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anfengz1

    第一個十年的詩歌創作

    一、早期白話詩

    “五四”文學革命在創作實踐上是從白話詩的寫作開始的,胡適《文學改良芻議》中的“八事”相當一部分是對詩歌革命而發的,如反對用典對仗、反對舊詩詞的無病呻吟、濫用套語,主張廢駢等。劉半農在《我之文學改良觀》中,也積極鼓吹詩歌革命,提出“於有韻詩之外別增無韻之詩”等具體意見,1919年胡適又發表長篇論文《談新詩》,提出一系列新詩的建設性意見主張。在白話詩理論的指導下,白話詩的創作逐步形成風氣。並湧現出第一批白話詩人,如胡適、劉半農、周作人、沈尹默、康白情等。

    早期的白話詩“不重想象”的平實化傾向首先受到創造社詩人的挑戰,創造社把“情感”與“想象”作為的基本要素加以突出與強調,郭沫若的》女神《使詩的抒情本質與詩的個性化得到充分重視與發揮,大膽的想象讓詩的翅膀真正飛騰起來,使《女神》成為中國現代新詩的奠基作。

    從內容上看,大多描寫愛情,這大量的愛情詩既顯示了他們的共同特點,又是他們對中國新詩的獨特貢獻。他們敢於衝破封建倫理道德的羅網,毫無顧忌地大膽坦率地抒寫男女之間的傾慕與愛情,在此之前,歌頌愛情的自由詩沒有湖畔詩派這麼大膽,真切、熱烈而又未流入庸俗猥褻。朱自清在《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導言中指出“中國缺少情詩,有的只是‘憶內’‘寄內’,或曲喻隱指之作;坦率的告白戀愛者絕少,為愛情而歌詠愛情的更是沒有。”而“真正專心致志做情詩的是‘湖畔’的四個年輕人”。

    文學革命”之初,在白話與文言的激烈交鋒中,胡適等提出口語入詩,使詩掙脫了幾千年舊詩的桎梏,但伴隨著這種詩體的大解放,卻出現了新詩散文化的傾向,詩人們對新詩要求在形式上打破五言七言的格式,在音節上打破平仄,廢除押韻,出現大量的近式散文分行的“無韻詩”,並強調自由抒寫,隨心所欲,使新詩似Mustang脫韁,各自賓士,沒有共同遵守的格律要求,從而給當時詩壇造成一定的混亂。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以徐志摩、聞一多為代表的新月派開始大力提倡新格律詩,1926年聞一多在《詩的格律》中,提出詩的三美,即認為“詩的實力不獨包括音樂的美、繪畫的美,並且還有建築的美。”徐志摩枯《詩刊弁言》中也提出詩與音樂、美術是同性質的,應注重“新格式與新章節的發現”,因為“完美的形體是完美的精神的唯一表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工智慧到底是人類新時代的開始,還是人類時代終結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