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007521561936

      [編輯本段]文言現象

      一、古今異義

      1)晉文公卒 2)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 3)國可得也 4)穆公訪諸蹇叔 5)蹇叔之子與師 6)夏後皋之墓也 7)超乘者三百乘 8)無禮則脫 9)鄭商人弦高將市於周 10)以乘韋先 11)為從者之淹 12)未報秦施而伐其師13)彼實構吾二君 14)秦伯素服郊次

      二、一詞多義

      焉

      1)擊之,必大捷焉(語氣助詞,不譯)

      2)餘收爾骨焉(兼詞,於此,在那裡)

      3)君何辱討焉(代詞,他們)

      且

      1)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誰不知?(連詞,況且)

      2)且使遽告於鄭(連詞,並且)

      3)死且不朽(副詞,將要)

      以

      1)勞師以襲遠(連詞,相當於“而”)

      2)使歸就戮於秦,以逞寡君之志(連詞,來)

      3)釋左驂,以公命贈孟明(介詞,用、拿)

      4)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介詞,因為)

      5)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介詞,把)

      其

      1)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副詞,表反詰語氣,難道)

      2)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副詞,表祈使、商量語氣,還是)

      3)其為死君乎?(副詞,表反詰語氣,難道)

      4)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代詞,代軍隊)

      5)吾子取其麋鹿(代詞,那裡)

      則

      1)輕則寡謀(就,連詞)

      2)秦則無禮,何施之為?(是,副詞,加強判斷)

      3)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原來已經,副詞)

      三、詞類活用:

      1、名詞作動詞:

      (1)若潛師以來:發兵

      (2)秦師遂東:向東出發

      (3)左右免冑而下:下車步行

      (4)鄭商人弦高將市於周:做生意

      (5)則束載、厲兵、秣馬矣:喂草料

      (6)子墨衰絰:染黑

      (7)遂墨以葬文公:穿黑色衣服

      (8)晉於是始墨:同上

      (9)先軫朝,問秦囚:上朝

      (10)秦伯素服郊次:穿素服

      (11)武伕力而拘諸原:竭盡全力

      2、名詞作狀語:

      (1)秦伯素服郊次:在郊外

      3、形容詞作名詞:

      (1)勞師以襲遠:遠方的國家

      (2)入險而脫:險要的地方

      4、動詞用作名詞:

      (1)則束載、厲兵、秣馬矣:裝載之物

      5、意動用法:

      (1)秦不哀吾喪:以……為哀

      6 、使動用法:

      (1)勞師以襲遠:使……勞累

      (2)而以貪勤民:使……勞

      (3)彼實構吾二君:使……結怨

      (4)以逞寡君之志:使……滿意

      (5)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使……受辱

      四、通假字:

      (1)其北陵,文王之所闢風雨也:通“避”,躲避

      (2)以間敝邑:通“閒”,休息

      (3)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厭:通“饜”,滿足 甘心

      (4)墮軍實而長寇讎:通“隳”損害 毀壞

      (5)君之惠,不以累臣釁鼓:通“縲”,捆綁犯人的繩子

      (6)鄉師而哭:通“向”

      五、特殊句式:

      1、賓語前置句: 爾何知!

      2、定語後置句:牛十二犒師

      3、介詞結構後置:

      (1)使出師於東門之外

      (2)鄭商人弦高將市於周

      (3)吾子淹久於敝邑

      (4)敗秦師於餚

      (5)使歸就戮於秦

      [編輯本段]疏通文句,深入研討

      第一段:

      重點詞:管、若、以、國、訪、諸(之於)、其、焉、與、闢。

      活用詞:勞師以襲遠(勞,使 ...... 勞累,使動用法;遠,遠方的鄭國、形容詞用作名詞。

      秦師遂東(向東方進發,方位詞用作動詞。)

      1.這一段的內容怎樣概括?(限用一句話)

      交代了餚之戰的起因和決策過程,著重介紹騫叔對這次爭的態度和預見。

      2.這一段實際上寫的是兩個場面,為什麼會為一段?

      “騫叔進諫”和“騫叔哭師”這兩個場面的最主要人物是騫叔,合為一段為的是突出騫叔這個人物對此次戰爭的看法,表現在他的哪些話語中?從可以看出他怎樣的思想性格?

      (1)騫叔勸諫穆公。

      1“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

      秦軍長途跋涉偷遠方的鄭國很勞苦,而鄭國一定會有防備,以逸待勞。

      2“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

      既然鄭國會和悉秦軍此次行動,秦軍就無用武之地,這樣秦軍內部就一定會上下不齊心,產生違背紀不服約束的情緒。

      3.“且行千里,其誰不知?”

      這裡要注意;“誰”雖為泛指,實際上指的是晉國。下文“晉人御師必於餚”可證。

      指出:秦軍偷襲鄭國,會遭到晉國伏擊。

      (2)騫叔哭孟明等人。

      “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人也!”

      預見此次秦軍出征必敗。

      (3)騫叔哭送其子。

      “晉人御必於餚。餚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後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闢風也。必死是間,餘收爾骨焉。”

      進一步指出,晉軍必定在餚地伏擊秦軍,秦軍此次出征會以失敗告終。

      騫叔這三段話表現出他穩健持重、老謀深算、富有遠見的思想性格。

      4、騫叔這三段話的目的何在?其語氣有何不同?

      直接、間接地諫勸穆公,阻止秦軍這次錯誤的軍事行動。但以不同的說話物件,其語氣有別:

      (1)諫穆公:冷靜分析、用語委婉。

      (2)哭孟明:感嘆語氣。

      (3)子:語氣更重,一片親情,洋溢於言表。

      5、秦穆公又表現了怎樣的態度?(用幾個詞語概括)從中可以看出他怎樣的思想性格?

      態度:訪――辭――使出師--詛咒

      思想性格:野心勃勃、利令智昏、剛愎自用。

      第二段:

      重點詞:左右、免骨、乘、脫。

      活用詞:入險而脫(險地,形容詞用作名詞。)

      1.這一段寫王孫滿觀師,他怎樣看待出征的秦軍?其理由是什麼?

      秦軍必敗(先說“必敗”,後又用反問句“能無敗手”強調這個意思。)

      理由:(1)從主觀上看,“輕而無禮”,“輕則寡謀,無禮則脫”。

      (2)從客觀上看,“入險地”。

      王孫滿能從秦軍上下車的禮數看出問題,很有洞察力。而且,其推斷也是合乎邏輯可以成立的。

      2.這一段寫王孫滿對秦軍的看法有何作用?

      王孫滿的看法與蹇叔的看法不謀而合,可作為“蹇叔論戰”的一個旁證。“尚幼”的王孫滿在如此見識,與年老卻因被野心驅使而失去判斷力的秦穆公形成鮮明對照。

      第三段:

      重點詞:及、市、先、搞、居、且、遽、吾子。

      謙詞、婉語:寡君、敝邑、敢,不腆。

      1. 鄭商人弦高遇秦軍採取了怎樣的對策?這表現了他怎樣的思想性格?

      對策:(1)犒師。扮作鄭國使者去犒勞秦軍,暗示鄭國早已獲悉秦軍偷襲的企圖。

      (2)“使遽告於鄭”。派人立刻回鄭國報告敵情。

      思想性格:熱愛國家、沉著機智、善於辭令。

      2.這段描述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1)印證了蹇叔的論述:“師之所為,鄭必知之。”

      (2)表現鄭國內部團結一致、上下齊心,說明秦軍偷襲鄭國不會取得成功。

      第四段:

      重點詞:視、則、淹、唯是、若何。

      活用詞:使皇武子辭焉(致辭,名詞用作動詞。)

      以閒敝邑(空閒、休息、使動用法)

      1.這一段主要寫了怎樣的內容?

      鄭國採取果斷措施,消除了作為秦軍內應的隱患。皇武子的致辭,實際上是向杞子等人下的語氣委婉的逐客令。

      2. 皇武子致辭後,產生了怎樣的結果?

      (1)杞子奔齊,逢孫、楊孫奔宋。

      (2)孟明不再攻鄭,“滅滑而還”。

      3 . 孟明的話與哪一段誰的話相印證,說明了什麼?

      與第一段蹇叔“遠主備之”的論述相印證。事實證明蹇叔富有遠見,料事如神。

      第五段:

      重點詞:奉、縱、患、施、謀、興、御、敗。

      活用詞:以貪勤民(使 ...... 勞苦,使動用法。)

      遂墨以葬文公(穿黑色喪服,形容詞用作動詞。)

      1、這一段包含幾層意思?主要寫的是什麼?

      兩層意思:(1)詳寫晉國內部原軫和欒枝二人在是否攻打秦軍問題上的激烈爭論。

      (2)略寫秦晉崤之戰的情況和結果。

      主要寫是前者,因此這段可稱為“原軫論戰”或“原軫力主擊秦師”。

      2、原軫和欒枝各自的主張和理由是什麼?

      原軫:戰。“秦違蹇叔,而以貪勤民,天奉我也。”

      欒枝:不戰。“未報秦施而伐其師,其為死君乎?”

      3、原軫是怎樣駁倒對方觀點的?從“原軫論戰”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樣的思想性格?

      原軫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駁斥:

      (1)駁欒枝所說的“秦施”。欒枝說的是過去的秦晉關係,原軫說的是現在的秦晉關係。

      (2)說明伏擊秦軍並不違背“死君”的意願。

      思想性格,耿直忠誠善於論辯。

      第六段:

      重點詞:請、實、構、逞、拘、原、暫、免、顧、釋、惠、賜、稽首、累臣、釁鼓、不朽。

      敬詞、尊稱:君、辱。

      1、 這一段圍繞著“晉釋三帥”寫了哪幾件事?又反映出什麼問題?

      三件事:(1)文嬴請釋三帥。

      (2)原軫怒斥晉襄公釋“秦囚”。

      (3)陽處父追捕孟明等人未成功。

      反映出晉在“ 崤之戰”中雖獲勝利,但其內部矛盾重重,君臣不齊心,暗示秦晉爭霸的鬥爭遠遠未結束。

      2、從原軫反對“縱囚”的表現,可以看出他怎樣的思想性格?

      忠直剛烈、魯莽粗暴。

      第七段:

      重點詞:替、眚、次。

      活用詞:秦伯素服郊次(穿著素服,名詞用作動詞。)

      以辱二三子(使 ...... 受辱,使動用法。)

      1、這一段寫了秦穆公哪些言行,又表現了他怎樣的思想性格?

      行:“素服郊次,鄉師而哭”。“不替孟明”。

      言:“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孤之過也,大夫何罪?且五不以一眚掩大德。”

      思想性格:不文過飾非,能引咎自責,從失敗中吸取教訓。

      2、從內容和結構兩方面看,這一段在全篇中有何作用?

      內容:末段秦穆公終於悔悟,認識到蹇叔的判斷和分析是正確的,這就點明瞭秦國失敗的原因,從而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結構:“秦伯哭師”與首段“蹇叔哭師”遙相呼應,使全文渾為一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首歌就是,寶貝你是我的大樹是什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