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穿插游擊隊
-
2 # 166747061快樂人
凡人必有姓和名;姓者隨之淵源而定!名以奶名先,字是書名,也就是上書齋才以字附加!號是成年後步入正軌才有的。以地方為代號!從廣義資訊的角度來說;姓和名都是"人的符號而已,"各種符號都有其內在含義。包含代表實體,,人的姓名除了代表個人以及其性格之差櫃。古人云;形以定名,名以定事,事以驗名。觀察辯事物,人物必先定名而後地才可成事!而事物的成敗得實,又可以驗其名。古代有句名言;有其名必有其實,我實之實也。,,,
-
3 # 以史為鑑
舉個例子吧:
楊過,姓楊名過,字改之,號神鵰大俠,又號西狂。可以看出,姓楊那是隨父親楊康的姓,改不了。
名一般是是長輩或者有文化的人起的,字一般是成年之後長輩或者老師根據名字含義或互補或引申。
楊過字改之就是郭靖黃蓉作為長輩給起的。
郭靖見那孩兒面目英俊,想起與楊康結義之情,深為嘆息。穆念慈垂淚道:“郭大哥,請你給這孩兒取個名字。”郭靖想了一會,道:“我與他父親義結金蘭,只可惜沒好下場,我未盡朋友之義,實為生平恨事。但盼這孩子長大後有過必改。力行仁義。我給他取個名字叫作楊過,字改之,你說好不好?”穆念慈謝道:“但願如郭大哥所說。”至於號,那是本人長大後自己根據愛好、特長自己取著玩得,一般名人都有好幾個號換著用。
再比如: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號謫仙。李白是父母起的名字,長大後請父母或者長輩起了一個跟名字相關的字:太白。
而且李白成名後給自己起了號。
假設如果李白出生叫做李黑,很可能就字太黑了吧。
白居易字樂天,自號醉吟先生、香山居士。白居易,名叫居易,聽名字就知道白居易父母就想白居易長大後先買好房子,所以字樂天,有樂觀主義精神。
白居易因為名字還被調侃過,白居易十六歲時從江南到長安,打算在首都發展,於是帶了詩文拜見當時的大名士顧況。
顧況看了白居易的名字,開玩笑說:“長安米貴,居大不易。”
但當翻開白居易的詩卷,讀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兩句時,不禁連聲讚賞說:“有才如此,居亦何難!”
韓愈字退之,號昌黎先生。韓愈,名字的意思就是要一往無前,字退之就是提醒韓愈,往前衝的時候多想想退路。
根據這些案例,是不是很明顯可以區分名字號的區別了吧?
-
4 # 梨樹遊子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什麼是“名”、“字”、“號”。
古人取名出生三個月即可,喚作乳名,幼名。有“始生三月而加名”的說法,專供長輩呼喚,其原則是不能用國家名、官職名、山川地理名、疾患、牲畜、器幣來取。回來的人直至現在取名就隨意了,數字、輩分、生辰八字、生肖屬相都可以用了。例如:“麻馿”、“六十四”、“英哥”、“英娘”等等。
字,從周朝開始就有了,名之外取的,男二十女十五,此時長大了,知曉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就舉行一個儀式,男為“加冠”,可以戴帽子了。女為“及笄”,可以出嫁,女的一般取字的少。字是專供平輩或者晚輩用的,有“年二十有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的說法。
號,除了名和字之外的稱呼,對字的進一步美化,一般都是美稱,自我炫耀。有以地名取的,如“少陵野老”,有以志趣取的,如“五柳先生”。
名只供長輩,字平輩,號晚輩或者自稱,筆名。正所謂“名以正體,字以表德,號以抒懷”。
回覆列表
一說到古人的名字,很多人都會蒙。尤其是在《三國演義》裡,人物之間一會兒稱其名,一會兒呼其字。古人的姓、氏、名、字、號都有什麼區別?稱呼的時候又該注意什麼呢?接下來我們就詳細講講。
今天我們說的姓氏,在古代其實是兩樣東西,一個是姓,一個是氏。最先有的是姓,《通鑑外紀》解釋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出。”意思是說:姓是為了統一大家共同的祖宗而創立,實質上就是一個部落族群的族號。原始社會就已經有代表族號的姓了,一般取之於地名。早期人類都會住在河邊,所以多用江河名為姓。比如說黃帝姓姬,是因為住在姬水附近。炎帝姓姜,是因為住在姜水附近。
另外,原始社會早期是母系氏族社會,在當時的婚姻制度下,孩子只知道母親是誰,不知道父親是誰。所以,最古老的姓裡面都帶有女字旁或女字底,上古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媯、姚、姞”皆是如此。姓代表一個人的血統,所以同姓的人是不能通婚的。
到了父系氏族社會後,生產力水平提高,人口迅速增加。這時,原始部落無法承載所有人口,有的人就從部落分出去獨立門戶。為了給子孫後代區別獨立出來的家門,就產生了氏。《通鑑外紀》解釋道:“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意思是說:氏是為了讓子孫後代有各自的區別而創立,實質上是一個支脈的徽號。那時能獨立門戶出去的,多是部落裡有實力的人物,所以有氏的,一般都是貴族,否則也不好意思給子孫後代起表家門的氏。平民和女人是沒有氏的,他們只有姓。我們可以這樣簡單理解:一個老祖宗的所有子孫都有一個共同的姓,哪個孫子發達了就出去自立家門,為了和窮親戚們“劃清界限”,可以再給自己創個氏。
先秦時的貴族男子,一般只稱氏而不稱姓。因為姓是一個血統共用的,高低人等都有,而氏更能體現其高貴身份。在《史記》中,司馬遷稱秦始皇為趙政,很少稱其嬴政,因為嬴是他的姓,而趙是他的氏。司馬遷的稱法,較符合當時的真實情況。嬴政為啥以趙為氏呢?因為秦始皇當年在趙國出生,故以趙為氏。
到了秦漢時期,基本沒人用姓了,所以姓與氏也不再區分了。今天我們說的姓氏,絕大多數情況僅是最初的氏,而並不含姓。
今天我們說的名字,在古代也是兩樣東西,一個是名,一個是字,其區別在於“幼名冠字”。所謂“幼名”,意思是說名是幼年用的,一般是孩子出生三個月後,長輩給取名。所謂“冠字”,意思是說字是成年後才有的。冠在古代是成年的意思,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民間也有15歲行冠禮的,行了冠禮就代表這個人成年了。成年了就得取個供平輩和晚輩叫的稱號,這就是字。
古人都有名和字,一般來說,名和字的含義是相互呼應關聯的,或者說字的含義可以用來解釋名。比如諸葛亮,字孔明,亮和孔明意思接近。周瑜,字公瑾,瑜和瑾都是美玉。古人稱呼名和字是非常有講究的,除了長輩,別人都只稱你的字。《岳陽樓記》裡,范仲淹寫的是“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子京就是字,他的原名是宗亮。平輩之間直呼名字是非常無禮的行為,所以古人罵人時才會“指名道姓”。即便是君主或上級,也不會貿然稱臣下的名,除非是想表達不滿。但臣下自稱的時候,一般會用自己的名,表示恭敬和謙卑。所以,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的第一句就是“臣亮言”,而不是“臣孔明言”,這就是自稱名以表示恭敬。
至於號,則是人的外號,大多是文人給自己取的雅號。“東坡居士”就是蘇軾的號,所以世人也稱其為蘇東坡。有時候號被使用習慣了,人們都忘記了他原有的名字,比如鄭板橋,板橋就是號,燮才是名,今人只知道鄭板橋,而不知鄭燮。人們通常根據自己居住地的特徵取自己的號,比如蘇軾號東坡居士,估計他家東面有山坡。陶淵明號五柳先生,因為他家門前有五棵柳樹。至於歐陽修號六一居士,並不是因為愛過六一兒童節,而是代表“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再加上歐陽修本人,合為“六一”,是為“六一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