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斌格謙

    古人是否有夜生活?有。古人熬夜時是否也吃夜宵?吃。但歷史可能沒有我們想象得那麼長。說起來頗為有趣,古代不論中西,夜宵的發端時間非常接近。最早,夜宵叫做消夜,後來改稱為宵夜。

    在中國,這個習慣起源於宋代。雖然唐代方乾的《冬夜泊僧舍》詩中就有:“無酒能消夜,隨僧早閉門”之句,但這裡所說的“消夜”不同於後來的“消夜”,純粹是消磨夜晚時光的意思。

    而進入宋代,情況就很不一樣了。《全宋詞》裡收了這樣兩闕《永遇樂》:永遇樂(再和)

    天上人間,這般光景,管無風雨。繡戶珠簾,錦坊花巷,戲隊將嫫母。月扇團圓,星球燦爛,路遍市三街五。昇平事,牙旗鐵馬,且還舊家藩府。

    三陲見說,凱歌頻奏,漸次不煩鼙鼓。雙鳳雲間,六鰲塵外,想見都人歡舞。火城春近,金蓮地幣,消夜果邊曾語。如今但,梅花紙帳,睡魔欠補。元宵宰執賜消夜果。

    永遇樂(三和)

    祝告天公,放燈時節,且收今雨。萬戶千門,六街三鬧,綻水晶雲母。香車寶馬,珠簾翠幕,不怕禁更敲五。霓裳曲,驚回好夢,誤遊紫宮朱府。

    沈思舊日京華,風景逗曉,猶聽戲鼓。分鏡圓時,斷釵合處,倩笑歌與舞。如今閒院,峰殘蛾褪,消夜果邊自語。虧人日煞,梅花紙帳,權將睡補。

    裡面都提到了“消夜果”,這就是最早的消夜了。據宋人吳自牧《夢粱錄》載:“除夕,內司(內務府)意思局(宮中機構)進呈消夜果子盒,盒內簇諸般細果:時果、蜜煎、糖煎等品”,清一色的甜食。大約北宋時宮中守歲之風已經頗為盛行,漫漫長夜,當然要與美食為伴。

    這個習慣一直延續到清朝,據清朝李光地的《御定月令輯要》載,禁中臘月三十日後,“苑修內司各進消夜果兒,以大盒簇飣凡百餘種,如蜜煎、珍果,下至花餳、箕豆,以至玉杯、寶器、珠翠、花\、犀象、博戲之具、銷金、鬥葉、諸色戲弄之物無不備具,皆極小巧。又於其上作玉輅,髙至三四尺,悉以金玉等為飾,防以貼金龍鳳羅罩,以奇侈求勝。”這段記載也說明了為何宮中的消夜果兒全是冷食,因為“消夜”的人並不專注於吃,而是在玩。

    清朝史夢蘭的《全史宮詞》收了這樣一首宮詞:“宣德樓前月色明,御街處處聽鳴鉦。深宮葉子消長夜,容易蝦蟆報六更。”釋曰:《農田餘話》載,今之“葉子戲消夜圖”,相傳始於宋。太祖令宮人皆習之,以消夜。這裡的葉子戲,就是宋朝消夜時必不可少的一種玩意兒,類似於升官圖,兼用骰子擲玩,說白了,類似如今坐茶館裡就著開心果和瓜子鬥地主。

    到了明朝,能幹的可就更多了

    《永樂大典》殘卷記載:“寬闊處踢球,放胡哮,鬥鵪鶉……守歲飲酒,須要消夜。果兒每用頭合底板簇諸般採果,鬥葉頭子萁豆市食之類,亦有中樣合裝者,名為消夜果兒。”《金瓶梅》中也有一章寫到《避馬房侍女偷金,下象棋佳人消夜》,可見下象棋也是明朝一項日常的消夜活動,若是配上吃的,可就不止冷食了,火鍋也是可以的。

    殘卷所寫的,已不全然是禁中的守歲情狀,而是各行各業,無所不包。而要追溯熬夜吃東西以“消夜”這回事,是何時從宮中流傳出來的,就不得不提南宋時的《西湖老人繁盛錄》,其中有這樣一段:“御街應市,兩岸術士有三百餘人設肆,年夜抱燈,及有多般,或為屏風,或做畫,或作故事人物,或作傀儡神鬼,驅邪鼎佛。……亦有中樣合裝者,名為消夜果兒,乃京城鄉風如此。”可見南宋時,在杭州城裡,消夜已經很普及了。

    有沒有熱食呢?當然有,動或飲酒時,配冷食;靜坐不動,當然要吃點熱的暖暖心了。除了下象棋要吃熱的,批閱奏章也要吃熱的。一晚,宋仁宗趙禎加班到深夜,餓了,想吃羊肉湯。後來想想不妥,忍住了。第二天,皇后知道,說:“陛下操勞,想吃羊肉湯,吩咐御廚就好,怎能忍飢?”趙禎說:“我吃羊肉湯不要緊,怕廚房會因此夜夜宰羊。此風一開,不僅徒傷生靈,也太過奢侈了。”

    但要論吃得講究,還得是廣東人。《清稗類鈔》寫道:“廣州酒樓之餚,有所謂消夜者,宜於小酌,一碗二碟。碗為湯,碟為一冷葷,一熱葷。冷者為香腸、叉燒、白雞、燒鴨之類,熱者為蝦仁炒蛋、炒蚘魚、炒牛肉、煎曹白魚之類。”看菜名就食指大動。

    《清稗類鈔》裡也記載了“消夜果兒”,不過此時,已經改名叫蜜餞了:“俗稱蜜浸果品為蜜煎……後改為蜜餞。順、康間,滇西多蜜餞物,蜜甚多。土人撲得大蜂,以長線系其腰,識以色紙,迎風放之,乃集眾荷畚鍤隨行,度越山嶺,蜂入土竅,從而掘之。其穴大如城郭,輒得蜜數百斤,故檳榔、香附、橙、柑、木瓜、香櫞、梅、李、川芎、瓜、茄,多以蜜漬供客,復以酒醉群蜂而餉親友。降及同、光,江、浙大盛,然以蘇州稻香村所制者為尤佳。”

    歐洲人有了吃夜宵的習慣,在中世紀晚期,算算時間,和宋朝幾乎同時

    中世紀普遍奉行兩餐制,一天兩頓,第一餐一般在中午,是一天的主餐。另一餐在晚上進食,餐量較少。貴族和僧侶們為了遵守戒律,避免饕餮,往往起得晚,睡眠時間長,以免打破晚上禁食的戒律。

    但勞動階層出於體力需要,一天往往要吃四頓,有早餐,也有宵夜。宵夜稱作reresopers,這一餐是要配酒的,中世紀居民相信,在吃夜宵時適量飲酒可以使自己更接近神。同時,他們也擲骰子。當時勞動階層會從僱主身上拿到零用錢,用來購買午餐肉、小塊肉脯等零食,留作平時吃和吃宵夜。這種習慣發展到了後來,就是晚上吃的小點心和熱飲,比如睡前的那一杯熱牛奶。

    至於日本

    可以明確的是,吃宵夜最早的記載,來自於山崎宗鑑的俳句:“入夜食毛慄,明月出山巔。十月紙窗破,遂識金風寒。”而真正在吃夜宵的,恐怕是戰國時代那些行軍打仗計程車兵和武士,因為他們人均消耗的糧食極多,超過了當時普遍一天兩餐所需要的食量,顯然夜食也是算在內的。

    而進入江戶時代,宵夜就很普及了。江戶白手起家的城市。德川家康入城後,招徠工匠填海造陸、修造城下町,江戶人口與日俱增。由於江戶是新興都市,單身赴任的武士階級佔總人口的半數,而一般庶民中,大多數又是從外地來打天下的單身男子,女子稀少,因此,有了快餐。快餐的主要提供者是肩挑行商販子,起初只是賣蔬菜盒鮮魚,後來逐漸增加一些煮熟的家常菜,因為江戶兒熱衷於夜生活,所以這些行商往往營業到深夜。當然,如果算上吉原周圍的各種檔次的茶館,數量就更多了。

    1780年以後,炭爐在江戶普及開來,隨之登場的是路邊攤。賣天麩羅、烤鰻魚串、壽司、關東煮、烏龍麵、蕎麥麵、烤烏賊、烤糯米糰子、牡丹餅(糯米)等。

  • 2 # 談史論新

    在深夜吃的一頓加餐,華人習慣稱它為“宵夜”或“夜宵”。至於中國的第一頓夜宵是誰吃的、吃了什麼這類的問題,顯然已經無法考證。也許,在遙遠的石器時代,某個原始人半夜被餓醒,抓起山洞裡儲存的果實大嚼一番,無意中成就了歷史上的第一頓夜宵。

      而關於深夜進食的記載,至遲在《史記》中已經出現。

      《史記·滑稽列傳》中,戰國時期的政治家淳于髡勸誡齊威王,不能沉湎於尋歡作樂。淳于髡描述當時的夜宴“天黑了,酒也快完了,把殘餘的酒併到一起,大家促膝而坐,男女同席,鞋子木屐混雜在一起,杯盤雜亂不堪。”,並認為“酒極則亂,樂極則悲”,齊王聽淳于髡的話後才停止了這一習慣,可見在貴族之家,夜宴並不是什麼稀奇的東西。

      

      ▲西漢 青銅合巹杯 河北滿城竇綰墓出土。

      有學者推測這是竇綰與劉勝的結婚紀念物,可以想象他們的婚禮上賓客滿堂,觥籌交錯,歡飲至夜的場景

      平民的情況則有所不同。中國古代的統治者為了維護統治秩序,常常在那些駐有官府機構的城市實施宵禁制度。如無特殊情況,晚上到了某個時間點,就不許在路上閒逛了。

      東漢末年,宦官蹇碩的叔叔因為犯禁“夜行”,被時任洛陽北部尉的曹操用五色棒活活打死。在這樣嚴格的制度管控下,約上三五好友同吃夜宵,自然成了奢望。

      而城市規劃方式的改變,也重重打擊了深夜食堂的發展。

      隋唐時期不僅有宵禁,還實行坊市制度。以唐代早期為例,唐代對坊的管理統一以鼓聲為準,由坊正負責坊門的啟閉。早上五更“曉鼓”聲起,坊門開啟,每晚再敲一遍鼓,坊門關閉,不許出入。

      

      ▲唐代長安城。

      試想,如果您是一位初唐時期的平民,半夜想到朋友家裡吃個夜宵,先得越過高高的坊牆,再一路提防著官府的巡夜人。如果不小心被巡夜人抓住,對不起了,“犯夜者,笞二十”!為了吃個夜宵,不僅要翻牆,要擔驚受怕,還可能捱上20鞭子,用餐成本未免太高了點……

      這種情況直到唐代後期才有所改變。

      唐代後期,坊市制度鬆弛,市與坊的界限逐漸模糊。在一些商業發達地區,還出現了夜市。這一時期的詩人王建在《夜看揚州市》一詩中寫道:“夜市千燈照碧雲,高樓紅袖客紛紛。如今不似時平日,猶自笙歌徹曉聞。”

      既然有繁華的夜市,那麼售賣夜宵的“深夜食堂”也必不可少了。唐代比較流行的一種夜宵是“煎餅”……不是煎餅果子的煎餅,而是將面和蔬菜揉在一起,下鍋油炸而成,類似於現在的炸丸子。

      

      ▲沒想到炸丸子在唐朝已經出現了。

      

      ▲唐 龜負“論語玉燭”酒籌筒及酒籌,江蘇丹徒丁卯橋窖藏出土。

      我們現在常用的“宵夜”或“夜宵”一詞,也在唐朝出現了它的雛形。唐詩《冬夜泊僧舍》之中,有“無酒能消夜,隨僧早閉門”一句。這裡的“消夜”,本指用酒食消磨夜晚,後來才逐漸引申出“深夜加餐”的含義,詞形也變成了“宵夜”。

      深夜食堂大規模走進平民百姓的生活,應當是在宋代。

      宋代,不僅坊與市的界限被完全打破,宵禁制度也比較鬆弛,人們開始真正體會到城市生活的樂趣。關於宋代夜市、夜宵的繁盛,《東京夢華錄》《夢粱錄》《武林舊事》等史料中均有記載。

      

      ▲《清明上河圖》區域性。

      “正店”的招牌為方柱形,夜晚可以在方柱內放入燈燭,照亮招牌,可謂古代的“燈箱廣告”,也從側面證明當時開封城裡已有夜市

      當時開封的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耍鬧去處,通宵不絕”;杭州的夜市,“最是大街一兩處麵食店及市西坊西食麵店,通宵買賣,交曉不絕。緣金吾不禁,公私營幹,夜食於此故也”。史料中明確提到“夜食”,證明當時的深夜食堂已經可以正大光明的營業了。

      那麼這時的深夜食堂都售賣些什麼飯菜呢?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開封城內的州橋夜市,自州橋南去,有“當街水飯、熝肉、幹脯……梅家鹿家鵝鴨雞兔肚肺鱔魚包子、雞皮、腰腎、雞碎,每個不過十五文”,可謂物美價廉。

      

      ▲《清明上河圖》中支著攤子的小販。

      除了主食和各類冷熱菜餚以外,還有店家推出一系列時令選單:在悶熱的夏夜,售賣“麻腐雞皮、麻飲細粉、素籤沙糖、冰雪冷元子、水晶角兒、生淹水木瓜、藥木瓜、雞頭穰沙糖、綠豆、甘草冰雪涼水、荔枝膏”等清涼解暑的食品飲料。

      而在寒冷的冬夜,則有“盤兔旋炙、豬皮肉、野鴨肉、滴酥水晶膾、煎角子、豬髒之類”,熱騰騰的烤肉,溫暖著夜行人的腸胃和心靈。

      《夢粱錄》則為我們提供了一份北宋皇帝的深夜食單。在除夕之夜,皇帝需要守歲,而負責後勤工作的官員就會“進呈精巧消夜果子合,合內簇諸般細果、時果、蜜煎、糖煎及市食,如十般糖、澄沙團、韻果、蜜姜豉、皂兒糕、蜜酥、小螺酥、市糕、五色萁豆、炒槌慄、銀杏等品”,供皇帝補充體力、消磨時間。

      但皇帝總吃這些宮中細點心當夜宵,也有膩煩的一天。《癸辛雜識》別集記載,宋孝宗隆興年間(1163-1164年)的一次觀燈節,皇帝在入夜後,叫了“南瓦張家圓子”和“李婆婆魚羹”等幾家深夜食堂的外賣。菜餚送到宮中,皇帝品嚐後龍顏大悅,給了一倍的小費(“直一貫者,犒之二貫”),估計店老闆和外賣小哥,心裡都要樂開花了吧?

      

      ▲宋孝宗趙昚,1162—1189年在位。

      經歷了宋代的蓬勃發展,深夜食堂真正在廣大人民的心中紮下了根。

      元代杭州的“錢塘八景”之一即“北關夜市”,可見當時夜市的繁盛。明代詩人描繪北關夜市:“北關晚集市如林,上國流傳直至今。青苧受風搖月影,絳紗籠火照春明。樓前飲伴聯遊袂,湖上歸人散醉襟。闤闠喧闐如晝日,禁鍾未動夜將深。”在這樣繁華的地段,深夜食堂早已變為“深夜酒吧”了。

      一些富貴之家還有自己專用的深夜食堂。成書於明代的小說《金瓶梅》,著力描寫富商西門慶的家庭及社交生活,雖然託名宋朝舊事,但展現的是明代社會生活圖景。

      如《金瓶梅》第42回寫西門慶在元宵之夜與狐朋狗友聚飲,“每人吃一大深碗八寶攢湯,三個大包子,還零四個桃花燒賣,只留一個包兒壓碟兒”,過了一會兒,西門慶家的廚師又上了一道“果餡元宵”,是元宵節的應景食品。

      而女性的宵夜遠沒有上文所講的這樣豪放。第44回中,李瓶兒為了排遣寂寞,與吳銀兒深夜下棋,只吩咐侍女“拿個果盒兒,把甜金華酒篩下一壺兒來,我和銀姐吃”,之後,又加了四個“果餡餅兒”。

      

      ▲明代 漁翁琥珀杯,南京將軍山沐睿墓出土,推測可能為酒器。

      官宦人家、書香門第的自營“深夜食堂”又是另一番景象。那裡的餐點看似平常,背後卻有許多講究。如《紅樓夢》第54回,榮國府元宵開夜宴,眾人在大觀園玩樂至深夜。賈母覺得有些餓了,鳳姐兒便說,有鴨子肉粥、棗兒熬的粳米粥和杏仁茶等幾道夜宵,已經預備好了。賈母最後選中了杏仁茶。

      杏仁茶是將杏仁磨碎製成的甜湯。清淡的湯粥類食品既提供熱能,又不乏大量水分,而且營養豐富、易於消化,是健康夜宵的首選。為了服侍周到,要考慮到主子的身體狀況和喜好,預備多種食品供主子選擇,真是難為賈府“深夜食堂”的員工了。

  • 3 # 歷史研習社

    作為吃貨國的國民,想必大家都有過在半夜乃至更晚的時候叫上三五好友,去到自己熟悉的小飯店或者路邊攤搓上一頓痛快的經歷。在這方面,古人也不遑多讓,古代的夜宵豐富程度之高絕對不輸現在,有著許多人民喜聞樂見的夜宵。 《清明上河圖》中所描畫的酒樓和繁華的街道幹脯:就是醃肉,製作方法多樣。其中一種方法為用海水清洗新割下來的動物肉,再用海水浸之,放太陽下暴曬,之後用重物壓在上面,需等候四日,去掉重物再用鹽醃一遍,再次暴曬才算完成。其二為將肉切作大塊,每一斤用鹽半兩,和香油同醃,過一段時間再和陳皮、川椒、茴香和醬料一道煮到水乾,然後暴曬即成。旋煎羊白腸:是一道現場製作的煎食。羊白腸是用肥羊大腸灌注羊血,再加羊油製成,因為腸上之油白似霜,亦稱羊霜腸。麻腐雞皮:所謂麻腐,即將麻醬與綠豆粉芡調成糊,熬製並等待其凝結成豆腐之狀。凝成之後再將麻腐與熟雞皮一體食用。水晶皂兒:取皂莢(一種植物)子仁,放入水中煮過,再浸在糖水中食用。荔枝膏:用烏梅、桂、砂糖、麝香、生薑汁和蜜一起加水熬製,一定時間後濾去渣滓,再下砂糖、生薑汁,再熬再去渣,澄定少時入麝香攪勻,最後令其徹底澄清。此物有生津止渴、去煩之功效,在炎熱的夏季非常受歡迎。須腦子肉:就是在片刻之內就煮好的動物腦,所含無非羊腦、豬腦、魚腦等,同時也有將豆腐稱為“腦”的,不過此菜所指還是以豬腦為多。煎夾子:兩層薄皮相夾,中間有餡心,呈扁平狀,很像今天的韭菜盒子。這道美食流傳甚廣,街坊巷陌無不有之。種類非常多,有素的,有肉的,有素肉並夾的,還有甜口的,有鹹口的,花樣繁多,總有一款口味適合你。 今天的開封夜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二婚更難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