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娛小士

    《西遊記》裡,唐僧原是如來佛祖座下二弟子金蟬子,因怠慢佛法被佛祖責罰重走輪迴,於是經過投胎轉世成了唐僧。唐僧身世坎坷,自幼父母遭水賊所害,被金山寺法明大師收養,天資聰慧,飽讀佛經,不到三十歲就成了長安城內有名的大法師,德高望重,廣受愛戴,衣食無憂。

    那麼,他為什麼會冒險去西天取經呢?

    原因一:為了求知

    唐僧鑽研佛法多年,可是在水陸大會上卻被觀音菩薩所變化的和尚質疑,說他一生所學的小乘佛法並不能超度亡魂,只有大乘佛法才可以,之後觀音菩薩為了說明自己並非口出狂言而顯露真身,因此唐僧深信不疑,菩薩的指引就像在他面前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他非常渴望能一睹大乘佛法真容。

    求知慾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縱觀歷史上所有的先驅學者,他們之所以能有輝煌的成就,跟他們在各自領域上永不停步的探索之心是分不開的,唐僧願意拋下安逸舒適的生活去走艱難的取經路,同樣也是因為他有一顆渴望進步的求知之心。

    原因二:為了普度世人

    唐僧除了有探索求知之心,還有一顆慈悲為懷之心,取經路上,他曾多次教導孫悟空不要妄開殺戒,而是希望透過感化的手段來使人向善,當然這一套在妖怪中是很難行得通的,但是唐僧卻沒有放棄過,而且取經路上見到的所有的民間疾苦和妖怪作亂都使他的意志更加堅定,他認為只有取來經書才能化解世間的所有紛爭和痛苦,所以他才能以凡人之軀,一走就是17年,風餐露宿,永不回頭,這就是大慈悲。

    原因三:為了責任。

    唐僧是土生土長的大唐人士,此前他從未出過遠門,那麼當他一開始聽到要到十萬八千里之外的靈山求取真經,他也曾有過猶豫,但當唐太宗詢問何人願意前往而無人應答時他還是選擇站了出來,因為他覺得這是他應盡的責任,再說唐太宗剛剛才把價值萬金的袈裟和錫杖‘贈予他,他心存皇恩並且願意為唐皇奉獻,這個從他後來回到寺廟和眾人說的一番話也可以看出,且看原著描述:

    玄奘道:“我已發了弘誓大願,不取真經,永墮沉淪地獄。大抵是受王恩寵,不得不盡忠以報國耳。我此去真是渺渺茫茫,吉凶難定。”

    所以,唐僧冒險取經也有部分原因是為了盡忠報國,但這同樣值得尊敬。

  • 2 # 夢煙雲

    目的是取回真經,弘揚佛法,普渡眾生。

    給予犯過錯誤的妖怪神仙一次待罪立功的機會,讓一些有小心思的跳出來,給予當頭一棒。

    一路上招搖過市,經歷曲折離奇,波瀾壯闊,吸引民眾君主關注,以便後面宣揚佛法,壯大勢力。

  • 3 # 太公門文化觀天下

    西遊記的提問,我喜歡回答!可以天馬行空,可著勁的想象!

    一、 先說點歷史真實事實,定定樁,要不Mustang飛天上了。

    唐太宗期間,中國已有很多人到西天(印度)取經。史書記載,最早到西天取經的是公元260年的朱士行。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正式受戒出家的和尚。如果大家不熟悉他的名字的話,一說他的發號,大家可能就會笑了。他的法號是“八戒”。不知道吳承恩先生整理西遊記故事時,是否是借鑑了朱士行這個人物。朱士行在54歲的高齡,親往新疆玉田取《大品般若經》,經他的弟子弗如檀將經書送樣洛陽。而朱士行圓寂新疆玉田。他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具有不可磨滅的歷史地位。

    399年, 東晉時期的發現已經65歲了,因感覺中國佛教戒律經典缺乏,雖然年近古稀,但是依然決然地印度遠赴求經。歷經13年跋山涉水,走海路回到了東土。

    以後歷代,到印度取經的僧人絡繹不絕,經書可考的就有十級餘批次。

    公元628年,即唐太宗貞元二年,玄奘29歲的玄奘為了研究瑜伽唯識學,前往印度取經。途經13800裡,13個寒暑,終歸大唐。

    印度在中國的南部,中國古代僧人取經,為什麼要向西取經呢?

    因為中國和印度之間恆亙著喜馬拉雅山,華人到印度就要西行繞道阿富汗,透過開伯爾山口進入印度。當時中國西南地區透過四川經緬甸到印度的路線還未被發現。向西再向南,就是中國進入印度的唯一路線。

    二、《西遊記》裡,唐僧為什麼冒險去西天取經?

    因為只有西天有大乘真經!據佛經記載,佛祖出生於伽羅成城外的藍比尼園。佛主落地,不扶而走,向東南西北各走七步,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三界苦惱,吾當度之。

    佛陀29歲出家,35歲悟道,傳經講法45年。在他對著菩薩講到:“我有《法》一藏,談天;《論》一藏,說地;《經》一藏,度鬼。三藏共計三十五部,該一萬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是修真之經,正善之門。”

    當然的世界區劃圖分為四大部洲:東勝神洲;北俱蘆洲;西牛賀洲者和南瞻部洲。

    佛祖住在西牛賀州的靈鷲山上,也是真經珍藏的地方。因此,唐僧如欲取得真經,就必須向西而行,直達西牛賀洲的靈山!

    三、佛主為什麼安排東土大唐的唐僧到西天取經呢?

    這個秘密在唐僧師徒四人到達靈山以後,佛祖無意中說出來了。西遊記記載:佛祖笑道:“你且休嚷,他兩個問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經不可輕傳,亦不可以空取,向時眾比丘聖僧下山,曾將此經在舍衛國趙長者家與他誦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脫,只討得他三鬥三升米粒黃金回來,我還說他們忒賣賤了,教後代兒孫沒錢使用。

    佛祖講經是要收費的,地盤越大,講經的場所越多,西天的收入就越高。佛祖所在的西牛賀州已經全部被開闢為講經的道場。哦,經濟要發展,就必須開拓新的市場,增加新的收益點。經考察,東勝神州尚未被其他宗教教派所佔領,而且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國富民豐,是一片等待開發的肥沃土地。因此,佛珠不惜鉅額投資,拿出三個緊箍咒、錦襴袈裟和錫仗,讓觀世音菩薩到東土大唐考察,能來西天取經的人士。將經書取回東土大唐,然後在講經收費。

    四、唐僧為什麼答應冒險去西天取經?

    《壇經》雲: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祖師道:“此乃非常之道:奪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機;丹成之後,鬼神難容。雖駐顏益壽,但到了五百年後,天降雷災打你,須要見性明心,預先躲避。躲得過,壽與天齊;躲不過,就此絕命。再五百年後,天降火災燒你。這火不是天火,亦不是凡火,喚作‘陰火’。自本身湧泉穴下燒起,直透泥垣宮,五臟成灰,四肢皆朽,把千年苦行,俱為虛幻。再五百年,又降風災吹你。這風不是東南西北風,不是和薰金朔風,亦不是花柳松竹風,喚作‘贔風。自囟門中吹入六腑,過丹田,穿九竅,骨肉消疏,其身自解。所以都要躲過。”

    即使修練成仙,也要定期經歷解難,才能與天地同壽。玉皇大帝等天庭在編的神仙有蟠桃可以延續壽命。地上在編的各路神靈,有鎮元子的人參果,強身健體。

    而西天佛家各位菩薩羅漢只能在靈山進行修行,擺脫六道輪迴,進入涅磐成仙。但是西方靈山成佛的指標有限,僧多粥少,每年競爭特別激烈。一生修行成不了佛,還得墮入六道輪迴,一切從頭開始。

    唐僧乃金蟬子轉世。金蟬子就是佛祖的弟子。已經苦修九世,仍未成佛解脫。次次又墮入六道,返回人間嘗受苦難。

    這次佛祖考察人員從東土大唐到西天取經,如果取經成功,會有大福報,自然會成佛。於是,唐僧積極報名,不願失去這千載難逢的機會。

    於是,唐僧就成了冒險西天取經的第一人。

  • 4 # 三夢遊水

    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非常熟悉。唐貞觀三年,高僧玄奘從長安出發,歷盡千難萬險,途徑幾十個國家,行程七千餘公里,前往天竺取經求法。明朝時,小說家吳承恩以唐僧西天取經故事為藍本,在前人話本的基礎上,創作了長篇神魔小說《西遊記》,給取經故事披上了神話的外衣,使其能夠得以快速、廣泛的流傳。而關於唐僧西天取經的原因,在歷史上和小說中其實是有很大區別的:

    歷史上玄奘西天取經的原因

    玄奘,本名陳禕,唐代著名高僧,被尊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玄奘自小聰慧伶俐,熟讀儒家經典著作,十歲時出家。出家後的玄奘一心學習佛法,短短几年內就通讀佛家經典,名聲大震。但他並不滿足於此,繼續遊歷名山古剎學習佛法,先後去過河南、四川、河北、陝西等地,師從多位高僧,佛學造詣達到了很高水平。

    在此過程中,玄奘發現當時南方主流的佛學著作,如《攝論》《俱舍論》等,與北方主流的佛學著作,如《涅槃經》《成實經》《毗曇》等,在一些重大問題上存在著很大分歧,尤其是當時攝論、地論兩家關於法相之說差異很大,無法融會貫通。為了統一國內佛學思想的分歧,玄奘毅然決定前往佛教聖地天竺(今印度),求取原版梵文經書,重新加以翻譯。

    經過長途跋涉,玄奘終於到達天竺,並在那裡停留了十數年,期間他潛心研究佛法,併成為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高僧,獲得了極高的評價。貞觀十九年,玄奘學成回到長安,得到唐太宗的親自接見,並專門建造了慈恩寺塔,即今天的大雁塔,用來儲存玄奘帶回的六百餘部梵文經書。在接下來的歲月裡,玄奘潛心翻譯經書,譯著達七十四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對漢傳佛教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小說中玄奘西天取經的原因

    與歷史上的玄奘不同,小說中唐僧取經的原因更為複雜,可以說是如來、皇帝等各方利益博弈的一個結果。

    從如來角度來看

    在《西遊記》中,與其說是唐僧西天取經,不如說是如來向東土傳經。根據書中的描寫,唐僧取經的根本原因是西天如來佛祖有傳經向東土傳經的計劃。小說第八回,詳細描寫了如來的東土傳經計劃:

    我待要送上東土,叵耐那方眾生愚蠢,毀謗真言,不識我法門之旨要,怠慢了瑜迦之正宗……去東土尋一個善信,教他苦歷千山,詢經萬水,到我處求取真經,永傳東土。

    因此,唐僧歷盡艱辛西天取經,都是如來事先一手安排好的,目的無非是擴大自己經書的影響力,為自己推銷經書造勢,進而擴大佛派的勢力範圍。唐僧師徒冒險西天取經,是在為如來打工。

    從皇帝角度來看

    在小說中,有一段唐太宗地府還魂的故事。講太宗在崔判官的帶領下游覽地府,所到之處都是被他殺死的冤魂,要尋他來索命。唐太宗為此嚇得不輕,還陽之後,在崔判官的建議下舉辦水陸大會,超度亡靈,去除心魔。而這位主持水陸大會的人,便是唐玄奘。

    在水陸大會舉辦期間,觀音菩薩受如來委託,前往東土尋找取經人並在大會上見到了玄奘。當眾指出大會上所講小乘教法的弊端,並提出了大乘教法的好處:

    能解百冤之結,能消無妄之災。

    這兩點正是唐太宗所關心的,也是他耗費人力物力舉辦水陸大會的原因。現在得知小乘教法無法達到目的,只有大乘教法才能辦到。因此,唐太宗不惜一切代價,派玄奘前往西方求取大乘教法,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唐僧師徒冒險西天取經,是在為太宗打工。

    從玄奘角度來看

    一方面,唐僧在水陸大會時收取了唐太宗贈送的兩件法寶,即錦鑭袈裟和九環錫杖,這都是無價之寶。既然收取了別人的好處,特別是皇帝的,那麼就要為皇帝效力,西天取經就是唐僧報答皇帝的方式。用唐僧自己的話說,就是:

    願效犬馬之勞,與陛下求取真經,祈保我王江山永固。

    另一方面,西天取經能夠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觀音菩薩離開水陸大會現場時,留下了一張簡貼,上面寫道:

    禮上大唐君,西方有妙文。程途十萬八千里,大乘進殷勤。此經回上國,能超鬼出群。若有肯去者,求正果金身。

    最後兩句說的明明白白,如果誰能取回真經,便可以修得金身正果。得到觀音如此承諾,自然對僧人玄奘有著致命的吸引力。唐僧師徒冒險西天取經,是在為自己打工。

    綜上所述,小說中唐僧冒險西天取經,並非如歷史上玄奘那樣偉大,它是如來、太宗和唐僧自己三方利益交織在一起的結果。

  • 5 # 遊歷往事

    不論是《西遊記》還是正史

    都沒有說明唐玄奘為什麼去西天取經

    這背後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今天我就要給各位講一講玄奘法師西天取經的真實原因

    那時候,唐玄奘還是個小沙彌

    沙彌

    是佛教中對年齡不足20歲,

    或其他初級出家男子的稱呼

    玄奘13歲那年,得到一個訊息:

    洛陽淨土寺僧人海選大賽開始了

    面試地點:大理寺

    那時候玄奘年紀輕、資歷淺

    按慣例是得不到這個名額的

    玄奘想出家的意願非常之強烈

    就徘徊在淨土寺門外

    說完這句徘徊在牛A與牛C之間的話之後

    玄奘如願以償,剃度出家了

    先是在淨土寺學習《涅槃經》《攝大乘論》

    後來因為戰亂去了四川,師從多位高僧

    研習大小乘經論

    南北地論學派

    攝論學派等各家學說

    佛法日益精進

    不知不覺,十幾年就過去了

    但是,多年研習佛法,有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他

    譯著不善,義理含混,註疏不一,眾說紛紜……

    決定去天竺看一下原著

    就這樣,27歲的玄奘踏上了

    探求佛學原典的漫漫征程

    終於,歷經17年

    幾乎全程徒步走了5萬里

    經過138個國家,

    帶回佛經657部

    利用20年時間翻譯出佛經1335卷

    ···

    之前的南北佛學雖然不統一

    但是在教人向善這一點上卻是共通的

    佛教的根本教理是什麼?

    四聖諦:苦、集、滅、道

    佛陀告誡我們要用開放包容的心態

    證悟四聖諦、斷除煩惱,獲得解脫

    就是佛教所說的普渡眾生

    玄奘法師取經的經歷就是想告訴我們,

    要用開放的態度、普渡眾生的思想

    去證悟四聖諦

    不僅是“渡”自己

    也是透過取回的真經去“渡”更多的人

    如今,有這麼一個人

    也認識了這一點

    並且決定繼承佛教的精神

    在“渡”自己、成就自己的同時

    秉承開放的態度,將自己的“真經”

    傳授給身邊更多的人

  • 6 # 路之意

    《西遊記》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小孩從小是看《西遊記》的動畫片長大的,孫悟空是孩子們最喜歡的卡通人物。不管是動畫片還是真人的電視劇,你要上街隨便抓一個人來問,你知不知道西遊記,我相信沒人會回答說沒有看過的。不管是戲劇也好,電視劇也罷,從古到今人們熟悉的西遊記是唐僧師徒四人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到西天取經的故事。

    唐僧為什麼冒險去西天取經?1、皇帝方面:

    貞觀十三年,李世民挑了個良辰吉日,給了唐僧兩個隨從一匹馬,一封通關文牒和一個紫金缽盂,以及幾件換洗衣服,就打發唐僧上路了。對於李世民為啥要派唐僧去西天取經,三個原因。

    第一李世民怕死。

    李世民自從被涇河龍王告了一狀下地獄走了一遭之後,意識到自己的小命掌握在如來和觀音手裡,地獄話事人地藏王菩薩就是如來的小弟,如果自己不識相的話很可能就會再被勾魂使者請下地獄走一遭,到時候能不能安全上來都是問題。所以李世民首先下令全國尊崇佛教,若有謗佛者斷左臂,接著在觀音的明示下派唐僧去西天求取三藏大乘真經,因為觀音說了,這三藏佛經可以度鬼。如果李世民的魂靈那天再被勾下去了,還能靠這三藏真經度上來,不至於永墜六道輪迴。

    第二李世民為了得到佛教的支援。

    佛教自從漢朝傳入中土之後一直髮展不大順暢,可是五胡亂華給了機會。因為佛教宣傳來世享樂,這就給身處亂世的南北朝人民提供了一種精神寄託,這輩子雖然受苦,不是還有下輩子麼。所以馬克思說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鴉片,用來麻醉人民靈魂的。到了大唐立國,信佛的人非常多,好多無業遊民為了躲避皇糧國稅紛紛剃頭出家,太史令傅奕跟李淵說了佛教對國家的危害之後,李淵力排眾議,立馬下令全國沙汰寺廟,讓和尚們還俗種地。詔令沒下兩個月,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奪取了皇位,為了鞏固自己以命搏來的皇位,他必須得到各方面力量的支援,而佛教的力量很顯然不容小覷。當年李世民征討王世充落了單差點被王世充幹掉,就是少林寺的十三棍僧救了他。所以李世民馬上終止了李淵沙汰佛寺的詔令,而派唐僧去西天取經正是他想得到佛教徒支援的一大舉措。

    第三,向西域各國宣揚大唐國威,宣揚自己的文治武功。

    早在貞觀四年,李世民就派李靖出師塞北攻滅東突厥生擒了頡利可汗,李世民因此被西域諸國尊為天可汗。雖然西域各國名義上對大唐表示了臣服,但是大唐到底有多強有多牛,這些國家還沒有正面接觸過,沒有實體感知。所以李世民派唐僧前往西天取經,讓他在通關文牒上把所有經過的國家都蓋上大印,以示大唐威震四方。如果遇到膽敢留住不讓走的,李世民就要出兵征討。所以唐僧跟李世民保證說,貧僧願效犬馬之勞,祈保我王江山永固。

    2、佛祖方面

    佛祖透過唐僧到西天取經的這個過程,達到三個目的。

    第一,人間的眾生飽受冤魂的騷擾,需要大乘佛經普渡冤魂,

    第二,對於一些犯過錯誤的妖怪神仙,一次表現立功的機會重新成仙的機會,以示我佛法的恩典。

    第三,壯大自己的勢力範圍能達到和天庭分庭抗禮。前兩個目的我相信看過西遊記的人都能夠明白。但是第三個目的,只有看過原著的人才知道。我相信能夠完整看完原著的人沒有幾個。

    3、個人方面:

    玄奘的原名叫陳,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緱氏鎮)人,是長安大慈恩寺的和尚。他從13歲出家做和尚起,就認真研究佛學。後來他到處拜師學習,很快就精通了佛教經典,被尊稱為三藏法師(三藏是佛教經典的總稱)。玄奘發現原來翻譯過來的佛經有很多錯誤,就決定到天竺去學習佛經。

    629年(一說627年)他從長安出發,透過玉門關,穿過沙漠,越過雪山冰河,經歷了千辛萬苦,透過西域各國進入了天竺(古印度)。玄奘進入天竺的那爛陀寺,跟著有名的戒賢法師學習。5年後,玄奘已成為那爛陀寺中一流的高僧。

    645年,玄奘帶著600多部佛經,回到長安。從此,他就專心地翻譯從天竺帶回來的佛經,他還與弟子將他的遊歷合編成一本《大唐西域記》,至今仍廣為流傳。

    他是西天取經第一人嗎?

    玄奘為中國乃至世界的佛教事業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的名字婦孺皆知,其影響之大不言而喻。很多人認為他是西天取經的第一人,但事實究竟如何還需要歷史的佐證。

    據史料記載,最早去西域求法開始於東漢。眾所周知,漢朝推崇老莊思想,公元64年漢明帝聽說西方有“佛”,便派中郎將蔡愔等出使天竺,即今天的印度,三年後,蔡愔順利回國,並帶回一些佛經。

    此後三國高僧朱士行,在260年曾經西去取經,到達于闐,尋到了梵文版的《放光般若經》。因其沒有到達印度,所以史書中很少有記載。

    東晉隆安三年(399),65歲高齡的高僧法顯因看到漢代傳入中原的佛法戒律殘缺不全,便與慧景等人西去天竺求得真經。歷經3年,他們達到了北印度境內。在印度期間,法顯等求得了《薩婆多眾鈔律》、《雜阿毗曇心》、《方等般泥洹經》等經文書籍。

    東北僧人曇無竭在420年與曇朗等一行25人,從燕都龍城出發,向西行進,求取經文。旅途艱險,他們攀蔥嶺,越雪山,過懸崖,20人喪命途中,但曇無竭仍然矢志不移,終於到達目的地。學有所成後,經南海抵達廣州,在江南一帶弘揚佛法。他尋求的梵文《觀世音受記經》譯成漢文後,流傳於全國各地,至今仍為世人傳誦。

    所以:唐僧看到當時的大唐佛學記載雜亂,向西去天竺(即印度),取回佛家經典,修正本土的經典以及將真正的佛法在大唐發揚光大。

  • 7 # 梅林三章

    一是解決佛經裡面的疑惑。二是當時東方的經文實在是很少,他需要看更多的經文。

    總的來說唐玄奘取經是對真理的追求,值得所有人敬佩,再加上唐代佛經很難懂,他想要幫助天下民眾理解佛經。

    在南北朝時先前沒有解決的問題,到現在成為了今天所有人廣泛的問題,佛教的發展到了一定關鍵時刻,唐僧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還有毅力去西天取經,這真的是一件意義非常重大的事情。當時的唐朝處於起步階段,同時也不是太繁華,唐太宗組織舉辦了一次規模十分宏大的宗教活動,要想成功的舉辦則需要一個高僧來主持活動,這個訊息很快傳遍了全國,一個月的時間就在京城聚集了很多各地來參選的高僧,最後這位幸運之星就砸到了玄奘的頭上。唐太宗認為玄奘的根源好道行又高,根源好是因為玄奘的父親曾經是一名有名的狀元,後來還當上了大學士,再加上玄奘自從出生就開始學習佛法,屬於真心向佛,這個時候觀音菩薩送來了兩件寶物,一件是袈裟,一件事手杖,這兩件寶貝一共七千兩,被選中的唐玄奘當然要感謝皇帝之恩,也接受了兩件寶物,於是他接受了使命,走向了取經的道路。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

  • 8 # ceciliapeng5

    有多位學識豐富的學者已提供了多個可信的實質答案,我讀書不太多,但靈感來了卻想作點補充,個人認為:不得不冒險,因為這是主子李世民一定要他做的事。

    像很多領導人一樣,李世民被宇宙裡存在的那股莫明的神秘力量迷著了,有了這力量的啟發,李世民便可看到將來,他自己也說過他需要歷史的“鏡子”去了解朝代的興替,但要使李唐成為超級大國,號令天下,他須要瞭解令他迷茫的神袐力量,也要知道周圍周邊各國的虛實,以便將唐代的力量擴充套件到中亞。

    首先,關於李世民熱烈追求神秘力量這一點不容置疑。歷史上最著名的預言書“推背圖”就是李世民委任李淳風專責寫的,而在晚年李世民在與吐蕃作戰時擒獲一個西藏僧人,雖白髮但驚見童顏,便即被李世民御用作練丹師,專責提練“長生不老”的金丹給他自己吃。傳說印度的古梵文含奇門遁果之術,能閱讀這源自遠古的文字,除可頓悟治國平天下之道之外,也可獲得可震撼萬邦的高科技,舉例:相傳諸葛亮的妻子懂梵文,並從梵文裡領悟到各種破敵的方法,由航天的孔明燈到看天象“借東風”。將唐僧發放到印度的重點目標,就是要最終在身邊有一個可信賴的人可真正閱讀及理解梵文,李世民明顯要借取經而獲得一條直通了解宇宙神秘力量的管道即梵文。這尋找神秘力量之旅,上世紀三十年代中德國的希特勒也曾派專人深入西藏的帕米爾及喜馬拉亞山做了一次,不知有沒有實際成果,但不知怎的德國在一片混亂的二戰裡竟可推出很多超時代的武器包括噴射機及越洋V2火箭。

    在眾多僧人之中,李世民偏愛偏選唐三藏作為他的“大唐企業涉外法定代表人”,是出於令他著迷的“三”字。這個三字含不解的神秘力量,李世民殺了兄長及幼弟將三人的力量合併於他的一體,唐僧於三十餘歲於貞觀三年出發取經,也經歷十三個寒暑輾轉由印度回國,一切都是三為軸心,西方有堅守聖三一的教義,埃及聞名於世的遠古建築物大金字塔是三塔並列,民間有三世姻緣三生有幸三代同堂的極吉祥之說,即是說有三在名號者是吉祥的代名詞,而以梵文將古印度的國名寫出來,是垂直下流的三劃,因而今天印度人被稱“阿三”是有經典根據的。唐三藏有此極吉祥的法號,就一定要受皇恩被委派做取經大使。

    唐太宗要遠征西域的雄圖大志是路人皆知,奈何西域廣闊,浩如煙海,沒有GPS定位要有效的征服及統治西域是非常困難的,也不能派什麼特使去探測對方的虛例項如唐軍必須控制的異域政經中心,因為早有漢朝的蘇武為先例,唐代官方的使臣隨時在實地GPS定位時都可能被對方扣押,可能還不會像蘇武那樣幸運可在貝加爾湖邊觀雪景邊吃羊肉,而要在塔里木盤地掘井找水渴。但唐三藏是一個僧人,全無武裝,也相傳是斯文白淨很好看的花美男,他在西域四處可在對方毫無防範的情況下了解民情民風及對方的軍事及經濟實力,有了唐僧回國後給李世民的現場直擊民情軍情綜合彙報,李世民有了必需的情報後,於西域用兵必勢如破竹,因而成功建立一個面積比今天的新疆還大直達鹹海的“安西都護府”。

  • 9 # 閒看秋風999

    歷史不同於小說,小說更非歷史。

    言歸正傳。唐僧取經,起因是一場“水路大會”(水路道場);李世民成就了唐朝基業以後,由於殺人太多,不由得內心發怵,因此非常希望有和尚道人能夠做法事超度亡靈。

    不過,李世民畢竟是篡位啊,皇來路不明,一般的法師,一般的經文功力不夠,必須有得道高僧,必須有西天佛祖的真經才能鎮得住死於非命的孤魂野鬼——這樣一來,唐僧就成了首選,西天取經非他不可。

    小說作者在書中演繹了一段九九八十一難的故事,師徒四人取了真經,也隨了t李世民的心願。這是神話故事。

    真實歷史中的唐僧當然不一樣了;唐僧的俗家姓是“陳”,八歲時就皈依佛門;由於天資聰穎,又刻苦鑽研,二十歲就在當時的佛界嶄露頭角。

    然而,越到後來,他對研習的佛經越是存有疑惑,因為唐朝以前的經文不是直接來自印度,而是“二手資料”,所以他才向唐太宗打報告申請去西方取真經。

    李世民批准唐僧取經報告以後,親自賜名“三藏”,這就是“唐三藏”的來歷;“藏”是梵語的音譯,意思是“容器”,三藏,就是三種容器,分別裝有三種佛教經文,即“經、律、論”。

    據史書記載,唐僧獨自一人西行,歷經三年時間抵達目的地,在取得真經以後,又在當地有名的寺廟繼續鑽研前後一共十年。

    回到大唐以後,唐僧又在弘揚佛教經典的同時,用了十幾年時間翻譯了帶回來的各種經書,三百多冊,創立了佛教的法相宗。

    簡單說,歷史上真實的唐僧取經完全是因為一種信仰的支撐,是不忘初心;唐僧是高僧,旅行家、翻譯家,而小說中的唐僧不過是政治操弄的玩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沒鬍子的哈登是什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