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作家雲冗霧

    古代人洗頭髮的有皂角或者豬苓。豬苓是富裕些的人才用的,豬苓里加了些香料,用後會有比較濃郁的香氣。平常人就用皂角洗頭髮。

    關於刷牙,其實刷牙在中國始於何年,很難考定。用手指揩齒見於敦煌壁畫之中,一個和尚,蹲在地上,左手拿著漱口的水瓶,右手中指在揩他的前齒。

    據文字記載:唐代有用柳枝進行揩齒的。把柳枝的一端咬成刷狀,蘸藥揩齒。唐代醫學家王燾在其著作曾說:每朝楊柳枝咬頭軟,點取藥揩齒。香而光潔。

    牙刷一詞的出現,在中國始於元代。當代在上層社會中使用。產地大都在南方,價錢昂貴。用的藥物主要是鹽,還加其餘幾味藥物研製而成。

    而洗臉的話,早在中國的古代,民間女子就很喜歡用淘米水洗臉和敷面,因為浸滿了米麩的淘米水,不僅可以使面部面板變得白皙,還能去除面部的多餘油脂,在中國的民間至今流傳著這種古老而簡便的雪膚方法。

  • 2 # 逆戰西訣

      好吧,說到古代洗頭也許有人知道皂莢,說到古代洗澡也許有人知道胰子,但說到古代刷牙……就很少有人知道有什麼東西了。估計很多現代人都以為中國古人不知清理口齒呢。實際上華人在2000多年前就懂得保護牙齒的重要。《史記·倉公傳》中就批出引起齲齒的原因是 “食而不漱”。《禮記》中: “雞初鳴,鹹盥嗽”就說明人們已有了漱口的習慣。

      秦漢時期關於口腔、牙齒之清潔、健美、疾病、保健已有了比較高的要求。例如:《詩經·衛風·碩人》中形容美女牙齒“齒如瓠犀”,即指牙齒要如同葫蘆子一樣整齊潔白。反之,對牙齒參差不齊者則稱之為齟齬,咬合不齊者病之為齪,排列不正者稱為齜,不平整者為齲,均視之為病態。

      (附提一下西方:英國最早提到刷牙是在1651年,相當於中國的清朝初年。伊麗莎白女王年輕時牙是黃的,晚年是黑的……)

      下面分材料、方式、工具三方面介紹中國古代刷牙漱口的資料:

    一、材料

    1)末粉

      將不溶性硬質物磨成細末狀,入口清漱齒根。秦朝時有用石磚末的,漢朝時有用瓦磨成粉的。據說還有動物骨粉的。

    2)鹽

      兌鹽水來漱口,是民間很常見的方式了。鹽水漱口能清潔、除口腔異味、消減牙齦發炎。包括《紅樓夢》的很多古代小說都提及。有說專門用青鹽的。但理論上並不需要固定,只要是鹽,都有相近的消毒清潔作用。

      在唐代,還用加了糖的鹽水來漱口。

    3)明礬水

    最遲在明代有記載以明礬水漱口。還能治療複發性口瘡。

    4)茶水

      華人傳統愛喝茶,也盛產茶,民間普通的大碗茶又多又便宜。茶水本身就有脫牙垢的效果。不少地方就有晨起時用隔夜茶漱口的說法,還有飯後即端杯茶水漱之的習慣,可謂漱口極勤。

      飯後用濃茶漱口,既可清除牙齒縫中的食物,有利於堅固牙齒,又有清熱解毒、化腐去淤的功效。茶葉中所含豐富的維生素,還可補充體內維生素的不足。據現代藥理分析,茶還含有單寧和少量的氟化合物,單寧具有抗菌、殺菌作用,氟化合物則有防止齲齒的作用。宋代文豪蘇東坡曾經說:“吾有一法,常自珍之,每食已,輒以濃茶漱口,煩膩即去,而脾胃不和,凡肉之在齒間者,得茶浸漱之,乃消縮不覺脫去,不煩挑剔也,兩齒便漱濯,緣此漸堅密,蠹病自己。”  

    5)酒

      關於酒劑漱口,對酒類有要求,可惜我實在不瞭解酒。《醫說》劉幾年七十餘多,精神不衰,每一飲酒輒一漱口,雖醉不忘也,曰此可以無齒疾。酒精成分有消毒功效,這都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經驗。

    6)搽牙灰

      又稱老糠灰,是稻穀的糠殼燒成的白色灰,一些地方至到解放後還有賣的。

    7)艾條灰

      中醫炙用的“艾條”是用百草之王的艾草製成,驅寒通脈,它燒後留下的灰似白非白,與一般的草灰有區別,也是一種潔牙好物。

    8)牙湯

      唐朝已有中草藥潔齒的配方,有的是熬成藥湯來潔口。

    9)牙粉

      牙粉也是唐宋就有的,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就記錄過配製牙粉,用松脂和茯苓做原料,曬乾搗末,拿小篩子篩後以器具裝起,儲作漱口用。同期著名科學家沈括也配製過牙粉,原料為苦參,同樣曬乾搗末並篩細。沈括還提倡用牙刷器具,蘸清水,灑上牙粉以刷。後面我會介紹這些方式與工具。

      複雜的齒藥有具體的配方和製作過程,下面是幾種配方記載:

      ·洪遵《洪氏集驗方》:“牙藥:香附子五兩 右以生薑三兩研,和滓汁,浸香附子三夕,炒焦黑,存性,為末,以青鹽二錢,拌勻,揩牙。”

      ·王袞《博濟方》卷三〈揩齒七聖散〉:“揩齒七聖散:牢牙益齒。 白麵四兩 皂角二挺,不去皮子,銼碎 訶子一兩 鹽一兩 右件一處,以面裹用槐枝子燒,煙盡為度,後次入升麻細辛各一兩,同杵為末。每日早揩,須臾漱口。”

      《太平聖惠方》更多:

      ·揩齒令白淨硃砂散方:硃砂細研 丁香皮 藿香銼 茆香銼 香附子 甘松 白芷 川升麻 黃丹已上各一兩 白檀香半兩,銼 猪牙皂莢二兩 石膏四兩 寒水石半兩 零陵香半兩 右件藥,搗羅為散,都研令勻,每日常用揩齒甚佳。

      ·揩齒令光白貝齒散方:貝齒 文蛤 海蛤 石決明各一兩 光明砂半兩 龍腦一分 右件藥,搗細羅為散,於乳缽中研,入龍腦令勻,每日早晨及夜臥,常用揩齒去口氣益牙齒甚驗。

      ·揩齒令白淨七寶散方:海蛤 琥珀 真珠 白石英 瑪瑙 光明砂各一兩 麝香一分 右件藥,搗羅為散,於乳缽內重研,令細,每日取柳枝,打碎一頭,點藥揩齒甚良。

      ·揩齒去風闢口氣令白淨升麻散方:川升麻三分 吳白芷 藁本 細辛 沉香 石膏 貝齒 麝香各一分 寒水石一兩 右件藥,搗細羅為散,研入麝香,令勻,每用揩齒。

      ·治齒黃黑令白淨揩齒硃砂散方:硃砂一兩,細研 海蛤二兩,細研 石膏一兩 細辛二兩 川升麻二兩 防風去蘆頭,二兩 寒水石三兩 川芎一兩 檳榔二兩 生地黃二兩□ 右件藥,搗羅為散,都研令勻,每日早晨、夜臨臥時,先以暖水漱口三五度,用藥揩齒,或以薄紙貼藥於齗上,便睡不用漱口,甚佳。

    10)牙膏

      對就是牙膏!實際上以中藥配方製成的湯、粉、膏什麼的多去了。關於牙膏,北宋末年,洪芻編《香譜》,收錄了十幾個牙膏配方,這裡只說三個昂貴配方,絕對保口氣清香,以實際行動做到吐氣如蘭:

      ·沉香一兩半、白檀香五兩、蘇合香一兩、甲香一兩、龍腦香半兩、麝香半兩,以上香料搗成粉末,用熟蜜調成糊。

      ·黃熟香、馢香、沉香各半斤,檀香、零陵香、藿香、甘松、麝香、甲香、丁香皮各三兩。以上香料搗成粉末,用蘇合香油和熟蜜調成糊。

      ·龍腦香、乳香各半斤,青鹽二兩,一起搗成粉末,用熟蜜調成糊。

      《太平聖惠方》裡也記了“鹽四兩,燒過 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人右件藥,都研成膏,每用揩齒,甚佳。”還記載有藥膏藥齒法: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薑汁,細辛等每用擦牙。

    二、方式

    1)水漱法

      用清水或各種材料漱口,很簡捷的一種方式。

    2)揩齒法

      揩齒以保口齒清潔,在隋唐五代時期已趨流行。即是用洗淨的手指或布料清潔牙齒,同時也可配搭前面的各種潔牙材料。敦煌壁畫《勞度叉頭聖圖》中,畫有一和尚,蹲在地上,左手持漱口水瓶,用右手中指揩前齒。南宋僧人宗壽《入眾日用》甚至訂下規定:“輕手取桶洗面,水不宜多。使齒藥時,右手點一次,揩左邊;左手點一次,揩右邊,不得兩手再蘸,恐有牙宣口氣過人。漱口吐水時,須低頭以手引下,不得直腰吐水濺鄰桶。”

    3)刷齒法

      採用更專業的工具——牙刷!後面馬上講工具。

    三、工具

    1)牙籤

      雖不是刷牙的但也是潔牙工具,故先列出。古人為了保持口腔衛生和預防牙齒疾病,除強調飯後漱口等外,此時尺有剔除齒縫間食物殘渣的習慣。1976年,江西省南昌市發掘了漢末三國東吳時代的高榮墓葬。其中有一個金制的,兩端分別為耳挖勺和小楊枝的龍形器物。小楊枝是龍的尾部,圓形,末端尖。研究者考證認為此係墓主人生前用來剔除齒間食物殘渣的口腔清掃用具,此小楊枝也就是今之牙籤的雛形。

      在文字記載上,西晉正式出現牙籤之說。晉·陸雲在致其兄陸機書有“一日行曹公器物,有剔牙籤,今以一枚寄兄”之語。其製法雖不知其詳,但可看出牙籤當時較少有,屬精巧之物。

    2)楊柳枝

      最早的刷牙工具是楊柳枝。在晚唐時期,那時都把楊柳枝泡在水裡,要用的時候,用牙齒咬開楊柳枝,裡面的楊柳纖維就會支出來,好像細小的木梳齒,很方便的牙刷。古語“晨嚼齒木”就是這個來源。《處臺秘要》中載有“每朝楊柳枝咬頭軟,點取藥揩齒,香而光潔。”它使用起來廉價又方便,李時珍也說,用嫩柳枝“削為牙枝,滌齒甚妙”。配上前面的潔牙材料,頗有效果。

    3)牙刷

      噹噹噹~~~你沒看錯,是真正的牙刷!中國1000多年前的遼駙馬衛國王古墓(公元959年)中出土了兩支骨制牙刷柄,頭部有兩排共8 個植毛孔,它是迄今發現的、世界最早牙刷實物,而歐洲至到十八世紀才出現正式的牙刷。從古書記載來看,中國到了南宋,城裡已經有專門製作、銷售牙刷的店鋪。那時的牙刷是用骨、角、竹、木等材料,在頭部鑽毛孔兩行,上植馬尾。和現代的牙刷已經很接近了。

      如果大家去百度,可能會見到很多人說“牙刷”最早見於元代郭玉詩中雲:“南洲牙刷寄頭日,去垢滌煩一金值。”實際上是錯的。牙刷的名字早在南宋就有了,俗稱刷牙子:南宋吳自牧描寫杭州生活的筆記體專著《夢粱錄》第十三卷寫道:“諸色雜貨中有刷牙子。”南宋人周守忠編寫養生書籍《類纂諸家養生至寶》,甚至專門討論了用牙刷來刷牙的時間要不要安排在早上:“早起不可用刷牙子,恐根浮兼牙疏易搖,久之患牙痛,蓋刷牙子皆是馬尾為之,極有所損。”因為早上牙根較松,而馬尾較硬。

      後來元末明初有一本為北韓人編訂的漢語教材《樸通事》,裡面有段標準市井對話:

      顧客:賣刷子的將來。這帽刷、鞋刷各一個,刷牙兩個,掠頭兩個,怎麼賣?

      商販:這的有什麼商量處?將二百銅錢來。哥,我與你這一個刷牙、一個掠頭,將去使,休掉了。

      顧客:不妨事,我靴靿裡揣將去。

      再次可見牙刷在市井小民間也是普通貨品。

      明代馮夢龍輯錄的民歌集《童痴二弄》第八卷收有一首南方情歌:“ 吃個鏡子來裡做眼,編筐著弗得個蓬塵,牙刷子只等你開口,絆頭帶來裡繾筋,眉刷弗住介掠來掠去,刮舌又介掀嘴撩唇。”不僅提到了牙刷,還很形象地描繪了刷牙時的動作:刮舌、掀嘴、撩唇。堪證明代南方有人刷牙,詳細度甚至比一些今人還高——你刷牙時還清理舌苔嗎?另外,裡面提到“眉刷”,懷疑那時牙刷已經告別了馬尾,改用又細又軟的眉毛之類來製作了。

      不過,沒啥考察本事的美國牙醫學會的資料聲稱,世上第一把牙刷由中國明朝皇帝明孝宗於1498年發明,方法是把短硬的豬猔毛插進一支骨制手把上。……算了咱不計較……╮(﹀_﹀")╭

    ------------------------------------------------

    附:一些潔牙藥方

    一則中藥牙粉:

    生石膏15克 防風8克 補骨脂12克 薄荷葉8克

    花椒(去目)5克 旱蓮草8克 白芷5克 細辛5克

    本藥粉專供刷牙用,不是內服藥。藥粉的每個成分都是安全的,微量吞入肚中並無大礙,請放心使用!。

    以上藥材曬乾後,磨為細粉,然後加入食鹽拌合均勻,裝瓶備用。食鹽的量大約是藥粉重量的四分之ㄧ。

    藥粉一定要磨細,顆粒要小到能透過100目的細篩。顆粒如果太粗,會造成琺琅質的過度磨耗。

    花椒(去目),是指只用花椒的果皮,“去目”是指去掉花椒中的果實(即椒目)。

    “生石膏”與“熟石膏”的藥性不同,要叮嚀藥房不要用熟石膏取代。

    用法:用沾溼的牙刷直接放到藥粉盒裡沾取藥粉刷牙。藥粉會完全吸附在沾溼的牙刷上,不用擔心會殘留水份在藥粉盒裡。

    牙刷大約沾兩次藥粉,劑量就足夠了。刷牙時如果口水太多,可以吐掉一些藥汁,但是吐掉後必須再用牙刷沾取藥粉補充,這樣才能保持藥的濃度。刷牙完畢後不要馬上漱口,要讓殘留的藥粉繼續含在嘴裡1分鐘,以保證藥粉作用的時間。

    根據使用者的經驗,早晚都用本藥粉刷牙,效果會更顯著。

  • 3 # 歷史大學堂

    《詩經·衛風·碩人》是一首描寫齊國女子莊姜出嫁的詩,第八句“齒如瓠犀”說莊姜的牙齒像葫蘆籽一樣白潔細密。如果沒有基本的牙齒養護手段,莊姜不可能在出嫁年齡還能保持一口健康白潔的牙齒。

    雖然中醫對牙科分類較晚,但古人一早就發現,不對牙齒進行必要的保養,必然會出現各種症狀的牙科疾病。

    除了醫術中有記載之外,我們在象形文字中也能尋得一些蛛絲馬跡。比如“齟齬”一詞的意思是意見不一,相互牴觸,本意指的卻是牙齒參差不齊。上下齒咬合不齊者被稱為齪,排列不齊者被稱為齜,不平整者被稱為齲,均視之為病態。類似的字和詞有不少,可見古人很早就開始關注牙齒和口腔健康了。

    但像現代人一樣刷牙卻是很久之後的事情。

    圖1 上世紀的假牙

    周朝禮儀認為刷牙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因此最初的牙齒清潔方式是漱口法。《史記·倉公傳》記載說“食而不漱”是造成齲齒的直接原因,飯後漱口成為當時人們每餐之後必備的功課,漱口水的材料是現在常見的鹽水。聰明的古人在食鹽的過程中發現鹽有消炎殺菌的作用,易溶於水的鹽粒成為漱口水的首選。《禮記》中有:“雞初鳴,鹹盥嗽”,的記載,說明那時候的人已經將鹽水漱口作為牙齒保健的生活習慣。

    鹽在當時的中原地區是一種奢侈品,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消費得起的,日常食用都稍顯珍貴,更不要說用來漱口刷牙了。於是,酒、醋、藥湯、茶水便成為漱口水的替代品。尤其是茶水這種便宜又易得的東西,成為普通人家刷牙漱口的首選。

    茶水中含有的一種特殊酶可以分解殘留在口腔裡的食物殘渣,防止酸性物質產生,造成齲齒;而茶葉內含有的氟元素和更是能與鈣質產生親和作用,附著在牙齒表面,進一步防止齲齒產生,穩固牙齒。雖然古人不能像現代人一樣知曉茶水中含有的特殊化學成分是保護牙齒的關鍵,但實踐足以證明茶水是一種完美的漱口水。

    圖2 《紅樓夢》劇照,林黛玉漱口

    現代的醫學廣告為了吸引眼球,總是千方百計地吹噓牙膏裡含有綠茶精華之類,其實這些都是智慧的古人玩兒剩下的。

    隨著時代的進步,物質的增加帶來的直接結果是可供選擇的食物更加豐富。原始的漱口法已經無法滿足清潔牙齒的需要,急需一種更加高效快捷的牙齒清潔方式。“手指揩齒法”就在這個時候誕生。

    用手指清潔牙齒,聽起來不可思議,但這種方法在古代存在了相當長的時間。而這個時候的牙膏也有了相應的變化,早些時候貴不可攀的鹽已經降低了身價,成為普通大眾能消費得起的日用品,“青鹽擦牙法”成為當時最流行的牙齒清潔方式。《紅樓夢》中就有賈寶玉用青鹽擦牙漱口的描寫。而青鹽只是用普通鹽加熱炒制之後,呈現出一種特殊的青黑色,是不是比普通鹽更具有護牙功能就不得而知了。

    “手指揩齒法”從秦漢時期一直到清代都廣為流傳,更高階的刷牙方式是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後才開始流傳開來的。

    圖3 敦煌壁畫《勞度叉頭聖圖》中一和尚蹲在地上,左手持漱口水瓶,用右手中指揩前齒

    敦煌196窟的晚唐壁畫《勞度叉鬥聖變》是現存最早的古人刷牙圖,畫面上一左一右兩個人,右邊的人正在接受剃度,他赤裸上身,一手提著水瓶,另一手兩指橫放,半蹲著身體,露出兩排潔白的大牙。

    與普通大眾刷牙作為日常生活習慣不同,刷牙不僅是佛教徒的日常,更是一種儀式。

    在俗家人皈依三寶時,必須刷牙、剃髮、沐浴,經過這三個最基本的潔身過程,才能進行下一項。也就是說,中國古人刷牙可能是來自古代印度,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的舶來品。

    這個推測在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中也能得到證實。書中提到印度佛教徒每餐飯後必定用牙籤對牙齒進行清潔,每日一早一晚必定用樹枝進行清潔。

    藉著樹枝清潔牙齒的習慣隨著唐玄奘回到大唐一同傳入中原。因為印度地處熱帶,所產樹木質地鬆軟,諸如無花果樹之類極易尋得,印度佛教徒常用無花果樹作為清潔牙齒的工具。唐玄奘回到大唐之後,幾經甄選,最終選擇楊柳枝作為無花果樹枝的替代品。就這樣,中國歷史上出現了最原始的牙刷。

    圖4 晚唐用楊柳枝做牙刷

    不過楊柳樹只產於中國的區域性地區,一些不產楊柳樹的地區還是保持著“手指揩齒法”傳統,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都是“楊枝刷牙”和“手指潔牙”兩種方式並存。這種狀況直到宋朝才被打破。

    1953年發掘的遼代駙馬贈衛國王夫婦合葬墓,是一座遼代契丹貴族墓。該古墓雖遭盜掘,依然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尤其是兩支牙刷重新整理了華人刷牙的歷史。

    這兩支牙刷出土時僅剩刷柄,一端打有兩排細孔,想必是固定刷毛用的。這兩柄形制和近代牙刷已經頗為接近。契丹人在入住中原後逐漸漢化,生活習慣也日趨中原化,刷牙這種生活習慣在貴族階層也流行開來。

    圖5 北宋的牙刷

    刷牙在宋朝更加流行和平民化。此時的宋朝,用牙刷刷牙已經是再平常不過的事。宋朝境內不僅絕大多數人用牙刷刷牙,還出現了專門販賣牙刷的店鋪,製作牙刷的作坊。宋代《夢梁錄》就有“傅官人刷牙鋪”之類的記載,這些刷牙鋪就是專門出售牙刷的。

    宋代牙刷和現代基本類似,在之後的朝代沒有太多改變,直到明孝宗墓中出土了一支完整的牙刷實物,已經和現代牙刷完全相同了,讓這個皇帝成為世界牙科醫學會認可的牙刷發明者(其實早在幾百年前華人就用上牙刷了)。

    圖6 茯苓,古代制牙膏原料之一

    在牙膏方面,古人發揮了更大的想象力。最早是用鹽水、酒、醋、藥湯這些漱口水作為牙膏替代品,後來將鹽加工成青鹽,成為專職牙膏替代品。直到楊柳枝擦牙法出現,各種琳琅滿目的中藥牙膏替代品便應運而生。

    宋代,古人以茯苓等藥材煮成古牙膏,早起用來漱口。如果怕清潔不乾淨,就用牙刷清潔,實在沒有,去院子門口掐一段楊柳枝楊柳枝,再不濟,雙指橫放,蘸上古牙膏清理牙齒。

    對於牙膏的選擇,古人並不拘泥於某一種配方,古書記載的牙膏配方不下一二十種。大文豪蘇軾和科學家沈括各自發揮聯想,製作牙膏。蘇軾選擇的材料是松脂和茯苓,沈括選擇的是苦參。

    比起歐洲人,華人刷牙的歷史要早千年以上,接吻是現代歐洲人的日常禮儀,要是放在古代,倆人一見面,露出兩排大黃牙,親一個?簡直是一場災難。

    文:曾府成

    參考文獻:《夢梁錄》《禮記》《史記·倉公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皇帝的兒子怎麼稱呼其他的妃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