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秋媚讀史
-
2 # 達摩說
在《雍正王朝》中,在新疆駐守的阿爾泰被竄逃的羅布藏旦增端了大營,燒了糧食,還連帶著戰死了80多人。但阿爾泰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在奏摺上一通粉飾,反倒成了他打的一場大勝仗,還申請朝廷再調撥一萬石糧食給他。
而對於這件事的處理,雍正同軍機處的幾個大臣產生了分歧。雍正認為,阿爾泰戰敗不算什麼,但諱敗冒功卻是欺君行徑,主張將其交部議罪。
但是,軍機處的幾個大臣都沉吟半晌,不置一詞,顯然是有難言之隱,不敢說出來。張廷玉試探地提出:“倘若因為小敗而大懲,那麼大敗呢?即便撤換了阿爾泰,目前也沒有更合適的人選替代他。”
但雍正執意要處置阿爾泰,這時八爺胤禩終於開口了,他也認為不應處置阿爾泰,理由是:
第一,諱敗冒功是邊將積習,換了誰都是一樣的,想要輕易根除,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第二,阿爾泰是康熙爺西征時的老軍務,不可謂不知兵。他能在大漠中堅守多年,足以證明他是忠忱之士。倘若因小過而重懲他,必然會寒了邊疆將士的心;
據此,胤禩提出一個可行性方案,即立即調撥糧食給阿爾泰,準其立功名單,然後令其相機乘勝追擊,並在密摺上點明,這樣可以令其畏威懷德,為國盡忠。
雍正沉吟半天,雖然有些不情願,但他還是認可了胤禩的提議,並撥發糧草給阿爾泰。
之所以雍正會在這件事上向胤禩妥協,其原因有二:
第一,雍正雖然一直忌憚和懷疑胤禩,但在這件事上,胤禩的處理的確是最佳的。所以,這時的雍正還是充分展現出自己作為帝王的理性和隱忍,及時剋制了自己的偏見,認可了胤禩的做法。
第二,軍機處所有大臣的集體意見也傾向於支援胤禩,就連一向支援雍正且謹言慎行的張廷玉都罕見地站在胤禩一邊,向雍正進言,雍正雖然是帝王,但幾位軍機大臣都不支援他,他也是胳膊擰不過大腿,只好妥協。
第三,雍正當然明白,阿爾泰該當處置,但從阿爾泰一事上,雍正卻看到了當時大清朝整體吏治敗壞的現狀。如果僅僅處置阿爾泰,而不徹底整頓吏治,像這種諱敗冒功、粉飾太平的行為仍會繼續出現,防不勝防。但是,整頓吏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必須贏得百官尤其是軍機處官員的支援,而強行處置阿爾泰不僅於事無補,勢必也會造成張廷玉等軍機大臣的離心離德,所以,雍正也只好在阿爾泰一事上暫時妥協,以贏得張廷玉、馬齊等官員的支援和信任,才能騰出手來徹底整頓吏治,扭轉官場不正之風。
-
3 # 楊角風發作
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從原西北大將軍年羹堯被殺後的後遺症說起:
一、
在《雍正王朝》中,最悲情的一幕,莫過於處死年羹堯那一段劇情了,想想曾經那麼親密無間的主僕,最終卻走向了對立面,也確實讓人唏噓。
當然,關於年羹堯的死因,我們已經講過很多次了,所謂的功高蓋主啊,目無法紀啊,結黨營私啊等等,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還在於他對新政的態度,他殺掉誰都沒問題,關鍵是他殺掉了要全力推行火耗歸公的孫嘉誠,這才是觸犯雍正帝紅線的行為,要知道整部劇的主線就是推行新政,甚至連堂堂的三皇子弘時都死在阻礙推行新政順利執行這上面。
但是年羹堯的死,真的是雍正帝所希望的嗎?又有哪些後遺症呢?
第一個後遺症,那就是民間傳言,這種傳言又以旗人為主,在伯倫樓,一群人聚在一起,散佈著這麼個言論:
“一個是前任大將軍王,一個是後任大將軍,一個守城門,一個守皇陵,我瞅著這裡面……”
隨後神秘旗人那大爺就出現了,裝模作樣地給大家推匯出整個事件的真相:
“聽說先帝爺的遺詔,原是把大位傳給這主兒的。”
隨後用手蘸水寫了“十四”二字,由於這種傳言,也導致了老十四胤禵的徹底不滿,本身他就懷疑康熙帝遺詔到底把大位傳給了誰,這樣也就導致了他跟雍正帝的徹底決裂。
所以這件事後不久,老十三去找老十四,他還在詢問老十三:
“你現在當著皇阿瑪的陵寢回答我,皇阿瑪當初究竟把大位傳給誰的?”
正是由於年羹堯的死,讓這些人深信年羹堯跟雍正帝之間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雍正帝也為了掩蓋真相,殺掉了年羹堯。而老十四也因為年羹堯的死,確信雍正帝是無情無義之人,現在無人可用了,求到了自己,更加堅決不給他賣命。
二、
年羹堯被殺後的第二個後遺症,那就是隆科多的叛變:
很多人不理解,隆科多明明已經做到了位極人臣,況且當年康熙帝在位的時候,他舉報自己的六叔佟國維,是得罪了老八胤禩一夥的,為什麼最後還跟他們搞到了一起,還策劃推翻雍正帝的統治呢?
其實隆科多的心路歷程是逐步變化的,先是諾敏的死,這件事對他的打擊很大,畢竟諾敏是自己舉薦的人,雍正帝砍掉了諾敏,其實就是砍掉了隆科多舉薦新人的途徑,從此之後,他就失去了舉薦權。
由於諾敏是清官,還被雍正帝賜了“天下第一巡撫”的牌子,他的被殺,給隆科多的感覺就是,雍正帝這人可以不要臉面,可以殺清官,可以不在乎自己的面子。
如果說,諾敏的死僅僅是隆科多開始叛變的開始,那麼年羹堯的死,對他來說就是強力一擊!
年羹堯跟隆科多都是當年大力扶持雍正帝上位的,功勞大大的,可是雍正帝說翻臉就翻臉,說殺就殺。雖然當年年羹堯打了勝仗回京,隆科多背後也罵他“什麼東西”。可是畢竟倆人是兒女親家,又是一條陣營的,而且表面上年羹堯的被殺,是在被眾人彈劾之下被殺。這樣就給隆科多一個錯覺,那就是雍正帝會聽從眾臣的意見。
也正是年羹堯的被殺,導致了隆科多走向了另外一條路,也就是籠絡群臣之路,而籠絡群臣,自然躲不過老八胤禩,那麼隆科多向老八胤禩靠攏也就順理成章了。
最終隆科多徹底叛變,一方面他自己不乾淨,另一方面則是清流派領袖的被殺了,本以為眾人彈劾田文鏡,雍正帝也會像殺年羹堯一樣殺田文鏡,豈不知,最終殺的是上摺子的領袖。
在年羹堯被殺之後的第一個軍機大會,面對西北阿爾泰的敗仗,雍正帝氣呼呼地發飆,隆科多幾次想開口,但最終還是忍著沒說話。
不滿之情躍然臉上啊……
三、
第三個後遺症就是西北再次大亂:
這件事的起因就是駐守北疆的阿爾泰上奏朝廷的一份“捷報”,而且這份“捷報”還是嶽鍾琪轉交給皇上的。
還記得之前年羹堯回京,雍正帝請他吃飯,席間跟他說了三個請求嗎?其中第一個請求就是:
“亮工啊,西北是不是還需要十萬兵,能不能再裁減一些?”
而年羹堯當時回答的就是,剛剛被他打敗的羅布藏丹增逃到了阿拉布坦那裡,他們一定在暗中積聚力量,伺機再起,這些兵力已經很勉強了,不能再減。
而年羹堯的話並沒有引起雍正帝的重視,很快還把他拿掉了,年羹堯死後,果然羅布藏丹增就聯合阿拉布坦偷襲了阿爾泰大營……
關鍵是明明打了敗仗,被人家連糧倉都給抄了,搶走3000擔糧食,毀了7000擔糧食,阿爾泰卻報捷報!更沒想到的是,嶽鍾琪連改都沒改,批也沒批直接就遞到朝廷了,這讓雍正帝很氣憤。
之前這種事情有嗎?
肯定有!駐紮在邊疆的部隊,一方面拿著朝廷的銀子和糧食,一方面又在培養自己的勢力,甚至養寇自重。只不過那之前,這種事情不會報到雍正帝這裡,年羹堯就給辦了。
而對於嶽鍾琪來講,或許他也是怕了,有了年羹堯這個先例,他反而變得小心翼翼,連所謂的“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原則,也拋到了九霄雲外。
因為太過謹慎,他不敢獨斷專行,不敢輕易的賞罰部下,不敢輕易的拿主意,這才有了轉遞阿爾泰的“捷報”給朝廷的結果,其實這種事情,西北大將軍完全有權力自行賞罰,根本不用提交朝廷。
因為嶽鍾琪的無能,這才導致了後來雍正帝找到了老十三胤祥,老十三胤祥又去找老十四胤禵……
而西北的叛亂,直到乾隆帝即位後,又過了很多年,才逐漸平定。
四、
第四個後遺症,則是各大臣不再勇於承擔責任:
由於嶽鍾琪的能力和態度問題,指揮軍隊打仗的事反而落到了皇帝頭上。我們看清朝的歷史,會發現,軍機處成立於雍正七年,而且是因為西北戰事才成立的,成立的起因就是將領能力不足。
西北敗仗之後,雍正帝到了軍機處,第一句話問的就是怡親王怎麼沒來?
怡親王就是老十三胤祥,馬齊的回話是感了風寒請病假了,當然從後面的劇情來看,老十三胤祥確實是感了風寒,而且還很嚴重,從另外一層意義上講,老十三胤祥是愧疚的。
愧疚的原因就在於,當初面對年羹堯何去何從時,他是站除掉年羹堯這一邊的,而此時西北這個樣子,他掌管兵部,是有責任的,他跟阿蘭也說了:
“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朝局現在這麼複雜,皇上每天都這麼拼命的幹,咱們這麼一奏報上去……”
果然,雍正帝說著說著就到了氣頭上,直接飆出了半句年羹堯:
“這樣的勝利在年羹堯手裡早就被……”
而在場的人一個個都不說話,隆科多更是喝了一口茶……
此時的大臣們沒有一個是站在雍正帝身邊的,包括張廷玉,可是老十三不在場,雍正帝總在提問,又不能不回答,等到雍正帝下令要問罪阿爾泰時,張廷玉還是出來替他說話了:
“這確實是詭敗為勝,但這件事怎麼處置,臣以為還有待斟酌……目前也沒有適當的人選替代他。”
雍正帝急了,朕恨的是欺君,敗了就敗了,直接講明就行,幹嘛欺君?
“朕就不信,死了張屠夫就吃帶毛豬?”
而在場的各位,能不說話就不說話,根本提不出有意義的建議,最終還是老八胤禩“頂撞”了雍正帝,提出了妥協的方法,讓阿爾泰戴罪立功。
而雍正帝說出了“死了張屠夫就吃帶毛豬”並不是疑問句,而是肯定句,就目前的形勢來看,確實如此,也透露出雍正帝深深的無奈。
結局也就顯而易見了,雍正帝表面上說張屠夫是指阿爾泰,實際上他是在跟年羹堯較勁啊!
相關內容
- 《雍正王朝》張廷玉與李衛都是雍正帝鐵桿,他們感情與雍正有何不同之處?
- 《雍正王朝》雍正帝母親烏雅氏為何在雍正登基前還是“妃”?
- 李衛是如何形容《雍正王朝》中雍正帝兒子弘時的背叛的?
- 《雍正王朝》中,雍正帝女婿拜託張廷玉說情,雍正皇帝如何拒絕的?
- 《雍正王朝》中,為何年羹堯竟敢收買雍正帝身邊人做密探?
- 《雍正王朝》中奪嫡當晚,為何雍正帝憑鄔思道幾句話就放過他讓他走?
- 《雍正王朝》中:雍正帝與私生女喬引娣巧遇可能嗎?
- 你是怎麼看待《雍正王朝》中康熙帝臨終前送給雍正帝“戒急用忍”四個字的?
- 《雍正王朝》中太后烏雅氏是怎麼死的?與雍正帝有關係嗎?
- 《雍正王朝》裡鄔思道離開了雍正帝,為什麼會到雍正帝身邊的人為他們出謀劃策?
天子至高無上,但天子並非萬能之主,他們也受客觀條件限制,有無可奈何之處。天要降雨,娘要嫁人,天子也沒法阻攔;秦始皇想長命百歲,結果半百而亡;王莽想恢復井田制,結果寸步難行……《雍正王朝》中,雍正繼位後,同樣是力不從心,處處受制於人,以至於阿爾泰打了敗仗,雍正也只能妥協退讓。
阻力太大,盟友太少人只能被征服,很少被說服。沒有絕對的力量,就難以壓制對方。雍正繼位之前,以“孤臣”自居。然而,“孤臣”是一把雙刃劍,在得到康熙欣賞的同時,也為自己樹立許多對手。所以,雍正繼位後,朝堂上真正的盟友,可謂少之又少,也就一個半。一個是胤祥,奪嫡的最大功臣,在立場上基本與雍正保持一致,只要雍正有困難,胤祥都會挺身而出;“半個”是張廷玉,他是上書房大臣,但畢竟忌憚皇權,為了自保,很多時候都在“打太極”。剩下的都是些什麼人?
一、清流派,這些人高舉聖人之言,以維護既得利益為宗旨,一言不合就開罵,有時候支援雍正,有時候反對雍正。
二、八爺黨以及隆科多等人,這些人完全站在雍正的對立面,拿著康熙語錄,為了反對而反對。他們是雍正治國理政需要克服的最大的對手。
三、以馬齊為首的中間派,這些人基本上中立,誰也不得罪,存在感比較低。
當雍正得知阿爾泰打了敗仗還向朝廷邀功時,頓時大發雷霆,他要處罰,但在場的人沒有一個贊成。隆科多武將出身,軍事層面的事,他一清二楚,但他既沒說出實情,也沒掉頭力挺。張廷玉、馬齊知道行情,但不敢說;十三爺病了,沒有上班,給不了雍正助力。八爺一席話,又讓雍正找不到反駁的理由。因此,雍正即便有情緒,也不好發作。
八爺的話,確實很有道理,而且可行性也不錯老八的話,說出幾個要點:
一、諱敗為勝是邊關多年的老毛病,一時半會改不過來,即使換了其他人,也是一樣的效果。
二、駐守的地點為邊遠沙漠,沒人願意去,處置了忠臣就會讓邊關將領寒心。何況,新人去了鎮不住場子,也找不出一個合適的人去代替。
三、先表面支援,調撥一萬石糧草,然後私下點明,讓其畏威懷德,為國盡忠。
從處置阿爾泰的危害到具體解決方案都列出來了,而且是站在大清江山社稷的立場,雍正不懂軍事,一時黔驢技窮,只好按老八的意見辦了。
雍正作為帝王,生氣歸生氣,理性歸理性,即使心裡不太願意,但好的建議,還是要採納的。如果一意孤行,處罰了阿爾泰,危害的就是江山社稷。
張廷玉剛剛開口,就被帝王權威懟得啞口無言。朝廷的幾位軍機大臣都在旁邊看著,他們打心裡都已經認可了八爺的建議,你雍正再不虛懷納諫,以後誰還敢說話,誰還願意真心實意幫你。
保持西北穩定自從康熙晚年起,西北戰火重燃,老十四雖然受任於敗軍之際,但並沒有從根本上解除西北的隱患。以至於雍正繼位之初,外部環境相當不好。雍正派了年羹堯出任大將軍,廢了九牛二虎之力,暫時平息西北。後來,年羹堯居功自傲,還殺了孫嘉誠,被雍正清理。西北的領導權,又落到了嶽鍾琪手裡。
嶽鍾琪是個漢人,而且是岳飛的後人,這個身份問題讓他很難被朝堂認可。關鍵是,從他縱容手下報告“小勝利”就能看出,他的軍事領導才能遠不及年羹堯,給雍正製造不少煩惱。雍正如果在這樣一種情況下,還給嶽鍾琪製造壓力,那西北的局面說不定就要失控,外面的阿拉布坦死灰復燃,內部軍營各山頭群龍無首,新政又會半途而廢。所以,雍正妥協之後,才趕緊找十三爺商議,也想試探一下胤禵有沒有出山的可能。
秋媚說:阿爾泰諱敗為勝,反應了邊關的陋習,也證明了重新整理吏治刻不容緩。雍正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他要清理了反對派,然後才能大刀闊斧地推行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