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名1975

    正規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不算太高,但也不至於虧本,他們往往是以貨幣基金為主,有相對穩定的投資回報,適合保守型投資人。真正要防的有兩類情況:一、理財變保險,現在的銀行往往跟保險公司合作利用一般人對銀行的信任和專業技能的缺失,忽悠儲戶買理財然後偷樑換柱成保單,前幾天不是鬧了個理財變保險,要不然活100歲要不然死亡之後才能取錢的新聞嗎。二、歪理財,今年民生銀行北京一個支行爆出了個銀行行長利用自己的身份去騙取儲戶理財,可實際上根本沒有進銀行的帳號,直接被這幫人私下轉走了,這真的是防不勝防啊。所以再做銀行理財的時候千萬小心,對高額回報的理財多點理智,操作過程中仔細閱讀產品介紹,一旦有超越常規的流程最明顯的步驟就是買公家的東西不可能進私人賬戶的,不管對方什麼身份,一定要終止交易。

  • 2 # 不可錯過的好男人

    銀行理財產品可靠嗎有虧本的嗎?有些朋友看到這個問題,可能會不以為然,銀行理財產品哪個虧過!我們知道,銀行理財產品有很多,一般風險很小收益會高於銀行定期存款。但是門檻較高,一般五萬起步。銀行理財產品的缺點是門檻高、資金使用不靈活,並且在實際購買當中需要注意一些細節,不要忽視了潛在的風險。

    銀行理財產品就沒有虧本的嗎?不要因為是銀行銷售的產品就掉以輕心,自己的投資自己要多留一份心。很多人對銀行理財產品的印象是:低風險、收益率高於定期存款。這種印象總的來說沒有錯,但銀行理財產品絕不是垂手可摘的牡丹。過去,多家銀行爆出的銀行理財產品零收益門、負收益門事件就是最好的警示。

    今天小文就銀行理財產品可靠嗎有虧本的嗎的話題,講一講在許多人的眼裡,銀行很安全,於是爭搶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殊不知,買銀行理財產品,也有很多陷阱。你有10件事是必須知道的。

    1、理財產品是會虧損的

    近年來,銀行理財產品的市場異常火爆,一是有遠高於定期存款的收益率,二是投資者對銀行的信任。而當下,很多人對銀行理財產品的印象也是:低風險、收益率高於定期存款。這種印象總的來說沒有錯,但銀行理財產品絕不是垂手可摘的牡丹。過去,多家銀行曾爆出的銀行理財產品零收益門、負收益門事件就是最好的警示。

    投資者要明白,理財產品的穩賺只是傳說,有的理財產品到期時,有可能得不到預期收益,有的甚至連本金也不保。

    2、募集期藏有玄機,理財收益會被攤薄

    通常情況下,銀行一般會聲稱,銀行理財產品在資金募集期和清算期不享有收益,是按活期存款利息計算的。如果投資者買入時間較早,而該產品的募集期和清算期又比較長,那麼實際收益率就會被拉低。

    比如某商業銀行推出的一款預期收益率高達5.5%的1個月期限理財產品,從9月26日開始銷售,10月7日才結束募集,10月8日起算利息。也就是說,購買的這款產品,空檔期是12天。這10多天的空檔期,可不就攤薄了購買者的實際理財收益?

    3、預期收益不等於實際收益

    隨著銀行間競爭激烈程度的不斷加大,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也水漲船高。很多銀行都競相推出收益率誘人的理財產品,如某商業銀行一年期的人民幣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達到15%左右。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理財產品都能達到其承諾的收益率,因為預期的收益率並不等於實際到期的收益。

    理財專家提醒,選擇銀行理財產品,不要光盯著收益率。實際上,許多產品由於存在著貓膩,投資者最終到手的收益,並沒有宣傳時說的那麼多。

    4、產品評級不見得靠譜

    在產品說明書中,我們經常能看到相關的風險評級,如中信銀行(601998,買入)一款產品就在說明書中顯示為PR2級(穩健型,黃色級別),其實都是銀行自己給自己評定的,並非是第三方機構評的,意義並不大。不僅理財產品的風險評級本身不可靠,而且銀監會明確要求銀行必須進行的投資者風險測評,不少銀行也在走過場。

    5、風險提示必須看清楚

    儘管銀行會按照相關部門的要求,在銀行理財產品說明書和合同上,對風險提示做所謂表述,但是那些風險說明由於太專業甚至充斥著各類專業術語,對於投資人並沒有多大價值,普通人也看不懂。

    6、資金投向要關注

    理財產品的資金投向直接與產品的風險掛鉤。投資者在看產品說明書時,必須關注資金投向。如果資金投向為債券回購、存款、國債、金融債、央行票據等,這樣的理財產品風險就低;如果資金投向為二級市場如股票、基金等,這樣的理財產品風險偏高。

    7、不去觸碰霸王條款的理財產品

    在銀行理財產品說明書裡,某些設計條款明顯偏向銀行,把投資者的收益榨乾吸盡,投資者要當心這樣的理財產品,儘量不去觸碰。比如,在某些結構性理財產品的說明書中,一概規定超過預期年化收益率的最高部分,將作為銀行投資管理費用。

    8、看清產品是銀行自發還是代銷

    在銀行渠道里,大部分銀行理財產品都是銀行自發的,但也不排除銀行作為代理銷售其他的理財產品。如某些銀行理財產品的說明書中,明確寫著銀行作為投資者的代理人這樣的宣告。銀行只承認是代理、委託關係,若出了事,它不負責。

    9、超高收益往往是鏡中花水中月

    對普通投資者來說,無論是否能夠讀懂複雜的產品說明書,高收益率都是很大的誘惑。目前結構性產品多為保本、部分保本或非保本的浮動收益型產品,由於觸發條件等的嚴格限制,超高收益只能是鏡中花水中月,淪為銀行營銷的噱頭。

    10、隱藏的費用要當心

    與明面上的手續費相比,銀行理財的隱形費率問題更為突出。多家銀行理財產品說明書顯示,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計算公式為理財計劃預期投資收益率-理財產品銷售手續費、託管費等費用。從銀行網點購買的理財產品竟然會虧損?實際上大家都陷入理財誤區了,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首先,這些投資者購買的並非銀行理財產品,而是銀行代銷的基金。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分為兩類:一是自營類理財產品,即通常所說的銀行理財;二是代銷類理財產品,常見的有基金、保險理財。

    銀行自營的理財產品風險普遍較小,風險等級為R1和R2的佔到絕大多數,投資者收回本金並獲取預期收益的機率在99%以上,部分結構性理財產品和風險等級在R3或以上的理財產品收益不太穩定,但一般情況下本金還是可以收回的。

    然而,銀行代銷的理財產品就很難說了,尤其是基金產品,儘管債券基金風險係數在所有基金種類中屬於比較低的,但與銀行理財產品相比就高多了。那銀行理財經理為何會大力推薦客戶購買代銷理財產品,而沒有積極推銷銀行理財產品呢?原因很簡單,那就是銷售前者所獲得的提成更高。

    第二,高收益伴隨著高風險,絕大部分基金無法保本、盈虧自負。

    投資者一定要記住,理財產品的收益與風險是對等的,你想獲得多高的收益就要承擔多大的風險。在基金產品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保本的,絕大部分基金無法保本、盈虧自負,是否保本在基金產品說明書中就可以看出來。案例中涉及的鑫元基金顯然是非保本的。

    為何銀行理財經理會說該產品風險低、收益高呢?主要是因為2014年底至2015年上半年這段期間股指飆升帶動各類基金淨值大幅上漲,雖說是債券基金,但資金也有可能少量配置在股市中。不過自6月中下旬開始,股指大跌,各類基金淨值也紛紛跟著大跌。

    所以,不要再說銀行理財不安全、存在虧損風險了,你買的根本就不是銀行理財。大家在購買理財產品之前不要聽信理財經理的一言之詞,要有自己的判斷力,一定要仔細檢視理財產品說明書,弄清楚產品到底是不是銀行自己發行的。

    最後,提醒所有投資者,不存在收益又高、風險又低的理財產品,你要為自己的每一份收益都承擔一份風險。大家對銀行理財產品可靠嗎有虧本的嗎的話題,熟悉了吧。更多銀行理財技巧知識的內容,請查閱三益寶財富百科欄目內容更新!

  • 3 # 三益寶

    銀行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為5%左右,多數5萬元起投,10萬元一年收益為5000元。選擇大行的產品,風險較小,基本無平臺違約風險,只有收益波動的風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發育遲緩的表現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