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回憶還是要忘記

    在大一統的朝代的中晚期裡面,多多少少都有以下三大通病,一個是太后干政(外戚專權),一個是權臣當道,最後一個是宦官亂政。西漢外戚干政,呂后自不必說,就連篡漢的王莽也是外戚出身。東漢則是外戚與宦官交替執政,小皇帝年幼時靠母親靠舅舅,長大靠宦官打倒舅舅。唐代興盛時就鬧出個武則天,中晚期則是亂成一鍋粥,權臣、宦官、藩鎮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變幻大王旗。宋朝名臣多,奸臣也不少,總體上來看不管好壞是權臣當道,宦官亂政倒是少見,不過也還是有劉太后臨朝稱制。清朝皇權最集中也鬧出個二桿子慈禧和身邊的太監安德海和李蓮英。倒是明朝有些奇怪,縱觀整個明代,什麼事情都有,太監專權,大臣獨裁,可偏偏後宮參政的問題並不多見,什麼女主當國,垂簾聽政,壓根就沒有市場。那到底是為啥呢?

    首先得佩服朱重八后妃選拔制度設計的好,話說朱元璋當了皇帝后,做夢也怕老朱家的江山被外姓篡奪了去,於是想方設法要從根源上杜絕外姓奪權的可能性。老朱閉著眼睛一合計,外姓奪權無法是三種,一是外戚奪權,比如王莽、楊堅,一種是權臣逼宮,例如曹操、司馬懿,最後是農民起義造反,比如劉邦和他老朱。因此老朱想了不少辦法做出制度性設計,這裡只說說老朱的后妃選拔制度。老朱規定明代后妃主要從民間良家女子中選取,也就是所謂的選秀女。選秀女並非是由朱元璋首創的,只是到了明代,這一行為被強化和規範化了,限定了秀女的出身必須是民間良家。各位讀者莫要小看此制度,此制度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避免了外戚集團的出現,民間女子無依無靠,朝中無人,哪怕當了皇后以後才能封賞自己的兄弟,而且還有限制,這樣外戚集團根本無法形成勢力,頂多出幾個公子哥。間接影響就是民間女子往往受教育程度低,這使得後宮嬪妃素質較低,無法直接干預政務。這樣的制度下來也就杜絕了後宮干政的可能性。

    再者,文官體制的完備,尤其是內閣制的出現,這使得皇帝負責處理的事務大大減少。內閣制還沒出現以前,大小事務均有皇帝一個人處理,沒了他,朝廷運轉不下去,這就是以前為啥皇帝年級小無法處理政務,小孩他媽就得幫著來乾的原因,沒有皇帝玩不下去啊。明朝廢了丞相後,老朱一天就得批200多件奏摺,可見皇帝之重要。內閣出現以後,皇帝只需要制定好大的方針政策,具體事務內閣處理就行,這就大大解放了皇帝,怪不得一些明代皇帝幾十年不上朝。隨著內閣功能完善,皇帝本身的事務減少,有沒有皇帝已經不實質影響朝廷運轉了,皇帝作用下降了,後宮更沒機會摻和一把。參考武宗朱厚照去世四十多天才迎來朱厚熜即位,這四十多天裡,楊廷和為首輔的內閣可以支撐朝局運轉。而慈禧在咸豐去世後,聯合恭親王發動辛酉之變,將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悉數逮捕,這樣慈禧慈安兩位太后就走到了前臺,將年號由祺祥改為同治,不言而喻。原有的執政系統被破壞慈禧才能走上前臺,而明朝的文官系統很穩定,即使後來的李選侍僅僅是與朱由校同住乾清宮,一幫大臣硬是逼著李搬出去,可見明朝後宮在朝局根本沒有什麼話語權。最後一點,明代的皇帝基本沒有幼年即位的,唯二兩個沖齡踐祚的英宗和神宗,生母出身都不高,英宗母只是主簿女,神宗母更只是個宮女。屬於母以子貴的。外加上當時的顧命大臣比較給力。英宗朝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都是一代名臣。神宗朝更有鐵腕治國、一手遮天的張居正。這麼一來基本上沒有太后們擅權的土壤了。只剩下在後宮頤養天年一條路了。

    總而言之,就是太后想幹政,首先自己素質低不懂朝政,搞個宮鬥還行,掌握朝局基本不行;再者就是朝裡沒人搭理,你那些民間的哥哥弟弟水平太次當個公子哥還行,參政就算了;更何況明朝科舉發達,文官管天下,文官沒人鳥你,文官的天下,豈容你婦人染指;最後就是點背,皇帝登基的時候基本成年,又不是傻子,哪裡會讓你奪權,您還是後宮歇著吧。

  • 2 # 青燿

    皇權需要強勢的皇帝維持,但無法避免“幼帝登基”的尷尬;所以,所有的朝代都很注意在朝中扶持2個勢力對抗(一般是宦權和相權對抗,中晚唐的宦一家獨大、南北宋的相一家獨大才是特例)。

    比如東漢的外戚和宦官(全都是幼帝登基也是醉了,皇權怎能不旁落),明的內閣與宦官。

    非儒家主導朝代(比如秦王國、遼、清),女人可以作為獨立的力量替代宦官作為皇權的輔助,於是出現了太后專政。畢竟,宦官再近、也沒親媽可靠不是?尤其是這些朝代的女人,沒有家族壓力,專心親近自己的親生骨肉,反而避免了外戚的干擾。

  • 3 # 王榮聯1

    謝謝邀請。宋朝、元朝、明朝沒有出現太后專權現象,那是因為當朝的開國君主政治上過於雄強,完全有能力治理朝政。太后相對處於弱勢,政治上只得依附夫君,自己打理後宮。宋仁宗和明太祖的太后還是歷史上著名的好太后,輔佐夫君成為佳話。而大清卻出了二個厲害能幹的皇太后,一個是孝莊皇太后,另一個是慈禧太后。這是因為這二個女人的夫君政治上相對偏弱,加上孝莊和慈禧年輕時就在皇宮裡摸爬滾打,看夠了爾虞我詐,對朝廷政治充滿興趣,用學來的治國治吏辦法去管人管事,與夫君一樣行之有效。久而久之,太后專權現象在清朝也就見怪不怪。前有孝莊,後有慈禧。令人稱奇的是,從未見過太后手下的重臣們敢非議太后,更未聽說哪個封疆大吏要推翻太后專權。

  • 4 # pku小動物

    怎麼可能沒有太后專權,是說沒有慈禧太后專的那麼厲害?

    就拿元朝來說。元武宗和元仁宗的母親答己就專權的很厲害。

    武宗即位之前,她就試圖以占卜的結論干預即位人選,希望仁宗當皇帝。只不過因為武宗常年在漠北駐守邊疆,實力強大,以武力相逼,才當上皇帝。因此他在位期間,太后答己沒能作出什麼實際的干政之舉,可惜武宗只在位四年。

    武宗

    仁宗登基之後,太后答己開始扶持權臣,干預朝政。她在仁宗登基之前就降懿旨,召她的親信鐵木迭兒進京,然後任命他為中書省右丞相(除了皇帝之外的一把手),然後一個春天就降懿旨任命了一千多名官員。

    仁宗雖然對答己的行為不滿,但並不能公然反抗,因為他還指望答己幫他除掉武宗之子,支援他自己的兒子登基。因為最初武宗登基時,曾約定過兄弟相繼,叔侄相傳的誓言。即武宗把皇位傳給弟弟仁宗,仁宗應該把皇位傳給武宗的兒子。然而仁宗顯然不太願意遵守承諾,而是一心想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所以不敢對母親的所作所為有太多怨言。

    仁宗

    後來史書記載武宗之子被逼出京是答己和鐵木迭兒聯手所為。可以想象,仁宗為此一定付出了代價,答己的權力必然無法受到約束。在仁宗延祐四年時,鐵木迭兒受賄釋放死囚,佔奪晉王田產等事被御史彈劾,仁宗震怒,鐵木迭兒逃入太后家中,仁宗就拿他沒辦法,為此悶悶不樂數日。

    後來仁宗之子英宗即位,答己成了太皇太后,更是權勢滔天,為了要清洗朝廷,掌控政權,造成大量冤案,甚至有陰謀廢立之事,英宗連問都不敢問,心裡知道多半和答己有關,只能命人儘快把相關人員滅口,避免矛盾立刻爆發。幸好她和鐵木迭兒在兩年後相繼去世了。否則英宗在位期間肯定也會處處有她的身影。

    宋代太后更牛好麼。

    宋仁宗在位的前十幾年,劉太后一直垂簾聽政。宋英宗即位前期也是曹太后理政。宋哲宗在位前期是高太后垂簾聽政,北宋的太后們戰鬥力不要太強,等宋史專業的人來回答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洗牙能把牙齒洗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