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戲迷阿德

    人的生活當中會碰到三大白,白米飯,白糖,白鹽,這三白處理不當,沒有掌握好合適吃,出大事,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壓病,尿毒症。首先,談一淡,白米飯,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人人都喜歡吃香噴噴大米飯,來上個二大碗不夠癮,還想吃。年青的時候吃下沒事,胰島素功能強,但是,到了中老年不行了,胰腺汾泌出胰島素細胞減退了,也就是說;功能胰島素細胞受損,大米飯是透過胰島素功能來消化的,應受損大米飯轉化為葡萄糖胰島素汾泌不掉,進入血液,人長期泡在血糖裡,這就發生了二型糖尿病,三多一少症,多尿,多吃,多餓,人開始消瘦。所以說;人到中老年,白米飯是可以吃的,減量法,每天吃壹斤,現在改為吃半斤,多吃一點菜,這就保持了人的身體營養不缺失,身體平衡發展也不會多生病。以上個人建議,不代表大家。

  • 2 # 茶論道1

    糖尿病分1型和2型,1型一般是胰島功能喪失,要靠注射胰島素來維持代謝。免疫,遺傳,病毒是其發病的原因,年輕人多一些,但各年齡段都有,病也較重。2型的居多,是胰島功能減退,分泌的胰島素不足以維持正常代謝,服降糖藥物及胰島促進藥。這病和吃白米飯無關,遺傳是其主要的發病原因。忌嘴為主,適當的運動,最後才是藥物輔助治療。自我約束的好也不會影響長壽。

  • 3 # 糖人健康網

    一日三餐都是白米飯,是很多人的主食習慣。不過頓頓都吃白米飯,並不是健康好習慣。

    早在2002年,美國研究就發現,白米飯是增加2型糖尿病風險的食物。一項2007年在華人中所做的研究也表明,吃白米飯最多的人與最少的人相比,糖尿病的相對風險為1.78倍。2012 年,一項對中日美三國共 35 萬人的調查研究,肯定了白米飯食量和糖尿病之間確有關係。

    有人會疑問,老祖宗米飯吃了上千年,咋就沒事兒?

    主要的問題就出在白米飯的“白”上。老祖宗們吃的米可不是今天我們吃的精白米!

    以前人吃的米都是舂的米,沒有經過深加工,精加工的碾米技術是近一兩百年才出現的。就在三十年以前,我們大多數人吃的還是糙米。

    稻穀、麥子等糧食本身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和豐富的礦物質,在機械加工過程中,這些營養素容易被破壞掉。

    加工越精細、越白的食品,營養損失的也就越多。精米精面幾乎不含纖維,吃進體內,很快被消化分解代謝,會讓血糖急速升高。

    如果沒有足夠的運動來消耗,總是處於高血糖狀態,就會惹來糖尿病的麻煩,甚至還會促進身體的衰老。

    吃米飯講究4原則

    那白米飯難道就不能吃了嗎?當然不是,掌握吃米飯的健康原則就好了!

    1.儘量讓米“淡”

    炒飯最好少吃,加香腸煮飯,或者用含有油脂、鹽分的菜來拌飯,否則不利於控制血壓和預防心血管意外。

    2.儘量讓米“粗”

    在煮飯的時不妨用部分“粗”糧(糙米、黑米、胚芽米等)和大米合作。最好先把“粗”原料放在水裡泡一夜,以便煮的時候與米同時熟。

    3.儘量讓米“亂”

    最好不要用單一的米,而是米、粗糧、豆子、堅果等一起同煮。一方面增加了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另一方面還能起到蛋白質營養互補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這樣做能有效地降低血糖反應,控制血脂上升。

    4.儘量讓米“色”

    比如說,煮飯時加入綠色的豌豆、橙紅色的胡蘿蔔、黃色的玉米粒相配合,既美觀,又提供了維生素和類胡蘿蔔素抗氧化成分,特別有利於預防眼睛的衰老。

    又比如說,選擇紫米、黑米、紅米與白米搭配食用,也能提供大量的花青素類抗氧化成分,幫助預防心血管疾病。

    三種控糖米飯吃法

    1.三米飯——防糖降糖

    將低血糖反應而著稱的燕麥和蕎麥,加在大米飯裡一起煮,起到降低血糖和延緩消化的作用,是一些醫院營養科經常為糖尿病病人專門配製的主食。

    就算是健康人,常吃三米飯,也有助於控制體重、減小肚腩,預防和減少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風險。

    2.紅豆飯——補充B族維生素

    紅豆飯算是最簡單易做的雜糧飯了,紅豆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尤其是B族維生素,可以彌補精白米麵的營養缺陷。蒸米飯時加入適量紅豆,可以延緩餐後血糖上升速度,而且能長時間維持在正常範圍當中。

    日常蒸米飯的時候可以放入不同的豆類,比如今天放一些紅豆,隔天就可以放一些綠豆、黑豆或者扁豆等。這樣既能調節口味,又能保證營養均衡。

    3.槐花飯——保護血管

    洋槐花,除了含有B族維生素以及鐵、鎂、硒等微量元素外,更重要的是含有很多對健康有促進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質,提取出的蘆丁能增加毛細血管穩定性,降低其通透性和脆性,可預防糖尿病、高血壓導致的出血等。

  • 4 # 只有營養師知道

    米飯是主食的一種,基本每個人每天都離不開吃米飯,米飯作為主食提供了人體每天所需要的大部分能源,供我們學習工作、代謝,而且米飯中含有多種礦物質、B族維生素,我們的祖祖輩輩最開始就是靠種植水稻養活了後代,可不能隨便就戴上吃米飯會得糖尿病的帽子!

    不過,由於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現在的人更追求食物的口感,所以目前我們所吃的大白米飯都是經過了精細加工的產物,其中的麥麩成分已經基本去除,膳食纖維和B族維生素所剩無幾,反而由於米粒精細好消化,吃了之後容易飆升血糖;不僅僅是米飯、麵條、麵包、饅頭等等主食,都是透過精白麵粉來製作,也成了升糖大戶。不過即使吃著現在的米飯也沒那麼容易就得糖尿病。

    首先糖尿病和很多因素有關係,首要是遺傳因素,受到遺傳因素影響的人一般爆發糖尿病的機率要比普通人高出很多,這類人的確要注意平時少吃一些精緻食物,包括精白大米,最好是在主食中加入粗雜糧、雜豆、薯類來控制血糖的飆升,還能提高食物多樣性,增加B族維生素的補充。吃米飯的時候多混合肉、蔬菜一起食用,可以減少胃容量中米飯的量,增加膳食纖維的填充,也能有效平穩血糖的上升速度。

    沒有受到遺傳因素影響的朋友們也不能就此疏忽這個問題,很多營養學家也開始提倡在平時的主食中適量加入粗雜糧雜豆和薯類,減少高油高脂食物的攝入,爭取血糖更加平穩,遠離糖尿病。

    另外,血糖高的朋友吃米飯最好不要熬成粥喝,粥中米飯的糊化程度大,碳水化合物、澱粉更容易被消化吸收,血糖上升速度會更快,即使是偶爾喝粥也最好是煮雜糧粥、雜豆粥。

  • 5 # 從善如劉L

    如果說吃白米飯會患上糖尿病,那麼這個世界上所有吃白米飯的人會都患上了糖尿病,如果這樣,就沒有人去種能生產出白米飯的糧食了!

    而實際,糖尿病與白米飯是沒什麼關係的,所以這個白米飯還都是在吃的!

    糖尿病人與其他的病人一樣,是有很多因素的,與白米飯沒什麼關係,所以現在沒有一個國家的權威的政府部門,或世界的衛生組織釋出過這樣的宣告或提醒,所以說吃白米飯不會患上糖尿病的!

  • 6 # 健康那些事兒

    專家:糖尿病飲食防治原則是“控制總熱卡,科學配比,營養均衡”,單純用米飯來衡量患糖尿病的風險是缺乏依據的。日本該研究所得出的結果指導意義不大。事實上,主食吃得太少反而容易患糖尿病。

    華人的飲食結構一直以穀物為主。2007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成年人每天應攝入穀類食物250克—400克(即半斤—八兩)。當然,白米飯屬於精製主食,升糖指數高,最好和粗糧搭配著吃。尤其是已經患病的糖友們,更要嚴格控制精製主食的攝入量,除了白米飯,白饅頭、白麵包也屬此類。此外,除了控制主食,嚴格限制高脂肪食物、增大運動量,更是防治糖尿病的重點。

  • 7 # 知一堂糖尿食療

    現在無論是糖友還是減肥的親們,普遍覺得米飯是“成功”路上的絆腳石。主要是因為米飯碳水化合物含量高,血糖升糖指數高,因此對血糖影響大同時也容易增肥。這種說法看起來貌似沒有什麼不對,可是如果您跟著小編細究,就會發現其實我們只是從一個誤區走向了另一個誤區……

    01何為低碳飲食?

    Low-carb,就是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的意思,區別於“低碳生活”下主張的飲食。是美國阿特金斯醫生在《阿特金斯醫生的新飲食革命》首次提出,以應對美國普遍存在的肥胖問題。主要強調嚴格地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消耗量,增加蛋白質和脂肪的攝入量。

    原理

    碳水化合物是我們維持生命活動所需能量的主要來源。而低碳飲食法首先就是要限制碳水化合物攝入。當血液中的葡萄糖供應不足時,機體便會動用儲存在肝臟中的糖原來為機體供能,以維持血糖平衡。但是糖原是有限的,一旦糖原消耗殆盡,肝臟便開始透過分解身體中的脂肪和蛋白質來為身體供能。脂肪分解釋放到血液中的脂肪酸合成酮體—這也是低碳飲食法又被稱為生酮飲食法的原因。

    低碳飲食真能夠降糖嗎?

    雖然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谷薯類,蔬果)確實對血糖有一定的影響,卻也不能忽略這類食物為身體所提供的維生素和礦物質,以及膳食纖維,不僅有助於平穩血糖,同時對身體各器官功能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可以延緩胰島衰竭

    根據中國飲食結構變化研究顯示,1989~2000年華人群碳水化合物攝入比例逐漸下降,脂肪攝入量逐年增加。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糖尿病患病率2%,現在患病率高達9.7%。

    綜上可見,碳水化合物攝入量的減少並不能扭轉糖尿病發病問題。

    高蛋白低碳水飲食的弊端

    1.加重腎臟負擔。正常成人蛋白質的推薦攝入量是每公斤體重0.8-1.2克,而對於有尿蛋白的糖尿病患者來說其蛋白質攝入量要低於0.8克。長期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飲食結構會加重腎臟負擔,尤其是有腎臟疾病的患者不能採用此方法。

    2. 情緒影響,腦子變笨。大腦最直接的營養就是碳水化合物,因此當碳水化合物攝入量不足時大腦是會直接受影響的,糖友會在此時出現焦躁易怒,記憶力下降的情況。

    3. 長期缺少碳水化合物還可能引起“飢餓性酮症”。由於能量長期攝入不足,身體處於飢餓狀態就會啟動應激反應,分解體內脂肪來替代碳水化合物。飢餓性酮症可導致急性腎衰,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昏迷死亡,妊娠期患者早產和死胎。

    4. 出現低血糖、急性併發症風險。長期高蛋白飲食會降低食慾,糖友非常容易在不自知的情況下出現低血糖而發生危險。同時飲食結構不合理容易引起血糖波動,身體無法利用血糖轉而分解脂肪供能,大量產生酮體,引起糖尿病急性酮症酸中毒。

    說了那麼多,相信各位糖友已經知道了碳水化合物是一定得吃的!那麼既想減肥又能控糖的理想飲食是什麼呢?

    低GI飲食法

    “GI”血糖生成指數的縮寫,它表示食物升高血糖的速率。不同食物進入腸胃後消化速度不一樣,吸收率有高低之差,葡萄糖釋放的速度和進入血液後的峰值也不一樣,因此會有不同的升糖指數。

    血糖生成指數越高的食物攝入後對血糖的影響就越大!

    原理

    人體在進食後,血糖指數會發生變化,這時候胰島素也會起相應的作用。胰島素能夠促進糖原、脂肪和蛋白質的合成,當血糖上升過快,胰島素會把血糖轉化成脂肪,形成脂肪堆積,這就是變胖的原因。很多人都不明白,明明沒有吃多少飯,但是血糖還是忽高忽低,其實血糖的高低只跟GI值有關,如果你吃的是低GI值食物,那麼你的血糖上升就會很慢,反之則會上升得很快。所以食物的GI值高低對減肥有很大的影響。當我們吃進高GI食物,食物進入體內後,血糖迅速上升,血糖上升過快,胰島素就會把血糖轉化為我們所討厭的脂肪。

    何為低GI食物

    血糖生成指數<55為低GI食物

    顯然每次吃飯都參照血糖生成指數表顯得過於麻煩,那麼如何掌握技巧呢?

    1.富含膳食纖維的全穀物、蔬菜、水果往往血糖生成指數相對比較小

    2.富含蛋白的食物比如牛奶、雞蛋、大豆等往往血糖生成指數比較低

    3.加工性的食物例如飲料、糖果、糕點、麵包、冰淇淋往往血糖生成指數比較高

    5.食物混搭降GI。如果單純從GI值一個角度去辨別食物好壞顯然優點太過於片面。比如南瓜就是屬於高GI的食物,可是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尤其是β胡蘿蔔素,具有調血糖降血壓的作用。同樣可樂也屬於高GI的食物,僅僅就屬於空熱量的食物了。

    那麼如何規避掉高GI食物對血糖的影響呢?

    總結:相對於低碳飲食法,其實低GI飲食對於糖友和需要減肥的朋友們來說更加理想和安全,也更具備循證依據。當然在日常飲食中僅僅考慮食物的GI是遠遠不夠的,還要綜合考慮食物的營養價值、烹調方式和整體飲食搭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距離美國總統交接還有七天,為什麼美國眾議院還要彈劾特朗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