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藥師陳小君

    最近天氣漸熱,稍微一運動,人就容易出汗,過段時間三伏天了,出汗的情況會更嚴重!

    出汗是人體調節體溫的一種重要方式,也是人體排洩的一種生理功能。 但有3個地方出汗異常要引起重視,可能是疾病的訊號:

    不同部位出汗可能預示的健康問題

    1,手足心常出汗——脾胃溼熱重

    中醫認為脾主四肢,而且有運水化溼的功能,此項功能一弱,溼熱便會鬱積在體內。

    溼熱下趨,從而引起四肢末梢多汗,尤以雙腳出汗更為常見,佔到70%~80%。 溼熱重的人多因飲酒過多、過食辛辣肥甘所致,並伴有口臭口苦、大便不暢、小便黃濁、舌苔厚膩等症狀。

    平時可以多喝一點陳皮檸檬茶。

    2,額頭愛出汗——肝陽上亢

    額頭出汗多而全身無汗或少汗時,可能是肝陽上亢引起的。

    肝陽上亢時間久了會導致精血虧虛,陰陽平衡失調,陽氣失去制約而亢盛,進而汗液失去固攝引起汗多。肝陽上亢還會有頭暈頭脹、眩暈耳鳴、口苦脅脹、舌紅脈弦的表現。

    對此我們要平肝潛陽,平時可以喝一點菊花茶。

    3,鼻尖易出汗——肺氣不足

    肺氣虛則其固攝汗液的能力相對降低,因而可表現出氣虛自汗的情況,此外,神疲乏力、面色淡白、呼吸急促、氣喘吁吁也是氣虛證常見的症狀之一。

    平時可以喝一點黃芪,或者西洋參茶,吃一點紅棗補中益氣。

    此外,還有人無緣無故就大汗淋漓,這類異常出汗也要提高警惕! 也可能是疾病的訊號:

    1,低血糖症

    有些人沒吃早飯時,可能會突然出現面色蒼白和出冷汗的情況,這很可能是低血糖了。

    當人體血糖過低時,會刺激身體內的交感神經,釋放出大量的腎上腺素,從而表現出冒冷汗的現象。

    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雖然大多數時候都處於血糖偏高的狀態,但也容易出現低血糖的情況,特別是血糖控制不穩定時,要提高警惕。

    此外,經常性的節食、大量運動、服用一些藥物後也可能引發低血糖。 因此出現低血糖狀況的時候,最好還是做個檢查,找準病因很關鍵。

    2,糖尿病

    在糖尿病的發展過程中,異常出汗是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經病變的一個重要機體訊號。據統計,有60%的糖尿病患者最終會出現排汗障礙。

    ①當上半身(包括頭部、胸部、背部等)出汗較多,可能是患者植物神經發生紊亂,讓交感神經異常興奮,刺激汗液分泌。

    ②吃飯時或者吃完飯5分鐘內,頸部及頭部會大汗淋漓。這可能是由於味蕾受刺激後引發的交感神經失控。中醫上來講又叫“多汗症”。

    提示:糖尿病群體在出現上述症狀時,一定要及時諮詢醫生,看是否需要調整用藥。

    3,甲亢

    甲狀腺激素能控制人體利用能量的速度。當其分泌過多時,特別是甲亢患者,會增強新陳代謝,刺激汗腺引發持續出汗。 此外還可能伴有精神緊張、煩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難以入眠、心跳加快等症狀。

    4,性激素失控

    55歲以上的男性在夜間愛出汗,並伴隨失眠、疲憊,可能是雄激素偏低所致。

    而女性夜間出汗可能是更年期的跡象。據資料顯示,41-62歲的更年期人群中,有更年期症狀表現的佔80%以上,其中73.3%都有潮熱出汗的表現。

    此外,女性在月經期或月經來臨前也愛出汗,而這都與雌激素低有關。

    另外,若服用一些抗抑鬱的藥物;或突然停服鐵劑、抗生素等藥物,也可能導致異常出汗。

    大量出汗後,身體需要補充這些

    出了汗,不少人都知道應該及時補充水分,卻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出汗時,體內的一些營養也會隨著汗液流失。如鈉、鉀等礦物質,以及水溶性維生素等。 因此,出汗後不僅要補水,還要適當補充營養素:

    1,補充鉀、鈉

    人體含鉀量本不高,大量出汗很容易引起缺鉀。“低鉀症”會出現頭昏頭重、食慾不振、渾身無力,甚至是癱軟。

    豆類、香蕉、紫菜、毛豆等都含鉀豐富。出汗多,尤其是夏天時可以多吃。

    另外,汗液還會帶走體內的鈉鹽,導致鉀鈉失衡,因此出汗後要適當地吃些鹹味的東西,或者喝一杯淡鹽水。

    2,補鈣

    流汗量過大時,鈣質流失也會增多,若長期大量出汗後不加補充營養,容易引起“低鈣血癥”,造成手腳抽筋、肌肉抽搐。

    平時可適當多吃點牛奶、乳製品、魚類等。

    3,補充酸味食物

    出汗多易損失津液,而從中醫角度講,酸味能斂汗止瀉、生津解渴、健胃消食。

    因此,出汗多時可以喝點酸梅湯,加些五味子,還能補腎補陰;還可以吃點山楂、菠蘿、檸檬、獼猴桃等酸味水果。

    最後還要提醒大家,出汗後喝水不能狂飲,要小口慢喝,多次補充。

  • 2 # 食萬個為什麼

    進入三伏天,氣溫越來越高,全國進入“烤肉”模式。

    此時,人體十分容易出汗,時刻都像在“蒸桑拿”。

    汗,有協助腎臟排洩廢物,調節電解質和酸鹼平衡的作用。

    適當出汗,有益健康,但身體某些部位,異常出汗,需警惕是“病態”。

    三伏天,身體5個地方異常“出汗”,需警惕是病變,切莫忽視

    1、額頭,出汗過多

    額頭常常出很多汗,中醫認為,可能是肝陽上亢引起的。

    若頭汗過多,且伴隨肢體沉重無力、胃脹不適欲嘔、身體發熱、舌苔厚而黃膩,多是脾胃有溼熱的表現。

    2、手足心多汗

    手足心多汗,一般是脾胃、腸道不適的表現。

    《傷寒明理論》指出,“多由脾胃溼蒸,旁達四肢手足所致。”

    手足心多汗,且伴有手腳心發熱、口咽乾燥等,多屬陰虛有熱。

    若伴隨腹部脹滿、疼痛,大便不通,多屬於腸燥便秘所致的實熱證。

    3、半身汗

    身體一邊出汗一邊不出汗,俗稱“半身汗”。

    半身汗見於左側或右側,上半身或下半身。

    夏季半身汗,大都因“氣血不充,內挾寒飲所致”,多見風溼或偏癱者。

    若老人出現半身汗,則可能為中風先兆,切莫忽視。

    4、胸口出汗

    胸口出汗,脾胃失和。

    胸口常出汗,中醫認為是體內脾胃失和。西醫覺得,是體內血液迴圈慢,氧氣運輸不順暢所致

    5、頸部出汗多

    頸部出汗,內分泌失調。

    頸部汗腺分佈稀少,所以很少有人頸部會出汗。

    如果你的脖子常常出汗,可能與你全身內分泌失調有關。

    伏天,想要健康度過,做好這幾點:

    1、多飲熱茶,解暑降溫

    三伏天,溼熱重,適當飲伏茶,可清熱解毒,解暑降溫。

    白鼓丁菊花茶,泡水喝,可可清熱解毒,下火消炎,是伏天不錯的茶飲。

    用白鼓丁、金銀花、菊花、桂花,搭配在一起,泡水代茶飲,即可。

    白鼓丁,有清熱、解毒、利尿之效,可瀉火除溼,改善溼熱。

    並且,白鼓丁有“天然抗生素”之稱,被中藥界譽為清熱解毒的“八大金剛之一”,可很好的去火消炎,預防伏天上火。

    菊花,是清熱解毒、下火的好幫手,可快速降火,與白鼓丁搭配,清熱解毒效果加倍。

    金銀花,可疏熱散邪、清解血毒,經常和菊花搭配使用。

    桂花,性質溫和,擁有獨特的花香,可舒緩情緒,消除沮喪、緩和壓力,幫助身體對抗“夏乏”。

    這幾種搭配在一起,在入伏後,泡上一杯,清熱解暑,去火消炎,大有益處。

    紫蘇生薑飲,防暑降溫驅寒。

    紫蘇葉、陳皮,洗淨;生薑切片,三種食材,入水同煮,加冰糖,待涼後飲用即可。

    紫蘇,可發汗解表,生氣寬中,健脾祛溼、防暑降溫。

    生薑,可驅趕病邪,助陽氣發散以排寒。

    陳皮,可健脾和胃,搭配在一起,養生效果加倍。

    2、多吃綠色食物,養護肝臟

    進入三伏天后,天氣悶熱潮溼,易導致溼熱毒邪入侵,易誘發肝病。

    三伏天,更是肝炎、肝病復發的一個季節,此時,要做好護肝的工作。

    五色養五臟,綠色入肝。

    多食綠色食物,有利於肝氣的迴圈和代謝,促進肝臟排毒,還能夠消除疲勞、舒緩肝鬱。

    在炎熱的伏天,多吃點綠色的蔬菜,不僅可改善胃口,還可保護肝臟健康。

    如,蒜蓉西蘭花,涼拌茼蒿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3、午後揉心經,養護心臟

    炎熱夏季,是養護心臟的最佳時間,此時,一定要做好護心工作。

    一天之中,中午11-13點,是心經最強的時候,此時養心,可事半功倍。

    午飯半小時後,經常按揉心包經,可增加心臟供血,有效地保護心臟。

    用一隻手,沿對側心包經的路徑,從中指尖向上沿途按揉,內關、極泉等穴重點按揉,即可。

    4、熱水泡腳,祛溼排毒

    三伏天,暑溼熱毒重,是祛溼排毒的最佳時機。

    用熱水泡腳,是不錯的選擇之一。

    用熱水泡泡腳,可祛除暑溼,預防熱傷風,還可促進人體排毒。

    氣溫越來越高,而溼邪越來越重,定期泡腳,一方面能刺激經絡。

    另一方面有助於祛除暑溼,讓人精神振奮,增進食慾,促進睡眠。

    5、守護陽氣,曬後背

    陽氣之於人,就好比太陽之於自然,自然界沒有太陽就沒有生命,人沒有陽氣就會減壽。

    夏季自然界陽氣最盛,人體的生長、發展也同時到達頂峰,陽氣消耗特別大,因此,要著重護陽氣。

    古人云:“日為陽之精。”

    日是陽的精華所在,後脊背正中間是督脈,總督全身陽氣。

    所以,曬曬後背,是養陽護陽,最簡單有效的方式之一。

    在炎熱的中伏,曬後背,儘量選擇在傍晚夕陽快落山之前,此時,Sunny溫和,並不是十分炎熱,最適合曬曬後背。

    6、揉膕窩,促排毒

    膕窩,就是雙側膝蓋後方的凹陷處。

    膕窩,為十二正經中肝經、腎經、膀胱經經脈循行區域,有委中穴。

    把手掌搓熱,來回搓擦兩側膕窩,間斷按壓穴位,也是以局部發熱、酸脹為宜。

    7、吃“消暑粥”

    炎炎夏日,暑熱悶溼,易傷津耗氣,多數人常感不適,此時,可以粥養生,吃點“消暑粥”,助力身體健康。

    李時珍認為,粥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

    《醫藥六書》曰:“粳米粥為資生化育坤丹,糯米粥為溫養胃氣妙品。”。

    醫學界公認,粥能補益陰液,生髮 胃津,健脾胃,補虛損,最宜養人。

  • 3 # 李老師備孕談

    夏天到了,雖說“請人吃飯,不如請人流汗”,但是有的汗卻是疾病甚至是大病徵兆,一定要引起重視哦!

    頭部面部出汗多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老年人和產後的婦女,大都是因為身體虛弱、氣虛。頭頂易出汗,可用麥冬泡水喝,可有滋腎清肺的作用。若是在吃飯的時候容易出汗,身體發熱,這主要是因為上火,所以吃食要以下火為主要目的,並且不要吃太過油膩的東西,多吃新鮮蔬菜,注意飲食的清淡。還有人因為體內溼氣太重而導致出汗,平日裡要多吃些如薏米、山藥、地瓜等利水排溼的食物。

    手心腳心出汗

    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手心、腳心、腋窩容易出汗且出汗多,那麼可能是脾胃、腸道不適的表現。如果伴有牙齦腫痛、口乾舌燥,可服用清胃熱的藥物。如果感覺腹脹疼痛,大便不通,屬於腸道內有積糞的熱證,可服用通便藥。

    還可以透過一些外用的方法來改善,可以用白礬煎湯泡腳,用黃芪煎湯洗手,時間長了,情況就會改善。

    睡著出汗,醒來汗止

    中醫稱為“盜汗”。這些人常有手腳心熱、心煩、面部發紅發熱、口咽乾燥等特點,中醫認為是陰虛表現。飲食上可選擇百合、雪梨等滋陰之品,少吃羊肉、洋蔥、蔥、姜、蒜等熱性食物,也可用沙參、麥冬、五味子或西洋參等泡水飲用。

    白天只要稍稍活動就會出汗

    白天只要輕微活動就會出汗,這類人群身體大都有身體虛弱、說話聲音低、容易感冒等特點。中醫常說,這是氣虛的表現。拿在日常飲食上就要尤其注意,多食用山藥、豆漿、牛肉、栗子等,也可把黨參、黃芪燉雞來滋養。也可透過運動來改善增強體質,如太極拳、八段錦等。

    背部汗多

    背上總是溼漉漉的人,可能是陰陽兩虛,他們既怕熱又怕冷。

    這部分人要平衡陰陽,就要養陰和溫陽同時進行。每天按摩位於腰兩側的腎俞穴有助於滋腎養陰,而溫陽講究溫補,常吃點紅棗、桂圓、黑木耳等食物。

    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多注意觀察自己的身體,關心自己的身體,如果發現不適,要儘快去醫院向醫生詢問,給予身體應有的滋養。還要注意平時的身體鍛鍊,多運動才能有一個好的身體。

  • 4 # secret8102

    01 頭部異常出汗——頭部異常出汗,往往是胃火旺的訊號!頭是諸陽之會,陽氣本應該是最足的,其固攝力也應最強。一旦頭上出汗而全身無汗或少汗,多是陽氣虛弱胃火太旺。如何清除胃火?內庭穴第2頁 /(共4頁)中醫認為,內庭穴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可以祛胃火,也可以說是胃火的剋星。按摩內庭穴祛熱、祛胃火效果非常好。內庭穴位於足背,當第2、第3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每天堅持按摩一到兩分鐘。除了可以清除胃火,還能緩解胃火引起的牙痛、咽喉痛、鼻出血、口臭、胃酸、便秘等症。02 額頭異常出汗——額頭異常出汗往往是肝陽上亢的訊號!有的人經常莫名其妙的額頭出汗,中醫認為,如果額頭常常出很多汗,可能是肝陽上亢引起的,需要平肝潛陽,滋陰清火。如何平肝清火?太沖穴太沖穴隸屬於足厥陰肝經,太沖具平肝潛陽、行氣解鬱之功。太沖穴位於人體的足內側,當第一蹠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刺激太沖穴可以採用按摩的方式,按摩時以拇指指端點揉太沖穴,力度適中,以穴位區域性有酸脹微痛感為度。左右兩側穴位每次各點揉3-5分鐘即可。除了平肝清火,太沖穴還可用於心絞痛、胸肋脹痛、乳腺炎等疾病的治療。03 鼻子異常出汗第3頁 /(共4頁)——鼻子異常出汗往往是肺氣不足的訊號!《黃帝內經·靈樞·五閱五使》中記載:鼻者,肺之官也。中醫認為,鼻子對應肺臟,如果平時鼻子總出汗,說明肺氣不足,需要調理補氣。如何補益肺氣?太淵穴太淵穴是手太陰肺經的原穴,也被稱為脈會,原穴就好像經脈的總調節器一樣,按摩它可以促進經脈的自我修復。太淵穴的定位是在掌面、腕橫紋之橈側凹陷處。用太淵穴來補益肺氣,能有效地促使經絡中的肺氣迴歸,以補肺臟之虛。04 頸部異常出汗——頸部異常出汗往往是體內溼熱的訊號!頸部汗腺不太多,若常出汗,可能與內分泌不調有關,也和體內溼熱有一定關係,由於溼性黏滯,導致體內氣機不暢,往往表現為上半身或頸部以上出汗。如何祛除溼熱?曲池穴第4頁 /(共4頁)如果想要對自己的身體做一些調理,那麼可以按摩一個穴位,那就是——曲池穴。曲池穴,可以說是身體化解溼邪的重要“利器”。可以用拇指的指腹來回的按揉,剛開始的時候時候,會感到很痠痛,後來就會慢慢減輕痠痛感,經常按揉曲池穴,不但能夠祛除溼熱,便秘也會隨之減輕。05 胸口異常出汗——胸口異常出汗往往是脾胃失和的訊號!安安靜靜地坐在辦公室裡吹空調,胸口的衣服也莫名其妙地溼透了,中醫認為,如果經常性心窩、胸口出汗,很有可能是你體內“脾胃失和”所致。如何調和脾胃?神闕穴神闕穴位於臍中部,屬任脈。主治培元固本、回陽救脫、和胃理腸。一般以手掌按摩為主,每次時間為5至10分鐘,每日2至3次。對脾胃虛弱,不能耐受寒涼的胃部疼痛及便秘、腹瀉等患者都有良好療效,臨床上此穴也常用灸法,以達到溫中健脾、散寒止瀉的作用。

  • 5 # 月亮灣拉布拉多犬舍

    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最潮溼的日子,如此悶熱的天氣,汗液是人體的晴雨表,人稍微一活動就會汗流浹背,適量的出汗有利於人體排出毒素,排汗過多或過少都會給身體造成負擔,排汗過少會引起感冒、失眠等病症,而身體異常出汗也是疾病的徵兆。

    一、胸口異常出汗

    是否很多人都是胸口莫名的一陣陣出汗,就算什麼都不幹胸口也會一直溼著,胸口的異常出汗有可能是脾胃失和、氣血虛或者陽氣不足造成的,日常生活中對比於其他人胸口出汗量多,大部分都是由於身體虛弱所引起的,在平時要注意調整作息,保持心情愉悅,不要給自己施加過多的壓力,多注意鍛鍊,有個健康的生活方式各種疾病就會悄然離去。

    二、額頭異常出汗

    額頭異常出汗一般都是胃火旺的徵兆,頭部出汗過量的同時如若還伴隨著頭暈、耳鳴、面部發紅等症狀,也許是肝腎陰虛的表現,對於肝腎陰虛平時可以多泡些菊花茶引用或者多喝些水進行調理,多吃一些溫補類的食物,例如芝麻、枸杞、大棗等,平時也要注意放鬆自己。

    三、鼻子異常出汗

    自身免疫力低,體弱,肺功能不足,都會使鼻子愛出汗,對症下藥,要使得到康復,我們就要學會補肺氣,增強免疫力,強身健體,可以每天進行深呼吸二十到三十次,也可以吃些潤肺益氣的食物,如銀耳,燕窩,黃芪等,在日常生活中增加鍛鍊,但要注意避免中暑哦。

    四、頸部異常出汗

    頸部出汗一般都是虛汗、因為人頸部汗腺是最少的,如果日常生活中沒有受到情緒的擾動,如驚嚇、緊張致使的頸部大量出汗,可能是內分泌失調的表現。而長期的血糖過低、體質過於虛弱,也會使頸部出汗異常,身體出汗與身體素質有關,平時可以多吃些新鮮的蔬菜水果,多補充一些維生素。避免挑食。

    五、背部異常出汗

    背部愛出汗預示身體已經非常的疲憊了,身體陰陽失衡,體質過弱會造成後背的異常出汗,改善背部出汗異常要注意避免房事過度以及過於勞累,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

    汗水是我們身體的‘空調’,良好的身體狀態和心情是治療和預防一切疾病前題。多注意身體部位異常的出汗現象,及時瞭解自身的身體狀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能買營改增之前的房子嗎?有相關依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