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立志成蟲
-
2 # 南有嘉沐
還有哪裡是軍事要地?秦趙之間,長平最重,下可直指趙國首都,一戰而定。其他要地迂迴繞路,魏齊燕又豈會坐視不理?再者,兩大高手決戰,動一發而牽全身。對峙到後期就是看誰先漏出破綻,不動萬無一失,一動破綻即漏。這也是為什麼廉頗守而不攻,不敗。趙括出而尋戰,團滅!史無前例的團滅!
-
3 # 呆魚的傳說
長平之戰前,趙國是東方六國中唯一能與秦國相抗衡的強國,兩強相遇,首先是要考慮如何消滅掉對方的主力和有生力量,如何加速損耗、動搖對手的元氣和根基,而不是以攻城掠地為主。因為即使秦軍避開趙軍主力進攻邯鄲,那麼趙軍依然可以搬師回救,反之同理,最終還是得不可避免地來一場主力大決戰!
-
4 # 蘇沉船
請題主好好看看自己配的地圖,長平之戰是關鍵性的戰場命名的戰役,可實際的戰區是包含了晉城盆地一大片區域,秦趙大軍主要隔著丹河對持,東部的趙軍主要以韓王山、大糧山為壁壘,後方還有一道百里石長城作為防線。
秦軍在西面山脈建造壁壘,後方的重鎮是光狼城。據清乾隆《高平縣誌》記載:“城之左右沿山,南北五十里,東西二十餘里,悉秦,趙故壘”。
秦軍和趙軍就對峙在兩大山脈,丹河附近的問谷地帶,即北起趙莊鄉,南至城關南部,東起團池鄉、米山鎮,西迄釜山鄉、野川鄉、馬村鎮一帶,方圓40多公里,均為秦、趙軍隊駐地。這裡地勢開闊,水源充裕,村子較多,人口集中,深山丘陵起伏,溝壑縱橫,進則可攻,退可守。
雙方大軍被限制在盆地對持,使戰場的空間受到限制,很難再展開超出主戰區外的戰鬥。當初廉頗以此地阻擋秦軍,本就是利用地勢佈防,除了北部的上黨之地外,趙國的城邑都在太行山以東,秦軍沒可能無視地形進軍,必然只能陷入廉頗佈下的防線之中。古代的奔襲作戰需要依靠騎兵,而騎兵的優勢在山脈地形根本無法發揮,戰場周邊的高地都會有兩軍的偵查部隊,偷襲行動不是很難發現。
既然要在盆地展開對持,雙方就必須各自佔有有利地形,由此主戰場中的有利地形都被雙方所佔領而陷入僵局。所謂的對持並非兩軍完全不動,平時雙方肯定會透過偵查和試探性攻擊去摸索敵人的破綻,彼此之間存在偷襲肯定是有的。
說實話,誰不想拿下對方的補給和重要據點?可如何保證派出去的部隊不會被反包圍?繞過對方的壁壘,還必須保證兵力足夠拿下敵人後方重鎮,再確保奇襲部隊不會因為戰事拖延而自己先斷了補給,沒有充足的條件,根本沒法採取這樣的軍事行動。
最終的結果不過是白起找到了趙括的破綻,或本身就是白起自己創造了條件,一邊將趙括誘到長平,一邊派遣奇兵偷襲長平關和故關,奪走趙軍後部防線,反用百里石長城的地形對趙軍進行大包圍。長平之戰本就是秦軍透過奇兵襲擊其他軍事重鎮和補給線才打贏了。
回覆列表
秦趙兩國原來並不接壤,中間還隔著南韓和魏國。為了爭奪上原來屬於南韓的上黨郡這才算是零距離接觸的,上黨以外秦趙兩國的版圖仍然是被韓魏兩國隔開的。在長平幾年的膠著對峙,想分兵攻打對方其他的地方根本不現實,去的兵少了不起作用很可能是有去無回,去的兵多了會影響在上黨的軍隊力量弄不好會寡不敵眾的被打敗。再說了,不管是秦國還是趙國,分兵攻擊,往南要繞道南韓魏國,往北繞道匈奴胡人的大草原,可能都出了今天的長城了,這麼遙遠的距離糧草供應和運輸的都是巨大的消耗況且經過的還不是自己能直接控制的地盤兒半路上別人趁火打劫怎麼辦?秦國借道他國攻打趙國是吃過大虧的,公元前270年秦軍借道南韓攻打趙國的閼與,被趙奢擊敗,是秦國東擴大約70年前所未有的慘敗。趙國從上黨分兵攻打秦國,最能影響秦國的地方就是秦國進入中原的東大門函谷關,可函谷關是天險,能打下的可能性實在是太低了。秦國選上黨跟趙國死磕是明智的,趙國軍力強盛強就強在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秦趙兩雄並存有大約50年了,在上黨的山地,趙軍輕騎兵的優勢被嚴重限制了,秦軍仍然有所忌憚,深溝高壘提防趙軍。離開上黨跟趙軍交戰,很可能在平原上了,秦軍的步兵大方陣雖然未必會敗給趙軍騎兵,可是趙軍可以仗著騎兵的高速機動和強悍的衝擊力在秦軍沒有完成列陣以前或者是行軍途中把秦軍沖垮,轉眼就是大屠殺了。分兵進攻高成本高風險低收益,還是老老實實呆在上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