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蘇老三145690052

    完全沒必要讓幼兒背誦古詩詞,那隻能說是父母們強加給孩子的,並非幼兒的意願,況且根本不懂其意,即便是小學生也只可適量,要宏揚古文化本人覚得應從媒體著手,開辦有趣新聞之類的節目或報刊,從簡入繁用古文報導,提高人們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 2 # 巴逗飛翔

    我覺得非常有必要!現在的教育,無論從孩子性格的培養,還是從文化知識的教育,都是以非常直白的方式!留給孩子自己思考的東西很少!文言文詩詞等都是漢族幾千年歷史沉澱的精髓,用非常婉轉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思想!現在的孩子,性格非常的膚淺,說話做事沒有更深層次的考慮!也許透過在對古詩詞國學中培養出有修養的品格!

  • 3 # 心中有夢243342651

    感謝邀約!在我看來,學齡前三至五歲的幼兒適當讀一點簡短而優美的古詩,甚至讀一點《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等這些啟蒙經典真有必要!這些詩文簡短優美,韻律極強,相對而言也較易理解,並且讀來琅琅上口,對於孩子而言,不能不說是一種美的享受!同時,孩子的語感會有所加強!對視野,眼界也會有所開擴!文中一些善的理念,善的種子也會一併種下,萌發……

  • 4 # 桃源居士45

    謝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的終身老師。讓幼兒背誦一些經典詩詞和古文是好事,這對於早一點培養他們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非常必要。父母應該給孩子提供學習傳統文化的土壤,即環境。那父母就必須是這些傳統文化的愛好者,你不能只讓孩子背,你自己不學。俗話說言傳身教,要給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我認為父母可以更早一些,從胎教就開始。這樣孩子在這樣一個氛圍裡自然而然就會對詩詞古文等傳統文化產生興趣,也就不會覺得那麼枯燥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古語有云: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虎父無犬子,這說明遺傳基因很重要。如果父母不愛古詩詞,不喜歡傳統文化,而強求孩子的話,就有點己所不欲,而施於人,強人所難了。如果這樣孩子也不會對那些詩詞感興趣,學習起來也是一種折磨,與其這樣還不如算了的好!

  • 5 # 墨子非餘

    很多理工科學知識是可以後期學習的,不過從小的修養是來自最初的教育環境。小時候,讓孩子學習背誦一些古文經典,對孩子是很有好處的。

  • 6 # 六甲番人

    首先對於為何會提出這個問題,筆者表示很不理解。請問您會思考:

    1、吃飯有必要嗎?

    2、學說話有必要嗎?

    3、學寫字有必要嗎?

    您肯定覺得多此一問。是的,多此一問,而本問題正是。不過既然回答了,態度就要端正,不能隨便敲幾個字就算了。

    筆者認為當前華人背誦古詩詞、學習古文是必須的,而且最好從學齡前學習。

    一、好處多多

    孩子的學習能力是人一生中最強的,行為習慣、語言文字、思維框架、藝術興趣等,最好是在幼兒階段就學習培養,而背誦唐詩既能培養孩子閱讀的興趣,又能幫助孩子更好理解學習語言文字。

    詩詞和古文中,一般都會提及音樂、舞蹈、氣象、風景等內容,這無疑也能讓孩子長出想象的翅膀,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二、腹有詩書氣自華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從事藝術工作的,從事教育工作的,會給人氣質高雅的感覺。同樣,從小背誦詩詞,學習古文,對於孩子氣質的培養是有很大的幫助的。

    三、學習應循序漸進

    並非每個孩子都是天才,並非每個孩子都和李白一樣,5歲能背誦六甲,所以讓孩子背誦詩詞和學習古文,應當循序漸進,先易後難。詩詞方面,可以先選兒童版的唐詩三百首,先讀五絕和七絕,古文方面,可以先讀笠翁對韻、三字經等啟蒙經典。

    四、學習是父母與兒同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也是最好的夥伴,如果父母能帶頭背誦詩詞和學習古文,那麼孩子也必會產生興趣,而父母在和孩子一起學習,也是很好的親子活動。

    學習的時間和地點是可靈活處理的,比如登山過程中,可以一起背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一家人一起感受詩中的意境,那該是多麼美妙的事情。

  • 7 # 孤獨的心56035063816

    我們是四大文明古國中的一個,古文化曾幾何時使我們如何輝煌,然單一使用一樣文化則會使我們過度保守,我們已經吃過了其中的結果。所以現在我們雖已發達,但我們應居安思危,多學一些古時文化來補足現今的缺點。

  • 8 # 北京陽光語言矯正學校

    一般對這個問題抱有疑惑觀點的人,可能出於2點考慮,1、古語晦澀難懂,孩子太小,理解不了這麼博大精深的內容。2、教育實施過程中,孩子很容易陷入枯燥、乏味的學習狀態,擔心孩子產生厭學情緒,導致其他學習受影響。如果因為這2點原因而否定了古詩詞的學習意義,是否本末倒置呢?

    學好漢語必須學習古詩文

    個人認為,漢字的發明意義要遠遠大於其他中國古代文明,它具有集形象、聲音、辭義於一體的特性,更重要的是組合成詞句後,使用時具有漢語語言獨特的韻律美,這種美只有在朗讀背誦中潛移默化的體會才能得到。

    漢語是世界上最美,最有內涵的語言,掌握好母語,古詩詞是不可或缺的最佳教材。現代漢語無論怎麼發展、改變,最終還是繼承了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文化的血脈和基因都可以在古詩文中找到影子。”言為心聲,行為心表“,不管你是否承認,我們的言行、思維始終帶有古文化傳承的符號。

    學好古詩文可以幫助你成為一個有內涵、有素養、有文化顏值的人,試想你也不想將來你的孩子只會用喜歡、愛,去表達自己的情感,當匱乏、蒼白、空洞的現代詞語讓你黔驢技窮時,在古詩詞中的瀚海中,你絕對會發現更具情懷,更直達內心的表達方式。

    這就是為什麼近年來,《中國詩詞大會》等傳統文化綜藝節目越來越佔據主流,越來越深得民眾追捧的原因。

    古代幼兒開蒙教育啟發

    古代的孩子也非個個都是神童,孔子對早期教育的觀點是“少若成天性,習慣之為常。”古代教育家認為兒童時期記憶力最強,應利用這一有利條件,應當讀的書要熟讀成誦。清朝人陸世儀《論小學》中說:“自十五以前,物慾未染.知識未開,則多記性,少悟性……故人凡有所當讀書,皆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讀。若年稍長,不惟不肯誦讀,且不能誦讀矣。”可見,兒童時期是學習國學的最佳年齡階段。

    古時候幼兒開蒙必讀“三百千千”,即國學啟蒙讀物《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和《千家詩)簡稱“三百千千”,對應著名的“四書五經”,俗稱“啟蒙小四書”。這四本書是兩宋以後,中國私塾中普遍使用的啟蒙讀物,普及率很高。這類普及讀物,編寫比較嚴肅,有的還出於名家之手。

    其實古代幼兒教育也會遇到同樣的問題,但是他們始終遵循著朗誦——記憶——理解——感受的過程,並在過程中總結規律,不斷的把中華文化傳承、發揚。

    朗誦古詩文也是幼兒語言啟蒙好幫手

    幼兒早教方面,專家提出迴歸傳統,先認漢字,再學拼音。專家認為,由熟悉的語言帶出拼音的學習,使之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這樣的早教是符合規律的。

    孩子背古詩的好處,我們從幾個方面來分析一下。

    1、人的興趣多產生於童年甚至嬰幼兒時期,這個時期的孩子最容易對外界事物產生興趣,年齡越小,世界對他們來說就越新奇,特別是像音樂這樣的不需要理解能力更多是感受性的藝術形式。

    2、詩歌自帶音樂性,特別是古代的近體詩(即格律詩)運用了漢語聲調的變化、漢語每個字對應一個發音的形式以及每種語言的詩歌都會運用的押韻形式,創造出了只要朗讀就會很有音樂性的藝術形式。這種朗誦本身就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吸引孩子的能力。

    3、其實上面說的兩點,起到的作用主要是語言發育方面的,激起孩子的興 趣,孩子才能願意跟著讀,加上詩歌本來自帶的音樂性和流暢性,對孩子掌握更多的發音有非常大的幫助。

    如果你的孩子避免不了今後的應試教育,請看2條新聞

    一、教育部統一編寫的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教材,將於9月1日在全國投入使用。語文教材古詩文數量增加,小學有古詩文129篇,初中有132篇。新編一年級上冊語文教材迴歸傳統,先認漢字,再學拼音。專家認為,由熟悉的語言帶出拼音的學習,使之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二、2018年高考語文迎來大改革 得語文者得天下,新方案突出了語文學科的基礎地位及考試分數的”大科“地位。專家指出,鑑於語文在高考中的作用凸顯,建議語文的提高需要長期積累,甚至從小學以前,閱讀習慣的培養就應該開始。

    提高語文的地位是應試教育的大趨勢,古詩文是語文學科的重點之一,無論教材的內容如何改變,基礎教學方式的最佳途徑永遠還是背誦,朗讀。

    古往今來,才情高者,若九天星辰。光華四射,令人歎為觀止。王勃六歲善辭章,駱賓王七歲賦詩,皆傳千古,“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相信那些牙牙學語、稚嫩童聲,終有一天會恍然大悟,豁然開朗,找到屬於自己那片古詩文帶來的自然暢達之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零售是今後發展方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