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未濟

    是楊廷和和張太后把順序弄反了,在還沒確定嘉靖入嗣孝宗的時候就先讓嘉靖當了皇帝。之後想給皇帝選爹?若是以此為條件,讓哪個藩王入嗣,估計都會同意,只有這樣才能當皇帝。但是先讓人家當了皇帝,再逼著皇帝認爹,誰有這樣的權力?

    嘉靖帝在新科進士張璁、新建伯王守仁、致仕大學士楊一清、湖廣巡撫席書等官員的幫助下,與以內閣首輔楊廷和、禮部尚書毛澄為首的官員進行了一場關於嘉靖帝該怎麼稱呼明孝宗和興獻王的論戰,實為一場政治鬥爭。鬥爭失敗後,以楊廷和父子為首的一大批官員辭官。太后一直在打醬油。

    由此可見,朝中大臣是有支援嘉靖的,並不是一邊倒的。既然如此,朝中大臣就無法統一,何況他們又沒有廢帝的權力,只有逼宮,在那跪著不起來,那嘉靖可就要出手了,該抓的抓,該打的打,該停職的就停。在皇權面前,明朝大臣不堪一擊。

    自從朱元璋廢了丞相,明朝逐漸實施了內閣制度,首輔大臣看似和以前的丞相差不多,但是沒有實權,皇帝聽你的建議,那你還有點地位,不想要你了,就換個首輔。內閣沒有直接管控六部的權力,首輔只不過是高階顧問加秘書長,大權始終在皇帝手裡。楊廷和又拿什麼來和嘉靖爭呢?

    楊廷和本人的辭官,則是主動認輸了,讓嘉靖贏得更輕鬆。之後嘉靖把楊廷和貶為平民,去世的時候也是按照平民之禮安葬的。楊廷和晚年淒涼。即使是在道義上,也有一幫為了討好嘉靖的大臣在據理力爭,楊廷和既無實權和嘉靖爭鬥,又沒有在道義上獲勝,又怎能廢帝?

    再說太后,以太后名義廢帝的在歷史上很少,多發生於權臣篡位之時,太后的名義只不過是為了名正言順地換個傀儡皇帝。太后干政也只是在皇帝年幼,自己無法決斷的時候。太后並沒有管理國家的權力,只不過是作為小皇帝的監護人,暫時賦予她代行皇帝的職權。只要是皇位平穩過渡,沒有權臣,太后也沒理由沒實力廢帝。嘉靖剛來的時候都十五歲了,大禮議爭了三年,嘉靖都十八了。張太后是完全無法左右嘉靖的想法的。既然皇位已定,嘉靖也不小了,她自然沒有權利直接干政。

    在選誰當皇帝之前,主動權完全掌握在張太后和楊廷和手裡,楊廷和還提前給朱厚熜奪情讓他繼興王爵位。楊廷和前腳讓朱厚熜做了興王,張太后後腳把興王朱厚熜叫來繼承皇帝大位。在事情還沒說明白之前,就先把權力交接了,之後再談條件,是不是有點太傻了?

    嘉靖皇帝的繼位是合法的,不是偷偷摸摸使什麼手段奪來的,所以嘉靖是名正言順的皇帝,憑什麼要和大臣們妥協呢?談條件的機會已經錯過了。明朝中央集權已經很完善了,文臣沒實力和皇帝叫板。武將管他誰當皇帝,你認誰當爹,給工資就行,就是一個打工的,沒有文臣們那些想法。

    而大禮議之爭實際上就是重新洗牌。很多想上位的文臣巴不得趁機獲得嘉靖的好感,扳倒楊廷和。楊廷和和一個沒權力干政的太后能廢帝?皇帝是你麼選的,現在自己又要廢,你咋那麼厲害。來,皇帝你來做。從一開始就沒說以孝宗後嗣的名義繼承帝位,嘉靖就是來當皇帝的,不是再給誰當兒子的。

    孝宗一脈已經斷了,孝宗是嘉靖的親大伯,孝宗弟弟也就是嘉靖他爹已經不在了,嘉靖確實是第一順位繼承人。按照禮法,嘉靖即位是很合理的。既然嘉靖有第一順位的優勢,又有大臣和太后的擁立,那麼嘉靖怕啥?當然敢和一群沒有實權的文臣爭一爭了。

    當嘉靖以武力手段解決問題的時候,文臣就老實了,始終是鬥不過皇權的。

  • 2 # 海之塵WL

    張太后水平太低了,首先在孝宗在位的時候就沒讓留下其他種子,其他妃子生的孩子禮法上她都是嫡母,本宮活著死了都是皇后,她怕啥?硬是要吃獨食。其次武宗身體已經不行了,幾個月的時間不給立嗣,養子是很容易請回家的,也不知道她幹啥去了,第三就是立嘉靖前根本沒整明白,宋朝已經有大禮議的事了。連續犯三個傻,誰都沒辦法

  • 3 # 躍躍7744

    嘉靖的種種政策還是很得民心的,就連快死的時候,心裡想的還是老百姓,比如嘉靖傳位給兒子時的一條政策就是把楚王的田地全部賜給了替他耕種的老百姓。聰明人都看得出來,嘉靖很得民心,想廢帝可是老百姓不附和有什麼用?

  • 4 # 柴米曉記

    朱元璋沒必要這麼做啊,朱元璋的一生可謂傳奇,當過和尚,做過乞丐,而後投紅巾軍,戰陳友諒,張士誠,以南伐北,攻滅北元,開創明朝。

    近代清史學家孟森先生的《明史講義》中,有過這樣的一句話,“得國正者,唯漢與明”。歷代的開國皇帝,不靠祖先陰德建立國家的,只有朱元璋和劉邦兩個人,朱元璋從一個普通人走向九五之尊之位,心中怎麼能沒有傲氣呢?其人經歷,也正是印證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人到了這個份上,所帶氣魄,怎麼可能拘泥於此種細節,屬實沒必要在過於隱藏過去,而其本人,也曾以淮右布衣自謙,但誰敢將他視為布衣。

    所以說,人的一生,個人努力,比出身更重要。

  • 5 # 澹奕

    楊廷和不是漢朝的霍光,而嘉靖帝朱厚熜也不是漢朝的海昏侯劉賀。

    明朝的皇權要比漢朝強勢得多,而明朝的內閣,也從來沒有達到什麼能牽制皇帝的程度。

    明正德十六年,明武宗朱厚照駕崩了,尷尬的是他沒有孩子,而且更尷尬的是,明武宗的父親明孝宗朱佑樘,膝下也只有朱厚照這麼一根獨苗,另外一個兒子小時候就夭折了。

    既沒子嗣也沒兄弟,皇位傳給誰成了個問題。

    於是當時的內閣首輔楊廷和按照朱元璋《皇明祖訓》中“兄終弟及”的條款,選中了興獻王世子朱厚熜,也就是朱厚照的堂弟,作為皇位繼承人。

    楊廷和選中朱厚熜,可不是亂選的,因為明武宗的父親明孝宗沒有其他孩子,那麼選擇繼承人只能上溯一代,從武宗祖父明憲宗的孫輩當中挑選繼承人。

    明孝宗是明憲宗的第三個兒子,前兩個小時候夭折,而興獻王朱祐杬是老四,是明孝宗最年長的弟弟,因此他排序是最優先的。

    朱厚熜是朱祐杬次子,但是其兄長早夭,所以他成為了世子。

    按照長幼親疏次序來說,朱厚熜是當時最符合繼承皇位條件的宗室,所以楊廷和與武宗的母親張太后才選中了朱厚熜作為皇位繼承人,也就是後來的嘉靖帝。

    武宗當時病重,所以傳位的遺詔其實是內閣首輔楊廷和擬寫,也是忙中出錯,楊廷和用武宗口吻書寫的遺詔當中,寫的是讓朱厚熜“嗣皇帝位”。

    不僅如此,張太后的懿旨當中,說的也是讓朱厚熜“嗣皇帝位”。

    如此一來就有了問題,朱厚熜前往京城之後,楊廷和準備以太子的禮儀迎接其登基,但被朱厚熜直接拒絕,因為他是朱厚照的堂兄弟,怎麼能作為“太子”。

    朱厚熜與楊廷和、張太后等玩兒起了文字遊戲,抓住“嗣皇帝位”不放,認為武宗的遺詔只是讓他繼承皇位,沒有讓他繼承宗祧,成為皇子,因此他拒絕舉行典禮。

    本來楊廷和還是堅持,但皇太后率先妥協,就讓禮部按照朱厚熜的意思,舉行登基大典,如此朱厚熜由大明門入奉天殿繼位,改元嘉靖,當時他實際上才十四歲。

    但隨即而來的就是名分的問題,因為朱厚熜原本屬於小宗,如今成了大宗。

    楊廷和等認為朱厚熜是小宗入大宗,也就是過繼到了明孝宗這一脈,所以要以孝宗為父,以張太后為母,而朱厚熜的親生父母,則成為“叔父叔母”。

    朱厚熜則認為自己只是繼承皇位,並非小宗入繼大宗,而是興獻王這一脈取代了孝宗一脈,成為了新的大宗,因此拒絕了內閣大臣們的提議,堅持不肯更換父母。

    雙方僵持不下,為了名分的問題都不願妥協,直到新科進士張璁提議,朱厚熜仍舊以親生父親為皇考,在京城建立興獻王廟,只可惜張璁人微言輕,沒引起多大支援。

    雖然朱祐杬不在了,但朱厚熜的生母蔣王妃還在,並且準備著入京城。

    朱厚熜堅持以皇太后的禮節,而內閣不肯,至於張太后當然也不肯,這種情況下,朱厚熜竟然以辭去皇帝之位作為要挾,如此也就有了內閣讓步,蔣王妃被以皇太后之禮入京。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當時的朱厚熜實在實力微弱,而且登基不久根基淺薄,所以也沒辦法要求內閣做什麼,至於內閣,他們也不可能因為這種事情,讓皇帝直接離開。

    這件事隨著時間推移,一直被擱置,直到嘉靖三年,朱厚熜在朝堂上地位穩固,有了足夠的勢力之後,重新提出了這件事情,由此引發了大禮議的高潮。

    那時候楊廷和已致仕回鄉,但朝中反對朱厚熜以興獻王的人還是非常多的。

    最後,朝堂上的大臣做出妥協,而嘉靖帝也同意了一個折中方案,就是尊父親為“本生皇考”,而母親為“本生母”,但仍舊需要在宗法上,以孝宗為皇考,以張太后為母后。

    可就在同年,嘉靖帝為親生父母上冊文,祭告天地、宗廟、社稷的時候,引發群臣抗議,由此導致了“左順門案”,而這也預示著嘉靖帝的強權。

    一大群臣子跪在左順門請求朱厚熜改變心意,沒想到朱厚熜直接下旨將人都給抓起來,集體進行懲罰,最終有十六人被打死,上百人被貶謫流放。

    朱厚熜的鐵腕,也讓很多道貌岸然的大臣,紛紛閉上了自己的嘴。

    左順門案之後,朱厚熜迅速走向了勝利,成功讓自己的父母擁有了皇帝皇后的名分,而孝宗成為了“皇伯考”,大宗直接從孝宗一脈,轉移到了興獻王這一脈。

    剛開始的時候,朱厚熜實力不夠做出了諸多妥協,雖然與朝臣因為此事有爭端,但是朱厚熜並沒有什麼其他的錯誤,國不可一日無君,沒有充分的理由,當然不能夠廢黜皇帝。

    相較於漢朝的霍光,明朝壓根兒沒這號人物,哪怕是後來的張居正,也算不上權傾朝野,因為明朝的內閣首輔類似宰相,但還是比不上宰相,就是個秘書頭子。

    舉個例子來說,內閣首輔是控制不了六部做事的,明朝部閣之爭從來都沒斷過。

    楊廷和等人算不上什麼權臣,他們的實力非常有限,而且當時朝廷中雖然很多人反對朱厚熜尊自己的親生父母,但也僅僅是在這件事上而已,況且也有不少人是支援朱厚熜的。

    朱厚熜一開始並沒有硬碰硬,因為他知道自己實力不濟,所以直到三年後他皇位坐穩,才開始重新發難,明朝的皇權終究至上,左順門案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雖然群臣反對、抗議,但皇帝的處置辦法就是直接來硬的,不聽話就直接打死,或者給流放貶出去,效果也是顯而易見,大臣們紛紛閉嘴,不再堅持。

    這件事也看得出,很多大臣堅持所謂名分,只是想給自己弄個忠臣名聲,是有私心的。

    除了朝臣還有皇太后,孝宗的張皇后可不是個善茬,當年孝宗獨寵張氏弄得前朝不安,這也是孝宗最大的敗筆,前朝對於張氏是很反感的,並且張氏的家族,也沒啥權勢。

    明朝的大臣不可能自己去廢黜皇帝,當年霍光也是以上官太后的名義廢帝,可明朝規矩嚴禁後宮干政,況且張太后與前朝不和,另外朱厚熜也不是省油的燈,可不容易對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在生命有限的時間裡做最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