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火星一號
-
2 # 周慶和1178559755
既然有萬有引力定律,為什麼又算不準水星軌道,為什麼應用空間彎曲說又能表現價值?實際上內中還有複雜原因。下面就應用極性對應哲學對此問題解釋一二。
空間自從分化質量實體和能量虛空,就在一刻不停地收縮質量和揮發能量。星球的形成就是質量實體收縮和能量虛空揮發的結果。因此,形成星球的同時還形成了一個包裹星球實體的虛空能量層。星球之間距離的相對穩定就是由星球能量層的互相排斥決定的。
星球的虛空能量層等同於原子的電子層,稍有不同的是電子能量屬巽兌性體,星球能量屬離性體,共同之處就在於巽兌性體合二為一就是離性體,離性體一分為二就是巽兌性體。另一個共同之處在於原子電子層具有斥力,原子之間距離的相對穩定就是由這種電子層斥力(庫侖力)決定的,同樣原理,星球之間的斥力則是由星球的離效能量層決定的。
與原子之間產生引力原因相同。原子之間產生電磁性凝聚力或弱力的原因是融合共用電子能量體和離效能量體;星球之間產生引力的原因同樣是融合共用離效能量層。稍有不同的是:原子之間主要作用力是融合電磁效能量產生的電磁力,星球之間主要作用力是融合離效能量產生的坎性凝聚力。
因為星球之間的坎性凝聚力同時也能夠表現電磁極性作用力。因此,決定星球之間距離的是離效能量層斥力,決定星球之間引力的是融合離效能量(都是透過光能輻射而融合)產生的坎性凝聚力,而決定星球公轉執行動力的則是由坎離極性作用力分解表現的電磁性作用力。因此,星球之間的作用力都是與原子之間作用力大同小異的。但不同性質的作用力是分工明確、各司其職的。
由於星球的公轉執行是沿著星球的離效能量斥力層執行的,所以應用引力的空間彎曲說是合適的。稍有問題的是,空間彎曲說並沒有弄清楚是由星球的能量層斥力造成的。
至於萬有引力,由於星球的離效能量層與萬有引力是同類異種陽性體,所以對方星球自外向內遞增密度的離效能量層能夠遮蔽萬有引力的延伸,由此造成的是星球之間根本不能傳遞萬有引力。因此,星球的萬有引力實際只侷限於個體能量層內部,與距離平方呈反比的萬有引力衰減定律也只侷限於個體能量層以內的有限距離內。
回覆列表
首先,絕大部分人都誤解了引力的作用方式。引力不是宇宙中一個物體牽引其他物體的力,而是源於時空彎曲。本質上,任何具有質量的物體都會對周圍的時空造成彎曲,質量越大,彎曲程度越大。這樣,具有質量的物體之間就會有靠近的趨勢,看起來就像是有一個力在牽引著。
引力的作用很大,它不但讓地球上的物體都束縛在地表上,而且它也導致了地球和其他星球的形成,以及所有天體的運動。正是由於萬有引力,月球才會繞著地球轉,地球才會繞著太陽轉,而太陽又繞著銀河系中心轉……一切都是那麼有序,引力是支配天體運動的唯一作用力。
回到1687年,牛頓首次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成功解釋了各種天文現象。由於這個定律簡單有效,它仍被用於描述大多數日常生活中的引力現象。牛頓萬有定律指出,兩個物體之間的引力與兩個物體的質量乘積成正比,與它們之間的距離平方成反比,其數學形式如下:
其中G為萬有引力常量。
牛頓第二運動定律指出,引力等於物體質量與加速度的乘積,即F=ma(G=mg)。這意味著彼此引力吸引的兩個物體都受到了相同大小的力,對於質量較小的物體而言,它的加速度將會更大。例如,當一個蘋果落在地球上時,地球和蘋果之間的引力都是相等的,但地球的質量遠遠大於蘋果,地球向蘋果的加速度可以忽略不計,所以看起來是蘋果落到了地上。
雖然牛頓的萬有定律能夠很好的解釋諸多天文現象,但在十九世紀末期,天文學家開始注意到,牛頓定律並沒有完全解釋太陽系中的一些引力現象,特別是在水星軌道的情況下。直到191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引力理論——廣義相對論,最終才成功地解決了水星軌道進動問題。
事實上,牛頓的萬有定律是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的一個近似。愛因斯坦揭示了引力的本質——引力是具有質量的物體扭曲時空的結果。質量越大,彎曲程度越大,表現出的引力作用也越強。在我們的太陽系中,太陽巨大的質量彎曲了周圍的時空,行星沿著被彎曲的時空(測地線)運動。因此,引力是時空彎曲的表現。
透過上述解釋,我們就知道太空中的引力無處不在,整個太陽系都是受到太陽的支配。之所以會產生太空中沒有引力的誤解,是因為很多人誤以為在太空中飄來飄去的宇航員不受引力的作用。事實上,宇航員在太空中的失重狀態是源於自由落體運動——宇航員和太空飛船以相同的速度(或者說加速度)下落,但是速度足夠快,可以避免落到地上,所以一直能在太空中做自由落體運動。這樣看起來,宇航員像是漂浮著,或者說失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