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人小事大
-
2 # 陳忻兒童心理
先去找到原因,孩子究竟為什麼對老師有牴觸情緒。
是因為不愛學習,被老師批評了,所以情緒低落;還是因為行為問題,比方說,頂撞老師,被老師批評了,所以不愛學習。這樣就造成了一個惡性迴圈。
父母應該先去和老師溝通一下,看看孩子到底是什麼問題。是行為上不能遵守紀律,不夠自律呢?還是說學習沒有興趣;或者是學習方法不對,導致學習效率低下,所以成績不好。成績經常不好,又被老師批評,就更不愛學習。
跟家長跟孩子的溝通也有關係的。家長對孩子的表現是怎麼評價的?有的家長認為自己孩子行為沒有問題,當著孩子的面說老師不對。這樣孩子就不會尊重老師了,自然也不願意聽老師的話,甚至頂撞老師。不管老師做得對不對,頂撞老師這樣的事情是不能做。對老師有什麼意見,回家來,跟爸爸媽媽說,讓爸爸媽媽跟老師去溝通。所以,不知道這個父母有沒有讓孩子明白,爸爸媽媽是你的靠山,你有事情可以回家告訴父母。這就考驗了親子關係。如果親子關係好,可能孩子願意說,親子關係不好,孩子就不願意說了。這個問題裡面絲毫沒有提到親子關係。孩子很乖很聽話,不代表親子關係好。
孩子不愛學習導致學習不好,父母就幫助孩子在學習方面提高,慢慢讓孩子有信心。如果父母對孩子的學習沒有起到真正的幫助,一心去解決孩子情緒低落的問題,就沒有辦法解決。
以上,必須找到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
3 # 媽咪Jane黃靜潔
如何幫助孩子熄滅牴觸情緒,端正學習態度,這是家長比較糾結和困惑的地方。學習態度受許多因素影響,對問題中這個案列來說,我認為家長要抓住3個最重要的點。
首先影響孩子的是興趣,孩子對所學科目是否感興趣。如果感興趣,就會喜歡學,而有的孩子可能會有偏科,比如我自己,比較喜歡文科,對數學就比較被動。9歲左右的孩子,可能已經產生了這種喜好,已經有了自我選擇。
第二個影響因素是環境,一個重要方面是對孩子自信心的樹立,這和偏科也有關係。如果孩子某個科目學得好,總是被老師誇獎,孩子就會有自信心,學習態度也會更積極。如果每次考試都排在末尾,自然而然地就沒有自信心。
這也是為什麼西方教育體制裡,對大約10歲之前的小年齡孩子,一般不會打分數,孩子互相之間不知道距離是多大,避免這個距離把孩子嚇住。這樣,從一年級到四年級,甚至到5年級,大家都平等地,友好地學習,即使落後一點,也會很快跟上。雖然在我們國內的教育體制上還做不到這點,但媽媽如果發現孩子在某個科目上落後了,不要太多苛求孩子,呵護孩子的熱情比拿到高分更重要。
第三個影響因素是孩子與老師的關係。因為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特點,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教學方式,有些老師可能會因為不同的原因,比如上課紀律呀,學習態度呀等,對孩子有一些指責,有些孩子自尊心強,他可能就會慢慢不喜歡這位老師。我記得我小時候喜歡某位老師,上課就聽得特別認真。一旦不喜歡這個老師,就會對學習逐漸冷淡,甚至就會放棄這個科目。
重新回到這個案例,9歲前的孩子,天真無邪,即使家長痛罵他一頓,他過會兒可能也就忘記了。而9歲是進入少年之煩惱期的開始,這段時間,父母與孩子之間溝通非常重要。我們要創造環境,尤其是晚餐時間,能夠和孩子多聊聊,讓他表達思想、好惡、困惑,包括對老師不敢說的話,能夠對爸爸媽媽講。父母營造的港灣是孩子最親近的一個"小窩",父母要做聆聽者,不作對錯的評判者。除非有一些特別需要馬上糾正的,如道德類、觸犯底線的行為,否則希望父母要做特別貼心朋友,孩子越有機會和你訴說他心裡的事情。
我想問這位家長,孩子對老師有牴觸情緒是個案還是普遍性的呢?孩子是對某個老師有牴觸情緒還是對所有的老師、對學校都有牴觸情緒?如果是個案,建議家長做兩件事:第一和孩子聊聊,在這個科目是否遇到麻煩,遇到問題沒有解決;第二是否跟老師有過不開心的衝突經歷,有些誤會沒有解開呢?
我們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不要急於批評,未經核實就說孩子錯了。因為大多數家長認為老師是對的,孩子是錯的。其實很有可能誰都沒錯,也有可能老師錯了。但當老師有不恰當的做法時,我們並不希望批評老師,應該把這個過程變成良性的過程。事情沒有一定要對錯,而是讓過程變良性,事情就會慢慢變良性,我們以解決問題為首要,而不是以評斷錯誤為首要。
最後我有個建議,如果是個案,我們以作為父母親的平常心,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層陪孩子剝,把一個個環節梳理好。剝的過程,就是我們不帶著情緒和態度,和孩子一起經歷一場磨難,這個磨難就是孩子有態度,對老師有牴觸情緒,對學習有一些困惑等。經歷的過程,是善意、平和的,這個問題就會解決得好。一般而言,孩子對老師的牴觸情緒,是很難透過父母親講一番道理就可以解決掉,透過時間,透過過程,慢慢地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成熟,我們也陪著孩子慢慢成熟。
回覆列表
家長要分別跟孩子和老師瞭解一下具體情況,是不是老師當中批評孩子導致孩子不喜歡老師從而不愛學習,瞭解具體情況後分別做溝通,如果條件允許可以把老師和孩子教到一起把這件事情說明了,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和心理活動,要把他當大人一樣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