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喵喵歷史君

    從所有的書信來看,袁崇煥根本就沒有和皇太極真心議和的誠意,在給皇太極的書信里根本就沒有談過什麼實質問題,完全不過是為了拖延時間,皇太極還說抓到一個袁崇煥派到後金的一個間諜招供說袁崇煥議和是假議和,皇太極也多次在書信裡指責袁崇煥沒有和談誠意,與寧錦大戰之前的議和一樣,皇太極也多次提出要明朝給款錢維持和平,但袁崇煥都拒絕了。

  • 2 # 史論縱橫

    我認為這個問題不應該放到兩個人之間,應該放到兩個政權層面,一個是後金,一個是明朝,當然,皇太極可以代表滿清,但是袁崇煥只能代表他自己,他還不夠格!

    在李成梁期間,遼東最高行政長官應該對女真族有外交權,但是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開始,就應該上升到國家層面了。

    後金想不想議和,這個還得從後金統治階層所處環境來說,沒有什麼是談不攏的事,只有談不攏的價格,努爾哈赤後期也不提反明的事了,而是提議和,但是前提條件還有七大恨巴拉巴拉的!

    等到皇太極登基的時候,那是寧遠剛打敗仗,努爾哈赤剛死,皇太極接手政權看是風平浪靜,實則風雲湧動。加上極端天氣,後金與努爾哈赤後期實行的政策,後金經濟不行啊!攘外必先安內啊!所以,皇太極積極謀求議和,想透過袁崇煥搭橋,跟明廷談和。

    袁崇煥也不傻,表面上應付皇太極,實則不上報朝廷,因為當時的朝政已經是東林黨一黨做大,東林黨的最大特點,就是空談豪言,大明祖訓巴拉巴拉,要是誰說議和,斬了!

    後來,皇太極為了解決國內的經濟環境,決定冒險到關內幹一票大的,繞過山海關打到北京,這一下嚐到了甜頭,一缺錢就迂道入關,前前後後五次,和匈奴因為天氣寒冷,抱團南下一個道理。說到底,都是為了錢!

    而皇太極和明朝談議和的最重要條件,就是進行雙邊貿易,實際是平等的貿易,被明朝朝臣認為是有失體統,決不能允許議和。

    皇太極早崇禎一年登基,二人在位都為17年,17年間有多少次議和,裡面肯定有假的議和,但是,皇太極和袁崇煥這次應該是最迫切的。

    皇太極本身性格沉穩老辣,做事應該比較守成,但是迂道入關,打敗北韓,松錦大戰等等,其實哪次都是冒著極大的風險,後金不能失敗,失敗一次就會被打會解放前,所以,都是被逼的啊!

  • 3 # 是我非我

    皇太極和袁承煥書信往來談停戰議和的事是不是真心的,很簡單看結果。

    任何行為的目的都是為了達到一個結果,在倆人書信往來之間,皇太極發兵打了北韓,搶了錢糧,讓北韓這個明的屬國投降了。皇太極對蒙古一邊打一邊拉,基本上把幫明的那一派給趕到遠遠的青海那邊,支援後金的也就是大小玉兒的孃家這派勢力控住穩定了北邊,在事情搞完後,也就是書信不在往來了,帶著一幫蒙古小弟,從長城潘家口,紅山口避開山海關,殺向北京。

    袁承煥在書信往來之間,殺了毛文龍,毛文龍對比北韓誰對後金威脅大不言而喻吧,賣了糧,也在搶修邊防一線。

    倆人和談都是在拖時間,可袁承煥不清楚,皇太極剛剛繼位,後金條件當時極端差,皇太極逼死了多爾袞多鐸的親孃陪葬,壓制多爾袞兄弟倆旗,內部也不穩定,太多的因素後金無法發動對明的攻勢,袁承煥答應五年平遼,他如果不是說大話吹牛,這關鍵的時候是應該主動打幾場的,勝者好,敗也無妨,五年平遼的條件是崇禎各方位對戰區的支援,敗的起,明可以損傷八百換後金損傷一百,就和抗日一樣,只要打,後金就越打越弱。

    可袁承煥修邊防一線的大小城堡,這一看就是守勢,有那麼多財力人力,要平遼卻不進攻,在有多大的困難也比後金強吧,打不了主力不可以騷擾嗎,跑去皮島殺毛文龍,毛文龍特麼在鴨綠江那邊,在怎麼也是對著後金屁股的一把匕首吧,就因為毛文龍也在和皇太極談和?

    五年平遼你不去打怎麼平,袁承煥肯定不傻,和談他是沒資格的,大明皇帝是不議和的,有人提出這樣的觀點,就是袁崇煥拿北京和崇禎,以及關內的財富作為魚餌,來釣皇太極,讓皇太極率軍入關之後,依靠各地勤王軍在北京堅城下消耗後金軍,然後他再率關寧軍來截殺,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袁崇煥才殺了毛文龍,賣糧給蒙古,等等被灰熊貓聲討的漢奸行為,其實是給皇太極的魚餌,目的則是你去打打北京給皇帝些壓力,我們在和談

    如若後金殺向北京,北京沒被攻破,袁崇煥殺敵計劃成功皇太極完蛋,最大的功勞還是袁崇煥的。而北京被攻破了,然後袁督師帶兵收復北京,那督師大人的功勞就更大了。

    總之,認為袁崇煥是個光明磊落的大英雄,或者認為他是個草包,甚至是漢奸的說法,都是不對的,袁崇煥也是個耍陰謀的人,但可惜,聰明反被聰明誤,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罷了。他的對手是皇太極,他的隊友是崇禎。

  • 4 # 歷史的小學生

    議和這個東西首先是由袁崇煥提出來的,皇太極當時剛剛繼位,必須集中精力處理內政及北韓和蒙古事宜,根本無暇南下,因此,對於袁崇煥的議和提議採取非常積極的態度。但皇太極入主中原的野心從未改變,因此,對於雙方的議和本就是一種緩兵之計。雖然議和是由袁崇煥首倡,但袁崇煥考慮的是趁寧遠大敗努爾哈赤之後,後金暫時無力起兵之機爭取時間在山海關外四百里的錦州、中左和大凌三城構築堅固防線,因此派人與後金進行和談。袁崇煥隨後又借努爾哈赤葬禮派人到後金弔喪,其實是“以覘虛實”,而皇太極也表示了熱烈的歡迎,也不過是為自己贏得時間。於是,雙方在各有打算的前提下開始了漫長的議和。說到這裡必須講明一件事情,就是袁崇煥與皇太極的議和是在未經明政府允許下的個人行為,並因此受到明熹宗的“頻旨戒諭”,袁崇煥向皇帝上疏解釋後,明熹宗方才放下心來。袁崇煥期望在議和中獲得戰場中所不能得到的利益,向皇太極提出後金退出遼東地區,歸還被俘人民。而皇太極的條件是要求明朝給予大量財物,以山海關為界,遼河以東歸後金,遼河以西地區不許明朝修建城堡。由於雙方的期望值都太大,距離太遠,因此自然都不會接受,所謂的議和也定然不會達成。真正的議和就是雙方提出都能接受的相近方案,像袁崇煥和皇太極的議和根本就是南轅北轍,並沒有抱一點成功的希望。像這樣的議和完全就是為再次發動戰爭前的積蓄力量。果然,在皇太極解除了北韓之憂後,並得到袁崇煥正在加緊修築關外諸城,積極備戰的訊息,於公元1627年五月六日從瀋陽出兵合圍錦州。雙方的一場假戲最終以“真唱”結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乒乓球套膠的度數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