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十項全能斜槓青年

     “寧古塔”在清朝是流放犯人之地。許多文化修養高的文人踏上流放之路後,一路詩歌,客觀上為多元文化作出了貢獻。

      在今黑龍江省東南部的寧安市渤海鎮,有一個遠近聞名的歷史遺址—“寧古塔”遺址,這裡距唐朝時期的渤海國上京宮城遺址僅500米。在清朝,這裡是流放犯人之地。

      

      “寧古塔”無“塔”

      “寧古塔”為滿語地名,《清史稿》記載,“寧古塔”是“六個居地”或六個部落的意思。許多人以漢字“塔”來解釋“寧古塔”,認為這裡曾經有塔存在,其實並非如此。

      方拱乾在《絕域紀略》中曾載:“滿人呼六為寧公,昔有兄弟六個,各佔一方,滿洲稱六為"寧古",個為"塔",其言"寧古塔"。”以上著述中無關於塔的記述,可見,寧古塔為滿語地名無異。

      “寧古塔”在近代之所以出名,主要原因是清代順治、康熙、雍正和乾隆朝時,這裡成為著名的流放地,大批獲罪的逆臣、官吏、文士名人等被流放到北方的寧古塔。

      其實,流刑並非出現在清朝,如果上溯追源,流刑始於秦漢時期,在唐宋時期形成制度,成為歷代政權使用刑法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清朝沿用了流放刑罰。

      在清朝前期,流放刑罰的嚴厲程度僅次於死刑,對中國傳統中重土地、重宗族、重家庭觀念來說,這是一種十分嚴厲的處罰。對於那些可以判處極刑的罪犯,皇帝格外“施恩”,保全性命而引用流刑,因此流刑是一種法外開恩之舉。

      被處流刑的人當時稱之為流人。流人在刑部的判決下達後,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多在一個月內被押解上路。有兩名差役押解流人,這種差役被稱為“長解”。流人一路上“備嘗艱苦,常受折磨”,真正到達謫戍之地的流人是千辛萬苦、死裡逃生,常有身體不佳者命喪途中。

      流人身戴枷鎖從京城到寧古塔,徒步遷徙行走需要4個多月的時間,途經一個驛站到下一個驛站,日日無歇。家庭富有的流人可以買通押送的差役,路上得到一定的照顧,而那些被抄沒財產又攜妻帶子一起流放之人,真是苦不堪言。尤其三寸金蓮的裹腳女人更是一步三搖,根本無法長途行走,真不知道她們如何完成這漫漫的流徒之程。

      一路流放一路詩歌

      清初的寧古塔,統轄今日吉林、黑龍江兩省乃至俄羅斯遠東地域。如果就建制而論,寧古塔是當年邊外七鎮中建制較早、規模較高、歷史最悠久的地方。

      其實早在1300多年前,渤海古國就建立於此,都城上京龍泉府就在寧古塔城的西南不遠處。當時的渤海國與唐朝聯絡密切,國家典籍都使用唐朝的禮制、官制等,甚至還通用漢字。可以說,最早發現渤海國的是流人。

      清代為什麼選擇寧古塔作為流放地?清初的寧古塔屬於東海窩集部,是女真人的生存之地。寧古塔屬高寒之地,生存異常艱難,犯人流放北疆寧古塔是出於從軍戍邊的考慮,他們需要應對沙俄入侵,時刻做抗擊的準備。

      流人流放寧古塔要過山海關,這叫出關,出關的第一道嶺叫“悽惶嶺”;而有朝一日他們若能回城,入關時還要經過這座嶺,同一座嶺此時又稱“歡喜嶺”。可見,兩種感情就是兩個天地。

      流放到寧古塔的流人中有部分犯有殺人、搶劫等罪,但相當一部分是官吏、士紳、文人,屬於社會的上層人士或者貴族。這些有文化的流人來到寧古塔後,夏天也要從事農耕活動,冬天要進山伐木。他們處境雖然艱難,但精神視野卻十分寬廣。許多人從京城出山海關到盛京,到吉林再到寧古塔,一路走來一路詩歌,他們的到來竟然繁榮了北方特別是關外的文化。

      清代寧古塔的流人文化是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流人遷徙的足跡在客觀上成為多元文化和各種技術的播種機。

      清朝流放知名案例

      清朝大規模流放到寧古塔的案例有數十次,其中最著名的是以下幾件。如順治十四年(1655年),鄭成功堅持抗清,其父南明隆朝平國公鄭芝龍及其親屬曾被流放寧古塔。

      雍正十年(1732年),清代著名的文字獄呂留良案審結,結案時呂留良及其長子呂葆中已死多年,但仍遭開棺戮屍。呂留良次子呂毅中被斬,呂氏家族的呂宏中、呂甫中、呂立中及其孫輩及僕人,全部被流放寧古塔。流放人口百人之多。後來呂毅中之孫和曾孫因“捐監違例”又於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再次被流徙,從寧古塔轉發黑龍江齊齊哈爾。

      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著名文人陳嘉猷因替別人斡旋官職,遭人告密,被朝廷流放寧古塔。他與妻子攜一女三子及三個僕人長途跋涉來到寧古塔。到了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他對來寧古塔新城探望父親的楊賓說:“我於順治十二年流寧古塔,此地尚無漢人。”(楊賓《柳邊紀略·卷三》)可見,他是書面記載的第一個流放到寧古塔的漢人。

      詩人吳兆騫,1631年出生,江蘇吳縣人,曾被稱為“江左三鳳凰”之一,因“丁酉科場案”(又稱南闈科場案)被人誣陷,流放寧古塔。他於順治十六年(1659年)閏三月初三出京,行期4個月,當時吳兆騫才27歲,待其親友籌錢將其贖回時,他已經50歲,在寧古塔流放23年。

      吳兆騫在寧古塔期間創作多篇詩賦,其風格風骨遒勁、雄渾壯麗,他的許多詩歌描寫抗俄戍邊,所以被稱為邊塞詩人。他在寧古塔創作的《長白山賦》和《封祀長白山二十韻》,被朝廷封祀長白山的使臣帶回京城呈康熙帝,康熙帝閱後為之動容。後經清代著名詞人納蘭性德等人的斡旋,吳兆騫得以返回故鄉,1684年病死於京城。

      清代最後一個流人載瀾,是清宗室,襲公爵。據民國《寧安縣誌》載,載瀾與“光緒二十六年因拳匪(義和團運動)倡亂被議,謫戍新疆。民國元年(1912年)由戍來寧。”他在黑龍江寧安期間“為人不脫貴胄習氣,驕傲子矜”。清朝被推翻後,時任民國總統袁世凱不許載瀾離開寧安回京。載瀾於1916年死於寧安,時年61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997年陰曆6月23日,什麼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