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亦文亦物

    1、《明英烈》是一部長篇歷史小說,袍帶講史書,後來被評書界吸收,國內目前最有名的當屬單田芳的《明英烈》,也是其成名作之一,他掐去兩頭的枝幹,只講中間的故事,聽起來非常精彩;而《明史》不一樣,正統史書,且是《五代史》之後一部相對可靠的信史,兩者可不是一回事。

    《明英烈》主要是說明代如何開國等來龍去脈,從朱元璋趕赴課武舉考場到他最終定都南京稱帝,共分為《武科場》、《取襄陽》、《戰滁州》、《定南京》四大本,後來又出了續編《大明英烈》。全書為章回體小說,共80回,作者還沒有定論;有的說是明嘉靖年間的武定侯郭勳,還有更多人認為是明代的名士徐渭,但都不是很靠譜。

    這本書寫作手法和《水滸》、《三國》等書很像,有人認為是抄襲的緣故。

    仔細看,發現裡面的情節很多,但描述性的文學內容較少,說明這是一本廣泛流行於民間的作品,有不少直接就是摘抄的別的小說的精彩片段,眾口相傳,也參照了《明實錄》、《明史》等正統典籍,作者一定位於清代,有可能是清中期,且創作水平不算優秀,民間藝人託名文人的可能性很大。

    換句話說:《明英烈》比通俗演義還要八卦,考慮到要在民間流行,低俗、驚悚的故事必不可少,可信度近乎零,這就不奇怪了。

    2、《明史》呢?是二十四史的最後一部,共332卷,為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朱元璋建國到崇禎皇帝朱由檢末世270多年的歷史。

    由於清代皇家非常重視編修明史的任務,此專案從順治2年就開始,設館編修,中斷再起,前後時長跨度達90年,直到乾隆年間才宣告完成,是所有官修史書中歷史最長的一次。

    從卷數規模來看,它僅次於《宋史》,用力甚大,修撰時長,記述完善,得到了史學家們的廣泛好評。

    綜合來看:明史也有一些為尊者諱的地方,不肯直言明代皇帝和高官的弊病,但是整體上質量還是高。編輯的人員中,有黃宗羲的弟子萬斯同、一代大儒王鴻緒等,俱為出色史學家。

    而且,由於準備充分,皇家留存的檔案十分豐富,第一手史料不少,完整的明朝各代帝王實錄、邸報、文集、方誌、私家收藏都在,便於研究;因為書編的好,最終定稿的《明史》Quattroporte官是張廷玉,雍正年間定稿時,他也得以配享清王朝太廟,成為漢人中享受此殊榮中的第一功臣。

  • 2 # 水深保命

    評書裡面的24史,叫做袍帶書,從封神榜開始,東周列國直到清宮演義結束。基本沒真事,也就是同人小說罷了。說書講究“套子”,也就是故事框架,你多聽聽就知道了,歷代帝王都是按照英雄起草莽這麼寫的,不論什麼貴族,關隴世家,世代簪纓,通通寫成是從小江湖遊歷,有幾個拜把子武將,打仗準有軍師投靠,打不過就來和尚老道等等。而且說評書絕對是正能量,從來不提戰爭慘烈,城市攻防也不講,一般都是打關破陣,很浪漫主義。只有少數朝代的評書接近歷史,越靠後越靠譜,尤其是晚清民國的評書。總之是不能拿老藝人創作的評書當真的來看,用看京劇的心態來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 3 # 魂舞大漠

    前者是小說,後者是正史,此其一;過去華人的歷史觀念,皆賴小說戲曲評書建立,天長曰久寧信其有,這是二;三,過去修史為尊者諱,不得已而用春秋筆法,信史無多,此部明史清代官方所修,雖工程浩大也頗費功夫,但受前朝後朝影響,意涵多諷,意識形態也頗成問題,為今人計,還是多看看當代所修明史,如吳晗之大著,以為讀之頗多增益。

  • 4 # 一片雲7737

    明英烈是小說,小說本來就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可以胡編亂造,所以被滿清加了尾巴!!

    其實明史是一本正經的說假話,也不是好鳥!!只不過中國的老百姓,閱讀能力有限,有幾個願意去讀厚厚的明史??倒是小說更容易流通~~~

  • 5 # 行仔16

    首先,評書與正史在結構上就是存有極大差別的。評書內容上貼近群眾,根植民間,體系上是藝術。從而是表達小說自身時代的意願!而正史是縱觀人物其本體歷程的傳載,在一定程度上比評書更具備準確度。而且清朝時的文化思想乃是整個封建社會受控制最嚴密的時期,在某種程度上也可會阻礙文化產業正確的意識形態的形成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八個月了寶寶不吃輔食而且不喝奶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