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初心如舊
-
2 # 聚泉鋪
其實崇禎就是這麼幹的,導致明朝17年後滅亡。首先,崇禎性格多疑,尤其是在用人方面,對武將不信任,導致錯殺或逼死了很多有才能的武將,亂世出英雄,並非明末有才能的武將少。其次,以東林黨為首的文官再次被啟用,但他們空喊救國,沒有真的韜略,總是在忽悠崇禎。明末內憂外困,如果能大力改革,解決土地兼併的問題,還是能度過難關,但要用激進的做法,只能加快她的滅亡。
-
3 # 青年史學家
人強不如命強,命強不如形勢強,因為形勢比人強。大廈將傾,絕非崇禎帝個人所能挽回,位極人臣可以,但是君臨天下,崇禎帝始終欠缺著魄力和足夠的能力。
崇禎帝除掉魏忠賢固然大快人心,也為崇禎帝樹立了正義的形象,但同時,崇禎帝也將明王朝官僚體系中的宦官集團和文官集團的平衡關係給破壞了,這也是後來明朝滅亡的一個遠因之一。太監干政肯定是不好的,但從與文官集團的互相監督、互相牽制的角度來看,還是確保了明王朝的官僚體系的執行。崇禎帝繼位後,太監勢力被清除,文官集團獨大,盲目清議,誤國誤民,特別是崇禎帝曾經重用的如溫體仁、周延儒,此二人因協助除掉魏忠賢而得到崇禎帝的賞識,但他們並沒有治國理政的真才實學,專營權術,排斥異己,壟斷朝政,矇蔽了崇禎帝的雙眼。《明史》甚至將他們歸入了奸臣系列。
崇禎帝在清除魏忠賢勢力後,過渡膨脹,漸漸變得剛愎自用,特別是堅持己見把孫傳庭和洪承疇從陝西前線調到關外抗金,犯了非常致命的戰略錯誤,導致農民起義軍勢如破竹,而關外抗金也乏善可陳。
崇禎帝的生性多疑、刻薄寡恩更是其性格中的致命弱點,由於從小生活在一個你死我活的鬥爭環境裡面,崇禎帝對臣下的忠誠度是非常懷疑的,崇禎一朝不過17年,內閣首輔居然換了44位,崇禎帝的多疑同樣體現在對鎮守邊關的將領的監視上,層層監視嚴重降低了指揮效率,削弱了部隊戰鬥力。即使到了李自成快要打進北京的時候,崇禎帝在南下還是堅守北京猶豫不定,喪失了撤退的最後機會,最終命喪煤山。
更為致命的是崇禎帝雖然勤奮治理朝政,但對於民間疾苦缺乏明晰的深刻的認識,“三餉”問題在明末已經成為老百姓最沉重的負擔,許多人向崇禎建議取消三餉,但崇禎帝不為所動,堅持加派,這對當時已經如火如荼的農民起義軍運動無疑是再助一臂之力。
君主專制時代,君主的性格和學識對於國家社稷的安危具有不可替代的影響。
回覆列表
崇禎皇帝幹掉魏忠賢后大力反腐能改變明朝頹勢嗎?
不太明白提問的意思,先試問下。崇禎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帝,這個問題的意思是不是說崇禎上臺後因為沒重視反腐敗,才導致明朝的最終滅亡? 大家都知道,崇禎皇帝與魏忠賢周旋已經耗費了幾個月時間(天啟7年),到崇禎元年(1628) 陝北已經亂成一團,而早在萬曆四十五 (1616)年,努爾哈赤的後金已經崛起遼東,公開扯起了反明大旗。當然明朝末年貪汙腐敗確實十分嚴重,但在對外對內軍事鬥爭如此尖銳的情況下,崇禎即使知道貪腐內幕,也難以騰出時間和精力去抓反腐,因為後金和國內的農民起義搞得崇禎焦頭爛額,那是立馬就要江山的十萬火急的事情,反腐雖然重要也只能先緩一緩了。如果按提問說的崇禎皇帝一上臺就狠抓反腐,我估計可能明朝要滅亡的更早一點。因為一是沒有抓住主要矛盾;二是肯定會得罪一大批辦事的各級官員,那又是自損傷害;三是可能崇禎因抓不到點子上更加暴躁,剛愎自用,各種措施更加失誤,國家機器更早損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