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點病詳解!(二)病原體-小瓜蟲
小瓜蟲病是觀賞魚常見病、多發病,若治療不及時,死亡率高達90%以上。因此,要做到及時發現,及時治療。
小瓜蟲屬金毛目、膜口亞目、凹口科、多子小瓜蟲。它的體型和大小在幼蟲期和成蟲期差別很大。
成蟲一般呈球形或近球形,體長為0.35mm~1.0mm,體寬為0.3mm~0.4mm。蟲體柔軟可隨意變形,全身密佈著短而均勻的纖毛。在腹面的近前端有一“6”字形的胞口,螺旋形的口緣由5~8行纖毛組成,作反時針方向轉動,一直到胞咽。在身體前半部有一馬蹄形和香腸形的大核,小核圓形,緊貼在大核的上面。胞質外層密佈有很多細小的伸縮泡,內質有大量食物粒。
胞囊內最初成熟的幼蟲為圓形,經過一定時間(約5~8小時後),才開始活動,身體逐漸延長,前端尖而後端鈍圓,最前方有一鑽孔器。剛從胞囊內鑽出來的幼蟲身體圓筒形,但不久變成扁鞋底形,中部向內收縮凹陷。全身除密佈著短而均勻的纖毛,在身體後端還有一根粗長的尾毛。一個大的伸縮泡,位於身體的前半部。大核圓形或橢圓形,多數在身體的後方;小核呈球形,在身體的前半部。在身體前方腹面有一“6”字形的原始胞口,在“6”字形的缺口處有一個卵形的反光體。
小瓜蟲一般可分為營養體和胞囊兩個時期。在營養體時期,幼蟲鑽進宿主面板或鰓瓣等處後,汲取宿主營養生長,形成白色膿胞,即肉眼見到的小白點。
小瓜蟲的生殖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在宿主組織內蟲體可進行分裂生殖,另一種是主要生殖方式,即成蟲離開魚體,在水中游泳一段時間後,停下來在原點轉動,不久沉沒在水底或其他固體物上。當環境不適,特別是低溫時,並不立即形成胞囊而先分裂,有的中途死亡,有的分裂到一定數目中途再產生胞囊或不形成胞囊。
胞囊形成2~3小時後開始分裂,但受外界環境的影響,特別是溫度高低的影響,分裂可能出現不均分現象,同時分裂速度也有先後之別。
剛孵化出來的幼蟲24小時內感染率較高。水溫在15~20℃感染率最大。
小瓜蟲病流行情況
全國各地均有發生,危害較大,不論魚的種類,從魚苗到成魚,均可發病,尤其在面積較小的水體或高密度養殖時更易發生;流行期長,水溫15~25℃,早春、晚秋和冬季都可發生,更嚴重危害著金魚的安全。當水溫降至10℃以下或上升至28℃以上,蟲體發育停止時,才不會發生小瓜蟲病。白點病新視野~!
養魚都快將近二十年了,能聽說過的魚病基本上都遇到過,但並不是所有的魚病都會三番五次的來騷擾你,有些病可能你創造了條件它還就不來呢!呵呵。但其中白點病例外,不管養什麼魚,只要稍不注意就會得,呵呵,養熱帶魚的,愛魚哪有沒得過白點病的,呵呵
都說白點病雖然討厭但卻並不難治,呵呵,其實世界上還真就沒有完全絕對的事,下面就引用一個網友的文章您就能窺豹一斑了!
問題: 呵,現在的白點啊,瓜蟲的適應性越來越強...
我缸中溫度一直保持為恆定32度,前段日子請來的兩尾花老虎到是有白點,這個我沒在意,魚商那邊水溫低,而新請的魚難免會有些問題,何況白點又是很好調理的。昨天花老虎白點到是全消了,看著不錯,結果剛才一看發現其他魚又得了白點,紅尾CROWN和個別的羅漢地圖都長了白點...苦惱啊...32度的水中也可以傳染得這麼狠...好在我的魚都比較壯實,沒什麼影響...不知道誰的魚也是在這樣高溫情況下傳染患得白點的,懷疑瓜蟲變異了...
這個帖子最能夠說明問題,不知道大家碰沒碰到過這種情況?反正我是碰到過,以前都說治療白點的一個什麼真經“放粗鹽,加溫30度,三天痊癒”。這個真經好不好使?回答是好使,但是必須要在一定的條件下。如果條件換了,這個真經就變得啥也不是了,甚至魚病沒治好,魚也去見馬克思學哲學去了~!呵呵,上面這位網友不就是這樣麼?呵呵,沒有別的意思,上面的網友看見了別撇磚頭啊~!其實我以前也是這樣的,甚至水溫曾經加到34度,持續了十來天,但是白點,還是那個白點,它就蹲在那嘎達不下來,成天瞅著那幾個白點眼氣,呵呵
不下來怎麼辦?繼續加溫,繼續放鹽...你倒是沒什麼,鹽才值幾個錢?電才多少錢一度?可是讓你一連洗上半個月的桑拿你還會舒服麼?即便最後魚病治好了,再看看魚吧,顏色慘得可能你都不敢再要了,連續“發高燒”這麼長時間的魚內臟不出現異常才怪,表面上沒什麼,顏色淡點就淡點,但遲早有一天...呵呵,具體會怎樣我也不知道,只是有內傷總歸是不好的吧?
羅嗦了一大堆,言歸正傳吧~!在這裡我提倡:治療白點病就要一快二準。
快:不要讓你的愛魚那麼長時間的洗桑拿了吧?以最快的速度治療好白點病,讓愛魚重新回到適宜他們生長的正常溫度上來,正所謂的“救愛魚於水火”,呵呵
準:“放粗鹽,加溫30度,三天痊癒”——這個所謂的真經一定要慎用啊!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判斷準了再採取,正所謂的事半功倍,呵呵
那麼條件怎麼判定準?什麼條件下應該採用這個真經?首先還是讓我們從殺滅小瓜蟲的主角:鹽和溫度說起吧~!
鹽:適量的投放鹽能夠很好的防治疾病的發生,還能讓某些比較喜好鹽分的魚呈現更加嫵媚的顏色,比如養菠蘿魚就要在水中投放一定量的鹽,這樣魚體顏色才能達到及至,這個大家都知道。但物極必反,我認為投放鹽量有兩個極限值,第一個極限值是剝落極限;第二個極限值是致命極限。 向水中投鹽,當超過第一個極限的時候,超量的鹽會毫不客氣的把魚體表層的一層保護粘膜剝蝕掉,呵呵,抵擋病菌的第一道防線就這麼被輕而易舉的攻破了,你的好心幫助了病菌,卻害了你的愛魚,呵呵,想象不到吧?別提出疑問,做個實驗,現在就向你的缸子中投鹽,但必須要保證鹽分超過了第一個極限值(這個我沒有量的概念,而且感覺也不可能有量的概念,因為不同的魚能夠適應的鹽分量本身就不同,就算是同一種魚,魚的個體差異也會導致能夠適應不同鹽分的現象出現,呵呵),不出很長時間你會發現缸子裡面多了什麼?千姿百態的粘稠液體,半透明的,那是什麼?愛魚的粘膜,是愛魚抵抗病菌的第一道防線。 ——這是我認為的第一極限;
繼續投鹽,當水中鹽分到一定量的時候,魚開始煩躁不安,拼命的跳出水面,那是為什麼?鹽分太高了,小魚拼命自保,畢竟都是漂亮的小魚,有誰情願呆在水裡泡成鹹魚呢?呵呵 ——這個是我說的第二極限, 就是致命極限了,這個很容易理解
溫度:溫度對於小瓜蟲來說是執掌其生殺大權的關鍵因素,就粗略分為三個區間吧:
第一區間:20(甚至更低)——28度左 這個區間是能夠使得小瓜蟲安居樂業的溫度區段,在這種情況下,小瓜蟲會以及快的速度繁殖,如果稍沒注意,沒有及時發現,那你的愛魚可就慘了,蠶食鯨吞啊!呵呵
第二區間:28度右——30度(甚至更高) 這一區間是小瓜蟲繁殖現象中止,並處於自保休眠狀態的區間,我們升溫30度的目的其實並不是完全的要把小瓜蟲殺死,那也是不可能的,比如上面網友的32度,又比如折騰了我半個月的34度。呵呵,加溫的目的其實就是遏制小瓜蟲的繼續繁殖,這點大家要清楚。如果你有疑問,可以再做個實驗,NO~!還是不要做了,把我上次的經歷給大家說說吧,一缸孔雀得了白點病,基本每條都有白點2、30左右,有的比這個還要重些,由於手頭就兩個加熱管,一個裂了,不敢用,另外一個放在大魚缸裡面懶得去拿,就乾脆在裡面多方了些鹽,第二天快到晚上了,抽身風風火火的去了道外買加熱管,等回來一看你猜怎麼著?很驚奇地發現孔雀身上的白點竟然一個也沒有了~!朋友們!僅僅一天啊,一天的時間,溫度為21度,比較低,僅僅多加了點鹽,可惡的白點病就這樣輕而易舉的被制服了~!可見溫度並不是治療白點病的必要因素,它的作用僅僅是抑制了小瓜蟲的繁殖而已。
第三區間:3?度以上 注意,在這裡我也不清楚到底多少度小瓜蟲才能夠真正意義上的死亡,所以我用了?號,這段區間對於治療白點病的意義並不大,原因很簡單,洗桑拿,呵呵
如果愛魚處於正常的飼養條件下,即1.鹽分處於第一極限以下; 2.溫度處於正常的24—27度範圍內 那麼儘管用上面提到的真經吧~!“放粗鹽,加溫30度,三天痊癒”,你會發現屢試不爽,除病原理如下:加溫,目的是遏制小瓜蟲的繼續繁殖;加鹽,剝落魚體粘膜,小瓜蟲是一種寄生蟲,寄生在那裡?一般來說是在魚體表面粘膜上,那麼下瓜蟲會很容易的隨從體表粘膜從魚體表脫離,上面兩方面雙管齊下,呵呵,真經就是真經!爽!
如果條件變了,由於你聽信了JS的話,什麼加鹽好,有病就放鹽... ...再加上你愛魚如命,狠狠地向裡面不合理的投鹽,那麼鹽分肯定會超標,超出第一極限(超出第二極限的也大有人在吧?不管你服不服,我就是,呵呵,魚最後都浮在水面上了,魚缸成了死海了,暈死了吧?),體表粘膜脫落了,如果這時溫度驟變,完了,白點病必得,注意啊,這回小瓜蟲可是直接趴在你的愛魚身體上了,而不是粘膜上了,呵呵,這個時候再放鹽和不放鹽已經沒有什麼分別了,唯一能指望的就是儘可能的提高溫度,讓小瓜蟲也洗桑拿,什麼時候它洗夠了,什麼時候就over了,但是別忘了,你的愛魚也在洗桑拿,呵呵
從魚店拿回來的魚特別容易得白點,而且經常久治不愈,為啥?因為他們大量放鹽,為什麼大量放鹽?放鹽和不放鹽對體色有很大影響,鹽放的多體色比較重,容易賣好價錢,呵呵,JS啊~!就不說他們啥了~!放過多的鹽勢必會剝蝕體表粘膜,那麼,下面不用我說了吧?32度,34度,嘿~!著急去吧您內~!
我們治療白點的宗旨是什麼?前面說了:“一快二準” 當鹽分超出第一極限的時候得了白點怎麼辦?沒辦法,長痛不如短痛,加專用藥吧~!加溫不能快殺那就來點藥試試,呵呵,記住宗旨第一位,好吃好喝只是善待愛魚的一方面,解救愛魚於水火才是真正的愛魚人
OVER! 獻醜了!
從來沒寫過這麼多,呵呵,也不知道這東西發出去了又沒有人認可,不過這些經驗都是本人一點一點酌麼出來的,哪裡說的不對還請各位海涵並指正了,我的目的只有一個,和大家共同切磋,共同進步,記住:魚是養出來的!既然養就一定會有經驗,如果你有了一些什麼新見解不要忘了與大家共享啊~! :)
白點病詳解!(二)病原體-小瓜蟲
小瓜蟲病是觀賞魚常見病、多發病,若治療不及時,死亡率高達90%以上。因此,要做到及時發現,及時治療。
小瓜蟲屬金毛目、膜口亞目、凹口科、多子小瓜蟲。它的體型和大小在幼蟲期和成蟲期差別很大。
成蟲一般呈球形或近球形,體長為0.35mm~1.0mm,體寬為0.3mm~0.4mm。蟲體柔軟可隨意變形,全身密佈著短而均勻的纖毛。在腹面的近前端有一“6”字形的胞口,螺旋形的口緣由5~8行纖毛組成,作反時針方向轉動,一直到胞咽。在身體前半部有一馬蹄形和香腸形的大核,小核圓形,緊貼在大核的上面。胞質外層密佈有很多細小的伸縮泡,內質有大量食物粒。
胞囊內最初成熟的幼蟲為圓形,經過一定時間(約5~8小時後),才開始活動,身體逐漸延長,前端尖而後端鈍圓,最前方有一鑽孔器。剛從胞囊內鑽出來的幼蟲身體圓筒形,但不久變成扁鞋底形,中部向內收縮凹陷。全身除密佈著短而均勻的纖毛,在身體後端還有一根粗長的尾毛。一個大的伸縮泡,位於身體的前半部。大核圓形或橢圓形,多數在身體的後方;小核呈球形,在身體的前半部。在身體前方腹面有一“6”字形的原始胞口,在“6”字形的缺口處有一個卵形的反光體。
小瓜蟲一般可分為營養體和胞囊兩個時期。在營養體時期,幼蟲鑽進宿主面板或鰓瓣等處後,汲取宿主營養生長,形成白色膿胞,即肉眼見到的小白點。
小瓜蟲的生殖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在宿主組織內蟲體可進行分裂生殖,另一種是主要生殖方式,即成蟲離開魚體,在水中游泳一段時間後,停下來在原點轉動,不久沉沒在水底或其他固體物上。當環境不適,特別是低溫時,並不立即形成胞囊而先分裂,有的中途死亡,有的分裂到一定數目中途再產生胞囊或不形成胞囊。
胞囊形成2~3小時後開始分裂,但受外界環境的影響,特別是溫度高低的影響,分裂可能出現不均分現象,同時分裂速度也有先後之別。
剛孵化出來的幼蟲24小時內感染率較高。水溫在15~20℃感染率最大。
小瓜蟲病流行情況
全國各地均有發生,危害較大,不論魚的種類,從魚苗到成魚,均可發病,尤其在面積較小的水體或高密度養殖時更易發生;流行期長,水溫15~25℃,早春、晚秋和冬季都可發生,更嚴重危害著金魚的安全。當水溫降至10℃以下或上升至28℃以上,蟲體發育停止時,才不會發生小瓜蟲病。白點病新視野~!
養魚都快將近二十年了,能聽說過的魚病基本上都遇到過,但並不是所有的魚病都會三番五次的來騷擾你,有些病可能你創造了條件它還就不來呢!呵呵。但其中白點病例外,不管養什麼魚,只要稍不注意就會得,呵呵,養熱帶魚的,愛魚哪有沒得過白點病的,呵呵
都說白點病雖然討厭但卻並不難治,呵呵,其實世界上還真就沒有完全絕對的事,下面就引用一個網友的文章您就能窺豹一斑了!
問題: 呵,現在的白點啊,瓜蟲的適應性越來越強...
我缸中溫度一直保持為恆定32度,前段日子請來的兩尾花老虎到是有白點,這個我沒在意,魚商那邊水溫低,而新請的魚難免會有些問題,何況白點又是很好調理的。昨天花老虎白點到是全消了,看著不錯,結果剛才一看發現其他魚又得了白點,紅尾CROWN和個別的羅漢地圖都長了白點...苦惱啊...32度的水中也可以傳染得這麼狠...好在我的魚都比較壯實,沒什麼影響...不知道誰的魚也是在這樣高溫情況下傳染患得白點的,懷疑瓜蟲變異了...
這個帖子最能夠說明問題,不知道大家碰沒碰到過這種情況?反正我是碰到過,以前都說治療白點的一個什麼真經“放粗鹽,加溫30度,三天痊癒”。這個真經好不好使?回答是好使,但是必須要在一定的條件下。如果條件換了,這個真經就變得啥也不是了,甚至魚病沒治好,魚也去見馬克思學哲學去了~!呵呵,上面這位網友不就是這樣麼?呵呵,沒有別的意思,上面的網友看見了別撇磚頭啊~!其實我以前也是這樣的,甚至水溫曾經加到34度,持續了十來天,但是白點,還是那個白點,它就蹲在那嘎達不下來,成天瞅著那幾個白點眼氣,呵呵
不下來怎麼辦?繼續加溫,繼續放鹽...你倒是沒什麼,鹽才值幾個錢?電才多少錢一度?可是讓你一連洗上半個月的桑拿你還會舒服麼?即便最後魚病治好了,再看看魚吧,顏色慘得可能你都不敢再要了,連續“發高燒”這麼長時間的魚內臟不出現異常才怪,表面上沒什麼,顏色淡點就淡點,但遲早有一天...呵呵,具體會怎樣我也不知道,只是有內傷總歸是不好的吧?
羅嗦了一大堆,言歸正傳吧~!在這裡我提倡:治療白點病就要一快二準。
快:不要讓你的愛魚那麼長時間的洗桑拿了吧?以最快的速度治療好白點病,讓愛魚重新回到適宜他們生長的正常溫度上來,正所謂的“救愛魚於水火”,呵呵
準:“放粗鹽,加溫30度,三天痊癒”——這個所謂的真經一定要慎用啊!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判斷準了再採取,正所謂的事半功倍,呵呵
那麼條件怎麼判定準?什麼條件下應該採用這個真經?首先還是讓我們從殺滅小瓜蟲的主角:鹽和溫度說起吧~!
鹽:適量的投放鹽能夠很好的防治疾病的發生,還能讓某些比較喜好鹽分的魚呈現更加嫵媚的顏色,比如養菠蘿魚就要在水中投放一定量的鹽,這樣魚體顏色才能達到及至,這個大家都知道。但物極必反,我認為投放鹽量有兩個極限值,第一個極限值是剝落極限;第二個極限值是致命極限。 向水中投鹽,當超過第一個極限的時候,超量的鹽會毫不客氣的把魚體表層的一層保護粘膜剝蝕掉,呵呵,抵擋病菌的第一道防線就這麼被輕而易舉的攻破了,你的好心幫助了病菌,卻害了你的愛魚,呵呵,想象不到吧?別提出疑問,做個實驗,現在就向你的缸子中投鹽,但必須要保證鹽分超過了第一個極限值(這個我沒有量的概念,而且感覺也不可能有量的概念,因為不同的魚能夠適應的鹽分量本身就不同,就算是同一種魚,魚的個體差異也會導致能夠適應不同鹽分的現象出現,呵呵),不出很長時間你會發現缸子裡面多了什麼?千姿百態的粘稠液體,半透明的,那是什麼?愛魚的粘膜,是愛魚抵抗病菌的第一道防線。 ——這是我認為的第一極限;
繼續投鹽,當水中鹽分到一定量的時候,魚開始煩躁不安,拼命的跳出水面,那是為什麼?鹽分太高了,小魚拼命自保,畢竟都是漂亮的小魚,有誰情願呆在水裡泡成鹹魚呢?呵呵 ——這個是我說的第二極限, 就是致命極限了,這個很容易理解
溫度:溫度對於小瓜蟲來說是執掌其生殺大權的關鍵因素,就粗略分為三個區間吧:
第一區間:20(甚至更低)——28度左 這個區間是能夠使得小瓜蟲安居樂業的溫度區段,在這種情況下,小瓜蟲會以及快的速度繁殖,如果稍沒注意,沒有及時發現,那你的愛魚可就慘了,蠶食鯨吞啊!呵呵
第二區間:28度右——30度(甚至更高) 這一區間是小瓜蟲繁殖現象中止,並處於自保休眠狀態的區間,我們升溫30度的目的其實並不是完全的要把小瓜蟲殺死,那也是不可能的,比如上面網友的32度,又比如折騰了我半個月的34度。呵呵,加溫的目的其實就是遏制小瓜蟲的繼續繁殖,這點大家要清楚。如果你有疑問,可以再做個實驗,NO~!還是不要做了,把我上次的經歷給大家說說吧,一缸孔雀得了白點病,基本每條都有白點2、30左右,有的比這個還要重些,由於手頭就兩個加熱管,一個裂了,不敢用,另外一個放在大魚缸裡面懶得去拿,就乾脆在裡面多方了些鹽,第二天快到晚上了,抽身風風火火的去了道外買加熱管,等回來一看你猜怎麼著?很驚奇地發現孔雀身上的白點竟然一個也沒有了~!朋友們!僅僅一天啊,一天的時間,溫度為21度,比較低,僅僅多加了點鹽,可惡的白點病就這樣輕而易舉的被制服了~!可見溫度並不是治療白點病的必要因素,它的作用僅僅是抑制了小瓜蟲的繁殖而已。
第三區間:3?度以上 注意,在這裡我也不清楚到底多少度小瓜蟲才能夠真正意義上的死亡,所以我用了?號,這段區間對於治療白點病的意義並不大,原因很簡單,洗桑拿,呵呵
如果愛魚處於正常的飼養條件下,即1.鹽分處於第一極限以下; 2.溫度處於正常的24—27度範圍內 那麼儘管用上面提到的真經吧~!“放粗鹽,加溫30度,三天痊癒”,你會發現屢試不爽,除病原理如下:加溫,目的是遏制小瓜蟲的繼續繁殖;加鹽,剝落魚體粘膜,小瓜蟲是一種寄生蟲,寄生在那裡?一般來說是在魚體表面粘膜上,那麼下瓜蟲會很容易的隨從體表粘膜從魚體表脫離,上面兩方面雙管齊下,呵呵,真經就是真經!爽!
如果條件變了,由於你聽信了JS的話,什麼加鹽好,有病就放鹽... ...再加上你愛魚如命,狠狠地向裡面不合理的投鹽,那麼鹽分肯定會超標,超出第一極限(超出第二極限的也大有人在吧?不管你服不服,我就是,呵呵,魚最後都浮在水面上了,魚缸成了死海了,暈死了吧?),體表粘膜脫落了,如果這時溫度驟變,完了,白點病必得,注意啊,這回小瓜蟲可是直接趴在你的愛魚身體上了,而不是粘膜上了,呵呵,這個時候再放鹽和不放鹽已經沒有什麼分別了,唯一能指望的就是儘可能的提高溫度,讓小瓜蟲也洗桑拿,什麼時候它洗夠了,什麼時候就over了,但是別忘了,你的愛魚也在洗桑拿,呵呵
從魚店拿回來的魚特別容易得白點,而且經常久治不愈,為啥?因為他們大量放鹽,為什麼大量放鹽?放鹽和不放鹽對體色有很大影響,鹽放的多體色比較重,容易賣好價錢,呵呵,JS啊~!就不說他們啥了~!放過多的鹽勢必會剝蝕體表粘膜,那麼,下面不用我說了吧?32度,34度,嘿~!著急去吧您內~!
我們治療白點的宗旨是什麼?前面說了:“一快二準” 當鹽分超出第一極限的時候得了白點怎麼辦?沒辦法,長痛不如短痛,加專用藥吧~!加溫不能快殺那就來點藥試試,呵呵,記住宗旨第一位,好吃好喝只是善待愛魚的一方面,解救愛魚於水火才是真正的愛魚人
OVER! 獻醜了!
從來沒寫過這麼多,呵呵,也不知道這東西發出去了又沒有人認可,不過這些經驗都是本人一點一點酌麼出來的,哪裡說的不對還請各位海涵並指正了,我的目的只有一個,和大家共同切磋,共同進步,記住:魚是養出來的!既然養就一定會有經驗,如果你有了一些什麼新見解不要忘了與大家共享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