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萬能捕劇網
-
2 # 娛樂獨角獸
其實每一個導演,一輩子都希望自己拍一部電影,或是天時或是地利或是人和,總有一些東西制約著自己。
當演員的套路被自己熟悉以後,那種自己可我主宰一切的操控欲就會體現,他渴望用一部片子去表現出自己的所有想法。好的演員,會從電影的本身出發,去將電影的價值發揮到最大,壞的演員,會從角色的個體出發,去塑造一個好玩且角色有趣的電影。兩種不同的創作風格和思路,其實是從演員到導演的多重差距。
其實並不需要很在意演員轉型導演,畢竟從市場資源的角度來說,他們往往比新銳導演更加容易獲得資本青睞,對於市場也更加了解。只是演員轉型導演的背後,他的初衷決定了他的高度。例如姜文這樣的大導演,用一個簡單的角色很難去駕馭他本身的思想,他渴望的是透過思想去駕馭角色本身。所以他主演的角色和他電影有意者割裂感,角色是一個載體,而電影是一個更加宏觀的東西。
但例如黎明、包貝爾這樣的演員,你說他們沒有想法麼?他們有,但他們的想法是什麼,是好笑,是好玩,是自己認為自己的不一樣,這種獨特的想法有什麼價值,價值在於讓自己轉型,價值在於渴望市場去認可。但這種價值沒太多的實際意義,這種轉型在如今的電影市場是不能成功的。
雖然檔期啊,影片型別等諸多不可控的因素對電影會起到非常大的影響。但一個演員究竟有沒有乾貨,決定了轉型是否成功。
-
3 # 影視口碑榜
有些跨界導演取得了票房巨大成功,打首的是趙薇的《致青春》,然後是徐崢的《泰囧》,陳思成的《唐人街探案》。
都是叫好又叫做的電影,口碑和票房雙豐收!
然而還是有很多跨界導演的電影,雖然當時圈了一波錢,但最終評價並不好。
最著名的,算是郭敬明的《小時代》系列,雖然票房成功,但是影片口碑不高,被稱為MV式的電影。
然後是娛樂圈的最佳人緣何炅老師的《梔子花開》,宣傳到位,影片票房非常成功,然而這個電影的評價依舊不高,一部十分鐘可以講完的故事拖沓了100分鐘。
最慘的是王寶強的《大鬧天竺》,寶哥真的很努力,對電影製作也很上心,跑路演宣傳,簡直拼了老命了,然而導演確實需要天賦。
寶哥的電影,色彩太絢爛,故事的包袱抖得有點老,雖然我很喜歡寶哥,但也不得不承認,電影確實拍的不咋樣!
還有包貝爾,別人好歹是演戲演的好,於是轉行當導演,而我們的包貝爾,演員還沒做到頂尖,也開始跨界當導演了,他的《胖子舉動隊》虧的一塌糊塗。
憑藉跑男翻紅的李晨,自編自導的電影《空天獵》,宣傳的時候打出的旗號是空中版“戰狼”,可惜票房並未能和《戰狼2》一樣飄紅。
可以說,現在的觀眾再不會和十年前一樣簡單,因為導演打出情懷理想的旗幟,就跑到影院去支援票房。
影片要真的品質好,才會吸引觀眾到影院貢獻票房。
否則情懷打的再優美,理想打的再動人,也不會有觀眾支援。
只要有人給投資,就可以拍電影的時代過去了,資本狂潮過去,才會有真正的好電影誕生。
回覆列表
娛樂圈裡越來越多的演員演員選擇轉型做導演,比如周星馳,比如徐崢,比如王寶強 等等,有的也獲得了不菲的成績。
周星馳是導演過很多作品,從《喜劇之王》到《西遊伏妖篇》,經歷了從演員、自導自演到導演的角色轉換。
趙薇指導的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獲得7.19億票房。
徐崢執導的《港囧》和《泰囧》,使他成功晉升為華語影壇首位“雙十億”導演。
當下電影行業,越來越多的演員選擇轉換身份改行當導演,我覺得可能有以下幾種原因:
1.演員轉型難:在電影《親愛的》上映之際,趙薇接受採訪時說:“這條尋求轉型的路,我走了整整16年”,對於一個演員來說,適合自己的角色選擇十分有限,漫漫轉型路,箇中滋味,確實不好受,在演員選擇突破自我的同時,自然就會想到要轉型做導演這件事。
2.演則優而導:姜文對於自己當導演的想法是這樣說的:“我當導演其實是因為我不滿足”對於角色,演到一定程度,演員會有自己的看法,並且會想要表達、呈現出來。徐靜蕾當初當導演時,就曾說過:“就這麼稀裡糊塗地演下去挺沒意思,自己又不甘心,著就是當導演的動機”,導演時一部影視作品的思想表達者,當導演,也可以看成是演員的一種思想的自我表達。
3.投資方看中影響力:在當演員時是必會積累自己的資源、人脈、粉絲等,這些也是吸引投資方投資的一大利器,當初《致青春》火爆時,麥特文化公司Quattroporte陳勵志就曾說:“我覺得《致青春》成功的核心是趙薇。”演員跨界做導演往往也會是票房的一個保證,何愁不吸金?
4.演員是琬青春飯:當一個演員年紀越來越大,尤其是女演員,他的戲路必定會受限制,像星爺,年紀大了以後,也不是很適合那種無厘頭的搞笑了,受大眾追捧、吸粉的偶像劇什麼的肯定不會被考慮,再出演,也就是媽媽級別的人。這樣的落差其實挺大的,還不如趁有影響力的時候先投身幕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