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崑崙玉屏風

    謝邀。能呀,地球人很NB的,蛇吞象的事不是不可以辦到的。在科學上,空間站是繞地球執行的,不管他多麼大,只要符合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就行,就能製造出一艘比地球大兩倍並可以容納70億人生活的空間站。地球的衛星月球也不比地球小多少。但我認為人類再NB,也牛不過大自然,為啥呢?人造天體的壽命大都很短。因為自然規律很奇妙也複雜,人類掌握的還很有限。月球可以繞地球30多億年而不倒,人造天體截止現在連100年還沒穩定的活過,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人類遠沒掌握地月系更談不上太陽系穩定執行的全部規律。孤以為地月系內部之所以能長期穩定存在必有其存在的理由,從太陽系來說,地月系自有其獨立的奧妙,推測亦將有其穩定的,看不見摸不著的邊界,人造天體想要作其兒子,一般出不了其邊界還想穩定。一定有種神秘力量來阻止。具體這邊界離我們多遠?有多大的阻力?怎麼克服,相信人類會發現的。個人觀點。

  • 2 # 海星167150557

    這個題目還真不是科幻想法,這正是物理學如何與社會發展結合的大事。本人在2013年所著的《世界一體化》即是探索這個問題。即物理經濟學作為統一所有科學門類的嘗試。聖雄甘地說過:地球的資源供養人基本需求足夠了,但遠遠不夠人類的貪婪!地球的物理熵化不可能支援市場經濟的無限制的發展。地球的物理代價最終會使人類資不抵債而無法維持下去。為此需要以人類無成本核算演算法的一體化生產線方式來解決人類無限發展的可能性。在這種演算法的生產方式下,地球資源供養七十億人是沒有問題的。而人類到地球外尋求發展的成本要比人類在地球內發展的成本高的多!因為宇宙中沒有任何一處比地球環境更有利於人類正常發展的了。不是近似地球環境的時空就可以供人類生存,更不要說有人類存在了。根據生態學指數,僅溫度這一項,地球大氣本身的溫度再高出6度人類甚至生物都無法生存了。因此,哪裡有那麼恰到好處的樣樣具備的物理生態環境供人類發展呢?注意,人類不僅需要生存更需要發展。因此,不是搭個適合居住的環境屋就可以了事的。

  • 3 # 造物主20曹黎明

    在一個地球上,造出兩個地球大的人造天體,然後全世界人類遷民太空,你恐怕是科幻過了頭了吧?你怎麼不說在一個地球上,華人造出了另一個宇宙,然後帶領全人類遷移這個宇宙中呢?出題前不會是酒喝多了吧!

  • 4 # 安話話

    有什麼不能的,科技發展到一定極限時,想怎麼玩,就怎麼玩,,不要說70億,100億,都能一樣搞出來。不要說是空間站了,說不定科技發展到能把某星系裡的大於地球幾倍的星球牽引到地球邊上來,(就象小火輪船邊上套著大船在江面航行一樣)。也許這是痴人說夢,那夢一回也是不錯的,願夢都能實現。

  • 5 # 蛋科夫斯基

    建造一艘比地球大兩倍的空間站在現在看來不太現實。但是造一艘可以容納70億人的空間站,依照我們目前的科技水平,還是可以想象一下的。

    開局只有一張圖,故事全靠編。

    很多科幻作品中,大型空間站都是環形。因為環形自轉可以產生離心力,從而達到模擬地球上重力的效果。這樣一來,很多設施以及生活習慣就可以照搬地球上的。

    有人說,沒有重力生活不是更好嗎?可以飛來飛去的很有趣啊。

    對,舉一個不成熟的栗子來說:

    有植物的生長素分佈要依靠重力的,如果在太空中處於失重狀態,有些植物可能無法正常生長。

    失重會給我們生活帶來很多不便。比如喝水,水如果沒有直接進入嘴裡,可能會附在你的臉上。喝水不小心窒息死將會變得很常見。

    上廁所,這就不用說了……也會附在……而且不好甩掉。

    所以按照現在的思路,空間站要設計成環形自轉。沒關係,想體驗低重力可以去環形靠近中心的區域,因為F=mω^2r,距離中心越近受力越小。

    好了,既然是模擬地球上的重力,那麼很多設施就可以照搬地球上的啦。

    然而難點在於,人類目前的技術,還沒有發現能適應如此規模空間站強度的材料。而且不同區域受力不同,強度校核很困難。(別又想騙我來計算,我不算,電腦沒電了)

    長期生活在太空,怎樣避免輻射傷害也是一個大難點。在地球上,例如醫院的X光等,這些都可以透過穿著鉛服等方式來避免傷害。且不說在空間站穿鉛服不方便,即使穿了,反而可能造成更大的傷害。因為在太空裡,粒子輻射和電磁輻射都有很多。這些粒子撞擊到防護服上以後會產生更多的核碰撞,產生的輻射將會更多。

    在太空怎樣建立生態圈?

    現如今,人類都無法在地球上建立獨立生態圈。生物圈2號(Biosphere 2)是美國建於亞利桑那州圖森市以北沙漠中的一座微型人工生態迴圈系統,為了與生物圈1號(地球本身)區分而得此名,它由美國前橄欖球運動員約翰·艾倫發起,是愛德華·P·巴斯及其他人員主持建造的人造封閉生態系統。歷時8年,幾乎完全密封,佔地12 000平方米,容積達141 600立方米,由80 000根白漆鋼樑和6 000塊玻璃組成,耗資1 .5億美元。建造地址為亞利桑那州圖森市大沙漠。

    然而很不幸,結果是失敗的。這個生活圈的建立已經利用的當今人類最頂尖的技術,所考慮的問題都非常複雜。在1991至1993年的實驗中,生物圈2號的氧氣與二氧化碳的大氣組成比例,無法自行達到平衡;生物圈2號內的水泥建築物影響到正常的碳迴圈;多數動植物無法正常生長或生殖,其滅絕的速度比預期的還要快。經廣泛討論,確認“生物圈2號”實驗失敗,未達到原先設計者的預定目標。

    證明了在已知的科學技術條件下,人類離開了地球將難以永續生存。同時證明:地球目前仍是人類唯一能依賴與信賴的維生系統。1996年,巴斯將生物圈2號交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管理與規劃未來的走向,做為生態學、環境變遷研究及教學的基地。2011 年 7 月,亞利桑那大學承擔生物圈二號的所有權,作為進行科學研究的用途至今。

    寫到這裡,我只能很抱歉的告訴大家,願望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以人類目前的技術水平,是無法離開地球生存的。

    所以,建造一艘大地球兩倍的空間站並可以容納70億人生活,在現在看來,不太現實。在此之前還是保護好環境,希望地球繼續奶我們,直到能獨立離開地球生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runningman納涼特輯是哪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