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愛咬人,愛打人?
其實,孩子咬人、打人都是身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表現,家長要先了解清楚這種行為背後的原因,才能知道怎麼做。
一、探索世界的方式
對於兩歲左右的寶Bora說,口和手是他們探索世界的方式,你覺得他們是在咬人、打人,但他們卻意識不到自身行為出了錯。
寶寶在學說話時,很喜歡把能抓到的器材放到口中,固然也包括其他小朋友的胳膊或手,這僅僅是他感知事物的一種方式。
二、缺少語言表達的能力
把自己的真實的想法表達出來,對兩歲以下的孩子來說是件很困難的事。
也正因為如此,孩子沒法和他人確立有效的溝通,於是他選擇咬人或打人來宣洩自己的不滿。
三、自衛的本能
有時候孩子打人是出於一種自衛,可能是小朋友搶了他的奶瓶和玩具,或者有人先打了他,再或者是有小朋友抓了他的頭髮。
寶寶決不會容忍自己被欺凌,他會盡力保護自己的利益,這只是一種本能的反應。
四、自我意識的建立
孩子在兩三歲時,自我意識開始萌發,事事都是“我”字當頭,凡不合我意的,我都不要,於是動手“排除”我不喜歡的東西,就成了“打”。
五、希望獲得關注
在孩子做好事時往往得不到足夠的關注,而他又很希望被注意,得不到注意時,只好做一些比較強烈的動作來引起注意。
六、需求得不到滿足
有些孩子會透過比較激烈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如果他曾經這樣做,家長滿足了他,他就會認為這樣的方式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一而再再而三地做。
有些孩子與小朋友交往的技能很差,想要個東西人家不給,他又不會正確地表達“要”,於是就打人。
家長應該怎麼做?
一、要說“不”,但要好好說
當孩子舉動可能發生傷害時,應該直接明瞭地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咬人或打人會讓別人受傷。
寶媽要注意態度,不可以孩子一犯錯就吼,可能孩子還不知道自己錯了,就稀裡糊塗地捱了罵。
二、幫助孩子發洩不滿
家長一定要及時疏導孩子的負面情緒,不能冷漠對待,你的無視只會讓孩子變得更具攻擊性。
在孩子焦躁想襲擊他人時,為孩子提供其他選擇,比如給他一個枕頭,讓他隨意處置,還可以教他用力跺腳來宣洩自己的不滿,或告訴孩子要是下次他生氣了,可以到你身旁尋求幫助。
三、別讓孩子從攻擊中得到好處
寶寶並不是故意選擇利用武力爭奪玩具,而只是一種本能的自衛或心理特性。
然而一旦他從這類舉動中得到了好處,嚐到了甜頭,那他就可能把襲擊別人和獲得好處聯絡起來,也就越來越喜歡用襲擊的動作和人交換自己想要的東西。
四、注意自身的言行舉止
家庭成員間相互爭吵甚至打架,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大人們解決紛爭一定要避開孩子。
當寶寶在家裡打人時,家長要表現出應有的尊嚴,不能對此一笑了之,甚至開心地享受寶寶發脾氣時別樣的可愛之處,更不應主動逗寶寶發脾氣、打人。
五、多稱頌孩子的好舉動
當寶寶沒有透過攻擊行為來解決問題時,寶媽應當多多激勵他的這些舉動,讓他能意識到這才是對的。
孩子為什麼愛咬人,愛打人?
其實,孩子咬人、打人都是身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表現,家長要先了解清楚這種行為背後的原因,才能知道怎麼做。
一、探索世界的方式
對於兩歲左右的寶Bora說,口和手是他們探索世界的方式,你覺得他們是在咬人、打人,但他們卻意識不到自身行為出了錯。
寶寶在學說話時,很喜歡把能抓到的器材放到口中,固然也包括其他小朋友的胳膊或手,這僅僅是他感知事物的一種方式。
二、缺少語言表達的能力
把自己的真實的想法表達出來,對兩歲以下的孩子來說是件很困難的事。
也正因為如此,孩子沒法和他人確立有效的溝通,於是他選擇咬人或打人來宣洩自己的不滿。
三、自衛的本能
有時候孩子打人是出於一種自衛,可能是小朋友搶了他的奶瓶和玩具,或者有人先打了他,再或者是有小朋友抓了他的頭髮。
寶寶決不會容忍自己被欺凌,他會盡力保護自己的利益,這只是一種本能的反應。
四、自我意識的建立
孩子在兩三歲時,自我意識開始萌發,事事都是“我”字當頭,凡不合我意的,我都不要,於是動手“排除”我不喜歡的東西,就成了“打”。
五、希望獲得關注
在孩子做好事時往往得不到足夠的關注,而他又很希望被注意,得不到注意時,只好做一些比較強烈的動作來引起注意。
六、需求得不到滿足
有些孩子會透過比較激烈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如果他曾經這樣做,家長滿足了他,他就會認為這樣的方式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一而再再而三地做。
有些孩子與小朋友交往的技能很差,想要個東西人家不給,他又不會正確地表達“要”,於是就打人。
家長應該怎麼做?
一、要說“不”,但要好好說
當孩子舉動可能發生傷害時,應該直接明瞭地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咬人或打人會讓別人受傷。
寶媽要注意態度,不可以孩子一犯錯就吼,可能孩子還不知道自己錯了,就稀裡糊塗地捱了罵。
二、幫助孩子發洩不滿
家長一定要及時疏導孩子的負面情緒,不能冷漠對待,你的無視只會讓孩子變得更具攻擊性。
在孩子焦躁想襲擊他人時,為孩子提供其他選擇,比如給他一個枕頭,讓他隨意處置,還可以教他用力跺腳來宣洩自己的不滿,或告訴孩子要是下次他生氣了,可以到你身旁尋求幫助。
三、別讓孩子從攻擊中得到好處
寶寶並不是故意選擇利用武力爭奪玩具,而只是一種本能的自衛或心理特性。
然而一旦他從這類舉動中得到了好處,嚐到了甜頭,那他就可能把襲擊別人和獲得好處聯絡起來,也就越來越喜歡用襲擊的動作和人交換自己想要的東西。
四、注意自身的言行舉止
家庭成員間相互爭吵甚至打架,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大人們解決紛爭一定要避開孩子。
當寶寶在家裡打人時,家長要表現出應有的尊嚴,不能對此一笑了之,甚至開心地享受寶寶發脾氣時別樣的可愛之處,更不應主動逗寶寶發脾氣、打人。
五、多稱頌孩子的好舉動
當寶寶沒有透過攻擊行為來解決問題時,寶媽應當多多激勵他的這些舉動,讓他能意識到這才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