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突發應急
-
2 # 京虎子
不是真的。
糖尿病有三型,1型糖尿病是因為身體不能產生足夠的胰島素,通常突然患病,而且多是兒童時期就出現了,患者體型消瘦或正常,佔糖尿病總數的10%。2型糖尿病是因為胰島素抵抗,細胞不能對胰島素做出正常反應,長期下去也有可能出現胰島素缺乏。通常是因為太胖或缺乏鍛鍊,中年發病,佔糖尿病總數90%。妊娠糖尿病顧名思義,是因為懷孕引起的,孩子出生後5%到10%的妊娠糖尿病成了真正的糖尿病了,大多數是2型。
1型糖尿病的病因不明,可能是遺傳易感性和環境因素相結合的結果,已知是因為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產生胰島素的胰腺細胞,使得身體無法產生胰島素或者產生很少胰島素。所以這型糖尿病和吃不吃晚飯毫無關係。
2型糖尿病的病因同樣不明,可能有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肥胖是一個重要因素,但並非所有2型糖尿病都是胖子。2型糖尿病的致病因素包括體重、不活動、家族史、年齡、高血壓、高密度膽固醇低、甘油三酯高,還有種族因素,亞裔屬於高發人群。這型糖尿病是和飲食因素有關,但和不吃晚飯沒有關係。
懷孕期間,為了支援懷孕,胎盤產生激素,使得細胞對胰島素產生抵抗,正常情況下,胰臟相應地多產生胰島素,但有些人的胰臟無法多產生胰島素,結果就成了妊娠糖尿病。25歲以上的孕婦、肥胖的孕婦患妊娠糖尿病的風險高,妊娠糖尿病也有家族史,有糖尿病早期症狀者也易患妊娠糖尿病,也有種族因素,亞裔屬於高發人群。這型糖尿病與懷孕有關,還是和不吃晚飯無關。
預防糖尿病在於飲食健康和經常鍛鍊,從飲食的角度,少吃外加註意那些嚴重影響血糖的食物,是從吃的內容上而不是吃的形式上,人這種動物是不在乎多吃或者少吃一頓的,關鍵在於總體吃多少和吃了什麼。
-
3 # 糖人健康網
這是謠傳,沒有研究證明不吃晚飯與糖尿病有關,倒是吃晚飯的時間,晚餐吃的東西與糖尿病相關。
有研究表明,長期不在家吃飯,倒是會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
糖尿病是一組由遺傳和環境等多種病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為特徵的代謝性疾病群。由於胰島素分泌相對或絕對不足,或胰島素作用缺陷引起糖、蛋白質、脂肪、水和電解質等一系列代謝紊亂。
為什麼在家吃飯少得糖尿病?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與經常外出飲食的人群相比,經常在家就餐(特別是在家裡吃晚餐)的人群,患糖尿病風險較低。
該研究調查了58051名女性和41676名男性,結果發現,在家就餐與2型糖尿病發病風險降低相關,每週在家吃飯次數在11-14次的人群2型糖尿病的發病風險,相比每週在家吃飯次數在0-6次的人群低14%;除此之外,前者體重增加也較少;在家裡吃晚餐較中午在家就餐的人患糖尿病的風險更低。在我們正常活動中,比如體育鍛煉、體力勞作,胰島素就會正常工作,把血糖源源不斷提供給人體利用。因為適當的活動可增加機體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血糖就會降低,從而減少發病機率。這樣血糖就完成了它在人體內的旅程,實現了它的價值。
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吃得越來越多,越來越好,尤其在晚上經常吃大魚大肉,胡吃海塞的,這樣食物進入體內後轉化為大量的葡萄糖,大大增加了胰島的工作量,如果此時人類能夠多運動,消耗掉血糖的話還好點。
但是現在人們變懶了,出門就坐車,上樓坐電梯;能坐著絕不站著,運動明顯減少,經常熬夜,加上精神緊張,壓力大,身體長期消耗,人體就出問題了。
打個比喻,正常情況下胰島能分泌胰島素,運送葡萄糖進入血液。但是長期加班,超負荷工作,胰島終於吃不消了,只能帶病上班,分泌一部分胰島素,甚至累垮了,不能工作了。這樣,就出現了胰島素分泌不足,而我們依然不知,還是過著管不住嘴,邁不開腿的生活,於是,血液中的葡萄糖越來越多,血糖終於衝破底線,邁步進入糖尿病。
糖尿病的發病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以上總結的只是部分的原因。
所以,想遠離糖尿病,請您多在家裡吃飯,特別是儘量在家裡吃晚餐,不僅能更多陪伴家人,更是為了您的健康。
回覆列表
謝邀,六點以後不吃飯,你六點以前都已經吃了不代表晚上沒吃飯?如果長期以來從中午吃後就是餓到第二天早晨,這種行為是把自己好好的身體折磨?說到會得糖尿病那麼或許也有可能性!因為胰臟的另一條高血糖腺長期負責從脂肪中提取儲存的能量來轉化成葡萄糖維持血糖穩定,保證你不會低血糖!而胰島負責分泌胰島素的功能大部分時間休息,這樣一久就會使胰腺功能顛倒紊亂,長久可能會導致糖尿病!你覺得有無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