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雄鷹展翅長空
-
2 # 而知而行的歷史
1、歐洲沒有黃河、長江這樣大的流域的河流以及由這些河流衝擊形成的低地平原。
2、歐洲地形上更為破碎,沒有像華北平原這樣面積廣闊且四周都有天然邊界的優良位置。
這些是農業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而農業經濟是否發達,又是古代形成帝國最核心的關鍵。
歐洲的很多河流都很短促,本來歐洲的地形就是亞歐大陸伸向大西洋的一個半島,幅員有限,在這些土地上的河流也大多短促、湍急,無法形成衝擊三角洲平原,反而在近海地區由於海拔太低,還形成了海水倒灌。因此,歐洲有限的平原土地,長時間以來都異常貧瘠,開發困難,而且開發程度很低。在近代規模工業和化肥技術沒有發展之前,只能栽種一些燕麥、苜蓿之類的農作物,發展畜牧業和養殖業。
這兩種農業生產方式,無法提供更多的物產,所以,歐洲的人口一直以來都不算多,平原地帶則長期都是遊牧蠻族所佔據,如日耳曼人、馬紮兒人、高盧人、斯拉夫人等。
當農業生產技術取得進步,平原地區也形成了很多邦國,人口也增多了起來,按理說,一個大帝國的雛形應該要形成了。可是,在歐洲的眾多平原中間,有太多的河流和山脈,把地區之間的物資、人員、文化交流通道都給隔斷了。歐洲的封建化是最為徹底的,那是因為政治整合無法跨過高聳的阿爾卑斯山、喀爾巴阡山等。
這樣的經濟基礎、政治現實,最終形成了歐洲以宗教文化為紐帶的共同體,用來共同應對外來威脅。但是宗教勢力不具備整合的軍事能力,他們只滿足於成為精神領袖。或者他們也曾經想過建立一個神權國家,可最終他們是失敗的。
這樣的地區均勢形成的基礎是如此穩固,以至於民族、文化都存在了鮮明的特殊性,一直持續到近代,連拿破崙、希特勒這樣狠人都沒能把歐洲整合好。
歐洲,在古代經濟原因沒法進行整合成為一個統一的帝國;在20世紀後,因為經濟原因(歐盟)整合成了一個共同體。可是,持續分化的趨勢,小國寡民的思想已經深入骨髓,政治整合難於登天。
歐洲國家,是典型的一言不合就分家的典型。
回覆列表
1,地理上的因素。歐洲地理上呈現破裂性,不利於統一與民族的融合:歐洲陸地面積1016萬平方公里,半島和島嶼面積佔整個大陸的三分之一,其中僅半島面積就佔總面積的27%。從北向南依次是科拉半島、歐洲面積第一大半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75萬平方千米)、日德蘭半島、布列塔尼半島、伊比利亞半島、亞平寧半島、巴爾幹半島和克里木半島。大量的半島和島嶼將歐洲大陸的邊緣海域分割成很多邊緣海和內海,其中邊緣海有巴倫支海、挪威海、北海和比斯開灣等;內海則包括白海、波羅的海、地中海和黑海等。除了陸地被海洋分割,歐洲的地貌也呈現碎片化。
歐洲是世界海拔最低的大洲,平均海拔僅為340米,以平原和山地為主。歐洲有世界上第二大平原-東歐平原,面的達400萬平方公里,然後不幸的是,該平原大部分位於高寒地帶,在古代屬於苦寒之地,人煙稀少。如果說拋開寒冷的東歐平原,我們發現歐洲的其他平原都被山脈分割。西歐地貌呈現圓錐形,中央是阿爾卑斯山脈和喀爾巴阡山脈,四周分別是西歐平原、波德平原、東歐平原、多瑙河中下游平原和波河平原。我們知道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平原地帶永遠比山區更容易發展,平原地帶也是人類聚集區。歐洲地形地貌的分割,給平原之間的聯絡和交流帶來很大的不便,也大大限制了民族之間的融合發展。
而且歐洲的水源非常分散,多瑙河、萊茵河、第聶伯河、頓河、易北河、盧瓦爾河、伏爾加河等,分散在各個區域,因此沿河而建立的文明聚集點乃至大型城市,也自然就分散在各個區域,沒有形成一個具有內聚凝合力的整體民族。
從地貌上來說歐洲不利於統一,漫長的海岸線和眾多的不凍港口有利於發展藍色的海洋文明。
2,歐洲白種人的民族性格不利於大一統局面的形成。
歐洲人視野開闊、熱愛探索,自古喜歡探索世界和改造世界,倡導自由。在文化方面歐洲人的心理特徵突出表現為對個人的人格、價值、尊嚴等多方面的重視, 人們追求個體獨立性,歐洲歷史上也是科學家、思想家最多的地區。因此,在西方的歷史上總是能夠看到人們追求個人的權力、民族的獨立和自由、公平的地位等等,統治方面稍有不慎便會引起獨立運動。
反觀華人,性格中庸,相比於歐洲白種人來說具有更多的忍耐與服從意識,從而利於國家與民族大一統的形成。
3,歷史因素。在近代歐洲出現了兩個欲統一歐洲大陸的政治強人:拿破崙與希特勒。這兩個梟雄當時所帶領的國家也具備一定的統一歐洲大陸的實力,但受制於西歐島國英國與東歐的俄國兩強制衡,導致法國與德國兩個歐洲陸權強國欲統一歐洲大陸大部的行動歸於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