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打虎武松在路上行了幾日,來到陽穀縣地面,離縣城還遠。正是晌午時候,武松走得肚中飢渴,望見前面有一家酒店,門前挑著一面旗,上頭寫著五個字∶“三碗不過岡。” 武松走進店裡坐下,把哨棒靠在一邊,叫道∶“主人家,快拿酒來吃。”只見店家拿了三隻碗,一雙筷子,一盤熟菜,放在武松面前,滿滿篩了一碗酒。武松拿起碗來一飲而盡,叫道∶“這酒真有氣力!主人家,有飽肚的拿些來吃。”店家道∶“只有熟牛肉。”武松道∶“好的切二三斤來。”店家切了二斤熟牛肉,裝了一大盤子,拿來放在武松面前,再篩一碗酒。武松吃了道∶“好酒!”店家又篩了一碗。 恰好吃了三碗酒,店家再也不來篩了。武松敲著桌子叫道∶“主人家,怎麼不來篩酒?” 店家道∶“客官,要肉就添來。” 武松道∶“酒也要,肉也再切些來。” 店家道∶“肉就添來,酒卻不添了。” 武松道∶“這可奇怪了!你如何不肯賣酒給我吃?” 店家道∶“客官,你應該看見,我門前旗上明明寫著‘三碗不過岡’。” 武松道∶“怎麼叫做‘三碗不過岡’?” 店家道∶“我家的酒雖然是村裡的酒,可是比得上老酒的滋味。但凡客人來我店中,吃了三碗的,就醉了,過不得前面的山岡去。因此叫做‘三碗不過岡’。過往客人都知道,只吃三碗,就不再問。” 武松笑道∶“原來這樣。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 店家道∶“我這酒叫做‘透瓶香’,又叫做‘出門倒’,初入口時只覺得好吃,一會兒就醉倒了。”武松從身邊拿出些銀子來,叫道∶“別胡說!難道不付你錢!再篩三碗來!”店家無奈,只好又給武松篩酒。武松前後共吃了十八碗。吃完了,提著哨棒就走。 店家趕出來叫道∶“客官哪裡去?”武松站住了問道∶“叫我做什麼,我又不少你酒錢!” 店家叫道∶“我是好意,你回來看看這抄下來的官府的榜文。” 武松道∶“什麼榜文?”店家道∶“如今前面景陽岡上有隻吊睛白額大蟲,天晚了出來傷人,已經傷了三二十條大漢性命。官府限期叫獵戶去捉。岡下路口都有榜文,教往來客人結夥成對趁午間過岡,其餘時候不許過岡。單身客人一定要結伴才能過岡。這時候天快晚了,你還過岡,豈不白白送了自家性命?不如就在我家歇了,等明日湊了三二十人,一齊好過岡。” 武松聽了,笑道∶“我是清河縣人,這條景陽岡少也走過了一二十遭,幾時聽說有大蟲!你別說這樣的話來嚇我。就有大蟲,我也不怕。” 店家道∶“我是好意救你,你不信,進來看官府的榜文。” 武松道∶“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你留我在家裡歇,莫不是半夜三更來謀我財,害我性命,卻把大蟲嚇唬我?”店家道∶“我是一片好心,你反當做惡意。你不相信我,請你自己走吧!”一面說一面搖著頭,走進店裡去了。武松提了哨棒,大踏步走上景陽岡來。大約走了四五里路,來到岡下,看見一棵大樹,樹幹上颳去了皮,一片白,上面寫著兩行字。武松抬頭看時,上面寫道∶“近因景陽岡大蟲傷人,但有過往客商,可趁午間結夥過岡,請勿自誤。”武松看了,笑道∶“這是店家的詭計,嚇唬那些膽小的人到他家裡去歇。我怕什麼!”拖著哨棒走上岡來。這時天快晚了,一輪紅日慢慢地落下山去。武松乘著酒興,只管走上岡來。不到半里路,看見一座破爛的山神廟。走到廟前,看見廟門上貼著一張榜文,上面蓋著官府的印信。武松讀了才知道真的有虎。武松想∶“轉身回酒店吧,一定會叫店家恥笑,算不得好漢,不能回去。”細想了一回,說道∶“怕什麼,只管上去,看看怎麼樣。”武松一面走,一面把氈笠兒掀在脊樑上,把哨棒插在腰間。回頭一看,紅日漸漸地墜下去了。這正是十月間天氣,日短夜長,天容易黑。武松自言自語道∶“哪兒有什麼大蟲!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 武松走了一程,酒力發作,熱起來了,一隻手提著哨棒,一隻手把胸膛敞開,踉踉蹌蹌,奔過亂樹林來。見一塊光華的大青石,武松把哨棒靠在一邊,躺下來想睡一覺。忽然起了一陣狂風。那一陣風過了,只聽見亂樹背後撲地一聲響,跳出一隻吊睛白額大蟲來。 武松見了,叫聲“啊呀!”從青石上翻身下來,把哨棒拿在手裡,閃在青石旁邊。那隻大蟲又飢又渴,把兩隻前爪在地下按了一按,望上一撲,從半空裡躥下來。武松吃那一驚,酒都變做冷汗出了。說時遲,那時快,武松見大蟲撲來,一閃,閃在大蟲背後。大蟲背後看人最難,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閃,又閃在一邊。大蟲見掀他不著,吼一聲,就像半天起了個霹靂,震得那山岡也動了。接著把鐵棒似的虎尾倒豎起來一剪。武松一閃,又閃在一邊。 原來大蟲抓人,只是一撲,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著,勁兒先就洩了一半。那隻大蟲剪不著,再吼了一聲,一兜兜回來。武松見大蟲翻身回來,就雙手掄起哨棒,使盡平生氣力,從半空劈下來。只聽見一聲響,簌地把那樹連枝帶葉打下來。定睛一看,一棒劈不著大蟲,原來打急了,卻打在樹上,把那條哨棒折做兩截,只拿著一半在手裡。 那隻大蟲咆哮著,發起性來,翻身又撲過來。武松又一跳,退了十步遠。那隻大蟲恰好把兩隻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把半截哨棒丟在一邊,兩隻手就勢把大蟲頂花皮揪住,往下按去。那隻大蟲想要掙扎,武松使盡氣力按定,哪裡肯放半點兒松!武松把腳往大蟲面門上眼睛裡只顧亂踢。那隻大蟲咆哮起來,不住地扒身底下的泥,扒起了兩堆黃泥,成了一個土坑。武松把那隻大蟲一直按下黃泥坑裡去。那隻大蟲叫武松弄得沒有一些氣力了。武松用左手緊緊地揪住大蟲的頂花皮,空出右手來,提起鐵錘般大小的拳頭,使盡平生氣力只顧打。打了五六十拳,那隻大蟲眼裡,口裡,鼻子裡,耳朵裡,都迸出鮮血來,一點兒也不能動彈了,只剩下口裡喘氣。 武松放了手,去樹邊找那條打折的哨棒,只怕大蟲不死,用棒子又打了一回,眼看那大蟲氣兒都沒了,才丟開哨棒。武松心裡想道∶“我就把這隻死大蟲拖下岡去。”就血泊裡用雙手來提,哪裡提得動!原來武松使盡了氣力,手腳都酥軟了。 武松回到青石上坐了半歇,想道∶“天色看看黑了,如果再跳出一隻大蟲來,卻怎麼鬥得過?還是先下岡去,明早再來理會。”武松在石頭邊找到了氈笠兒,轉過亂樹林邊,一步步挨下岡來。 【作者簡介】 施耐庵施耐庵(約1296~1370)中國元末明初作家。名子安,一說名耳。興化(今江蘇興化縣)人,原籍蘇州。相傳施耐庵是《水滸傳》的作者。明嘉靖十九年(1540),高儒《百川書志》載:“《忠義水滸傳》100卷。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類稿》中說:此書為“錢塘施耐庵的本”。萬曆年間,胡應麟在《少室山房筆叢》中指出:“武林施某所編水滸傳,特為盛行。”今人一致認為施耐庵是《水滸傳》作者。 有關施耐庵生平事蹟材料極少,蒐集到的一些記載亦頗多矛盾。自20世紀20年代,江蘇興化地區陸續發現了一些有關施耐庵的材料,有《施氏族譜》、《施氏長門譜》和《興化縣續志》卷十三補遺載有《施耐庵傳》1篇、卷十四補遺載有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誌》1篇。據這些材料分析,施於元明宗至順二年(1331)中進士,曾官錢塘二年,因與當權者不和,棄職還鄉,回到蘇州寫作《水滸傳》,追溯舊聞,閉門著述,悒悒不得行其志。還有的傳說他此時與元末農民起義將
武松打虎武松在路上行了幾日,來到陽穀縣地面,離縣城還遠。正是晌午時候,武松走得肚中飢渴,望見前面有一家酒店,門前挑著一面旗,上頭寫著五個字∶“三碗不過岡。” 武松走進店裡坐下,把哨棒靠在一邊,叫道∶“主人家,快拿酒來吃。”只見店家拿了三隻碗,一雙筷子,一盤熟菜,放在武松面前,滿滿篩了一碗酒。武松拿起碗來一飲而盡,叫道∶“這酒真有氣力!主人家,有飽肚的拿些來吃。”店家道∶“只有熟牛肉。”武松道∶“好的切二三斤來。”店家切了二斤熟牛肉,裝了一大盤子,拿來放在武松面前,再篩一碗酒。武松吃了道∶“好酒!”店家又篩了一碗。 恰好吃了三碗酒,店家再也不來篩了。武松敲著桌子叫道∶“主人家,怎麼不來篩酒?” 店家道∶“客官,要肉就添來。” 武松道∶“酒也要,肉也再切些來。” 店家道∶“肉就添來,酒卻不添了。” 武松道∶“這可奇怪了!你如何不肯賣酒給我吃?” 店家道∶“客官,你應該看見,我門前旗上明明寫著‘三碗不過岡’。” 武松道∶“怎麼叫做‘三碗不過岡’?” 店家道∶“我家的酒雖然是村裡的酒,可是比得上老酒的滋味。但凡客人來我店中,吃了三碗的,就醉了,過不得前面的山岡去。因此叫做‘三碗不過岡’。過往客人都知道,只吃三碗,就不再問。” 武松笑道∶“原來這樣。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 店家道∶“我這酒叫做‘透瓶香’,又叫做‘出門倒’,初入口時只覺得好吃,一會兒就醉倒了。”武松從身邊拿出些銀子來,叫道∶“別胡說!難道不付你錢!再篩三碗來!”店家無奈,只好又給武松篩酒。武松前後共吃了十八碗。吃完了,提著哨棒就走。 店家趕出來叫道∶“客官哪裡去?”武松站住了問道∶“叫我做什麼,我又不少你酒錢!” 店家叫道∶“我是好意,你回來看看這抄下來的官府的榜文。” 武松道∶“什麼榜文?”店家道∶“如今前面景陽岡上有隻吊睛白額大蟲,天晚了出來傷人,已經傷了三二十條大漢性命。官府限期叫獵戶去捉。岡下路口都有榜文,教往來客人結夥成對趁午間過岡,其餘時候不許過岡。單身客人一定要結伴才能過岡。這時候天快晚了,你還過岡,豈不白白送了自家性命?不如就在我家歇了,等明日湊了三二十人,一齊好過岡。” 武松聽了,笑道∶“我是清河縣人,這條景陽岡少也走過了一二十遭,幾時聽說有大蟲!你別說這樣的話來嚇我。就有大蟲,我也不怕。” 店家道∶“我是好意救你,你不信,進來看官府的榜文。” 武松道∶“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你留我在家裡歇,莫不是半夜三更來謀我財,害我性命,卻把大蟲嚇唬我?”店家道∶“我是一片好心,你反當做惡意。你不相信我,請你自己走吧!”一面說一面搖著頭,走進店裡去了。武松提了哨棒,大踏步走上景陽岡來。大約走了四五里路,來到岡下,看見一棵大樹,樹幹上颳去了皮,一片白,上面寫著兩行字。武松抬頭看時,上面寫道∶“近因景陽岡大蟲傷人,但有過往客商,可趁午間結夥過岡,請勿自誤。”武松看了,笑道∶“這是店家的詭計,嚇唬那些膽小的人到他家裡去歇。我怕什麼!”拖著哨棒走上岡來。這時天快晚了,一輪紅日慢慢地落下山去。武松乘著酒興,只管走上岡來。不到半里路,看見一座破爛的山神廟。走到廟前,看見廟門上貼著一張榜文,上面蓋著官府的印信。武松讀了才知道真的有虎。武松想∶“轉身回酒店吧,一定會叫店家恥笑,算不得好漢,不能回去。”細想了一回,說道∶“怕什麼,只管上去,看看怎麼樣。”武松一面走,一面把氈笠兒掀在脊樑上,把哨棒插在腰間。回頭一看,紅日漸漸地墜下去了。這正是十月間天氣,日短夜長,天容易黑。武松自言自語道∶“哪兒有什麼大蟲!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 武松走了一程,酒力發作,熱起來了,一隻手提著哨棒,一隻手把胸膛敞開,踉踉蹌蹌,奔過亂樹林來。見一塊光華的大青石,武松把哨棒靠在一邊,躺下來想睡一覺。忽然起了一陣狂風。那一陣風過了,只聽見亂樹背後撲地一聲響,跳出一隻吊睛白額大蟲來。 武松見了,叫聲“啊呀!”從青石上翻身下來,把哨棒拿在手裡,閃在青石旁邊。那隻大蟲又飢又渴,把兩隻前爪在地下按了一按,望上一撲,從半空裡躥下來。武松吃那一驚,酒都變做冷汗出了。說時遲,那時快,武松見大蟲撲來,一閃,閃在大蟲背後。大蟲背後看人最難,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閃,又閃在一邊。大蟲見掀他不著,吼一聲,就像半天起了個霹靂,震得那山岡也動了。接著把鐵棒似的虎尾倒豎起來一剪。武松一閃,又閃在一邊。 原來大蟲抓人,只是一撲,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著,勁兒先就洩了一半。那隻大蟲剪不著,再吼了一聲,一兜兜回來。武松見大蟲翻身回來,就雙手掄起哨棒,使盡平生氣力,從半空劈下來。只聽見一聲響,簌地把那樹連枝帶葉打下來。定睛一看,一棒劈不著大蟲,原來打急了,卻打在樹上,把那條哨棒折做兩截,只拿著一半在手裡。 那隻大蟲咆哮著,發起性來,翻身又撲過來。武松又一跳,退了十步遠。那隻大蟲恰好把兩隻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把半截哨棒丟在一邊,兩隻手就勢把大蟲頂花皮揪住,往下按去。那隻大蟲想要掙扎,武松使盡氣力按定,哪裡肯放半點兒松!武松把腳往大蟲面門上眼睛裡只顧亂踢。那隻大蟲咆哮起來,不住地扒身底下的泥,扒起了兩堆黃泥,成了一個土坑。武松把那隻大蟲一直按下黃泥坑裡去。那隻大蟲叫武松弄得沒有一些氣力了。武松用左手緊緊地揪住大蟲的頂花皮,空出右手來,提起鐵錘般大小的拳頭,使盡平生氣力只顧打。打了五六十拳,那隻大蟲眼裡,口裡,鼻子裡,耳朵裡,都迸出鮮血來,一點兒也不能動彈了,只剩下口裡喘氣。 武松放了手,去樹邊找那條打折的哨棒,只怕大蟲不死,用棒子又打了一回,眼看那大蟲氣兒都沒了,才丟開哨棒。武松心裡想道∶“我就把這隻死大蟲拖下岡去。”就血泊裡用雙手來提,哪裡提得動!原來武松使盡了氣力,手腳都酥軟了。 武松回到青石上坐了半歇,想道∶“天色看看黑了,如果再跳出一隻大蟲來,卻怎麼鬥得過?還是先下岡去,明早再來理會。”武松在石頭邊找到了氈笠兒,轉過亂樹林邊,一步步挨下岡來。 【作者簡介】 施耐庵施耐庵(約1296~1370)中國元末明初作家。名子安,一說名耳。興化(今江蘇興化縣)人,原籍蘇州。相傳施耐庵是《水滸傳》的作者。明嘉靖十九年(1540),高儒《百川書志》載:“《忠義水滸傳》100卷。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類稿》中說:此書為“錢塘施耐庵的本”。萬曆年間,胡應麟在《少室山房筆叢》中指出:“武林施某所編水滸傳,特為盛行。”今人一致認為施耐庵是《水滸傳》作者。 有關施耐庵生平事蹟材料極少,蒐集到的一些記載亦頗多矛盾。自20世紀20年代,江蘇興化地區陸續發現了一些有關施耐庵的材料,有《施氏族譜》、《施氏長門譜》和《興化縣續志》卷十三補遺載有《施耐庵傳》1篇、卷十四補遺載有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誌》1篇。據這些材料分析,施於元明宗至順二年(1331)中進士,曾官錢塘二年,因與當權者不和,棄職還鄉,回到蘇州寫作《水滸傳》,追溯舊聞,閉門著述,悒悒不得行其志。還有的傳說他此時與元末農民起義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