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a1414中國欽依
-
2 # 純鈞LHGR
有區別,不過那張紙上說得不準確。
十二經脈,手三陰經從胸走手,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足三陰經從足走腹(胸)。它本身就是一個迴圈的東西,所以說某經之“源”並不準確。
為什麼?因為十二經是互相交接,成一迴圈的,陰經與陽經(互為表裡)在手足末端相交,陽經與陽經(同名經)在頭面部相交,陰經與陰經在胸部相交。十二經脈的流注是從手太陰肺經開始,陰陽相貫,首尾相接,逐經相傳,到肝經為止,從而構成了週而復始、如環無休的流注系統。
所以,嚴格來說,某經之“源”這種說法並不正確。何況,治療不同的症狀,用針時配穴不同,並不固定。或表裡配穴,或八脈配穴,或原絡,或切搖,配穴不同,應用不同。要我說的話,能理解記錄者的思路,但這張紙上所記的東西,幾乎沒用,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一點都沒提到。
只有最下邊,關於五輸穴的,要是能吃透了,倒有很大益處。這句話是出自《靈樞·九針十二原》:“五臟五俞(引文中俞通腧、輸,下同),五五二十五俞,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俞也。”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上說:“滎俞治外經,合治內府。”即滎穴、輸穴多治療經脈病證,而合穴多治療與經脈配屬的臟腑疾病。《難經·六十八難》又說:“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洩。此五臟六腑井滎俞經合所主病也。”這就是最基本的理論。
當然了,五輸穴的數量也不少,其中屬於五臟(五條陰經)的穴位各有五個俞穴,即井、榮、俞、經、合共二十五穴。左、右側共五十穴。叫“髒俞五十穴”。用於六腑(六條陽經)的穴位各有六個俞穴,即在井、榮、俞、經,合穴之外,又加一個原穴,共三十六穴。左、右側共七十二穴,叫“腑俞七十二穴”。
如果能記住這些穴位,即使你不懂五變、不懂配穴,頂多也就是影響功效,但在大方向上不會有問題。這比上邊那些沒頭沒腦的東西有意義多了。
-
3 # 傳統養生大周天傳人
“經絡之源”是氣,“臟腑之源”是血。血通內,養臟腑。氣通外,通經絡。血為陰,氣為陽。兩者自然就形成了外陽(外氣)護內陰(內血),內陰(內血)養外陽(外氣)的相互平衡格局。養生之道就是讓大家去平衡人體的內外氣血,我們通常講的氣血通暢,就是讓你內要通臟腑,外要通經絡。如果你要能理解這些道理,自然就知道什麼是養生之道了。
-
4 # 路會紅
經絡是溝通髒肝腑的橋樑,外結面板,內五結髒六腑經是主幹,絡是支幹,髒是陰,腑是陽,經是陽絡是陰,相同而不可離者,陰陽的變化無窮盡也,從十到百,從百到千,多到數不請,但是其總的原則不背離統一對立的道理。
回覆列表
經終指的是比如交通路線,臟腑是地面的城堡居住卡,希諒解明白!人體生病本因氣血;氣道是絡路,血脈衝流為水路,在治法過渡採用排術,搬運法,清洗法,病可去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