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qzuser1004802
-
2 # 滄海一滴
因為劉備是在群雄逐鹿的亂世中崛起的一個草根英雄,是一個看江湖了。他一直都是在東奔西走寄人籬下。因為自己的起點太低,人微言輕,影響力號召力都嚴重不足。兵微將寡,勢單力薄,沒有能力割據一方,只能依附於各路軍閥豪強,才能在夾縫中求生,尋覓生存空間。由於長期在江湖上混,他練就了一雙善於識別人才的慧眼。正因為他的身邊缺乏給他出謀劃策的戰略人才,所以他鬱不得志,在事業上一直沒有多大起色。直到他三顧茅廬,請出了年輕有為高瞻遠矚足智多謀的諸葛亮。他才脫胎換骨,在逆境中開始了打天下的帝業征程。他跟諸葛亮之間,由此留下了一段君臣佳話,書寫了一段歷史的傳奇。諸葛亮也不負厚望,不負所托,為報知遇之恩而竭忠盡智,苦心孤詣,力挽狂瀾,為蜀漢政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三國中,蜀漢政權是最為弱小的一個,但也是政權內部最為穩固的一個。直至滅亡,都沒有發生過大的動亂與軍事政變。無論是劉備選拔的領導班子還是諸葛亮安排佈局的領導班子,都做到了權力的平穩過度,和平移交。班子內部能夠合作共事,不至於發生大的內耗。能夠承上啟下繼往開來,較好地貫徹執行既定的戰略方針。應該說在選人用人,權力制衡方面,劉備確實很有眼光,手段很高明!在三國群眾裡面也是出類拔萃的。在白帝城臨終託孤時,他告誡諸葛亮:馬謖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諸葛亮並沒有聽進去,鑄成大錯,令第一次北伐功敗垂成。劉備看人的眼光有多毒,由此可見一斑。連足智多謀的諸葛亮都甘拜下風。你不服都不行。劉備能白手興家打天下,說明他確實有獨到之處,有帝王之資。你看他選拔的文武人才,諸葛亮、龐統、法正,趙雲、魏延……哪一個不是一等一的好角色?哪一個不是拼盡全力為他效命。供他驅使。縱使粉身碎骨也是萬死不辭。
-
3 # 國史拾遺
劉備成功嗎?主要還是看人準,選擇了諸葛亮這樣忠心可靠、能力強的輔臣,並給予了他無限制的權力。像諸葛亮這樣,掌握所有權力,還不篡位的,古今中外都找不到幾個人。而劉禪,能力是很平庸的。多虧了有諸葛亮輔佐,諸葛亮死後,又留下了蔣婉、費禕、董允、姜維等一干能臣。而劉禪雖說能力不行,但是有一好處,就是比較聽話(可能是貪圖享樂,不想操心國事)。所以諸葛亮、蔣婉等可以大展手腳。(此外,劉禪也非常能活)
論能力的話,還是曹丕強啊!雖然比曹操、劉備等差遠了,但是作為守成之君足夠了。無奈壽命太短,30多歲就死了。真是天亡大魏。曹丕能有阿斗那樣的壽命,在他手裡就能統一天下。
回覆列表
漢末群雄最困難的政治問題是什麼?創業難,大家都很難,但更難的是選擇一個好的接班人。選擇一個好的接班人,哪怕自己的成就並不大,也很成功。接班人選擇不好,自己再能幹,再能打,再會搶地盤,都是白費勁。
比如孫堅,所謂江東已歷三世,實際上孫堅除了帶了一隊出身於江東的骨幹隊伍之外,對孫家割據江東基本沒有什麼貢獻,江東的地盤主要是孫策打下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孫權才逐步開拓了淮南,江西、湖北、湖南等原屬荊州的地盤。
孫家之所以能成功,關鍵就在於孫策很爭氣,是個好接班人。而孫策在臨死前又大公無私的指定由弟弟孫權接班,而沒有讓自己年幼的兒子接班,保證了孫氏集團有一個相對比較成熟的領導核心。
反面的例子比較多。首先自然是袁紹。袁紹出身名門世家,四世五公,早早佔據河北、山西,是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但他最大的失敗並不是官渡之戰中戰敗,即使戰敗,以他的家底和實力,和曹操仍然可以隔黃河對峙,只要內部團結,無隙可趁,曹操輕易也滅不了。
但袁紹失敗的地方就在於,他在接班人問題上犯了糊塗。袁紹自己心不定,一會兒袁譚,一會兒袁尚,手下人也選邊站對,內部分裂。他死的時候,袁譚又出鎮外地,握有重兵,袁尚一時半會兒也搞不定他。正是袁譚被袁尚打壓得頂不住了,向曹操求援,曹操才有了機會全取河北、山西。
劉表就更不用說了,在南方,本來就數他條件最好,如果他有點雄心壯志,早早整頓內部,趁機而動,結果就完全不一樣了。無論是對張繡還是對江東孫氏,他都曾經有過全取的機會,但他卻始終沒有動作,就守著荊州混日子。
更糟糕的是,他實際上並沒有完成內部整合,荊州地方豪強大族的影響始終很大,可以說是群雄之中最大的。乃至於在接班人問題上,他也不得不屈服於蔡夫人,實際上也就是屈服於荊州地方豪強,立小兒子劉琮為主。結果劉琮屁股還沒坐熱,曹操來了,地方豪強正常發揮,早早投降,劉琮成了地方豪強送給曹操的投名狀。
所以曹操感慨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像袁紹、劉表那種沒用的兒子,就是豬狗一樣的,任人宰殺。但曹操本人選擇的接班人,也這是犯了另一個錯誤。
在選擇接班人的問題上,正常情況下,一般的選擇無非是三種:第一種是保持內部穩定,立嫡立長,總體來說比較安全;圓房分分鐘結束,太不男人,找到這個(faa後跟086)威,讓你更厲害哦!第二種選擇,選個自己喜歡的兒子,這種做法當然比較任性,但很多人難以避免,袁紹就是如此,曹操曾想立曹植,也是這個原因;第三種選擇,找一個能夠繼承自己的政治遺產和政治路線的兒子。劉表懼內,其實也是屈從於地方豪強,算是在漢末的第四種選擇。
曹操最喜歡的是小兒子曹衝,但是很早就夭折了。如果曹衝活著,曹操是很有可能選擇以他為接班人的。如果是這個結果,那麼曹操就跟袁紹和劉表一樣了,都沒有立年齡較長的兒子為繼承人,而立了自己更疼愛的小兒子。
疼愛小兒子,這是人之常情。但作為政治家來說,在關乎自己的政治事業能否延續的問題上,以自己的感情偏好做選擇,就很不理智了。也就是幸虧曹操算是命長,曹衝又早早夭折了,接班的是曹丕。如果曹操死得早一點,曹衝又命長一點,在曹衝十來歲的時候就交接班,還有沒有曹魏這回事,就很難說了。
曹衝死後,曹操在諸子之中相對喜歡曹植,不僅是因為曹植聰明,也是因為曹植更文青。曹操本人是個複合型人才,不僅是亂世梟雄治世能臣,更是文青,骨子裡始終有文青細胞。他臨死前對自己的老婆們的安排就很文藝。所以他欣賞曹植,也就是因為曹植看上很文藝,放蕩不羈。但曹植沒看出來有什麼特別的政治能力,如果曹操選擇立他為繼承人,接班後曹家恐怕也很難持久。
那麼剩下的曹丕如何呢?
曹操一生中,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剪滅群雄,消滅北方的各種割據勢力。但在赤壁之戰後,三足鼎立之勢大體成型,曹操雖然大舉南征孫權,但未成功,與劉備爭奪漢中也落敗,這時候就大體上形成了三家之間的均衡,誰也很難消滅誰。
晚期的曹操最重要的政治目標是什麼?就是儘可能透過政治運作來打壓世家大族的崛起勢頭。這既是為了保證曹家在內部的絕對權威,從歷史發展趨勢來說,也是為了更好的保證社會階層流通,為更多寒門子弟提供上升的渠道。為此,曹操始終堅持在手握重兵鎮守一方的人選上,堅持任人唯親,只用曹家自己人和夏侯家人。而從他安排曹彰鎮守關中看,他可能有意逐步過渡到用自己的兒子來鎮守地方,震懾掌握政治權力的世家大族,夾輔王室。
但恰恰是在這一點上,曹丕並沒有足夠的自覺。不僅如此,反而因為在奪嫡之爭中受到兄弟的競爭比較多,曹丕在結伴之後,拼命打壓自己的兄弟,將曹操諸子宗親幽禁在封地,一舉一動都受到嚴密監控。同時,他又比較親信標準世家大族出身的陳群、司馬懿等人,而對宗室保持高度警惕。尤其是在陳群的建議下,推出九品官人法,直接讓世家大族壟斷政治權力的勢頭制度化,加速了世家大族的崛起。
也就是說,曹丕並沒有繼承曹操的政治路線,反而完全是反其道而行的。最終的結果則是世家大族加速崛起,曹丕、曹叡兩代尚能控制局面,而在曹叡死後,政權就完全失控,最後被司馬氏篡取了果實。
正是在這個問題上,劉備是三國時期唯一一個沒有犯錯誤的人。
從稱漢中王開始,劉備就已經確定以劉禪為繼承人。稱帝之後,也順理成章的以劉禪為太子。也就是說,以劉禪為繼承人,這是劉備從未猶豫過的。
有人說他曾經考慮過以養子劉封為繼承人,但是隻要腦子正常,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劉備自己有親兒子,而且不止一個,放著親兒子不立,立個養子為繼承人,怎麼可能?
劉備的幾個主要的夫人,甘夫人應該是原配。在徐州的時候,和當地豪強聯姻,娶了糜夫人,生了劉禪。入蜀前孫權曾把妹妹嫁給劉備,也是政治聯姻,也沒有孩子。入蜀後娶了吳皇后,也是和四川當地豪強聯姻,先後生了幾個兒子。但劉備顯然內部整合很成功,在選擇繼承人問題上,並沒有考慮地方豪強的支援這個問題。更何況,劉禪跟著劉備顛沛流離已久,荊州派肯定支援他。
而且,劉備在臨終前託孤給諸葛亮的時候,當時在身邊的是魯王理。這說明他可能是比較喜歡這個兒子的。但他絲毫沒有流露出要立他為嗣的意思。他宣佈的繼承人就是劉禪,但又向魯王理叮囑,你們兄弟要父事丞相。可見他對魯王理可能也是比較信任的。
從後來的表現看,劉禪繼位後表現也很正常,並沒有做什麼特別昏庸無道的事。尤其是在劉備死後諸葛亮總攬內外大權的形勢下,他沒有流露出絲毫不滿。諸葛亮死後,他又按照諸葛亮的遺囑,先後由蔣琬,費禕來主持內外事務,並沒有過多幹預。在費禕死後,姜維總兵在外,劉禪年齡也不小了,宦官黃浩弄權確實是有的,但總體來說也還是在可控範圍內,並沒有特別惡劣的結果。至於後來蜀漢成為三國之中第一個被消滅的,這是北方經過長期的恢復和發展,原來魏蜀吳三國之間的均衡已經被打破了,並不完全是因為劉禪無能。
更重要的是,作為繼承人,劉禪忠實的執行了劉備生前的政治路線。劉備生前的意願並不是龜縮在四川自娛自樂,而是堅持要恢復中原,統一全國,恢復漢室正統的。劉禪繼位後,在明知蜀漢在三國之中實際上實力最弱的情況下,仍然堅定支援諸葛亮北伐。後來蔣琬,費禕,姜維也先後對魏國發動過主動攻勢。這都說明,他雖然並不一定有劉備那麼大的雄心壯志,但他知道沿著劉備的路線繼續走。
作為接班人,一個最常見的也最容易犯錯誤的問題是,接班後生怕自己的權威不足乃至受到威脅,所以會拼命透過內部鬥爭來消除潛在的政治威脅,同時加強自己的權力。曹丕在繼位之後就是這麼做的,打破了曹操正在經營的內部政治勢力平衡割據。但劉備臨終時留下的蜀漢的政治格局,在劉禪繼位後也基本上都保持著均衡,沒有被劉禪刻意打破。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劉禪可謂魏蜀吳三國中最合格的繼承人。而這也可以證明劉備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是很成功的。尤其是和曹操身後政治遺產被全盤推翻以及吳國在孫權身後的繼承人問題上的折騰相比,劉備一方的交接班可謂是最成功的。更不用說和三足鼎立之前袁紹,劉表之類的人相比了。
在選擇和培養接班人的問題上,是選擇能夠繼承自己政治路線和遺產的人,還是選擇自己喜歡的人,這也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應君主本人的胸襟和抱負。選擇一個自己不喜歡也不能繼承自己政治路線的繼承人,這往往是出於無能或者是缺乏遠見。選擇明知政治路線和自己不一樣但卻無法擺脫感情偏好的人,本質上就是自私。不管自己感情上是否喜歡,只選擇政治路線與自己是否一致的人,這才是一個更為合格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