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必有堅韌不拔之志”出自蘇軾《晁錯論》,意思是說自古以來能夠成就偉大功績的人,不僅僅要有超凡出眾的才能,還一定要有敢於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勇氣和堅忍不拔的意志。
原句: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鑿龍門,決大
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蓋亦有潰冒衝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當然,事至不懼,
而徐為之圖,是以得至於成功。
介紹:
《晁錯論》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篇人物評論文,評論物件為西漢初年景帝時期的政治改革家晁錯。這篇文章總結了削藩失敗是晃錯被殺的原因。作者認為,晁錯被殺,首先有七國叛亂給皇帝造成的壓力和受到政敵中傷的原因,但又提出了另一個觀點,即晁錯自己也缺乏堅強的意志和臨危不懼的精神,才給了政敵攻擊他的機會。同時,作者透過對晁錯改革失敗的嘆惋,表達出自己願意為國效力但有志難展的抑鬱心情。
創作背景
《晁錯論》為蘇軾在宋仁宗嘉佑五年至六年(1060—1061年)寫就並呈與朝廷的文章之一。《晁錯論》的具體寫作時間有兩種說法:其一認為本文寫於宋仁宗嘉佑五年,是在制科考試前所上二十五篇《進論》之一;另一種說法認為該作品寫於嘉祐六年,是蘇軾在制科考試中的一篇應試文章。
其一宋仁宗嘉佑五年,蘇軾被任命為河南福昌縣今河南伊陽西主簿屬正九品。蘇軾未赴任,經歐陽修、楊畋等推薦,寓居懷遠驛,精心準備制科考試。試前,蘇軾上楊畋、富弼等人二十五篇《進策》、二十五篇《進論》。蘇軾所上策、論詞理俱佳,被推薦參加秘閣考試。
其二嘉祐六年八月十七日,蘇軾在制科閣試中合格,得以參加殿試。嘉祐六年八月二十五日,宋仁宗在崇政殿親試製科應試者,稱為“殿試”。蘇軾首先呈上《中庸論》、《漢高帝論》等二十五篇文章,接著答《策問》,即《御試製科策一道》,舉條而對,作了五千餘字,併入三等。
“古今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必有堅韌不拔之志”出自蘇軾《晁錯論》,意思是說自古以來能夠成就偉大功績的人,不僅僅要有超凡出眾的才能,還一定要有敢於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勇氣和堅忍不拔的意志。
原句: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鑿龍門,決大
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蓋亦有潰冒衝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當然,事至不懼,
而徐為之圖,是以得至於成功。
介紹:
《晁錯論》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篇人物評論文,評論物件為西漢初年景帝時期的政治改革家晁錯。這篇文章總結了削藩失敗是晃錯被殺的原因。作者認為,晁錯被殺,首先有七國叛亂給皇帝造成的壓力和受到政敵中傷的原因,但又提出了另一個觀點,即晁錯自己也缺乏堅強的意志和臨危不懼的精神,才給了政敵攻擊他的機會。同時,作者透過對晁錯改革失敗的嘆惋,表達出自己願意為國效力但有志難展的抑鬱心情。
創作背景
《晁錯論》為蘇軾在宋仁宗嘉佑五年至六年(1060—1061年)寫就並呈與朝廷的文章之一。《晁錯論》的具體寫作時間有兩種說法:其一認為本文寫於宋仁宗嘉佑五年,是在制科考試前所上二十五篇《進論》之一;另一種說法認為該作品寫於嘉祐六年,是蘇軾在制科考試中的一篇應試文章。
其一宋仁宗嘉佑五年,蘇軾被任命為河南福昌縣今河南伊陽西主簿屬正九品。蘇軾未赴任,經歐陽修、楊畋等推薦,寓居懷遠驛,精心準備制科考試。試前,蘇軾上楊畋、富弼等人二十五篇《進策》、二十五篇《進論》。蘇軾所上策、論詞理俱佳,被推薦參加秘閣考試。
其二嘉祐六年八月十七日,蘇軾在制科閣試中合格,得以參加殿試。嘉祐六年八月二十五日,宋仁宗在崇政殿親試製科應試者,稱為“殿試”。蘇軾首先呈上《中庸論》、《漢高帝論》等二十五篇文章,接著答《策問》,即《御試製科策一道》,舉條而對,作了五千餘字,併入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