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書講古,經常能聽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篇,原話即是如此,並沒有解釋此“三”究竟是哪些。
雖然孟子沒有明示,但是漢朝的經學家趙岐在註釋這一篇的時候,給出了起碼是他自己認為合理的答案:
“於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趙岐,東漢經學家。字邠卿,初名嘉,字壹卿。京兆長陵人。曾任幷州刺史,因黨錮被免職。後任議郎、太常等職。著有《孟子章句》。
雖然孔孟是一道,但是孟子時代的儒家思想,已經較孔子時代的有一些進步了。從不孝的第一條“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就可以看出:在孔子時代,孝和忠的表現,就是表面上的順從、唯唯諾諾,哪怕明知道長輩有錯,也要認可,不能指出。孔子《孝經》上說:“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而到了孟子時代,儒家思想已經開始反思,對於這種情況,孟子的儒家思想認為這就是“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即不孝。
對於第二條,也是與孔子時代的思想相背道。孔子的思想是認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如此看來,“無後”反而排在第三位,並不是什麼真正的“為大”。我們可以透過孔、孟儒家思想的發展,看出“不孝”定義的發展。當然,孟子的《離婁上》也好,孔子的《孝經》也好,其所宣揚的孝道,是中國曆來所宣揚的崇高思想品德之一。
聽書講古,經常能聽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篇,原話即是如此,並沒有解釋此“三”究竟是哪些。
雖然孟子沒有明示,但是漢朝的經學家趙岐在註釋這一篇的時候,給出了起碼是他自己認為合理的答案:
“於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趙岐,東漢經學家。字邠卿,初名嘉,字壹卿。京兆長陵人。曾任幷州刺史,因黨錮被免職。後任議郎、太常等職。著有《孟子章句》。
雖然孔孟是一道,但是孟子時代的儒家思想,已經較孔子時代的有一些進步了。從不孝的第一條“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就可以看出:在孔子時代,孝和忠的表現,就是表面上的順從、唯唯諾諾,哪怕明知道長輩有錯,也要認可,不能指出。孔子《孝經》上說:“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而到了孟子時代,儒家思想已經開始反思,對於這種情況,孟子的儒家思想認為這就是“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即不孝。
對於第二條,也是與孔子時代的思想相背道。孔子的思想是認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如此看來,“無後”反而排在第三位,並不是什麼真正的“為大”。我們可以透過孔、孟儒家思想的發展,看出“不孝”定義的發展。當然,孟子的《離婁上》也好,孔子的《孝經》也好,其所宣揚的孝道,是中國曆來所宣揚的崇高思想品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