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臨石縣師爺
-
2 # 最後一絲微光
從內政外交上來說,北伐其實是種“以攻為守”的政策。因為,西蜀人才少,如果不趕快北伐,這些原來劉備,劉璋手下的,益州,荊州人才都會相繼死去,得到各種大小戰爭鍛鍊的文臣,武將,還有士兵,都會相繼死去,沒有了人才,蜀國就等於“坐而待亡”,可以參見諸葛亮的後出師表。而且魏國一直對蜀國虎視眈眈。所以說,北伐是一種被動的,但是是一種以多年來積累下的人才和經歷“賭一把”的“以攻為守”的“戰略”。戰爭消耗國力,是不可避免的,本身戰爭就是兩個國家之間的“賭博”,肯定有代價的。 再者公元223年蜀國被東吳大敗。在劉備死後蜀國國力國威大減,經過諸葛亮幾年的整治蜀漢國力慢慢回覆,同時派出陳震、鄧芝與東吳重新修好。225年,諸葛亮南征,平定蜀漢南方亂事(既七擒孟獲之事)。另外公元226年,曹魏文帝曹丕病死,曹睿即位,諸葛亮認為是北伐曹魏的機會。227年春天,諸葛亮將大軍進駐漢中,開始籌備北伐曹魏。諸葛亮上書《出師表》給劉禪,陳述出師的原因,表明統一中原的希望,開始五次北伐的序幕。從諸葛亮這一方面來看在隆中對的三分天下之時就已經闡明的政治思想在這時也是將其一一實施,聯吳攻魏是最好的辦法。所以綜合內政外交以及策略上來看魏是不得不伐。
-
3 # 2分鐘看世界
否則實力對比差太多,蜀道後勤壓力也大,吳國鼠輩隨時背後插刀。
如何滅得了吳國?
在魏國沒插手的情況下,劉備帶著一批中生代將領,被陸遜一鍋端。。
要是吳國那麼容易滅,魏就不會在滅了蜀國還要過8年才能滅了東吳,還是在東吳自身暴政的情況下
皇叔做的對,吳國小人,寧不要漢家天下也不能讓吳國好過。諸葛亮伐魏完全是搞錯了物件,應該守漢中,舉全國之力七伐東吳,為皇叔和五虎上將們報仇。
問題是大部分時間吳都強於蜀,任何時間都不弱於蜀,所以諸葛亮只能聯吳,周瑜卻想滅蜀。
隆中對是雙線暴兵。。
後來只剩下漢中一條線了。
諸葛亮也不是一來就硬搞岐山,平了南蠻,養了幾年兵,出來的時機也不錯,一開始也有不錯的戰果。
無奈魏反應也很快,再加上街亭掛了。
不過招了姜維。
事實上諸葛的北伐,損失不會很大,但是戰果也不多,諸葛偏於保守。
可能諸葛也是擔心荊州系老了以後,人才接不上,加上太平久了人也容易沒進取心。魏沒先
亂蜀國先廢了。。 所以才決定的出岐山
蜀國的問題,應該是怎麼才能活的更久???
其實諸葛隆中對,一開始的戰略上靠譜的: 一旦中原有事。。。可以出來搞。。
結果後來,諸葛沒有了劉備的大方向掌控之後,開始硬搞出岐山了。。。。
忘了初心
易中天講過,諸葛亮伐魏也是無奈之舉,蜀國內部荊州集團、益州集團矛盾重重,伐魏是政治正確用來緩和內部矛盾的。
一礦打三礦,不惜一切的早打、不斷的打,是戰略正確,政治正確和戰略正確重合,就鐵定伐魏~
劉備自立為帝的政權合法性也源自於此,自稱在西川繼續漢朝大統,首先就必須打篡漢的魏
感覺蜀漢後期內部鬥爭是比較激烈的,但多數屬於路線鬥爭,組織上還是比較團結的
雖然姜維說起怎麼受排擠,他在橋頭被圍困,成都還是砸鍋賣鐵,四個重號將軍去了三個增援他,估計成都主力也抽調得差不多了
蜀漢是一群理想主義者的集合,所以多數人可以顧全大局。
而最高理想就是興復漢室
魏國先滅蜀再滅吳,這已經是中國無數次歷史沿襲了
最早秦國先攻佔巴蜀,對楚國佔據優勢
最近的歷史,日本也想進陝進川,仿照蒙古滅南宋,只是實力不夠沒能實現
諸葛亮有自己的目的,北伐的根本原因是把要把軍隊帶在自己身邊,這樣可以自保
諸葛亮要是回朝廷待著,搞不好就被奸臣進讒害死了
各位看官,您認為應該先打吳,還是伐魏呢?
回覆列表
一是以守代攻;二是轉移國內矛盾;三是地形國土資源的因素,拼發育,不可能拼得過魏國;另外諸葛亮出師表裡也說的很清楚,希望在死之前再做一些實事;(都是觀看電視劇知道的,不一定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