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080196806422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問自然,“道”為何物?直教賢聖魂牽。從公元前500年前的春秋戰國,直到今天的二十一世紀,兩千五百年多年來,老子的“道”牽扯了太多往聖先賢的心靈,版本數百個,註譯千萬人,真不愧萬經之首,人間至奧也。

    最初的《道德經》,又稱《老子》,分上、下兩篇,五千多字,上篇為《德經》,下篇為《道經》。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說,“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又說“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所以,《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基礎,在“道”,在“德”。而“道”作為自然界的本原和規律,其客觀實在性決定了“道”是體(本體),而“德”是道化生天地萬物的過程和表現,因此“道”是體,“德”是用。因此,弄清什麼是“道”,是徹底理解老子自然主義哲學的根本。

    道是自然界的本原及其規律,前者稱為“道體”,後者稱為“道法”。道體作為自然界的本原,是極其微細,不可細分的。之所以是自然界的本原,有幾個原因:一是道是自然界中產生最早的客觀實在,比天地產生的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通行本第二十五章,以下各章都是指三國曹魏王弼注通行本《道德經》),是說道在天地之前就已經產生了。“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第四章),是說道的產生,無從可考。二是道是天地萬物之母。“寂兮廖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是說“道”字,是專門為天地之母而創設的。作為地球上生長的人,“地”就是地球表面及以下的自然空間,而“天”則是地之外的所有自然空間。因為“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可以為天地母”,因此道充斥自然之中,化生天地,化育萬物,因而“其大無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因此,道是萬物之母。三是道“其小無內”,不可細分。道“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道之為物,唯恍唯忽”,“綿綿若存”,“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若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既然“道”是一切的本原,自然是極其微細,不可細分的。因而,道是自然的本原,天地萬物的本原。

    自然空間,是道體存在於絕對真空中,是道體與絕對空間的結合。道體是絕對空間中的客觀實在,是天地萬物得以化生的根基和本原;絕對空間是道體存在的場所,是天地萬物得以化生的空間基礎。道體依賴絕對空間而存留,絕對空間失去道體則一無所有。自然空間就是宇宙,因為“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宇就是三維空間,宙就是時間,人類所生存的空間,就是“3+1”維時空。“3+1”維時空以外的更高維度的時空,人類探索起來極其困難,從這個意義上說,“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但探索未知(玄的領域),獲得規律(科學的領域,科學≠真理,科學知識人類自然已經掌握的自認為正確的自然規律)是人類永恆的追求,其樂無窮,這邊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來源了!老子《道德經》中體現的自然,就是人類生存其中的“3+1”維時空,包括地(地表及以下的自然空間,實際上是天上的一粒微塵)和天(地表及其上的自然空間,或廣義來講就是自然);事實上,“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宇宙之外有宇宙,自然之外有自然。

    聖人的職責是什麼?《陰符經》曰:“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聖人的使命,不過是參悟天地執行之道,然後按照天地執行的規律去修身治世罷了。“人法地,地法天,天發抖,道法自然”,聖人所做的,不過是效法天地,效法自然,絕不可能創造出超越自然的規律出來。因此,人類的所有入世法,不過是感(體道,探索自然的規律)、知(知道,掌握自然的規律)、行(行道,遵循自然規律去做事)、和(和諧,獲得和諧地修身治世效果)、同(大同,以致世界大同),也就是體道、知道、行道、和諧、大同。老子《道德經》所體現的自然主義哲學,是“3+1”維時空中的聖人,不可能創造超出自然之道的所謂“大道”來,因此,“觀天地之道,執天地之行,盡矣”,便是人類所能做到的一切了。

    然而,“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自然之外有自然,宇宙之外有宇宙,是否還有更加深奧的大道呢?應該是有的,值得人類永恆探索,樂在其中,妙在其中矣!“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妙哉!至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枸杞、菊花、金銀花和蜂蜜一起泡水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