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秋風掃落葉我掃你微信
-
2 # 美劇販
這是一個過於寬泛的問題,其實並不是說美劇這個群體能給人以生活上的啟示,而是某一部美劇,很大程度上是你看了又看的美劇,讓你不斷的有感悟。
第一類最直觀的感悟,劇集自身“告訴”你要講的道理。《實習醫生格蕾》每一集的開篇都會有一句獨白“金句”,還有不少細心的網友去整理這些句子,像是第一季的第二集的開頭“It"s all about lines”,所謂的這些“線”,有些用來連線你我,有些卻用來分隔你我。《摩登家庭》每一集的最後也會有一些“金句”,雖然往往伴隨著的是一個笑點,但是蘊含了一則生活小感悟。
第二類是場景類的感悟,這個感悟最深的是一部加拿大劇集《重回昨日》,我們每個人都有悔恨,都有一些過去認為做錯的選擇,但是如果有機會“修正”,結果會不一樣嗎?結果會比現在更好嗎?事實上未必如此,選擇雖然是可怕的,你害怕選錯,但是每個選擇其實都是冥冥中造就了現在的你。
最後一類是更大、更超脫的感悟。生活題材的劇集會讓人感悟,但是美劇中有不少是科幻、幻想題材,這些劇集又能讓你學到什麼?末日生存的技巧?還是成為一名反烏托邦的鬥士?每一部劇集無論題材,都脫離不了真善美的本質。只要用心去看每一個細節,都有可能在其中學到新的東西。
-
3 # 晶姐札記
這三部美劇讓我敲開新世界的大門:關於情懷、人性以及成長
我看過很多美劇,有三部美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們改變了我看待問題的視野和角度,讓我對人性和人生有了新的認知。劇中的人物是反常規的存在,他們的行為背離了傳統價值觀:他們殺人越獄、他們製毒販毒、他們爭權奪利。
神奇的是,雖然他們的所作所為看似十惡不赦,但我卻並未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指責他們,反而牽掛他們的前途命運。我們傳統意義上對於好人和壞人界限分明,總會貼上一個好人壞人的固定標籤,如此臉譜化的好壞反而喪失角色的個人魅力。不論是文學作品還是藝術作品,讀者和觀眾分析反派人物時,都會從他的種種行為尋找其為什麼會成為反派的理由,在尋找的過程中這個人物變得立體了。
弗洛伊德認為人生來有兩種本能:
一是生的本能,弗洛伊德稱之為“利比多”,它代表著愛和建設的力量,指向於生命的生長和增進,也就是善。
二是死的本能,弗洛伊德稱之為“達那多斯”,它代表恨和破壞的力量,表現為求死的慾望。死的本能有內向與外向之分。當衝動指向內部的時候,人們就會限制自己的力量,懲罰折磨自己,變成受虐狂,並在極端的時候毀滅自己;當衝動指向外部的時候,人們就會表現出破壞、損害、征服和侵犯他人的行為,也就是惡。
這世上沒有絕對的善也沒有絕對的惡,有善有惡才是人性。我喜歡的是那個鮮活真實的人,源於對他們的同情而並非贊同他們那些違背道德法律的行為。
01《越獄》是我看的第一部美劇,從那之後便入了美劇的坑,一發不可收拾,這也是我萬萬沒有想到的。人生中的第一次總是很難忘,《越獄》於我就好比是一種初戀般的感覺。記得那是即將步入高三的暑假,剛結束期末考試的我迫切想要藉助看片的方式放鬆一下,隨手點開了《越獄》第一季,看過的人應該都知道第一季的精彩程度,根本讓人停不下來,那幾天一下子都看完全部季別提有多爽了。
男主角麥克·斯科菲爾德放棄大好前程,故意犯罪進監獄,只為了挽救哥哥林肯。他堅定的對著哥哥說:“我要救你出去。”那一刻我和林肯一樣深表懷疑,不過經驗告訴我,帶有強大主角光環的男主一般最後肯定會成功。他的成功雖然出乎意料但在情理之中:他早已做好萬全準備,將計劃和地圖刻成紋身、他對於每個人都瞭如指掌,利用人性弱點和個人魅力成立越獄小分隊。
計劃總是沒有變化快,在計劃實施的過程中他曾遭遇意外九死一生,但他忍受一切不平等的待遇,依然身體力行的執行他的計劃,當哥哥林肯幾次三番都要放棄時,麥克都會鼓勵他要有信念,那句“you should have faith.”也一直支撐我度過高三那段艱苦的備考時光,那是一種堅定而執著的信念。扮演男主角的米帥本人也是很勵志的存在,我上大學的時候聽說他身材已經發福,後來才得知他一直飽受抑鬱症的困擾,他最終走出困境,勇敢的公開自己的性取向。我對於男主和米帥可謂始於顏值,陷於智商,忠於品格。
今年《越獄》第五季重啟迴歸,即便漏洞百出沒有了第一季的高潮迭起,但我依然堅持看完了全季,支撐我看下去的是那份最初的情懷和感動。既是男主和米帥歷經磨難的迴歸,也是我對逝去青春的追憶。哪個小姑娘不會花痴米帥的顏值呢?還記得曾經我和同桌還有同寢的室友眉飛色舞說起米帥,那段高中還有大學的時光真好,可惜學生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02諷刺的是,凡事皆有度,執念過深之時,慾望會慢慢摧毀你,令你萬劫不復。
《絕命毒師》英文劇名是「 Breaking Bad 」,來源於美國南部俚語,大意是一個人突然崩壞,不再中規中矩而是突破底線去做壞事,用來描述那些誤入歧途的人在正與邪之間的掙扎。片頭和劇照重點突出Br和Ba兩個化學元素,溴Br和鋇Ba兩種元素本身是矛盾的存在,一個阻燃一個制火。矛盾當中,人性顯現。
男主老白本是一位化學老師,一貧如洗。他被查出癌症晚期以後,為了給家人留下更多的財產意外走上製毒販毒的道路。他本有機會收手,然而手上已然沾滿鮮血的他不斷迷失自我,沉浸在毒梟身份的快感中。他說,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家人,他最珍視的家人卻離他漸行漸遠,最終老白孤獨的死去。
讓很多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老白打蒼蠅那段,打了整整一集(第三季第十集)。蒼蠅象徵白老師靈魂的汙點,揭示出老白矛盾的心理狀態。那個蒼蠅也象徵和他一起製毒的學生Jesse(小粉)。說實話我當初查英文字典起Jessie這個英文名的時候,多半是因為發音和Jesse很像。
小粉是個經常闖禍的小混混,雖愚蠢而幼稚,卻不失內心的善良和純真,老白對於小粉來說亦師亦父,小粉的存在喚醒了老白心中人性善的那面。
開始追《絕命毒師》這部劇是在我上大學的時候,第一集褲子從天而降的場景至今讓我印象深刻,儘管節奏看似緩慢,但其實它有著一種荒誕的黑色幽默和諷刺意味。這部劇在人物塑造上可以說是重新整理了我以往的認知,當時的我已經習慣了中國產劇裡的臉譜化人物,以為好人就是不求回報的好,壞人就是無所忌憚的壞,一個教書育人的化學老師竟然去販毒製毒,這顛覆了我傳統的價值觀,令我難以置信。
這部劇也讓我清醒的意識到人一旦踏上一條歧途,便再也無法回頭。
如果說《越獄》是我的啟蒙美劇,那《絕命毒師》則是讓我深刻體會到美劇的魅力,那時的我孜孜不倦的給身邊人安利這部神劇,我沉浸在自嗨的狀態中,從此陷入美劇的坑中無法自拔。
03二刷《權力的遊戲》這部劇的時候發現很多伏筆和細節,這部劇要說的點有很多,我只簡單說一點:在權力的遊戲裡,好人都沒有好下場,劇中幾乎所有的主要人物都離不開兩個字,那就是成長。
從前的小指頭還是那個瘦弱的男孩,不會玩陰謀詭計,為了真愛一心拿雞蛋碰石頭。從前的瓦里斯也沒有小小鳥,被賣做奴隸遭受殘害,生活在陋巷、水溝和廢屋之中。即便是兩大絕對主角龍媽和雪諾,也是經歷了重重的磨難才走到今天,第一季的雪諾還是那個悶悶不樂的私生子,第一季開始的龍媽還是那個處處畏懼哥哥害怕喚醒“睡龍之怒”,一心想要回家的小姑娘。那時的詹姆還是那個讓人討厭的弒君者,史塔克家的孩子們還在父親奈德的保護下,全然不知人心險惡。
經歷了六季的起起伏伏之後,史塔克家的孩子們崛起:布蘭成為了三眼烏鴉、二丫化身絕世高手,珊莎也不再是那個傻白甜。如今存活的人,大部分都已經擺脫或者正在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克服自我認知障礙。
這部劇更能引起我共鳴的是這三個人物:瓊恩·雪諾、小惡魔提里昂還有二丫艾莉亞·史塔克,他們都不合群:雪諾的“私生子”身份始終讓他無法融入到史塔克家族中,他總是將“你們史塔克”的稱呼掛在嘴邊;“全天下的侏儒在他們父親眼裡都是私生子”,小惡魔的出生對於父親泰溫來說就是一個恥辱;二丫厭惡那些條條框框的規矩,始終無法在修女的調教和家人的期望下成為一個淑女。在世俗的偏見中他們成長、他們崛起。
他們讓我想起了學生時代不合群的我,沉默寡言、老實懦弱,那時的我一心沉浸在書本中,希望用好的成績讓所有人都對我都能刮目相看,不再受欺負。
成長是需要代價的,可能需要打破原有的價值觀去重建一個新的價值觀,也可能需要打碎“舊我”蛻變成“新我”。在同學群裡很多同學都說我變了,從一個軟妹子成為了一個女漢子。想想從前的自己也挺可笑的,怎麼就那麼軟弱,受人欺負一聲不吭呢?如果那時換成現在的我,打架鬥毆的事情說不定我都能幹出來。
第一季二丫艾莉亞·史塔克和父親奈德有過下面的對話:
奈德微笑著說:“你會嫁給某個達官顯貴,管理他的城堡,你的兒子們則會當上騎士、王子或者領主。”
那時的自己面對父親的規劃,堅定的說:“那才不是我。”(That"s not me)
當她拒絕別人的安排,堅定說出那句:“That"s not me”的那一刻起,她早就擁有自己的個性,活出了真實的自我。
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夠變得足夠強大,無視他人的目光,回想起過去唯唯諾諾的自己,勇敢的說出這句“That"s not me”。
回覆列表
這是我從《無恥之徒》學到的
1、事情總會搞砸,但過去了也就過去了,這就是生活的常態。
2、每個人都瞧不起frank,但你又有什麼資格瞧不起別人呢.菲奧娜和每個人亂搞,lip爛醉像他老爹,卡爾覺得自己是道上的兄弟,deb15歲就當媽了,ln是個鬱燥的gay,甚至表面看來一本正經的sean,也不過是個婚禮上還要來一針的癮君子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