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正史漫談
-
2 # 螻蟻知天命
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以來,國力蒸蒸日上,實力遠超山東六國。在軍事上,秦國實行軍功制來激勵士兵奮勇殺敵,秦兵可在戰場上立下軍功,來獲得爵位,這使得秦軍的戰鬥力不斷加強。戰場上的秦兵,也被六國稱為“虎狼之師”。
秦始皇靠在強大的秦軍橫掃六國,北擊匈奴,南攻蠻族,一統江山。為中國的統一做出巨大貢獻。秦一統中國之後,秦始皇覺得中原地區不會發生太大的動亂,於是兵分兩路:五十萬秦軍,南下徵百越;而本部兵馬三十萬人,北擊胡人匈奴,修建萬里長城,防守匈奴。
那麼劉邦、項羽面對的秦軍是哪一路秦軍?據《秦始皇本紀》記載:起義軍幾十萬軍隊逼近關中,秦二世大為震驚,於是命令少府章邯調發酈山刑徒,發給兵器,讓他們出擊。
章邯打垮了起義軍的先頭軍隊,秦二世又增派長史司馬欣、董翳協助章邯進攻起義軍,在城父殺死了陳勝,在定陶打垮了項梁(項羽的叔父)。
劉邦和項羽見主帥項梁戰死,他們兩人也只能帶兵逃回楚地。這時候,秦將章邯犯了個致命的錯誤,他認為楚地的項羽、劉邦不足為慮,於是帶兵去攻打趙國的鉅鹿。而此時駐守長城的秦軍,主帥是王離,他也南下進攻趙國。兩路秦軍大概有三十萬人,趙國危在旦夕。
楚軍則分兵兩路,一路是由項羽、宋義帶著兩萬楚兵北上救趙;而另一路由沛公劉邦西入秦關,趁著秦軍主力在趙國,關中兵力空虛,奔襲秦國。
所以說項羽面對的是秦國當年的長城軍團,以及秦國各郡縣徵發的秦兵,兵多將廣,項羽要想滅掉秦軍,可謂是難於登天。當時秦兵的佈局,王離圍城,章邯在漳水,中間有運糧的道路,這是圍點打援的佈局。項羽沒到趙國時,許多諸侯北上救趙了,他們都在鉅鹿北邊。章邯應該擋著諸侯,結果他跑到南邊。原來他們知道項羽這人肯定決戰來了,北邊諸侯不足為懼,就等著項羽來了。
項羽深思熟慮之後,覺得不能讓王離與章邯一旦形成合力,切斷聯絡是打贏戰爭的關鍵。項羽的計劃就是,攻取甬道,以弱示強。他發現兩人間弱點在甬道上。他派人率兩萬軍攻取甬道。消滅了一股章邯的力量。這是初戰。兵家重初戰,初戰必勝。北邊救趙的諸侯叫陳餘,項羽與他說,你回到鉅鹿後,騷擾王離,讓他重心移到北邊。陳餘答應了,這樣項羽就有了合作伙伴了。項羽攻取甬道的行為也迷惑了章邯,他認為攻下來薄弱處沒什麼了不起,看來項羽膽小,不敢和他決戰。
第二天凌晨項羽就率領全軍渡河,鑿沉船隻,砸破炊具,燒燬營舍,攜帶三天口糧,用以表示士卒拼死決戰,沒有一個有活著回來的打算。這是著名的破釜沉舟。楚兵奔向鉅鹿的背後,打了九仗,連戰連捷,殺了蘇角,俘虜了王離。諸侯將領都在營壘上觀戰。楚軍戰士無不以一當十,楚兵喊聲震天,諸侯軍人人膽戰心驚。
鉅鹿解圍了,章邯因為趙高的緣故,投降了項羽。項羽一怒之下,坑殺了全部的秦軍。
而西進秦關的劉邦,一路上並不順利,並不是因為秦軍守將多強大,而是劉邦軍事上沒有天賦。後來劉邦辛得張良、酈食其,靠他們的出謀劃策,用欺詐的手段矇騙武關秦守將,秦將準備和劉邦合作瓜分秦地,於是放鬆了警惕。劉邦這時突襲武關,殺了秦將。秦王子嬰於軹道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
秦朝當年的百萬大軍,駐守長城的秦軍已經被項羽消滅,只剩下南征百越的五十萬大軍了。那麼那五十萬大軍為何沒有北上救秦?事實上,南征百越的秦軍雖勝,卻損失慘重。秦軍主帥屠睢更是被殺,南征的秦軍受到了重創,佔據桂林、象郡等地的秦軍日夜憑城固守,身上的盔甲都不敢卸下。
在這種格局下,秦軍不得不調整作戰計劃,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整個嶺南戰事進入了秦越對峙的階段。所以秦軍南征百越所剩下的軍隊寥寥無幾,根本無力過問中原。
-
3 # 開心果的小酒窩
秦國,原為周朝的一個諸侯國,到嬴政繼位後,於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後攻滅關東六國,完成華夏大一統,強大的秦帝國在統一四海後,在全國大興土木,建造了一系列建築,後來引起了農民起義,其實有的建築修築他們是來禦敵的,比如長城是為了防止匈奴的騷擾,還有那些渠都是為了造福百姓,因為建這些建築需要很多的人力,所以遭到了百姓們的不滿,這是劉邦和項羽打敗秦軍的一部分原因。
秦始皇的百萬大軍,其實不是虛名而已,之所以百萬大軍沒出現在戰場上,是因為當時的秦軍在打南中國和匈奴,當時的秦始皇根本就沒把劉邦和項羽當回事情,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遣大將軍蒙恬率領30萬大軍北擊匈奴,秦朝過分重視對外用兵,造成了國內的空虛。蒙恬30萬大軍駐紮於漠南,又有50萬戍卒駐紮於嶺南,使得秦朝的外強中乾,公元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發動了起義,隨後楚、趙、魏、齊、燕、韓等紛紛揭竿響應。
後來就是打南中國,當時秦始皇派王翦領著四十萬大軍,也就是現在的廣東、廣西、雲南和海南,王翦把這些城市打下了,以後讓王翦班師回朝,王翦給了秦始皇一封書信,上面寫著皇帝陛下,臣不能回去,因為這裡全是蠻族,只要我們軍隊回去了,馬上這個地方,不再是我們秦國的領土,更不是我們華夏族群的領土,皇帝陛下,這四十萬人不但不能回去,你還要從老秦人裡面再給我遷一百萬人進來,跟當地人通婚,透過這種方式來漢化他們,然後秦始皇不但沒有拒絕還親自南下。
在他們走的時候秦始皇和王翦的對話:皇帝陛下,我們40萬軍隊在守南中國,六十萬在守匈奴,國內空虛,如果將來秦國有難,臣當如何,秦始皇說:他日秦國有難你不準班師回朝勤王,我們秦國沒了還有別的王朝,但是中華民族只有一個,你們得守好,所以當時和項羽、劉邦的對抗軍隊,只是一些犯人和一些奴隸,所以秦國註定滅亡。
回覆列表
筆者是這麼理解的:
秦軍是被以楚軍為核心的六國聯軍擊敗,可以視為戰國時合縱局面的再現;
而這一局面的產生,則是由於之前支撐強秦的政治體系被統治者自己破壞,以至於再也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應對,所謂百萬大軍壓根無法調集。
秦朝不可能保持幾十、上百萬的常備軍自商鞅變法起,秦國採取的是“農戰合一”的軍國主義制度。耕地關乎著國家全體成員的肚子,打仗、搶地盤則是秦國的立國之本,因此,這兩件事缺一不可。老百姓平時耕種,爆發戰事時根據朝廷的徵召從軍。
但是,戰爭比拼的不僅是軍隊的戰鬥力,更是國家的後勤補給、運輸等綜合實力,比如長平之戰時戰國就敗在後勤乏力、向齊國借糧被拒後不得已冒險主動進攻,最後才慘遭失敗。因此,軍隊要維持在適當的規模,畢竟要保留另一部分勞動力從事生產、輸送等同樣關鍵的工作,不可能讓全部成年男丁都去打仗。
由於戰事緊急而不得不臨時擴大範圍徵調男丁,這種情況也不是沒有,不過比較少見,比如同樣是在長平之戰時,秦昭襄王得知趙軍被白起包圍後,展現了極大的魄力:
秦王聞趙食道絕,自如河內發民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兵及糧食。
秦國此舉極為冒險,兩年後再度攻打邯鄲時,白起親口說:
秦雖勝於長平,士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
最終秦軍確實在邯鄲城下被擊敗,可見秦國的兵力並不是無限的。此外,公元前225年王翦帶領六十萬秦軍攻打楚國時曾這樣說:
今空國中之甲士而專委於我
也就是說,徵集60萬大軍,已經接近秦國的極限。
秦末農民起義時,朝廷召集不了百萬大軍自陳勝吳廣扯起“張楚”的大旗反秦後,在秦始皇時期被壓制的各國遺老遺少明目張膽的自立門戶,恢復原有國號聚眾搶佔地盤,所謂的農民起義,完全變成了戰國貴族復辟。在這種架勢下,秦朝廷要鎮壓各地起義,幾乎變成了戰國時秦國對付東方六國的合縱,這對秦二世來說無疑是比較吃力的局面。
而此時,秦朝各地郡縣維持基本秩序的朝廷人員根本不夠他們塞牙縫的,成建制的現成軍隊只有原來跟著扶蘇和蒙恬在河套地區收拾匈奴的30萬大軍(嶺南的不算,下文另說)。所以,在得到各地反叛的訊息後,秦朝廷首先想到的是在關中(即戰國時秦國的本土)徵兵,但形勢緊急已明顯來不及:
周文行收兵至關,車千乘,卒數十萬至戲,軍焉。二世乃大驚,與群臣謀曰:“奈何?”少府章邯曰:“盜已至,眾強,今發近縣,不及矣。驪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免驪山徒、人奴產子,悉發以擊楚軍,大敗之。
就是徵發臨近郡縣的百姓從軍已經來不及,指望北邊的精兵回救更是遠水救不了近火,所以章邯才靈機一動率領正在驪山建陵墓的壯丁成軍。
後來,不僅北方軍隊被召回,關中地區的百姓也不斷被徵召參軍,但遠遠不夠應付原六國地盤上同時爆發的各路人馬:
是時,盜賊益多,而關中卒發東擊盜者無已
也就是說,秦二世其實盡了全力。但為什麼完全沒體現出戰國時秦國虎狼之師的戰果?
秦二世作死+項羽太猛秦朝之所以爆發大規模起義,本質是秦二世和趙高破壞了秦朝既有的“法制”體系。
秦始皇在世時,雖然勞役眾多,但整個法制體系是根據商鞅變法以來秦國的實踐,以及李斯、韓非子的完善後形成;這套管理制度雖有嚴苛之處,但整體執法公正,整個社會就像一個被壓緊的彈簧,但仍處於可控範圍內。
而秦二世即位後,相信了趙高的說辭,再度加強了嚴刑:
二世然之。乃更為法律,務益刻深,大臣、諸公子有罪,輒下高令鞠治之。於是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陽市,十公主矺死於杜,財物入於縣官,相連逮者不可勝數。
後來,面臨各地起義風起雲湧的亂局,李斯為了自保,攛掇秦二世進一步作死,讓秦人也徹底死心:
二世說,於是行督責益嚴,稅民深者為明吏,殺人眾者為忠臣,刑者相半於道,而死人日成積於市,秦民益駭懼思亂。
可以理解為在控制區內橫徵暴斂,肆意屠殺百姓,連秦人在驚恐之下也人心浮動,對朝廷信心全無。這與戰國時期秦人團結一心、如狼似虎的局面天差地別,戰鬥力自然會下降。
然而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即使是這樣,章邯帶領的秦軍仍然打的東方各路起義軍滿地找牙,甚至看到了蕩平亂局的希望。
然而不幸的是,秦軍遇到了不世出的項羽。鉅鹿之戰,不單單是打掉了秦軍的精銳,更可怕的是讓原本一盤散沙的各路人馬都團結在項羽的旗下,這就好比戰國時東方六國精誠團結、共同合縱對秦,面對這種局面,即使秦昭襄王、嬴政也會極為頭疼,更別提已經自毀長城、人心渙散的秦二世了。所以秦朝滅亡也就不難理解。
嶺南軍團是怎麼回事?他們並不會願意救秦二世,也不一定是精兵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人南征嶺南時,《資治通鑑》是這麼描述的:
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為兵,略取南越陸梁地,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謫徙民五十萬人戍五嶺,與越雜處。
也就是說,當初攻打嶺南的軍隊,是由強行抓捕的逃犯、倒插門的女婿、商人組成的,這些人處於被鄙視的底層,而且來自全國各地。其後又徵調50萬犯事的百姓去嶺南和越人混住。
下一年,秦始皇又向嶺南增派了人手:
謫治獄吏不直及覆獄故、失者,築長城及處南越地。
這次的主體,是執法不公、斷案失誤的官吏。也就是有錯的朝廷官員。(由此可見秦始皇的吏治還是比較嚴格的,不僅只管老百姓)
而這些身在嶺南的中原人對秦二世治下的秦朝是什麼態度?且看史書記錄:
初,秦二世時,南海尉任囂病且死。召龍川令趙佗,語曰:“秦為無道,天下苦之。聞陳勝等作亂,天下未知所安。南海僻遠,吾恐盜兵侵地至此,欲興兵絕新道自備,待諸侯變;會病甚。且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裡,頗有華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郡中長吏,無足與言者,故召公告之。”即被佗書,行南海尉事。囂死,佗即移檄告橫浦、陽山、湟谿關曰:“盜兵且至,急絕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誅秦所置長吏,以其黨為假守。秦已破滅,佗即擊並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
也就是說,這些人壓根沒心思救援秦二世,甚至殺掉了朝廷派的官吏;況且他們也不是什麼精兵,而是在秦朝時被朝廷修理的刺兒頭。再加上當時南越尚未完全融合,如果他們北上不成、身後的老巢又被端,那可真是進退兩難。所以說,指望他們解救秦國,那算是找錯人了。
總而言之,秦朝的滅亡,既是統治者自毀長城的必然結局,也是中國古代從貴族分封制走向郡縣制的必然波折過程,軍事力量所能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