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藏小王

    君:是日語對別人稱呼的結尾音,【君】可以說是音譯過來的一個稱呼,和現在網路中用的【醬】一樣。而君是年長的人對年輕的人的稱呼。

    醬:一般是女生對女生的稱呼,也有男生對女生用這種結尾音,表示情切,和君的用法不一樣,這個要是熟人用。

  • 2 # 讀日本

    “君”在日語中是可以直接用漢字表達出來的,在日語中如果單獨一個字的話——君(きみ),發音是kimi,是指“你”。去年大火的動畫電影《你的名字。》日本原版是叫《君の名は。》,所以很多人將這部電影也叫《君之名。》

    但如果是人名後面加君的話,是——君(くん),發音是kun,所以我們翻譯的時候會直接說什麼什麼君,例如姓大野的話就會叫他——大野君。中國的翻譯經常能看到什麼什麼困,也是音譯這個字。

    日本人的人與人之間距離觀念很強,親疏遠近分得很清,兩個人互相怎麼稱呼,是表示兩個人親密程度的一個很重要的依據。

    這就不得不提到另一個日語——さん(san),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什麼什麼桑,這個是比較尊敬的一種說法,用在男士和女士身上都可以。

    第一次見面和不太熟的,不管年齡差距多大,一般都會稱呼對方為さん,有點像中文的李女士,李先生這種,是比較有距離感的,無害的稱呼。

    而“君”是比較親密的一種稱呼,這個絕大數情況下是用在男士身上的,主要是年長的人稱呼年下的人。但是如果這兩個人關係已經很近了,這時候年下的人用“君”稱呼年長的人也代表了一種親密,也是可以的。

    而醬是一個音譯,日語是“ちゃん(chan)”,發音其實類似於“qiang”,和中文中的“醬”有一點區別。這個主要是用來稱呼女孩子和小朋友的,是一種愛稱,比較親密。但現在看日本影視或者綜藝,有很多男生可能比較可愛,大家也喜歡管他們叫什麼什麼ちゃん。

  • 3 # 為什麼起名字要10個字

    就跟華人喊人名為張先生、李老師、小陳一樣,如果只喊張、李、陳,你會有什麼感覺,而親密一點的人會直接喊名字不帶姓,比如家豪、家明之類,對應日本就是小蘭喊新一,柯南喊步美、光彥,或者喊暱稱,比如華仔、穎寶之類,對應日本就是XX醬之類,所以總體還是跟華人學的

  • 4 # 毅而三思吳六奇

    君或者是對中國曆代文化的傳承

    以中國歷史來看,君這個字出現的地方有很多。如天地、父母、兄弟、夫妻等。像最初春秋時,華人好以小君稱夫人,後改小為細,如《漢書·東方朔傳》中的:“復賜酒一石,肉百斤,歸遺細君。”,但此後卻隨著時間有了偏差,有稱小妾者,也有稱女子者。(見清時俞正燮著 《癸巳類稿·釋小補楚語笄內則總角義》:“小妻曰妾……曰細君。”)再如《楊家將中》封號之佘(折)太君,唐宋時因四品官妻曰郡君,五品官妻曰縣君,故而其母曰太君,以太為大之意。

    而後像我們看到的影視動漫作品中,多見情侶、同輩之間,並且常見於男對女、上對下。像我們所熟悉的“日日思君不見君”,這上闕便就是男對女言君。可像李白的《將敬酒》,如君不見、與君歌一曲這些,放到現在說白話了便是哥們兒你沒瞅見嗎?哥們你與我唱一段這樣的話。在這裡,君所代表的並非是敬稱或女子,而是如咱、兄弟、哥們這樣刻意拉攏親近的稱謂。

    當然還有如《我的鄰居山田君》這種君。這種帶姓氏的君在中國出現的也很早,延續的時間也很長,只是這含義我必須細細說清。在《東觀漢記》中曾記載:“張湛為漁陽太守……張君為政,樂不可欺。”先言張湛之名、之官職,而後再簡稱其為張君,一諱其名,二尊其職,也就是說這種姓氏+君的組合,非官身不可用。然而到了宋代,比如說《觀吳興俞君新之作畫於瑞竹、俞君索詩漫興四絕》這首詩:“我無巖壑姿,空有山林想。看君落筆時,形滯心已往。”(宋代趙蕃),在這裡,“我”在“君”前,便已經很符合日語中“上對下”的理念了。

    因此這林林總總的“君”,其實是可以透過使用用途,逐一剖析出日語對漢文化的繼承都有哪些的。所以不要問日語為什麼要加個“君”,而是要看傳統漢文化中,都在哪裡加了“君”字,否則便只會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了。

    再說醬

    ……

    ……

    ……

    ……

    其實吧,這事兒我不熟,我就是來說君的……(意不意外,驚不驚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wifi遠端監控攝像頭手機APP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