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遼東鶴
-
2 # 感照
母親是家庭的靈魂。
父親是社會的靈魂。
家庭的不穩,由於女德的缺失。
社會的不穩,由於家庭的不穩。
廉恥是立國之本。男人不懂廉恥為盜。女人不講廉恥是娼!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是相處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復禮。若不克己,子弒其父者,有之,母殺其子者,有之;夫婦互殺者,有之……
義是行為底線。忽見孺子墜井,見之者必發乎怵惕惻隱之心。發乎心,踐乎行,義也。若不信乎義,社會冷漠,世態炎涼,重慶公交之事,可怖也!國家未嘗不似一輛行駛中的列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是義之義!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養廉!若不知廉,婦叛其夫,夫叛其婦,官叛其位,國叛其家,家庭之道絕矣!
恥是羞恥之心!書曰“一夫不獲,是餘之辜;百姓有過,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羞恥是人性最後一道防線。不自知,不知恥,何為人!
育民不以廉恥,是為育畜!畜類只有被食用的價值!死不足惜!
-
3 # 有話少說
《史記孔子世家》有子思作《中庸》的記載。但通行《中庸》卻是託名子思的偽作。
中庸,《論語》裡子曰:“中庸之為德矣,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中庸》裡卻改為,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去掉了“中庸之謂德”,中庸之德,變成了“中庸之道”。
《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道,德,概念不同。
關鍵是,秦始皇時才有的“車同軌,書同文”,而《中庸》竟然有“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文字。
-
4 # 遁世迷糊人
為什麼一定得是孔子親傳弟子才能寫出《中庸》?這濃濃的資歷本位觀讓人很費解!為什麼再傳弟子就不能寫出《中庸》。
很多東西后來被考證是後人託名偽作,如《尚書》,世間大道又豈止孔子門人一系!既然不止他一系又憑什麼斷言其他家就沒有能力?不過是名高容易被接受罷了。
至於讀書,也不是說偽書就不值得一讀,也不是說人品不好的作者寫的書就不值一讀。讀書人若抱著偏見去讀書,那不是明理而是挑刺。子思還只是再傳弟子,那孟子呢?孟子也不是孔子親傳,連再傳都算不上,人也能寫出《孟子》。寫《羅織經》那位聲名狼藉吧,但是《羅織經》也能看。至於偽書,《六韜》說是姜尚所述,你信?不過《六韜.三略》讀著也還不錯。
先秦顯學也不專儒一家,為何不是孔子及其親傳弟子就不能寫出好的道德文章?這句話問出來,讓先秦百家諸子情何以堪!讀書明理知行罷了,考究出處交給專業的人。至於問題中濃濃的“學歷本位觀”,止一句“世間顯學不止儒一家,世間大家也不唯孔子及其親傳”,若是按提問題問題裡的邏輯,那就其他人就不用玩了。
-
5 # 趙日金141
《中庸》一書,托子思之名的偽作。
《論語》孔子曰:
“中庸之謂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中庸》去孔子曰“之謂德也”變為:
“中庸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德,道,概念不同。《中庸》改德為道,中庸之德,變為,中庸之道: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
秦始皇時,“車同軌,書同文”。漢代之後才有“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中庸》卻寫道:“今天下,車同軌,書同軌,行同倫”,春秋之時孔子的孫子子思,竟然生於漢代?
-
6 # 簡天紅
《中庸》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禮記》還在研究分析真偽,後人傳說是孔伋所著,但是沒有證實啊!所以一切都在發掘中……
-
7 # 沂藍書院趙月光
子思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的父親孔鯉先於孔子去世。孔子去世時,子思還是一個小孩。孔子臨終前,將子思託付給曾參。曾參是一個比較年輕的弟子,他的父親曾點也是孔子的學生。曾參是一個孝子,忠實實踐孔子教導的孝道。《論語》曾說,孔子很少講性命之學。其實,孔子不是不講,而是隻對少部分性命根基好的弟子講。目的是防止弟子們空談性理,不幹實事。所以孔子述而不作,講述古書,把性理落實在歷史實事上。在性理上,孔子最欣賞顏回和曾參,可惜顏回早死。曾參寫出來《大學》,把孔子的性命之學傳給子思,子思寫出了《中庸》,總結了孔子得性理之學。
回覆列表
子思認為,不先讀中庸,難懂論語。但是他把孔子那一套神化了,讀了中庸,反而難懂論語了。
孔丘不是聖人,甚至連智者也算不上,他只是一個一心一意,用盡各種辦法,冒著風險奚落推行仁愛的傻瓜,像極了唐吉訶德,是個悲壯的鬥士。明白了這一點,論語很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