期間,有100多架盟軍轟炸機及機組人員被瑞士扣留。在1940年至1945年之間,瑞士甚至還被盟軍轟炸,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可以說絕不偏袒盟軍。瑞士是衝突雙方間諜活動的重要基地,經常是軸心國和同盟國之間的溝通媒介。瑞士發達的金融行業,也為德國儲存和利用從猶太人身上非法所得的財產提供了方便。圖-瑞士日內瓦綜合來看,瑞士是一個實力強勁的中立國,而且是真中立,德國再要攻打瑞士,就是件“費力不討好”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