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062846289535

    飯後犯困和人體消化的規律有關,當攝入食物之後,胃腸道開始消化食物,血液就會集中到胃腸道來,集中力量消化食物吸收營養物質,腦部的供血就會隨之減少,所以飯後會覺得睏倦是屬於正常現象。

    在食物的選擇上,可適當減少澱粉類主食攝入,混合粗糧、薯類、豆類、蔬菜一起吃,不吃甜食。如果有條件,可以少食多餐,例如像幼兒園的“三餐兩點制,在兩餐之間加健康的食物,像酸奶、水果、堅果等,以減少正餐的攝入量,既有利於食慾控制,又有利於防止睏倦。

    下丘腦會分泌一類叫食慾素的物質,其含量也與睡意成正相關。食慾素水平高時人會相對清醒且活躍,反之則感到睏倦。當餐後人體血糖濃度升高時,會抑制食慾素的分泌,但是蛋白質分解的氨基酸卻能刺激食慾素的分泌,所以攝入富含蛋白質的食物有利於餐後保持清醒。

    擴充套件資料:

    華人講究“早餐好、午餐飽、晚餐少”,午飯經常是一天內最豐盛的一餐,所含的碳水化合物比例很高。有研究顯示,現在碳水化合物佔到華人食物總熱量攝入的三分之二左右,並且主要是白米飯、麵條或者白饅頭。

    這些食物成分比較單一,對餐後血糖的影響也十分巨大。100克精製米麵幾乎相當於80克葡萄糖或者100克綿白糖。這樣一來,在飯後30分鐘到45分鐘內我們的血糖會迅速上升,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從而又使得血糖迅速下降,猶如坐了一次“過山車”。

    一旦血糖下降得厲害,大腦的“動力補給”就不足了,就會覺得沒有力氣,昏昏欲睡,這就是“飯困”了。

    相比較華人午飯的豐盛,西方人午飯通常來說有著完全不同的風格,他們午餐通常一天中吃得最少,有些人喜歡來點肉食,有些人一份沙拉就解決了,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遠沒有華人多。

    脂肪和蛋白質理論上能持續為身體提供5-6個小時的能量,並且不會造成血糖的大幅波動。但也不用學西方人儘量少吃甚至不吃碳水化合物。

    各種營養素的攝入都應該保證一定的比例,沒有哪一種營養素是越少越好的。如果午餐碳水化合物不足,會存在食物轉化成葡萄糖的時間被大大推遲或是量不足的結果。

    早餐攝入的能量已經差不多被消耗殆盡,而能量的補給又沒有及時跟上去,大腦缺少“燃料”,再加上血液流向消化道的狀況,睏倦可能來得更早一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簡訊銀行服務收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