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鬍子叔叔

    這個需要及時注意,真實的原因需要家長來尋找。舉個例子,我身邊有一個朋友的孩子就是這樣,孩子經常會情緒失控且伴隨自殘行為。原因是孩子父母剛剛離異,而家裡面外公去世,外婆也幾乎精神崩潰。整個家庭都籠罩在悲傷痛苦中,孩子在這樣的環境安全感極差。當遇到這樣的情況,首先父母應該在出現一些狀況時要及時告訴孩子,自己的一些舉動與孩子無關,我們是愛你的。接下來要告訴孩子,比如我朋友的案例,外婆的一些舉動不是正確的,我們要幫助她渡過這段時期。對孩子自己的錯誤更多的不要直接批評,而是要透過引導讓他自己體驗到。孩子理解的世界是非常簡單的,所以我們要用最直接的方式首先讓他感受到愛和安全,著這個前提下才是正確與錯誤。多陪伴孩子,很多時候我們得為了他而改變

  • 2 # 積木育兒

    孩子發脾氣很正常,有一點我們不可否認,哪怕是剛出生的嬰兒,都會有自己憤怒的理由。如“我餓了,但是媽媽還不來餵我奶。”“我很無聊,可是沒人願意陪我。”孩子是怎麼做的呢?他就大哭起來,將他的憤怒透過哭鬧的方式表達了出來。可見本質上,發脾氣行為,是一種語言或行為上的攻擊性行為。

    應該看到的是,這是一種能量,它可以是指向外部的哭鬧行為、扔東西、大喊大嚷、踢打他人、破壞他人物品,甚至是語言或行為上的不滿與藐視等;還有的是指向自身的,如自傷甚至是自殺行為。

    對於攻擊性,自體心理學家認為,其就是一個人在出生時因為處在沒有反應的環境而產生的分解產物。如孩子的飢餓因為沒有得到外界的迴應,由此出現的哭鬧行為。

    由此可見,攻擊性是一箇中性的名詞,不帶褒貶含義。而且它在個體的成長過程中作用重大,因為它是個人自體構建的基礎,由此人們產生對自體的愛、自尊,獲得自我的價值感。

    可以說,每次人們在發脾氣的時候,都會經歷一次對自身的失望和要奔潰的感覺(即“自體破碎”)。也就是說,在個體覺得自己的自尊受到了侮辱,內心體驗到無法控制感的時候,他就會因為對自身的失望而產生暴怒情緒。

    這時,你去試圖阻止一個正在發脾氣的人,是一件很難的事,這時的他就好像一隻盛怒中的老虎,一觸即發。

    這時跟他對著幹是不明智的,相反,站在對方的角度,採取共情(即無條件積極關注)的方式,反而更容易安撫對方,讓他較快地平和下來。

    如,面對發脾氣的小孩,父母應該看到他的無助,有可能是需要大人的幫助,有可能是對自身的厭棄失望等,這時父母及時走近他,拍拍他,抱抱孩子,溫柔地看著他的眼睛,然後輕聲迴應他:“寶貝,發生了什麼事?能跟媽媽說說嗎?”你會注意到有可能孩子的發脾氣會馬上小了下來,當然也有可能,他鬧得更兇,這時不妨給他一段時間表達他的委屈,之後再跟孩子溝通。

    因為孩子需要這樣一個被父母看到,並得到安撫的過程。

    通常,孩子是沒辦法自己完成這個失控體驗的控制過程的,需要在父母的幫助和引導下來學習。

    也就是說,在這個過程中,父母所扮演的角色是,作為孩子的一個可靠的、有愛的自體客體而存在(提供了一個無條件積極關注的可控的外部環境)。

    在其中,父母能接納孩子的情緒,併為孩子提供映象,讓孩子看到自己的情緒和情緒背後的失控,由此,孩子逐漸吸收並內化為自身接納和成長的力量,並逐漸看到,所有失控行為都是紙老虎——“沒有關係,我可以控制。”或者是,“暫時的失控也沒有關係,我能儘快調整自己。”

    這樣的長大的孩子,也更不容易無故發脾氣,即使發脾氣,他也能較快地處理好,而不是一言不合就下車或是跟對方爭吵起來。

    那麼如果你的配偶是一個暴脾氣,那麼你能做的,就是做他的鏡子,為他提供一個可靠而有愛的自體客體,給予他無條件積極關係,“好的,我知道你現在一定很生氣,因為……”或許效果會不一樣。

  • 3 # 繪本講師妖媽

    嚴厲的批評孩子,哪個父母都會,關鍵是教會孩子發洩疏解情緒。

    孩子才6歲,有不恰當的行為,讓他直接承擔行為後果,比嚴厲的批評他效果好很多,家長還是先改變自己對孩子的方式吧。

    在情緒疏導方面,可以藉助繪本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發洩方法。

    有本書叫《不要隨便發脾氣》,主人公是個愛發脾氣的小男孩,後來,家人給他買了副拳擊手套和沙袋,告訴他生氣的時候可以打沙袋。

    以後,小男孩再發脾氣時,就關起門,帶上拳擊手套打沙袋,再也不像從前那樣,大吼大叫、亂扔東西。

    這個故事給了我很大觸動,進行反思和觀察:

    我發現,每當家長對孩子批評、打罵時,無論孩子做什麼,都很容易激起家長更大的怒氣。

    小點的孩子會哭、鬧、撒潑,大點的孩子會摔門、頂撞……無論哪一種,都能讓家長恨不得把孩子拽回來揍一頓。

    別說孩子了,就是成人,又有誰願意開開心心的接受嚴厲的批評呢?肯定心裡有氣啊!還不許發出來!

    父母把自己換位兒童角度,就能快速理解孩子。我在孩子4歲時教她如何生氣的,有兩種方法:

    1、拿張白紙亂畫

    在紙上,隨心所欲的亂寫亂畫,各種線條交織,真的可以達到解氣的目的。

    4歲的孩子,處在感知覺階段。就是說,他對事物的理解力,建立在手動腦才知的上面。

    給她紙和筆,讓他體驗生氣的亂劃的感覺,而且我也故意在生氣的時候,讓他看到我在紙上亂畫,畫的越亂,表示我越生氣。

    這個方法她最常用,心情平靜後,他會把紙拿給我看“這是我剛才生的氣!有這麼多”。

    我會接過紙,“認真”看看,然後把孩子摟在懷裡,說“媽媽知道你剛才很生氣,我還是很愛你。”

    2、把門關起來,獨處

    控制情緒不容易,做為成人,對一個小孩子發脾氣也不對等。

    我告訴孩子,如果你很生氣,又害怕父母大聲叫喊不停,你可以說“我想獨自呆一會兒”,然後跑進房間把門關起來,感覺自己肚子沒有氣了再出來。

    6歲後,她常常用這種方法“生氣”。只是每次關門時都是狠狠的把門甩上,我總有把她揪出來暴打的衝動,默唸他是我生的,他是我生的……

    漸漸的,無論孩子用哪一種方式生氣,我和孩子都能很好的疏解自己的情緒,不傷對方、也不傷自己。

    3、家長確認:我還是愛你的

    孩子對父母的依戀是很深的,尤其是學齡前的孩子,最大的恐懼恐怕就是爸爸媽媽不愛他了。

    我家孩子每次生氣之後,或者被我批評後,要小心翼翼的問我“媽媽,你還愛我嗎?”

    特別生氣的時候,真的很想說不愛!還好每次都能控制住,蹲下來抱抱他,告訴他“媽媽還是很愛你,就是現在的愛有一點點生氣……”

    兩個生氣方法,我和孩子用了多年,也推薦給不少寶媽,效果不錯,關鍵是成人要先學會控制自己情緒,並給孩子找到一個發洩情緒的出口,容許孩子生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會計應該具備哪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