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劇透歷史
-
2 # 伊耆角木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其實唐朝(包括武則天的武周王朝)宰相就是三品官。在這裡介紹一下唐朝的宰相由哪些人組成吧。
唐朝為了遏制相權,將宰相權力一分為三,實行三省六部制。即中書省負責決策、門下省負責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別負責各類事宜。三省長官同為宰相。
三省雖然並立,但官職品級卻有不同。三省當中,尚書省的級別最高,長官尚書令正二品,副長官左右僕射從二品,下設六部二十四司,六部長官稱尚書,正三品,副長官侍郎,正四品。而中書省長官中書令、門下省長官侍中都是三品。也就是說,尚書省隨便出一個尚書都跟中書、門下省的長官平級,左右僕射更是高於二省長官,更不要說尚書令了。
但是,此後尚書令卻是一直空缺的,因為唐太宗李世民曾擔任尚書令一職,他做了皇帝,便無人再敢擔任,於是,尚書省日常事務是由左右僕射負責。而由於尚書省長期沒有正職長官,所以反而比中書門下二省矮了一截。這也算是一種互相制約。
正常程式,由中書省草擬詔書,經皇帝同意後發門下省,門下省稽核後發尚書省執行。由於門下省對中書省草擬的詔書有批駁的權力,所以,一旦中書門下二省意見不統一,勢必造成辦事效率嚴重低下。所以,唐代實行政事堂制度,由門下省長官侍中和中書省長官中書令事先對各類政務進行商議,達成意見一致。所以,政事堂才是唐代的政府決策機構,後來能入政事堂開會的人才會被稱為“宰相”。
那政事堂會議會由哪些人參加呢?侍中和中書令是必然參會的,負責尚書省的左右僕射是不是參加視情況而定。如果皇帝覺得他們有資格參加,就會加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如果沒有這個頭銜,就沒資格參會,只能負責執行,也就不能稱作宰相,還有些官職低的大臣,如果皇帝覺得他們應該參與決策,會加授他們“同中書門下三品”,這樣他們也算宰相。所以,唐代宰相數量並不統一。整個宰相班子由三品的中書令、侍中和被授予“同中書門下三品”的官員,及或許存在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左右僕射組成。
後來武則天將門下省改稱鸞臺,長官稱納言;將中書省改稱鳳閣,長官稱內史,級別等都沒有變化。狄仁傑曾先後擔任地官(武則天改制後的戶部)侍郎同平章事(等同宰相)、鸞臺侍郎(門下省副長官)同平章事、納言(門下省長官)、內史(中書省長官)。是不折不扣的宰相,三品。
最後說一下唐朝(包括武周)既然宰相才三品,那一二品都是些什麼官呢?也有官職的。除了前面說過尚書令正二品、左右僕射從二品之外,一些榮譽官職(三公)如太師、太傅、太保、司徒、太尉、司空等都是正一品;開府儀同三司(享受三公待遇)、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等就是從一品,此外還有些一二品的武職將軍。一般擔任過宰相的人如果年紀大了退休了會授予一些一品榮譽官職,還有的就是死後追授了,比如狄仁傑死後就追授了正一品司空,活著的話不是很容易獲得。
-
3 # 歷史百家爭鳴
狄仁傑,武則天極為器重的大臣,曾官至宰相,還被武則天稱為狄閣老,他們倆的故事也搬進了影視作品之中,被人們廣為熟知,但狄仁傑的官位並不高,不是我們想象中的一品大官,而只是一個三品官員,這裡面有什麼故事嗎?
這要從唐朝的官制說起,在唐朝時,一品官是虛職,不負責具體事務,是榮譽的象徵,一般都是“三公”享有這種待遇,三師、三公就是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唐朝初年時,二品官是最高的實權官位,一般是由尚書令、侍中、中書令等擔任的,但因李世民擔任過尚書令,朝廷出於忌諱就不再設立這個職位,也沒有人敢當,所以從唐太宗時期起,唐朝的實權官員的官位最高就是三品,一二品都是虛職,是榮譽的象徵,一般都是退休老幹部當的,並沒有實際權力。到了武則天時期,雖然她替代了唐朝,但她是沿襲了唐朝的官制,所以狄仁傑最高就只能封到三品,要是狄仁傑不當宰相了,可能武則天出於嘉獎會封他為三公中的某個職位,但這是沒有實權的。當時狄仁傑是宰相,雖說他的官位只有三品,可他是文官裡面最有權力的一位,並不能說他只有三品而不受武則天器重。
狄仁傑在武則天時期最高官位就是三品,不過唐朝復辟以後,政府為了嘉獎狄仁傑為唐朝所做的貢獻,就追封他為司空,讓他成為了三公之一。
-
4 # 李從嘉的戰爭茶室
因為三品就是一般人能當的最高官職,一品的王爺是給李家人準備的,其他的太尉之流都是榮譽官銜。
二品的尚書令因為李世民當過,所以誰當誰找死,特進是離退休官員的加銜。所以三品就是最大了。
-
5 # 未央看視
唐代繼承隋朝所實行的三省六部制,設尚書省(主官尚書令),中書省(主官中書令),門下省(主官門下侍中)。由於李世民未做皇帝時曾出任過正一品的天策上將,正二品的尚書令,並加過從二品的紫金光祿大夫銜,故貞觀後,三品以上的官職都不授予任何官員。也就是說從高宗朝起唐朝官員的最高品秩是正三品。
-
6 # 劉一千五
往年讀《木蘭詩》至"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很是疑惑了一陣,心想這尚書是個什麼東西,連木蘭英雄都不喜歡,一定是不好的了。後來,才曉得這尚書,不是《尚書》,而是一種大官之稱謂。
三省六部制,是西漢以來逐步形成的政治制度。國家中央機關由三省六部構成。是國家最高的權利機構。各省長官輔佐皇帝處理日常政務。分別是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
中書省,掌管制令決策。擬定詔書。
門下省,掌封駁審議。審議復奏。
尚書省,頒佈執行。下設六部。各部又各有四司,共計廿四司。負責處理全國名類具體事物。
至於官位品級。
第一品,與"太"沾光的,均有份,但沒實職,屬榮譽性的恩賜。承襲周朝三公體制,各朝名稱各異,其實一致,司徒,司馬,司空;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太師,太保,太傅……等不一而足,非功勳卓越,不敢亂想奢望。
第二品,尚書省長官尚書令及其副手(侍郎)。副手又稱僕射(從二品),是處裡省內日常工作的。
第三品,尚書省下轄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各部長官三品。長官稱尚書。
中書省和門下省長官均為三品。
所以,唐代的官員做到三品,已經是宰相級別了。除了尚書令二品實授外,正一品是榮譽性的虛職,是皇家給有功勳,勤勞國家民眾的大臣的獎勵和表彰。
狄仁傑,人品政績光明磊落,深受當朝器重,被尊為國器類人物。官位三品,在和年年代已是厲害的了。死後追一品 司空。位列三公之列,與司徒,司馬並駕齊驅了。
木蘭視三品官位於糞土。 富貴功名,不如換那紅妝素裹,真是巾幗中的好女兒 。所以流傳,揚名後世。
-
7 # 簷雨階苔
封建社會為了削弱相權,設立了不止一位宰相,互相制衡。唐朝中書省的長官中書令和門下省的長官侍中都是天然的宰相,都是三品官。如果增添其他人為宰相,無論是幾品官,都得加封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或“同中書門下三品”,意思是同中書令、侍中,行使宰相職權。
武則天稱帝后,將“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改名為“同鳳閣鸞臺平章事”,狄仁傑擔任此職,所以是三品。
想了解唐朝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和“同中書門下三品”,請繼續往下看:
宰相一職,責任重大,上以輔佐天子,下以教化人民,內以監理百官,外以安撫諸侯藩國。宰相併非具體的官名,而是對君主之下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宰相的具體名稱隨朝代的更替常有改變,除了大家熟悉的“丞相”,還有太宰、相國、大司徒、尚書令、中書令、侍中、尚書左僕射、尚書右僕射、同平章事、同三品,內閣大學士等叫法。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發展趨勢是不斷加強中央集權,加強皇權,有利於皇帝獨裁統治。如果相權太大,那麼就會威脅到皇權,所以需要不斷地削弱相權。理解這一點,可以看透宰相名稱變化的本質。
隋朝時,草創了三省六部這種中央官制,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的長官相當於宰相,其中尚書省下轄吏、禮、兵、戶、刑、工,六部。唐朝時,繼承發展了隋朝的官制,三省的長官為天然的宰相,除此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和“同中書門下三品”也是宰相,他們分別簡稱為“同平章事”和“同三品”。
當初,唐太宗李世民在高祖李淵在位時,曾經擔任尚書令一職,其後群臣都不敢擔任尚書令,於是以尚書令的副官僕射為尚書省長官,與門下省長官侍中、中書省長官中書令同為宰相。
魏晉時期,將官職分為九品。唐朝時,三省長官品級崇高(品級為三品,後來為二品),皇帝不輕易授予臣子,於是常常以其他品級低的官職充當宰相。比如唐太宗時,杜淹以吏部尚書(吏部最高長官)參議朝政,魏徵以秘書監(掌管國家圖籍檔案的官員)參預朝政。其後得以“參議得失”、“參知政事”之類的官員,雖然官名各異,但都是宰相。
唐太宗時,尚書右僕射李靖因為患病辭去宰相職位,李世民下詔說:“李靖病情好轉時,每隔兩三天,到中書門下平章事。“平章事”的意思就是處理政事。“平章事”之名大概起源於此。
後來,太子詹事(掌管太子東宮事務的官員)徐世勣(jì)參議朝政,被任命為“同中書門下三品”。“中書門下”就是中書省門下省的合稱,中書門下三品就是中書令,侍中,因為他們的品級為三品。也就是說同三品就是同中書令,侍中。
唐高宗李治以後,當宰相的人必須加“同中書門下三品”的稱號,即使是品級高於三品的官員也要如此,只有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合稱)、三師(太師、太傅、太保的合稱)、中書令不必這樣。
後來門下省改為東臺,東臺侍郎張文瓘被任命為“同東西臺三品”,“同三品”從此成為正式官銜。其後黃門侍郎(皇帝侍從官,東漢多由太監擔任)郭待舉、兵部侍郎岑長倩等人被任命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平章事”從此成為正式官銜。武則天當上皇帝后,將“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改為“同鳳閣鸞臺平章事”,狄仁傑擔任過此職。
唐朝任命宰相,不會單獨任命他為“同三品”或“同平章事”,通常會兼任其他官職。唐朝前期,宰相常叫“同三品”,後期常叫“同平章事”,直到唐朝滅亡。
宰相處理萬事,所以不會只有一種官職。自唐玄宗李隆基以後,宰相常常兼任他職,目的是為了專心注重一事,這樣反而削弱了宰相的本職。比如兵事頻繁,則為節度使;崇尚儒學,則為大學士;財政緊張,則為鹽鐵轉運使。名字有很多種,不能詳盡列舉。
史書參考:《新唐書·志第三十六·百官一》
-
8 # 平沙趣說歷史
原因很簡單,因為在初唐的官制中,三品已經非常高了,宰相也就這個級別。
初唐的官制非常複雜,有職官,勳官與爵官之分,多達三十級。簡單來說,職官是實際官職,爵官是表示地位的爵位,如親王、郡王等;勳官是用來嘉獎的,一般是虛職,如上柱國、開府儀同三司等。
不過就是職官裡,也有虛銜,一品和二品的官職大部分都是虛銜,一般不掌權,而且不常設,如正一品的太師、太傅、太保與太尉、司空、司徒。
正二品的尚書令應該是掌握有實權的最高官職,隋唐時期實行三省六部制,其中尚書省最為重要,是唐朝最高行政機關,尚書令就是尚書省的長官,官階也最高。不過從隋朝開始,出任尚書令的人就少的可憐,隋朝只有楊素當過一年,唐朝只有李世民、郭子儀等寥寥幾位,傳統說法認為正是因為李世民曾任尚書令,因此此後才不設尚書令,郭子儀也兩次上表請辭尚書令 。
尚書令長期沒人,尚書令的副手左右尚書僕射就成了尚書省的實際長官,他們的官職是從二品。再加上三省中的其他兩省長官,即中書令和門下侍中,形成了中央的決策機關,這幾位,也就被稱作宰相(唐朝宰相不止一個,而是一群)。
武則天時期改中書省為鳳台,長官為內史,改門下省為鸞閣,長官為侍中,只是名稱變化而已。
儘管宰相數量已經不少,但皇帝還覺得尚書省權力過大,逐漸削弱尚書省,僕射甚至常常被排擠出宰相行列,成為尊貴的虛職,宰相以下皆送之。
排除權力最大的左右僕射,皇帝又吸收了三省長官之外的官員,這就是“同中書門下三品平章事”,武則天時期為同鳳台鸞閣三品平章事,狄仁傑就是這個官職。
平章事就是平章軍國事,就是大家一起幫皇帝處理軍國大事,但人一多,爭議就多,最終解釋權由皇帝保留,可以很好地避免大臣專權,而為了讓這個官職能夠跟中書令和門下侍中親切交流,從官名就說出了它的級別,跟中書令和門下侍中一樣都是正三品。
在初唐,唐朝就已經完成了對相權的削弱,尚書令沒人當、僕射成虛職,三品官職才是頂樑柱。
-
9 # 靖遠0204
誠如題目所說,狄仁傑生前的最高官職內史(中書令)、訥言(門下侍中)在初唐和武周時期都為正三品,其他官職地官侍郎、鸞臺侍郎為正四品上。在神探狄仁傑系列中,虛構人物他的好搭檔李元芳官職檢校千牛衛大將軍同樣為正三品,曾泰在擔任涼州刺史時為從三品。
我們知道,當時狄仁傑是宰相之尊,為什麼品級這麼低?要知道明清時候的知府都已經是四品官了,而狄仁傑在擔任正四品上時的地官侍郎和鸞臺侍郎時,憑藉同平章事的身份已經位居宰相之列了。這就要從唐初的官制說起。
唐承隋制,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名義上三省的長官尚書省的尚書令(正二品)、中書省的中書令(正三品)和門下省的侍中(正三品)都是宰相,因李世民曾擔任尚書令一職,後世無人敢居此位,所以以尚書省的副長官左右僕射(從二品)為尚書省事實上的長官,所以左右僕射也是當然的宰相。唐太宗時,因中書令、侍中位高權重,不輕易授人,於是又常以它官加"參議朝政"、"參預朝政"、"參知政事"、"參議得失"等名號作為實際上的宰相,後來又有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中書門下三品"的頭銜行宰相事的。而狄仁傑在擔任地官侍郎和鸞臺侍郎時之所以被認為是丞相,就是因為有“同平章事”的頭銜。
那宰相才是三品,一、二品都是些什麼官呢?
我們看看唐初的職官:
正一品: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三師、三公,不輕易授人,通常為朝廷勳貴所擔任,如初唐的長孫無忌曾擔任太尉,房玄齡曾擔任司空)。
從一品: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孤,也就是留給未來天子的顧命大臣,魏徵曾為太子太師)
正二品:尚書令(唐初只有李世民擔任過)。
從二品:尚書左右僕射(凌煙閣功臣李靖、蕭瑀曾任尚書左僕射)、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十六衛上將軍、京兆/河南/太原府牧(通常授予皇子,如唐中宗李顯曾被封為洛州牧、雍州牧)、大都督(通常授予皇子,晉王李治曾經遙領幷州大都督)、大都護(唐代宗李亨曾擔任安西大都護)。
正三品:侍中、中書令、六部尚書、十六衛大將軍、太子賓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護。
狄仁傑逝世後,被追贈為文昌右相(尚書右僕射,從二品,說明生前未達到該品級的職位),司空(正一品)、梁國公(從一品)。因此,品級大小要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去考量。如唐代的國公為從一品,而清代的伯爵以上都屬於超品。所以說,生前職位達到三品,擔任過內史(中書令)、訥言(門下侍中)等一把手,除了文昌左右相,在當時已經是臣子能做到職官的最高級別,也證明了武則天對狄仁傑的倚重。
-
10 # 傅斯鴻
要知道,唐朝的官階可不是後來的所謂九品十八階。在唐朝,官員如果能夠當到正五品上,那就已經是非常大的官了。而三品,那就是官員們的天花板,再往上,活著的時候幾乎是不可能得到了,除非死了以後追封。
在唐朝的官階排行裡,正一品的官員只有三公:司徒,司空,太尉;李世民曾經有個天策上將也是正一品,但那只是特例。從一品則為三師,太師,太傅,太保;正二品則為三孤: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李世民曾經擔任的尚書令也是正二品,但此後無人再擔任。
而從二品的官員只有尚書左右僕射,但因為是尚書省的副職,比起門下侍中和中書令來卻矮了一截,所以,尚書左右僕射如果不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都入不了政事堂。所以,到了武則天時期,宰相自己不再是有中書令,門下侍中和左右僕射,而更多的是臨時宰相,也就是同中書門下三品。
武則天把唐朝的三省名稱給改了。中書省叫鳳閣,門下省叫鸞臺。因此,同中書門下三品,也叫同鳳閣鸞臺三品。狄仁傑之所以被稱為閣老,是因為他擔任的官職正好是鳳閣省的長官,也就是內史令。
而中書令在唐朝的官階當中正好是正三品的官員。所以狄仁傑的官階已經是到了唐朝實際權力的天花板。而狄仁傑最終是以正一品的規格下葬的,那就是他死之後被追封為三公之一的司空,又贈梁國公,所以,他才能夠得到一品的待遇。
-
11 # 史海泛舟擺渡人
狄仁傑身居內閣宰輔,,已經是唐朝大臣的最高級別,只是唐朝和其他朝代的官職制度不同,三品官已經是位極人臣。唐朝的正一品官員是司徒、司空和太尉,這三個職務一般只授於唐朝的皇親貴族,而且這三個職位並沒有任何實權,只是一個榮譽性稱號,在大臣去世的時候,往往予以追贈。唐朝的從一品官員是太師、太傅、太保,這三個職位也沒有任何實權,要麼是皇子的榮譽稱號,要麼就是重臣去世後的追封。
而唐朝的正二品官職是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這三個官職同樣沒有任何實權,也是榮譽性的稱號。而丞相里面官階最高的尚書令,也是正二品的官職。然而李世民曾經擔任過尚書令,所以尚書令這個官職,在唐朝成為了有名無實的一個職位,,即使皇帝要封某位大臣為尚書令,大臣也會極力的推辭。這樣唐朝的最高官職就只剩下中書令,門下侍中,和尚書左右僕射了。
在李世民時期的時候,尚書左右僕射的地位非常高,是實際上的丞相,但是到了唐高宗時期,尚書左右僕射的實權開始被大大削弱,開始朝著榮譽性稱號的方向發展。到了武則天時期,尚書左右僕射被稱為文昌左右相,實際權利反不如中書令和門下侍中的大。
我們再來看一下狄仁傑擔任的官職,狄仁傑最早成為丞相,是在擔任地官侍郎期間,地官侍郎的級別是四品官職,是六部中戶部的二把手。但是狄仁傑加上了同鳳閣鸞臺平章事,也就實際擁有了丞相的資格。當然地官侍郎,在唐朝的眾多的丞相中話語權並不高,武則天時期朝廷裡面,話語權最強的丞相就是中書令和門下侍中。
到了狄仁傑晚年的時候,官職做到了內史,,內史就是武則天時期的中書令。因此狄仁傑在生前實際上已經做到了武則天朝廷中級別最高的官職,所以他才能夠在當時受到極高的尊敬。從《神探狄仁傑》劇中也可以看到,不管狄仁傑到了哪裡,只要亮出來自己內史的身份,所有的地方大員都會尊稱他一聲閣老。在狄仁傑去世後,被追封為文昌閣右相,後來又被追贈司空,從這兩次追封也能看出,狄仁傑在生前已經位極人臣,因此追封的時候只能用虛職來追封。
回覆列表
相信大家不少人都看過《神探狄仁傑》,劇中老戲骨梁冠華扮演的狄仁傑,其斷案如神、不畏強權的經典形象,深受大家的喜愛。
而且從武則天對他的器重、百官對他的尊敬,以及梁王武三思對他恨得牙癢癢卻又拿他沒辦法的人設看,似乎狄仁傑這個“閣老”,在朝廷裡的地位還真不是一般的高。
可恐怕大家都不知道的是,歷史上的狄仁傑,官品最高時竟然也只是三品!這內中情形,究竟是怎麼回事情呢?
要解釋上述疑問,就不得不溫習一下唐朝的官僚制度體系。
唐朝繼承了隋朝三省六部制,雖略有改動但總體的差別不大。三省就是負責起草詔令的中書省,負責侍從皇帝的門下省,以及負責執行政策的尚書省。尚書省下面有分別設有戶,禮,兵,刑,吏,工六部,分別處理全國上下各種事宜。
三省裡面,尚書省最高行政長官尚書令,是正二品。由於直接管理六部官員,所以權力很大,極易將手底下的官員網羅起來培植出黨羽勢力。同時,尚書省的日常事務十分繁多,單單一個尚書令也時常忙不過來。
唐朝唯一的尚書令,是李淵在位時期的秦王李世民。
由玄武門之變奪取皇位的李世民,是搞陰謀權術鬥爭的箇中老手,自然對尚書令權力過大的問題洞若觀火。於是,他在尚書令之下,又設左、右僕射兩個職位,為從二品官員,目的是起到分權和制衡的作用。
但尚書令是皇帝李世民擔任過的職位,臣子避諱天子,誰還敢跟皇帝平起平坐,屁股去沾尚書省的頭把交椅呢?
就像利比亞的卡扎菲,政變上臺前的軍銜是上校,此後整個利比亞最高的軍銜也就上校頂天花板了。
就算到了一百多年後,輪到平定安史之亂的首席功臣郭子儀身上,當唐德宗打算封他為尚書令時,依然嚇得他死活不敢接受。
如此一來,尚書令這個空設職位的權力,就順理成章地分攤到了左、右兩個僕射頭上,相當於左右兩個宰相的地位。
到了武則天時期,這位靠陰謀和攬權上位的女皇,對皇權之外的權力就更加猜忌了,於是大刀闊斧地改組三省六部各機構的職能。
她將最初設於門下省供皇帝和三省首腦議事的政事堂,移至中書省,並且又指令其他原本官階較低的,如“同中書門下三品”或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參與政事堂議事,變相稀釋了三省首腦的決策權。
為了彰顯武周政權不同於李唐的風格,武則天還將門下省改為鸞臺,長官稱納言;將中書省改為鳳閣,長官稱內吏。其頭街變為“同鳳閣鸞臺三品平章事”,也就是正三品官員。至於尚書省的左、右僕射,由於權重頗受武則天的忌憚和削弱,直至變成皇帝跳過他們直接指揮授意六部執行詔令,左、右僕射也就漸漸淪為了有名無實的虛職。
公元691年,狄仁傑進朝廷任職,擔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同平章事”的頭銜,表面他已經進入了武周朝廷的權力中心與核心決策層,榮升正三品官階了。這是狄仁傑生前所達到的官場最高點。
僅僅四個月,他便被酷吏來俊臣陷害下了大獄,貶為彭澤縣令。儘管後來朝廷再次起用狄仁傑,授予他同鸞臺侍郎平章事的職位,但直到公元700年狄仁傑病逝,他都未能突破正三品的官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