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知我君
-
2 # 蘇姓經緯
日本文學指的是以日本語寫作的文學作品,橫跨的時間大約有兩千年。早期的文學作品受到中國文學一些的影響,但在後來日本也漸漸形成自有的文學風格和特色——大多淒涼悲觀。這是日本自古以來的審美追求,或者說是一種瀰漫不散的民族氣質。所以,惆悵、留戀、同情、慨嘆,帶給外來讀者以“悲觀”的感受。
-
3 # 品質遊天下
和日本人的島國意識有關,做為一個資源貧乏的島國,並且是多震的島國,日本人的危機意識很強,或者換句話說——很悲觀。比如日本的橋樑和塔很多是用鋼材建築的,為的是一旦發生戰爭,國家被封鎖,依然有鋼材可以用在戰爭上。
這種情結反應在文學作品上,就很淒涼悲觀了。
-
4 # 小羊媽媽
日本文學作品大多淒涼悲觀,這與日本的文藝觀自古是以“真”、“哀”、“豔”、“寂”為基礎密不可分。
(失樂園電影截圖)
從平安時期的“物哀”,到鎌倉、室町時期的“幽玄”,再到江戶時期的“閒寂”,主要都是在和歌的基礎上發展和演練出來的。明治維新之後到現代文壇,作家們仍然推崇以“真”、“哀”、“豔”、“寂”為基礎。
日本近代文學總體上是文字比較悽清冷豔,文筆很細膩,文風給人感覺非常清爽,很乾淨,言辭含蓄,即使是性方面的描寫也是非常隱晦的,比如渡邊淳一的《失樂園》,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完全不會有骯髒,猥瑣的感覺。文字及語言風格內斂的,故事相對而言較為平淡,節奏較為平穩。他們看似不注重故事,其實是用另一種方式在描寫最不同尋常的世間冷暖,最重要的,他們的文學使人明顯而深刻地感受到他們的精神,而使人產生共鳴的,卻是平淡、美麗的文字。
日本近代文學除了悲觀淒涼的特點之外,還有以下三個主要特點:
一、近代的日本文學形式結構單純短小。
從古代開始,短歌形式的文學十分盛行,後來發展為連歌、俳句等。由於日語的音節單純且詩的形式不具備押韻的條件,因此日本詩歌極易與散文混同,形成散文詩化。日本的隨筆和日記文學,都是很講求文體的優美。日本作家在短小、單純的結構中追求精煉的藝術表現手法。短短三兩句的短歌或俳句,往往能準確地表達日本歌人、俳人的感情世界。隨筆和物語中的情節描寫,也極少有長段落。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電影截圖)
二、作品大多表達了明顯的政治訴求。
日本古典文學性格纖細、含蓄。自古以來日本政治的改革,對文學產生深刻的影響。明治維新以前,在日本文學作品中幾乎聽不到強烈的社會抗議的呼聲。悲劇的雄偉崇高的觀念,也不是日本作家追求的表達。他們追求的多是感情上的細節的表現,表現的主要是平淡的日常的生活,在樸素的生活中表達對社會對人生的冷靜的思考。
但在二戰之後,日本文壇興起的日本戰後派文學的批判戰爭的主題以深刻、尖銳的筆觸描寫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殘酷統治給日本人民造成的難以恢復的精神創傷和對人民心靈的扭曲,將日本軍國主義統治的納粹本質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
(人間失格電影截圖)
日本無賴派文學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出現的重要文學派別,而太宰治是無賴派文學派別中的最為著名作家之一。從太宰治的親身經歷和生活體驗,文學創作過程均體現了頹廢墮落的生活狀態,都充滿著悲觀厭世的情緒,其現實的生活閱歷是其文學思想意識形成的重要因素和潛在背景。小說《斜陽》中的主人公之一直治由於二戰結束後從軍隊復員回來,就一直無所事事,整天陶醉於酗酒和娼妓的生活,作風墮落,最後以自殺身亡來結束自己的一生。其中篇小說《人的失格》的主人公葉藏由於對周圍的世界,對他人帶有不信任感,以墮落的方式來解脫痛苦和恐懼難以奏效,最後想以自我毀滅的自殺方式來結束自己的生命。兩篇小說的主人公均於自殺的方式來逃避和反抗現實,一個死亡,一個僥倖存活,都充滿著一種自殺的悽慘悲觀格調。
三、擅長摹仿,變革迅速。
日本文學早期實在模仿中國的道路上那個發展起來的,但是在學習和借鑑的基礎之上他們更有創新,加入了不同的元素。我們看到日本接受漢詩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模仿到對格式的套用再到對神韻的吸收,最後在此基礎之上加入日本特色,因而成文日本文學的一部分。我們在日本近代文學裡可以看到多國文化的蹤影,但又不是單純的模仿抄襲,而是一種加以改造的創新。
回覆列表
大約是因為日本社會變革之後文人們難以找到一個積極的目標吧。現代化生產製度創造了豐裕的物質財富,但同時也造成了人的身份焦慮,對自身存在的意義感到迷茫。這是共性,每個國家都會有這樣的作家。但是,日本文學中這種悲觀似乎特別多?主要是二戰以來的作家作品都有這樣的特徵吧。從明治維新開始,日本文學便開始學習西方的文藝理論,受到了很大影響,出現了各種流派,二戰後則更多地進行反思,走出了日本自己的路,頹廢、細膩到變態的悲觀,都形成一種特色了。建議查查這些人:川上眉山、巖谷小波、江見水蔭、廣津柳浪、大橋乙羽,泉鏡花、小慄風葉、柳川春葉、德田秋聲 ,幸田露伴,森鷗外,高山樗牛,樋口一葉,島崎藤村等。這些都是一戰前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