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火星一號
-
2 # 艾伯史密斯
答:宇宙中恆星相碰的機率是極低的,但是並不排除這種可能,尤其是在一些聚星系統中,某兩顆恆星完全有可能在引力的作用下,相互繞行的軌道半徑越來越小,最後相互碰撞!
恆星相互碰撞的過程,是極為複雜的,目前科學家還未研究透徹,基於猜測會有下面兩種可能:
(1)合併為更大的恆星,融合過程非常劇烈;
(2)如果兩顆恆星的速度非常快,幾乎對心碰撞,那麼恆星有可能碰撞後瓦解,恆星物質拋向宇宙各處;
至於第二種情況,發生的機率實在太小,因為宇宙實在太廣了,相距4光年的恆星發生第二種情況的機率,相當於你扔出一個無阻尼的足球,然後擊中1000公里外的另外一個足球的機率!
對於第一種情況的雙星合併事件,發生的機率會大得多,尤其是在恆星密集的星團內。
在天文學上,有一類雙星系統,叫做食雙星,指兩顆相距非常近的恆星,其中一顆恆星可以吸取另外一顆恆星的物質。
如果其中一顆是巨星,另外一顆是白矮星,因為白矮星的密度高,所以白矮星會吸取巨星的物質;當白矮星質量達到1.44倍太陽質量後,將發生超新星爆炸,稱作Ia型超新星!
目前,距離地球160光年的大熊座W,就是一顆食雙星,預計未來會合併為一顆更大的恆星!
-
3 # 科普大世界
太陽的體積相當於130萬個地球,質量則可比33萬個地球,想象一下,如果是這樣巨大的兩顆星體相撞,會發生怎樣石破天驚的事件?
恆星相撞的場景一定很震撼,然而宇宙中星體多如沙漠中的沙粒,其實星體相撞並不是什麼新鮮事,而且星球的形成途徑之一就是由星體撞擊形成的,再比如科學家們觀測到的引力波事件,通常都是由中子星甚至黑洞相撞引發的。
每個星系中都有大量的多星系統,像太陽這樣單獨一個恆星系的比較少見,在多恆星系統中,相互繞行的恆星有時就會由於強大的引力而使得彼此的距離變近最終撞到一起,那麼當兩顆恆星相撞之後,最終的結局會怎樣呢?
其實決定恆星結局的最關鍵因素還是質量,如果是兩顆紅矮星撞到一起,那麼通常它們只能成為一顆橙矮星,只是恆星的體積和質量變大了而已,內部的核聚變反應也會更加劇烈,而且在相撞的瞬間,核聚變反應會大大加速,這樣也會降低恆星的壽命。
紅矮星和橙矮星都是小質量的恆星,質量不超過太陽的50%,如果是兩顆橙矮星撞到一起,通常就會形成像太陽這樣的一顆黃矮星,而如果是兩顆黃矮星撞到一起,那麼就有可能進入到巨星的行列了,其壽命都會縮短。而如果是兩個5倍於太陽的恆星撞到一起,在形成巨星的同時也有另一種可能,那就是成為中子星,因為它們相撞的瞬間核聚變會異常劇烈,甚至有可能直接聚變出鐵元素,而鐵元素一旦出現的話,就意味著恆星相撞的瞬間同時發生了超新星爆發,這樣兩個恆星主序星就可以直接撞成中子星,其情景會非常的壯觀,同時也意味著恆星的主序星階段已經結束了。
如果恆星的質量更大的話,也有直接撞成黑洞的可能,不過恆星的撞擊結果也和撞擊時的速度以及撞擊的角度有很大關係,有的撞擊可以很好的融合,有的則可能有大量的物質被拋散到宇宙空間。
其實宇宙中有不少恆星的距離是很近的,比如在銀河系中心地區,大量的恆星的距離都非常近,其中一顆恆星甚至能吸收另一顆恆星上的物質,這樣的恆星被稱為食雙星,如果其中一顆是白矮星,那麼它在不斷吸收物質之後,就有可能發生La型超新星爆發,最終形成一顆中子星,如果其中一顆是中子星,那麼它就有可能會形成一顆黑洞,而其中一個如果是黑洞,那它最終會將另一顆恆星吃掉。
-
4 # 擦肩而過的世界
宇宙中有兩個體積相同恆星相撞現象考慮恆星體積大小:有的同歸於盡:如果一個恆星體積大,一個恆星體積小,相撞結果體積小的恆星完蛋類似(小行星撞擊地球);有兩個恆星擦肩而過。兩個恆星(中子星)互相融合但是條件非常苛刻變為更大恆星。還有一種情況:兩個恆星體積越大相撞形成黑洞機率越高。
-
5 # 科學新視野
這問題得看這兩顆恆星體積有多大?質量多大?什麼型別的?相對速度怎麼樣了?怎麼個碰法?
實際上呢,宇宙的廣袤無垠,讓恆星相撞的機率小的很,不比你去買雙色球中大獎的機率大。但題主既然問了,我就試著回答一下。
碰撞前的“死亡之舞”恆星在碰撞前一般都會互相繞轉,因為能量的守恆,巨大的引力勢能會轉化為動能,使得它們越靠近,環繞速度越快,這期間攪動時空更劇烈,會釋放更多的引力波。
因為恆星屬於一個巨大的等離子體,密度不是很大,相比它的演化產物白矮星中子星來講,恆星要“軟”很多。
所以實際上,在它們碰撞前面對面的方向就開始物質接觸了,面對面的方向會相互突出,但物質交流的很少,畢竟兩顆恆星的體積質量都相當,誰也不會服誰的。
這樣看起來就像它們在跳舞,然而這情況並不會持續多長時間。
隨著越來越接近,它們碰撞了。
碰撞的一刻碰撞時,原本兩顆快速運動的恆星巨大的動能需要釋放的地方,這樣會導致碰撞方向的垂直面會形成一個衝擊波。
這衝擊波會撕裂恆星外殼,拋射出一部分恆星物質,兩顆恆星原本獨立的磁場在交織中也釋放磁能。
碰撞中釋放完衝擊波後,如果剩下的總質量不是很大,兩顆恆星會合併成了一顆更大的恆星。
這時候它們各自獨立的核心並不會馬上融合,所以這時候的恆星更像是在一個巨大的外殼下躲著兩個互相打鬧的孩子,整顆恆星看起來很是不穩定。
這個過程就像圖裡的的2小張。
這樣的過程也不會持續多久。
星核合併這時候就得看它們的核心合起來有多大的分量。
如果合起來的質量夠大,直接超新星爆發,把整顆恆星炸的七零八碎。這一過程再次拋射出大量的物質,最後留下的核心可能是中子星,或者黑洞。
這個過程就像上圖裡的的第3小張。
如果合起來的質量不是很大,那個就真的成了一顆新的恆星,它會在劇烈的震動中慢慢穩定下來。
神秘的另類恆星在廣袤的宇宙中,天文學家在球狀星團裡觀測到一種特殊的恆星,它們在球狀星團裡是比較年輕的那種,在天文學上稱為藍離散星。
這和球狀星團“養老院”般的存在不很匹配,一般的球狀星團都是比較古老的星體。
-
6 # 火星一號
兩顆恆星碰撞的結局如何取決於多方面因素,比如恆星的質量、恆星的演化階段、碰撞的角度、碰撞的速度。
如果兩顆恆星的碰撞速度並不高,或者只是發生側面碰撞。那麼,這兩顆恆星將會合併成一顆更大更亮的恆星。例如,球狀星團遍佈老年恆星,它們都是在星系中形成的第一批恆星。但在它們周圍,零星的分佈著一些看似年輕的恆星,它們被稱作藍離散星,這些恆星很有可能是老年恆星碰撞之後的結果。在老年恆星合併之後,核心的氫將會變多,導致它們看起來如同年輕恆星一樣。
如果兩顆恆星的碰撞速度很高,並且是正面碰撞,那麼,由於恆星巨大的動能將有可能導致恆星碰撞後解體,最終使得組成恆星的物質散播到太空中形成星雲。考慮太陽這樣的恆星,想要使其解體,需要使恆星的動能超過其引力結合能。對於與太陽質量相等的恆星,其引力結合能為2.3×10^41焦耳,這就需要使恆星的運動速度超過479米/秒。
如果是死亡恆星發生碰撞,其結果取決於恆星合併之後的總質量。如果兩顆死亡恆星發生碰撞後殘留下的質量小於1.4倍太陽質量,結果會產生白矮星。如果合併之後的總質量大於1.4倍太陽質量,但小於3倍太陽質量,結果會產生中子星。如果合併之後的總質量大於3倍太陽質量,結果會產生黑洞。
此外,還有一些恆星碰撞可能會產生極為特殊的天體。例如,中子星和紅巨星發生碰撞,兩個天體有可能不會在短時間內瓦解,而是中子星會逐漸靠近紅巨星的核心,形成一種特殊的星體——索恩-祖特闊夫天體。最終結果會怎樣,取決於中子星和紅巨星核心合併之後的質量。
回覆列表
事實上,宇宙空間十分空曠,恆星之間的距離一般相隔較遠,例如,我們的太陽和比鄰星相距4.2光年,這對於直徑僅一百多萬公里的太陽而言非常遙遠,要知道1光年相當於9.46萬億千米。因此,宇宙中發生恆星碰撞的機率很低,人類至今還從未觀測到這種天文現象,有關恆星碰撞的情景也只能從計算機模擬中獲知一二。
不過,銀河系中有一些區域的恆星十分密集,比如球狀星團,天文學家認為這裡可能發生過或者正在發生恆星碰撞。有些球狀星團中包含著多達數十萬顆恆星,它們透過引力作用牢牢束縛在一起形成球狀結構。這些恆星十分古老,都是在大爆炸之後不久形成,是銀河系中的第一批恆星。在球狀星團中,恆星之間的平均距離大約為1光年,而在其核心區域,恆星更為密集,靠得更近。
天文學家在球狀星團中發現了一些十分奇特的恆星——藍離散星,它們的體積龐大,而且溫度十分高,光譜呈現出藍色,表明這些恆星較為年輕。這樣的恆星壽命十分短暫,它們本不應該出現在古老的球狀星團之中,而是應該在數十億年前早已爆發成超新星。因此,天文學家認為,藍離散星可能是恆星碰撞的產物。球狀星團中的兩顆古老恆星互相碰撞合併,產生了一顆質量更大的恆星。新形成的恆星擁有更多的氫燃料進行核聚變,使它們看起來就像是年輕的恆星。此外,如果兩顆恆星高速正面相撞,很可能會導致恆星解體,恆星物質拋射到太空中,形成星雲。
總之,恆星之間的碰撞機率極低,天文學家估計,太陽與其他恆星的碰撞機率是一萬億億億年一次,要知道宇宙年齡不過上百億年。即便在數十億年之後,我們的星系與仙女星系碰撞,兩個星系中恆星碰撞的機率也是非常的小,碰撞數量可能一隻手就能數得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