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沒事叨兩句
-
2 # 而知而行的歷史
有句話叫做春秋無義戰。西周是宗法社會,禮樂征伐自天子出,這才是合乎義的,而春秋時期,諸國爭霸,早已經是禮崩樂壞了。
諸國之間互相攻伐,春秋時,還有一些古代貴族的遺風,比如追擊敵人只能追擊五十步,作戰人員都是雙方的貴族成員,戰爭不以殺人滅國為目的。戰爭多了,自然就會有兵家出現。在經常作戰的幾個國家,比如晉楚之間、吳越之間、秦晉之間等等,都發生了很多著名的戰例。
到了戰國,攻伐現象更為普遍,商鞅兵不厭詐,以老朋友聚餐的名義俘虜了魏國將軍,打敗了魏國軍隊。此後,中華大地上烽火連天,百姓全民皆兵。
這個時期戰爭密度高、強度大,產生了非常多的著名戰例,也是兵家發展的黃金時期,如謀戰派、勇戰派等都有代表人物出現,很多兵家理論在不停的完善,並付諸於實踐,開創性的東西非常多。
自秦一統六國,以後天下分崩離析的時間少了,作戰講究物件,那麼可作戰的物件要比春秋戰國少的得多,給兵家們發揮的空間和餘地也就少的多。一般大一統王朝也就是在開國時期,猛將輩出,戰爭強度和密度較多,戰爭藝術感會強很多。到了王朝的中期和後期,文化上走上坡路,而軍事上往往在走下坡路,出現不了奇謀致勝的戰例也就比較正常。
在後世中,也有很多著名的戰例,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的戰爭理論,如項羽的彭城之戰、韓信的十面埋伏、曹操的官渡之戰、李靖的陰山之戰等等。
《孫子兵法》直到現在還是世界各國軍事學院的必備參考書目,而國外有相同的理論指導意義的書籍,還是19世紀的馮.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中國比之早了2000多年。
所以,真要回答一個所以然,只能說在密度和強度方面不復以往,從機率上說,自然就不易出現奇謀致勝的戰例了。
春秋戰國時期,因為周朝幾百年的分封制,小諸侯國林立多達五六十個,隨著周朝的勢弱,各諸侯國難免有摩擦,有摩擦在周朝強勢的時候,一般是由官方調解,後來就發展成誰拳頭大誰有道理,各個大小諸侯國為了不被欺負,玩兒命發展軍事。幾乎每年都有小諸侯國被滅國,平時的摩擦戰爭也是一直就沒斷過,仗打的多了以少勝多的戰例就多,這是從機率上來說。
從文化上來說,上古夏商周三朝一千多年,積累的各種文化學派在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趁著亂世努力把自己學派發揚光大,爭相入世輔佐諸侯擴大影響力,各個學派思想碰撞,吸收各家所長,各種陰謀詭計合縱連橫戰爭器械一糅合,必然誕生一大批出色的智將,出現以奇謀取勝的戰例也就多了。
而且春秋戰國時,史官是公認的有操守,很多歷史都原原本本的記錄下來,我們看到的記載也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