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念燦若煙華

    知道藺相如最多的就是將相和的故事,在個人看來,藺相如是一個有著很強戰略眼光和外交能力的人才,如果說,廉頗代表著當時趙國的武功水準,那麼藺相如則代表著當時趙國的文治水準,他對外懂得分析利弊,利用秦趙之間的優缺點合理做出政治取捨。在使秦的外交中,不卑不亢,有禮有節有據,不失氣節的展現了趙國的大國風範,對內面對軍方廉頗的嫉妒,不計個人得失忍讓體現了把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的高風亮節,在病倒臥床時,一眼看穿趙括的虛實,勸阻趙王認命趙括為將,體現了一個戰略家的大局觀。可以說,當時趙國的威望是在外的藺相如和在內的廉頗共同撐起來的,但軍事是政治的延續,以軍事為底牌的政治博弈勝利甚至比軍事對壘更強,顧個人認為,戰略勝利才是勝利。恰好,藺相如就強廉頗這麼一點。

  • 2 # 華哥雜談

    小學課本里有一篇文章叫《將相和》,說的是藺相如和廉頗的故事,引自《史記》中《廉頗藺相如列傳》,講的是秦昭襄王時,藺相如在趙國對秦外交上做出重大貢獻,讓趙王贏回尊嚴且維護了國家主權。主要體現在兩件事:

    一是秦王聽說趙王有名貴珍寶和氏璧,很想把它弄過來,就假裝以十五城交換和氏璧,等寶玉到手就賴帳。趙國不去又怕得罪秦國,去了又怕和氏璧被搶,最後藺相如臨危受命出使秦國,秦王非常隨意地叫上一群美女觀看,藺相如一看秦王沒誠意,就說和氏璧有瑕疵,然後拿著玉對秦王說,和氏璧是鎮國之寶,你這麼輕慢讓人難以置信你會拿城池交換,你敢硬來,我就和寶貝一起粉碎,你要有誠意,先沐浴齋戒幾天再說。然後,藺相如把和氏璧偷偷送走了。幾天後,秦王興沖沖地想要拿和氏璧,結果藺相如說,東西我已經送回國了,如果你真想換,先把十五城交給我,我再把和氏璧送來,反正秦國強趙國弱,我們也不敢賴你,否則你殺了我也沒用,各國到時都認為秦國言而無信。秦王沒辦法,只好作罷。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

    二是說秦王約趙王澠池會見,叫趙王奏樂並記錄下來,以此羞辱趙王。藺相如火了,走到秦王面前,撥劍相向,請秦王擊缶。秦王當然不肯。藺相如說,我現在就在你面前,你要不來,大不了一起死。秦王沒辦法,只好拿筷子敲了一下,藺相如也叫人記了下來。秦王又沒佔到便宜。

    因為這兩件事,趙王就封藺相如為上卿,地位比大將廉頗還高。廉頗為此不服,認為不就是動動嘴皮,怎麼能與血戰沙場的他相比。藺相如聽了就回避廉頗,手下人認為藺相如怕事,藺相如說,秦王比廉頗厲害他都不怕,只是為了大局才屈尊讓給廉頗。廉頗聽後很慘愧,就揹著荊棘上門認錯了,意思說我錯了,你打我吧!這就是“負荊請罪”的由來。

    從這兩件事可以看出,藺相如不僅有膽有識,而且很識大局,很有氣量,他的忍讓只是為了趙國的利益。其實廉頗的功勞也不了,這兩件事都有廉頗在發揮作用,要不是廉頗帶著精銳部隊威懾秦國,可能澠池會見時,趙王估計得當秦國的人質了,因為秦國本有此打算。

    但是,外交上的勝利也是國與國爭執得分的重要組成部分,俗話說“三分軍事、七分政治”,戰國時良好的外交關係能讓弱國保命,讓強國更強,反之亦然。所以蘇秦、張儀才能縱橫天下。齊國本是與秦國分據東西的強國,卻因齊王錯誤的外交,讓齊國幾乎滅亡,後來雖復國,但再也無法爬起來。所以說,藺相如絕不是隻會動嘴皮的人,他的外交手腕和貢獻不亞於廉頗。兩個人合作好了,才能發揮更大的功效。

  • 3 # 月望與東山

    讓我們從頭瞭解一下藺相如,看看他不是不是隻會逞口舌之利,有勇無謀的人?

    最初,藺相如不過是趙國繆賢屬下的一個舍人。當他還默默無聞時,廉頗已經是趙國著名的將領,且因為功軍巨大,被拜為上卿,在諸侯之中極有名氣。

    而讓藺相如一夜成名,是因為和氏壁事件。

    當時,趙惠文王得了楚國的和氏壁,秦昭王聽說以後,就派人告訴趙王,說他願意拿十五個城池換這塊和氏壁。

    一塊和氏壁能抵十五座城?趙國君臣用腳都想出來,虎狼之國的秦昭王是不可能這麼大方捨得的。但是,如果你不肯換,那就落了個口實,被他找藉口發兵攻趙了。

    趙王很是犯愁,換又怕他忽悠,不換又怕人家來打。

    整個趙國都沒人想出個好辦法。

    就在這時,繆賢就對趙五推薦說,我屬下有一門客叫藺相如,我認為他可以出使秦國,把這件事辦好。

    趙王很是疑惑地問繆賢,你怎麼知道他能夠辦好?

    繆賢就跟趙王講起了一段往事,當時他因為犯罪,想棄趙國投奔燕國,但是藺相如分析說,當時趙強燕弱,如果投燕,趙國一定叫燕把人送回,而燕國不怕得罪趙國,也一定把人送回。不如主動到趙王那裡請罪,說不定趙王會赦免。果然不出所料,繆賢去請罪後,得到了趙王赦免,才撿了一條命。

    趙王覺得有理,就將藺相如召來。

    藺相如見到趙王后,分析說道,秦強趙弱,必須答應換和氏壁。如果答應換,而秦國不給城,理虧在秦。但是秦國求壁而趙不許,理虧在趙,我們寧願讓秦國理虧,也不能落個口實把柄在秦國手裡。

    趙王說,那派誰去完成這個任務?

    藺相如信誓旦旦地說,如果大王找不到人,我可以替你去。城入趙國之手,就留壁在秦;城不入趙,就完璧歸趙。

    後來,藺相如見到了秦昭王,看出秦昭王無意拿城換壁,機智地說和氏壁有汙點,指給他看。可藺相如拿到和氏壁之後,立即擺出與壁同歸於盡的架式說,如果你不給城,我今天就撞了。

    之後,他又採取了緩兵之計,叫秦王齋戒五天,以表誠意。五天之後,再談交易。

    秦昭王答應後,藺相如悄悄地派人將和氏壁從小道上送回了趙國。而後,藺相如也安全地回到了趙國。

    這就是著名的完璧歸趙的故事。

    從整個事件來看, 藺相如不僅勇敢,而且機智,既保全了和氏壁,又保全了趙國的臉面,不讓讓秦昭王佔到半點便宜。而且,藺相如是在趙國無一人敢出使秦國時而主動出去的,所以他功勞甚大,被趙王封為上大夫。

    藺相如被拜為上卿,是因為以下這件事。

    完璧歸趙之後,秦國伐趙,拔石城,再過一年,再次攻趙,殺二萬人。而就在這個秦國連連得勝的情況下,秦昭王突然派使者告訴趙王,在西河外舉行澠池之會,達成和好協議。

    秦昭王是個什麼人,整個戰國時代無人不知。後來的楚懷王是怎麼死的,就是被他騙到秦國死在秦國的。他上次佔不到趙國半點便宜,這次估計又要使壞點搞事情了。

    趙王不傻,藺相如和廉頗也不傻。三人聚頭商議,當中將計就計,前去西河跟秦昭王會一會。

    去西河外之前,廉頗陳兵邊境,防範秦國襲擊,同時告訴秦王,如果三十天內不回來,就立太子為王,以絕秦國之望。

    準備好以後,藺相如就陪趙王前往西河外見秦昭王。

    就在會議上,秦昭王首先請趙王給他鼓瑟,並讓史官記錄,某年某月某日趙王給秦王鼓瑟。

    秦王是王,趙王也是王,按當時禮尚往來的外交禮節, 趙王替秦王鼓瑟,秦王也要給趙王獻一曲才行,可是,當藺相如請秦王替趙王擊缶時,秦王竟然不答應。

    問題大了。

    藺相如終於看出來了,秦王叫史官記錄趙王替他鼓瑟,擺明就是要將這事留給後代,羞辱趙王。

    頓然,藺相如怒火衝冠,走向前長跪而請道:“我和大王的距離只有五步,如果你不答應為趙王擊缶,我藺相如願意用我脖子裡流出來的血濺大王。”

    秦王左右一聽, 準備血刃相如。然而藺相如怒目喝斥,秦王左右只得退下。而這時秦王見藺相如準備拼命的樣子,不得不屈從,為趙王擊了一通缶。

    畢後,藺相如也將趙國史官叫出來,說某年某月某日秦王替趙王擊缶。

    終於扯平了。

    一事才畢,又起一事。這時,秦國群臣對趙王說道:“請趙國拿十五城作為禮物向秦王祝壽。”

    終於露出狼的面目來了,秦王舉行這場會議是衝著趙國十城來的。

    這時,藺相如從容說道:“請秦王獻咸陽為趙王祝壽!”

    這叫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

    這場酒宴,直到結束,在藺相如的保駕護航之下,秦國一點便宜也沒佔到。趙國這時也在邊境陳兵而待,秦昭王也不好動武。

    於是,只有灰溜溜地走了。

    這就是著名的澠池之會。

    之後,趙王回到趙國,立即封藺相如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

    當然,澠池之會,廉頗功不可沒。但秦昭王舉行會議,明白就是衝著趙國要十五城而來的,如果不是藺相如捨命保護,秦王會放過趙王麼?即使要放過,也是要拿十五城換的。

    相比之下,藺相如功勞更大。

    但是廉頗因為藺相如位於自己之上,十分不服。他公開放言說,相如不過是憑口舌之利就蓋過我多年攻城掠城之功勞,這算什麼玩藝。我見他一次辱他一次。

    藺相如聽說後,處處躲著廉頗。當藺相如門客認為是他怕廉頗時,藺相如卻道出實情,秦國不敢對趙王加兵,是因為趙國將相和睦,如果我跟他翻臉了,趙國就完了。

    這話傳到廉頗那裡, 廉頗極為羞愧。 藺相如一心為國,而他卻為個名利而計較,最後,他負荊請罪,終得藺相如原諒。

    這就是將相和的故事。

    現在可以總結了:從以上幾件事看出,藺相如不僅智勇雙全,而且胸懷開闊, 一心為國,不為私仇而誤國,終於贏得了一代名將廉頗的尊重。所以,他位於廉頗之上,也不為奇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蜂和意蜂在形態上有哪些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