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淘好機

    看到這個問題印象比較深刻的應該是小時候看的三國演義吧,就拿我最喜歡的趙雲來說吧,他姓趙,名雲,字子龍,號常勝將軍,那麼這些都代表了些啥啊?我們一起來學習下~

    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緣、血統、血族關係的種族稱號,簡稱族號。作為族號,它不是個別人或個別家庭的,而是整個氏族部落的稱號。

    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單指名。幼年時由父母命名,供長輩呼喚。

    字,是男子20歲(成人)舉行加冠禮時取字,女子15歲許嫁舉行笄(jī)禮時取字,以表示對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稱呼。

    名和字一般在意義上都存在一定的聯絡。有兩種情況:

    ①“名”和“字”詞義相近或“字”是對“名”的進一步闡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寬闊平坦的意思;

    ②“名”和“字”意思相反的,例如:韓愈,字退之。後人取字,通常是以兩個為“字”,例如諸葛亮字孔明。古人通常尊敬對方稱自己名,表示自己謙卑時也稱自己名。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就是項羽自呼己名,表示對對方的尊敬。

    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還有別號。別號是名和字以外的稱號。古時,人們為了尊重別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稱其字,而稱其別號。號和名不一定有意義上的聯絡。號可以有兩個字的,也可以有三個以上字的。例如:陸游,號放翁;陶潛,號五柳先生;蘇軾,號東坡居士。字數多的別號有時可以縮為兩個字,如蘇東坡。

    此外,有人認為稱別人的字、號還不夠尊敬,於是就以其官職、籍貫來稱呼,如杜甫被稱為杜工部,稱柳宗元為“柳河東”。

    看過之後是不是愈加地感覺到我們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它體現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連古人的名字也大有來頭呢,你能不能也按照這種思想來給自己取一個高大上的古式名字呢?

  • 2 # 愚痴九九

    古人之名字極為複雜,由姓、氏、名、字、號五個部分組成,姓和氏最早是分開的,不是一個詞,姓產生在前,氏產生於後。“姓”是女人生之子女,代表了一種血緣關係,是家族基因之延續,在母系社會,同一個母親所生之子女就是同姓,隨著同一祖先之子孫繁衍增多,特別是到了伏羲氏族社會時期,一個家族往往會分成若干支散居各處。各個分支之子孫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為自己取一個稱號作為標誌,就產生了“氏”。姓是一個家族所有後代之共同稱號,而氏則是從姓中派生出來之分支。氏族社會時期實行族外婚,同氏族之人不能結婚,這樣“姓”就起到了“別婚姻”之作用。

    姓世代相傳,一般不更改,比較穩定;而氏則會有後代有幾個氏或父子兩代不同氏之情況,不同姓之間可能會以同樣之方式命氏,因此會出現姓不同而氏相同之現象。到階級社會,貴族除有姓之外,還以國名、官位為氏,“氏”也就成了區別貴賤之標誌,貴族男子及其後代才有“氏”,而奴隸和平民百姓是沒有“氏”的。

    春秋時期,宗法制度逐漸瓦解,姓氏制度也發生根本變革,氏開始轉變為姓,戰國以後平民也有姓,百姓遂成為民眾之通稱,秦漢以後姓與氏合一,遂稱“姓氏”。名字是人與人之間的特定稱呼,是一個人之符號標誌。今天華人之名字大多比較簡單,都由“姓”和“名”兩部分組成,“姓”沿襲祖輩、代表血緣關係,“名”凝聚著長輩殷切之希望。

    古代名和字是分開使用的,“名”是一個人在社會上所用之符號,有鮮明個人烙印,“字”則往往是名之解釋和補充,是與“名”相表裡的,故又稱表字,更重要是古人只有到了成年才能取字,《禮記·檀弓上》“幼名,冠字”,“冠”是指古代男子之成人禮,意思是男孩到二十歲舉行“結髮加冠”成人禮之時就要取字,是出於對成年男子之尊重和避諱,以後大家就不能直呼其名了,而女孩到十五歲舉行“及笄”成人禮之時才取字。“字”通常由“名”衍生而來,《白虎通·姓名》說:“或旁(傍)其名為之字者,聞名即知其字,聞字即知其名”,可見古人之“名”與“字”在意義上大體相近或有關聯。一種情況是名和字意義相同或相近,如屈原,名平,字原。又如諸葛亮,字孔明,“亮”與“明”同義;另一種情況是名和字之意思正相反;如曾點,字皙,《說文》:“點,小黑也”,而“皙,人色白也”,又如朱熹,字元晦,“熹”與“晦”是反義;有些名與字援引經史載記,使用典故,如陸羽,字鴻漸(《易經·漸卦》:“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另還有些人名、字間很難發現其中意義上之聯絡,如張耒,字文潛。

    古人之名字中除了姓、氏、名、字外,還常有個“號”,比如李白姓李名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號”也叫別稱、別字、別號,是種固定之別名,稱別人之號是為了表示尊敬,自己稱號一般只用於自己之作品中。周朝時就已經開始取號了,《周禮》解釋說,“號,謂尊其名,更為美稱焉”,號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稱或美稱。封建社會中上層人物(特別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為自己取號(包括齋名、室名等),如我們熟知的唐代杜甫號少陵野老、白居易號香山居士,宋代蘇軾號東坡居士、辛棄疾號稼軒居士,明代唐寅(字伯虎)號六如居士,清代鄭燮號板橋等。宋以後文人間大多以號相稱,有些別號使用率甚至超過名、字,如蘇東坡、鄭板橋,到明清人們把取號視為種時髦,上至皇帝,下至一般黎民百姓,幾乎人人有號。號不像取姓名那樣要受家族、行輩之限制,而是由使用者本人所起,因而可以更自由地抒發或彰顯使用者之某種審美趣味,別號中常見“道人”、“山人”、“居士”、“翁”、“叟”之類就是自號者鄙視利祿、看透紅塵之志趣體現,歐陽修晚年號“六一居士”,即所謂六個“一”:一萬卷書、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足見其審美品位,歐陽修還有“醉翁”之號,也有些人取別號只為附庸風雅、沽名釣譽之幌子而已!

  • 3 # 煮酒君

    所謂姓、名、字、號,其實都是一個人的招牌,這類似於現代人除了“大名”外,有的人還有曾用名、別名、筆名。雖然都是一個人所獨有的代號,但古人的姓、名、字、號均有其特殊含義。若是“一招鮮,吃遍天”,也就不用搞這麼多名堂出來——古人的姓、名、字、號有哪些特殊含義呢?

    古人的姓名和今天人們的姓名,含義完全相同。從統計學上來看,所謂“姓”,就是一群人所共用的名,而名,則是個體所獨有的。上古時代,人們初步瞭解了自然的無窮無盡的力量,深化出對自然造物的崇拜,尤其以氏族為代表,他們以自然造物為圖騰,族群以“有熊氏”、“青雲氏”及“有窮氏”名之,這就是後世熊、牛、雲等姓氏的來源——以氏族名稱簡化而成的姓氏。除此之外,古人往往在他人的姓名前冠以職務、地名、祖先等“字首”,進而演化為姓,如“魯、韓、宋”等,“東郭、西門、池、柳”之流則是以景物、方位為群,“師、史、祝”等是以職業為姓,“上官、司馬、司徒”則是明顯以官位為姓,所謂“公孫、王孫”之流,多半其祖上是王、公。

    名,這是個人的符號,成因、來源要較“姓”更廣泛。在早期,較為矇昧的時代,人們可能以時間、紀實,甚至人的生理特徵為名。如“時間名”,孔甲、盤庚、干支等,“生理特徵名”如黑肱等,“紀實名”,如鄭莊公出生時很不地道,其母難產,所以叫他“寤生”——因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夏商等朝,人們起名字時還未意識到將所謂期望、抱負之流融入後人的名字之中,總體來說,雖然沒什麼技術含量,“勝”在樸素。

    字,是對“名”的解釋、補充,所謂“名字”,就是這樣來的。這個東西就略微有技術含量,在古代,窮人起個名,一個“狗蛋”之流完事,人們長期地掙扎於溫飽線上,什麼抱負都是空想,所以,字幾乎是士大夫、文人、書生的特權。

    一般來說,“字”是和“名”相表裡的,所以也稱“表字”,如《離騷》裡面屈原的自述,“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所謂“正則”,即“平”,而“靈均”即“原”,即名為“平”而字為“原”。以“字”為“名”之補充,宋代的晃補之可謂經典案例,他字“無咎”,補之而無咎,志氣高、野心大。

    所謂“號”,如蘇東坡、鄭板橋、朱柏廬,乍看之下,高大上,在古代,只有混得還不賴的中上層,才會有號,底層泥腿子,沒有這種雅興,就算真有號,那也很難被史書記下來。所謂“號”,就是個別稱,也叫做別號。別號中以“居士”、“山人”最為常見,不過現代人如果聽見這種東西,第一反應恐怕是修真題材文藝作品中的人物。

    其實現代人也有“號”,外號,與古人的不同之處在於,古人的號都是自己弄,多附庸風雅,而外號,則是別人的戲稱甚至於蔑稱,多是靠拉風“為生”。

  • 4 # 悅悅自媒體論談

    【借圖】古代人姓,名,字,號都是什麼意思?

    古代人的姓,名,字,號傳承到現代,基本上變更不大。古代周朝《周禮》記載:姓,氏,名,字,號五個部分組成,最早姓和氏是分開的,不是一個詞,姓又比氏產生早。"姓"由女~生組成,是指女人生子女傳承了血緣關係的由來,是各姓家族的延續,各個分支之子孫保留姓以外,另外取了一個字輩作代的標誌,就產生了"氏″。姓與氏相傳不更改,氏按宗譜排輩分取名。也不是想姓什麼而姓什麼,每個姓都有宗譜,世世代代相傳。"姓″代表一個家族,"名"是對個人的稱呼名稱,"字"則是對名的之解釋和補充,與名相聯絡,"號″也就是別稱,別號,是種固定之別名,稱"號″也是為了尊敬。"號″謂尊其名,更為美稱。如:我們知道的唐代杜甫,號是小陵野老,白居易號香山居土。明代唐寅字伯虎,號六如居士,清代鄭燮號板橋。現代毛澤東號潤之等。

  • 5 # 孟珍

    謝謝邀請。古時候人少,才有那麼多講究,現在這麼多人,每人一姓一名還重的沒法起呢?親戚,本家那字重的都亂了輩分,如果再加上字和號可怎麼得了,還不亂得一塌糊塗。其實古人恐怕也不是都有字號,字號是給上層或有身分的人用的,也或許有一些文人附庸風雅,最多有些比較講究的人加個字,至於底層的大部分老百姓,有個小名叫就行了,哪那麼多講究?

  • 6 # 國學宣傳員

    “姓”來自母系。上古時候,但知有母,不知父親是誰。“姬、姚、媯、姒、姜、嬴、姞、妘”為早期的“姓”,全帶有女字。

    順便交待一下“氏”的由來。“氏”來自父系。隨著社會的發展,男性在生產、戰爭中的優勢凸顯出來,出現了男性首領,實行“專制”,要有專屬於自己的人、財、物。於是孩子有了明確的父親,用“氏”來區別於“姓”。寫到此處,我想起動物世界裡的猴。新猴王霸佔了老猴王的妻子,同時會殺死她的“兒女”。於是母猴“聰明”地與每個健壯的猴交配。最終無論哪個猴當了新的猴王,也無法確定到底是不是自己的崽。智商可謂不低!

    [跪了]“名”是孩子出生百日由父親所起,比較“賤”(據說是為了好養活),有狗蛋、小毛等等。長輩可以直呼其名,“自報賤名某某”。“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像“身體髮膚”均“受之父母”!

    [攤手]“字”是男孩成人加冠時,由族中德高望重的長輩所賜。比“名”貴,平輩或朋友要稱“字”,直呼其“名”是不禮貌行為。女孩十五歲成人禮叫“及笄”,如未定婚,需要“待字閨中”。陸游《老學庵筆記》雲:“字所以表其人之德。”《禮記》曰:“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許嫁,笄而字。”

    “號”也叫別稱、別字、別號。名、字由尊長代取,而號則不同,自取的叫自號,別人送的稱尊號或雅號。還有一種是諡號,用於帝王或有功之臣。

    “名”和“字”的關係。兩者的關係或解釋或補充,或輔助或延伸……。如陸機,字士衡。機、衡都是北斗星名;李漁,字笠翁。漁時需配戴蓑笠;朱熹,字元晦。熹是天亮,晦朔是月亮之光,意為闇弱;曹操,字孟德。“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諸葛亮,“亮”太招搖,“一孔之明”平之;趙雲,字子龍。“雲從龍,風從虎”;李白,字太白。太白指太白金星。

    國外肯定也經歷過名姓相同“撞車”的尷尬情況,各自用自己的方式來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如大英帝國,採用結構式構成法:教名+自取名+姓。在不衝突的情況下,中間的“名”往往略去不寫,或用暱稱代替,很簡潔,顯得親暱又省時。英華人的“姓”主要來自城市、地名和父名,而且前後都有人放。

    在下名“華青”,取字“丹心”。如“華”通假“花”,則字意為“心丹”。現代漢語“華”有全的意思;則字意為“丹心”一一“一點丹心”或“丹心一片”。

    您也不妨取一個,發上來讓大家欣賞欣賞。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或者報上您的大“名”,讓大家幫您取,意下如何呢?

  • 7 # 應作如是觀

    我們在讀古代典籍時往往會出現人名混淆的情況。比如,白居易,樂天,香山居士,說的都是一個人。太白,可不是指顏色過於白了,而是李白。白石,並不是白色的石頭,而是姜夔。

    太白,是李白的字。白石,則是姜夔的號。在古代,稱呼字或號,是對人的尊稱。所以《大軍師司馬懿之軍事聯盟》中曹操稱呼荀彧為文若,郭嘉為奉孝。

    我們現在人大多有名,有姓,卻無字。我們常說的“名字”指的是“姓”和“名”的合體,而不是“名”和“字”。姓,是家族特徵,是人生下來就註定的。名,則是父母取的。但在古代,讀書人一般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名、字之外還有“號”。所以就會出現我們前面所提到的,同一個人三種稱呼的現象。

    《疏》雲:“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儀禮·士冠禮》:“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說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尊重他,供他人稱呼。

    由此可知,古人的名,是幼時起的,供長輩呼喚。男子成年,行及冠禮之後,家族長輩便會給取字,表示其人成年,開始進入社會。女子亦是如此,所以沒有出嫁的女子叫“未字”,亦可叫“待字”,這就是未嫁女子為“待字閨中”的原因。

    “名”和“字”有一定的聯絡,“字”的意義,是“表其取名之義”,既是解釋的意思。比較明顯的如李白,字太白。諸葛亮,字孔明。“字”,都是對“名”的進一步解釋。而比較含蓄,不易理解的也有,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寬闊平坦的意思;

    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還有別號。別號是名和字以外的稱號。古時,人們為了尊重別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稱其字,而稱其別號。如:陸游,號放翁;陶潛,號五柳先生;蘇軾,號東坡居士。

    此外,有人認為稱別人的字、號還不夠尊敬,於是就以其官職、籍貫來稱呼,如杜甫被稱為杜工部,稱柳宗元為“柳河東”。

  • 8 # 秭歸臍橙8888

    這個問題筆者以大家熟知的諸葛亮來解讀。

    姓名諸葛亮

    姓名是由父母長輩取得,供別人呼喚用。這個不用解釋,各位看官都有姓名。

    字孔明

    古人有成人禮,男20歲女15歲,在這個成人禮上就會給他取字,以表示對他本人的尊重(一般是有文化的人或有武力的人)。字跟名都是供別人稱呼用。

    號臥龍

    號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稱或美稱,有本人起的號或他人起的得到公認的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嘴裡有飯時,能不能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