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碧荷112233

    夫妻因為教育孩子理念不同而吵架,幾乎家家都有,可是大家的最終目的也都是為了孩子,所以,有分歧,吵架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即便硬逼著對方接受了,效果也不好,所以最好的方法是聽取對方的理由,冷靜客觀分析那種教育方式適合孩子,不要被憤怒左右情緒。如果一方非要堅持,令一方還是先退讓一下,然後徐徐圖之,別忘記了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教育好孩子,而不是自己的面子。

  • 2 # 怪獸bobo

    曾有一項調查問卷顯示,有6成年輕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常常出現意見不一致。那麼,父母教育孩子的不一致性,對孩子會有怎樣的影響呢?

    1、小到穿衣吃飯,大到考試求學,由於父母教育的不一致性,導致孩子無所適從,不知道該聽誰的,從而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破壞父母在孩子面前的權威性。

    2、父母教育的不一致對孩子最大的影響是會導致孩子雙重人格,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受到影響的程度不一樣,年齡越小受到的危害越大。對於沒有是非辨別能力、獨立性較差、依賴成人的判斷的孩子來說,需要的是一致性的規範和一種指導性的建議。如果家長不一致,他就會感到很困惑,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內心的衝突也在累積。形成所謂的“兩面派孩子”,不管爸爸、媽媽說的正確與否,他更願意趨從於對自己有利的那一方。

      由於每個人的經歷不同,比如受教育程度、從小的家庭生活等,所以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有不同的看法和要求是很正常的。這就要求家長在表達方式上有所取捨。

    一、預先溝通,避免衝突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父母雙方因為意見不統一而難免發生衝突。對教育孩子的問題需要我們家長多思考。在為了孩子的事情做出決定之前,雙方預先溝通協商好。有許多衝突是可以避免的。

    二、當時遷就、事後補救

    管教孩子中,很多事情是無法預料的,比如孩子忽然不肯寫字、閱讀等。這時父母雙方的意見往往脫口而出,根本不可能預先協商。這時其中一方應人耐克制一下,等事後補救。這樣可以避免爭執愈演愈烈,避免既傷感情又給孩子造成不良影響的事發生。

    三、一方為主,一方配合

    夫妻雙方發揮優勢。若有一方更加懂得和掌握教育孩子方法或技巧,更加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那麼,另一方就應多聽對方意見,做好配合。要知道教育孩子重在“適合”而不是“對與錯”,而判斷教育是否合適的標準恰恰在於孩子本身。

    四、孩子做主,自行選擇

    在父母雙方產生意見分歧的時候,讓孩子自己判斷選擇父母不同的要求。這樣既能使孩子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從而堅持下去,又能解決觀點不一致的矛盾,但是,父母最好不要給孩子出這樣的難題。

    五、互相諒解。

    在教育孩子方面,父母要儘可能做到:雖然在具體事情上意見往往有衝突,但在孩子發展的大方向、大原則上還是一致的。盡力為孩子創造以愛和尊重為主的家庭氛圍,使孩子感受到不同風格的教育,從而影響孩子習慣、性格的形成。

  • 3 # 伢媽媽

    這個問題我認為夫妻雙方背地裡商量好:其中一個人管孩子過程中另一個人一定不要插手,哪怕錯了,也要硬著頭皮不當面反駁,要背地裡交流,下次改正。

  • 4 # 大耳象親子

    父母教育孩子意見不一致,溝通就好了。

    比教育意見更重要的是家庭的和諧。所謂“言傳身教”,講實話,孩子根本就不聽你怎麼說,而是看你怎麼做。

    如果家長為教育的事而爭執不休,孩子感受到的是衝突和爭鬥,孩子內在就不會和諧,不和諧就會出現問題(強迫症、抑鬱症,都是某種程度上的衝突與不和諧)

    父母如果一直不一致,就要真的去好好溝通,如果不是想說服對方,而真的是為了孩子,那就會平心靜氣地溝通了,而不是爭論對錯了。建議讀一本書《P.E.T父母效能課程》

  • 5 # 喜劇春

    因為教育孩子的問題而吵架的夫妻,我想他們可以試著詢問一下孩子的意見,由孩子來做這個兩難的決定,畢竟路是孩子自己走的,你為了孩子走哪條路而吵架又是何必呢?

    還會因為孩子的教育問題離婚的肯定也有,殊不知這樣就是在打著我為孩子好的名義傷害孩子,可能他並不需要這種,但是你因為這個和另一半吵架,不是很搞笑嗎?

    與其你們倆這樣吵架,倒不如徵求一下孩子的意見,聽孩子的,孩子要是做好了決定,你們又還有什麼架好吵呢,還可以順帶給孩子理清他的想法,以為就可以讓孩子試著自己做決定,豈不是更好?

  • 6 # 伊寧玄雪

    6成年輕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常常出現意見不一致。那麼,父母教育孩子的不一致性,對孩子會有怎樣的影響呢?

      初二的鼕鼕一放學回家就開始寫作業,一直寫到吃晚飯。吃飯的時候,媽媽對目不轉睛看電視的鼕鼕說:“快點吃,吃完趕緊寫作業。”一旁的爸爸說:“著什麼急,讓孩子看完新聞聯播也不遲。”“作業那麼多,不看電視都寫不完,你想讓他明天挨老師罵?”“寫不完就寫不完吧,孩子總應該知道些國家大事吧。”爸爸振振有詞。“說得好聽,寫不完作業老師叫家長去學校,你去?!”“我去就我去。實在不行寫個假條,就說孩子不舒服。”“……”看著爸爸媽媽爭吵起來,鼕鼕不情願地扒完碗裡的飯,回到了自己屋裡。

      類似鼕鼕這樣的情況幾乎每個家庭都會發生,小到穿衣吃飯,大到考試求學,由於父母教育的不一致性,導致孩子無所適從,不知道該聽誰的,從而影響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破壞了父母在孩子面前的權威性。

      父母教育的不一致對孩子最大的影響就是會導致孩子雙重人格,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受到影響的程度不一樣,年齡越小受到的危害越大。

      北京心理諮詢專家認為,對於沒有是非辨別的能力、獨立性比較差、依賴成人的判斷的孩子來說,需要的是一致性的規範和一種指導性的建議。如果兩個人同時告訴他一件事情的不同做法,而且兩個人都是和他關係最親密的人,他就會感到很困惑,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內心的衝突也在累積。有些所謂的“兩面派孩子”就是這樣產生的,不管爸爸說的有理還是媽媽說的正確,他更願意趨從於對自己有利的那一方。我們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孩子,在媽媽面前一個樣兒,在爸爸面前又一個樣兒。

      不一致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價值觀人生觀的衝突,另一種是看問題角度的衝突,相對來說,前者對孩子的危害更大。

      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由於觀念的不同,所看重的東西也不一樣,比如媽媽可能會更感性一些,希望孩子不受委屈,儘量滿足孩子的需要,更多的是對孩子的關注及保護。而父親可能就會認為孩子應該學有所成,出類拔萃,更多的是從理性和規範方面教育孩子。價值觀念的不同導致教育的態度和方法就會不一致。比如晚上11點了,孩子的作業仍然沒有寫完,媽媽就很心疼,這麼晚不睡覺,身體哪兒受得了啊?趕緊睡吧。而爸爸可能會認為完成作業是孩子的職責,不寫完就不能睡,幾點寫完幾點睡。這樣就造成了衝突。這樣的衝突容易給孩子造成比較大的危害,孩子不知道該怎麼辦,是該睡呢?還是該寫作業呢?

      有這樣一個案例,初一的小麗最近表現得有些焦慮和抑鬱,只要覺得某件事做不好,她就會採取逃避的方式,而不去做任何努力。經過諮詢,心理諮詢師認為這和小麗父母的教育方式有極大關係。小麗的媽媽和爸爸對她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媽媽對她是包辦式的,什麼事兒都替她安排得很好,對她的期望值也很高。而爸爸則認為應該讓孩子有一個鍛鍊的機會,由於媽媽太強勢,爸爸基本沒有什麼發言權,但是爸爸的不滿都被小麗看在眼裡。受父母的影響,小麗一方面對自己的期望值很高,另一方面又表現出一種無能感(不是能力是態度)。她經常處於這樣的矛盾當中,考試要在班裡考前幾名,但同時她又逃避考試,因為害怕達不到預期的目標,害怕接受這個結果,於是就選擇了逃避。

      父母在教育孩子問題上存在差異和衝突是正常的,但是表達方式的不同卻可以產生不同的效果。

      由於每個人的經歷不同,比如受教育程度、從小的家庭生活等,所以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有不同的看法和要求是很正常的。這就要求家長在表達方式上有所取捨。

      一、家長不要在孩子面前直接發生衝突。孩子不知道該服從誰,內心是困惑而無助的。

      二、即使不一致,對孩子也要採取協商的方式。這件事媽媽認為是這樣的,爸爸認為是那樣的。你自己可以做出判斷,願意怎麼做。可能爸爸媽媽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是表達方式是商量式的,對孩子很平等很尊重。

      三、家長應該先溝通,取得共識之後再跟孩子交流,“爸爸媽媽一致認為這樣做是對的。”

      對於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表達方式應有所不同。第一種方式任何年齡都是要不得的。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用第二種方式比較好。第三種則是在孩子幼小的時候採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愛發脾氣易怒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