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高太爺
-
2 # 自教自學自強超級教育
客觀求實是第一。
書上得來終覺淺,
實踐檢驗真偽見。
調研探索未明前,
博聞深思且莫言。
請看公瑾戰降前,
偽許兩邊早獨斷。
眾說紛雲皆淺見,
利害得失掩實難。
自古滄桑明亮眼,
從來血淚寫卓見。
明察人心重實探,
火眼金睛煉獨見。
讀書行路悟卓見!
-
3 # 暗地黑羊
①遇到問題不要盲目下結論,留給自己思考的時間。我們很多人之所以不能夠擁有自己獨立思維是因為盲目的從眾心理,當面對一個問題,看到別人都在發表自己的觀點,覺得自己不能夠落伍,於是,來不及思考,盲目跟隨別人的觀點,導致自己失去了鍛鍊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所以,當再次遇到這種問題的時候,不要盲目跟隨別人發表觀點,而是認真思考之後,再下結論。哪怕自己說的不正確,也證明自己思考過,如果太愛面子,不思考就下結論,是難以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的。
②要敢於提出與別人與眾不同的見解。有一些人遇到問題之後,是經過深思熟慮得出了一個結論,可是當看別人絕大多數的觀點是統一的,唯一自己的觀點與他們不同。頓時,對自己的觀點產生了懷疑,甚至立刻改變自己的觀點與大家的觀點保持一致。這樣做只能是自己剝奪了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也讓在很多時候難以產生自己獨特的觀點。你的觀點與眾不同,那也是你經過思考得出的,那是你個人的勞動成果,也許你的觀點很正確呢?如果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隨波逐流,是難以提高自己的獨立思維,所以一定要有不怕錯的勇氣,敢於提出與眾不同的觀點。
③不斷總結,不斷拓展思考。無論多麼聰明的人不一定每一次決策和觀點都正確或者錯誤。很多人當觀點正確的時候,就理所當然的正確,當觀點錯誤的時候,就理所當然的錯誤,從來不懂得分析總結,於是錯過了很多拓展提升自己思維的機會。所以,我們要不斷進行總結,從正確的觀點中找到正確的原因,以此借鑑正確的經驗,再接再厲。從錯誤的觀點中找到錯誤的原因,引以為戒。如此反覆,我們就會增加一些思維的經驗和教訓,當再次遇到同類問題,自然而然就會產生正確的思維敏感度,進而提升獨立思維能力。
-
4 # 認知框架
陳演恪所說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一個人的思想,從小到大,一部分被灌輸進去,一部分自己主動獲取,但這些思想,很大一部分都是未經自己的思考。思想有正確與錯誤之分。一個人腦袋裡的思想,是不是經自己思考得到。如果從未確切的思考過自己腦袋裡的思想,那樣的思想是值得懷疑與推敲的。一個人的思想,表現出來的就是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如果這些思想未能立起來,自已不能定下來,那獨立這精神也就無所依附。
如果思想不自由、精神不獨立,由這個思想直接貫徹下來的思維,也就談不上獨立而思維不獨立貫徹下來的行為,也會相應的失去了自己的獨立性。人這一生都在追求從依賴走向獨立,走向思想的獨立,走向思維的獨立,走向行為的獨立。
但一個人一旦有獨立思想是危險的,因為會涉及到為了堅持這個思想就要去承受獨立之思想而帶來的後果。
一個人若能有勇氣去承受思考的後果,即使開始會有很多錯誤,但最終思想就會漸漸走向獨立、思維就會走獨立、行為也會走向獨立,會成為他自己想成為一個人。
一個有獨立思想、獨立思維的人,往往更相信這個世界需要互賴互賴不是依賴,而是獨立之後,思想裡相信人只有互賴,才能走向一個更大的系統世界。獨立是不可能,因為這個世界本身就是相要互賴,但你如果不經獨立這個階段,你又走不到互賴這個範圍更大的階段。
一個人很可能終其一生,都可能處於依賴的最初階段,思想無法立起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無法定下來,自已未能定下來。一個人兩條腿站著,一個是自由之思想、一個是獨立之精神。思想很大一部分來自知識。知識-思維-信念【思想】。人生只是一場修煉,一生都在追求也只能追求正確思想的路上。一個人若有正的思想,精氣神用孟子的話講就是一種氣會直塞倉沛【天地】,一個人若偏離了正的思想,精氣神就會蔫掉、枯萎。正的思想才會帶來那種精神,這是人需要一生去修煉、磨練的。
結論:一個人若能做到思想之自由,精神之獨立,就肯定會思維獨立,行為獨立,就會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一個人,而不會隨波逐流。
-
5 # urna風之度0
做一個有獨立思維的人,並不容易。
題主提到了如何做有獨立思維的人,即how。這裡我只講how方面,不講why方面。
所謂看法,就是判斷或結論。任何人對任何事物都會有看法,都會有判斷與結論。看法為兩種:一是事實判斷,二是價值判斷。事實判斷,要能判斷出真與偽,事實判斷是從事實是否客觀存在出發的; 價值判斷要能判斷出好與壞,價值判斷是從利益的角度出發的。
舉一個例子。日軍進入中國。這就是一個事實判斷。日軍侵略中國,這是一個事實+價值判斷,一方面講了日軍進入了中國。另一方面講了是非正義的方式即侵略中國。
當然我們面對的世界不會如此簡單。學會獨立思維,就須掌握《邏輯學》的基礎知識,這樣,我們就能杜絕:“發現自己對人際交往和未來的規劃沒什麼明確的概念,總是一味跟著別人的想法,別人做啥自己也做啥,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至少能學會反駁,反駁是有自我想法的開端。
首先學會判斷同學做的結論,是事實判斷(他說的是事實嗎,真嗎?),還是價值判斷(如東西好吃不好吃,好玩不好玩等,這裡面含有很多同學個人主觀上的東西)。
然後判斷同學的結論的證據是什麼,論證過程是什麼樣的?是否違背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是否滿需充足理由律。您可以和同學辯論一番,這時,就會有了自己的想法與思維。即:掌握必要的《批判性思維》。
所謂批判性思維,是對思維論證本身進行分析、判斷、評估的過程。有如下層面:1,對方提出的概念,明確嗎、正確嗎?2,對方的判斷與推理,明確嗎、正確嗎、可接受嗎?3,違背了矛盾律、同一律等邏輯規律沒有?4,對方的判斷、結論有什麼假設的前提條件,才能成立。如對方說:“事實上有很多不愛學習的人都混得很好”,這個結論違背了機率邏輯,即少部分不愛學習的人混得好,絕對多數不愛學習的人通常混得不好,淪為社會底層,犯了以“部分”來替代“整體”的錯誤。5,對方的觀察性陳述,可信嗎?6,對方引用的某人的話,可信嗎?等。
批判性思維的實質,不是為反對而反對,更多是分析判斷自我與他人的思考過程與結論是否正確,依據對思維思考過程的反思,該支援的支援,該反對的反對。對就是對,錯就是錯。不盲從大眾,也不專門反對。批判性思維特別需要對自我進行批判與反思,反思自我的思考過程,是否符合邏輯、符合事實。
學會了《批判性思維》,並不能讓人產生與眾不同的想法,批判性思維可助人產生下孩子(即與眾不同的想法),但本身不能產生新想法。產生新想法,需要《創造性思維》。
一般來說,任何領域,新穎想法,有個性的想法,都有如下過程:
1,瞭解區域性,繼而瞭解全貌的;
2,掌握區域性的技術,繼而掌握全貌的技術,;
3,建立了技術的體系;
4,琢磨建立出自我的技術體系;
5,由技術轉為化藝術,沒有玻璃板阻隔的。即有自我風格的、自我思想的、自我美學的、對世界的適應性的。
技術沒有思想,是中性的,只有工藝與重複執著;藝術才有思想與靈魂。
6,達到領域的自由,無禁約。
-
6 # 馮起升
怎樣才能做一個有獨立思維而不是隨波逐流的人呢?
需要從這幾個方面入手:
思考方式在《學會提問——批判性思維指南》一書中,作者布朗提到了兩種不同的思考方式:海綿式與淘金式。
海綿式:被動的思維方式,對所獲得的資訊照單全收,不加甄別與篩選;淘金式:主動的思維方式,對所獲得的資訊進行分析、過濾、篩選和取捨,也就是上圖中的資訊處理環節的各種活動。海綿式思維相對被動,也比較省力,就像吸星大法似的,反正來者不拒,只需要開啟記憶功能就可以了,但它的缺點很明顯,很難形成獨立的思考和深入系統的認知,吸多了之後,輕則消化不良,重則經脈錯亂、走火入魔。
淘金式思維呢,無疑會很耗腦子,費心又費力,因為你不但要對所吸收的知識進行記憶,還需要不斷地與這些知識進行互動(質疑、驗證、甄別、篩選、重組……)可是你一旦掌握了這些技能,養成了這個習慣,則受益無窮,就像佛門正宗易筋經一樣,脫胎換骨、洗心換髓。
海綿式思維是更常見的,因為人的本能其實是貪圖安逸和享樂的,所以我們傾向於按照習慣或者流行的觀念來思考,很容易就聽從本能和情緒的操控,結果就是“胡吃海塞”,即便看起來是在不停地學習,實際上一遇到問題就暈頭轉向、束手無策。
要改變這種情況,則必須讓我們的思考從本能進化為技能,由海綿式的自然思考轉變為淘金式的批判性思考。
性格特質第一個就是主動思考
網路上有個很流行的“奶頭樂”理論。
據說是1995年在舊金山舉行過一個集合全球500名經濟界、政治界精英(與會者包括薩切爾、老布什、各大公司的老闆等等)的會議,與會者一致認為全球化的高度、快速、激烈的競爭將使全球80%人口"邊緣化",而這80%多餘人口與20%搭上全球化快車的人口之間的衝突將成為今後的主要問題。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也及時獻計獻策,創造了一個新詞彙--"奶頭樂",英文titts"奶頭"與entertainment "娛樂"的組合,意指要使彼80%的人口安分守己,此20%高枕無憂,就得采取溫情、麻醉、低成本、半滿足的辦法卸除"邊緣化"人口的不滿。一個人要是自己都完全懶於動腦和思考,整天就沉迷於娛樂八卦,對自己的生活都無動於衷,那是任誰也沒轍的。
第二個是獨立。
不僅僅是生活方式,在一些觀點和思考方面,也是同樣的道理,職業抉擇(找工作、考研…)、投資理財(股票、期貨、區塊鏈、比特幣…),等等,任何一個重大問題或抉擇,你都可以聽到幾乎是完全對立的觀點,眾說紛紜、紛紛擾擾之際,你又是如何思考與抉擇?
就我身邊的觀察來看,那些有思想深度的人都是屬於有自己獨立思考和主見的人。
第三個是堅韌。
但凡一個稍微複雜些的問題,如果你從陌生開始,要在這個領域或方面能真正做到獨立思考,則絕對少不了一番艱辛地上下求索,很可能是需要你眾裡尋她千百度,苦苦尋覓之後,驀然回首,才發現它就在那燈火闌珊處。
在這個過程中,你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不斷地查詢資料和資訊,甚至是絞盡腦汁對它們進行分析和處理,過程中還可能伴隨著失敗和挫折,以及相伴而生的焦慮、煩悶、憂愁、失望、懷疑,甚至是一度的絕望…
所以,沒有一顆堅強的內心和堅韌的性格還真不是那麼容易就能hold住的。
知識結構獨立思考本身就需要有大量的知識積累為基礎,否則,你就沒法去甄別嘛,也就無從獨立了。
-
7 # 姚華興
議論。獨立思維與隨波逐流。只要人存在,思維就不會停止。本人理解,思維是生活、經驗、經歷、文化、知識、……在頭腦中反映與加工。思維具有選擇性,接受事物時應安一個檢波儀、過濾器,不能像垃圾桶一樣什麼東西都往裡扔、往裡裝,也不能讓人任意操縱、操控,凡事都要想一想、三思而行,所謂思維的獨立性。隨波逐流,要看什麼樣的波、什麼樣的浪,有些波可以隨、有些浪可以跟,但某些波浪堅決不能跟不能隨,這就要思維思考,必須是獨立思維,以免走錯路、乘錯路船、搭錯車。逐流也一樣,順著潮流、順流而下、開順風船、揚順風帆,對嗎?不一定,識時務者為俊傑,只有實踐來證明、判斷。經過獨立思維知道對在何處,錯在何方,只要善於總結就會不斷提高。
回覆列表
在很多場合都有人問我:
老高,我發現在資訊時代裡,許多人都是人云亦云的,我不想這樣,但要怎樣做,才能成為一個獨立思考的人呢?
這是一個好問題,但是,不幸的是,我發現,大多數追求獨立思考的人對“獨立思考”,卻多少存在這樣或那樣的誤解。
有人認為,“獨立思考”,就是不從眾,和別人不一樣,其實這是有問題的。“獨立思考”不是一個如此單純的概念,要達到思維真正的獨立和自由,會經過不同的階段,在不同階段中,我們要克服不同的問題,不從眾只是其中一個。而這,則是獨立思考真正的難點所在。
個人發展的許多維度,就是這樣的,看起來簡單,其實複雜,比如:道德。
道德這個詞語簡單吧?做好事,不做壞事,不就是道德嗎?但是,同樣做好事,不做壞事的行為,卻可能源於不同的動機。美國心理學家勞倫斯·科爾伯格指出,道德的意蘊是非常豐富多樣的,同樣的一個道德行為,根據其動機不同,可以劃分到不同的道德發展階段去。簡單地說,可以劃分為三個大階段:
“獨立思考”,也是如此,仿照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老高認為,也類似地存在一個“獨立思考發展階段理論”,同樣存在不同的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無獨立概念階段。
在這個階段中,人們還沒有形成“獨立思考”的概念,因為沒有形成這個概念,所以他們不覺得獨立思考有多麼可貴,也就不覺得它有什麼值得追求的。他們類似契訶夫筆下的小公務員,只需要不斷遵守上面下來的命令,追隨主流意見,舉手同意……就可以了。
毫無疑問,在這一個階段,人們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從眾”。
從眾( conformity),是指群體成員在真實或虛擬的群體壓力下,改變自己的行為觀念思維的現象。從眾往往不是群體大眾拿著刀槍劍戟逼你去同意他們的意見,他們對你的思考的影響,往往是潛藏著的,這讓它防不勝防。
心理學界有一句很搞腦子的名言:“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沒錯,你以為的許多事情,其實不是你自己的想法,而是大眾的想法,群體的想法,只不過,大眾群體潛移默化影響了你,讓你覺得那些想法都是你自己的。
有哪些潛移默化的方式呢?
這些方式的共同之處在於:一般沒有紮實的邏輯支撐和實際證據,完全透過不斷重複來影響你。
處於“無獨立概念階段”段這一階段的人們,在面對這類資訊的時候,要時刻記得問問自己:
大家都這樣,就是對的嗎?
以前都這樣,就是對的嗎?
這是很簡單的問題,但其實很有用,因為我們從眾的傾向,其實往往比我們自己想象的要強得多。在著名的阿希實驗中,被試和幾名“假被試”(他們的真實身份是實驗合作者)一起判斷右圖三條比較線段中,哪一條和左圖的標準線段長度相同。這個問題非常簡單,但是“假被試”故意堅持錯誤答案,就使得被試們對他們自己的眼睛產生了懷疑,實驗結果是:只有大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試保持獨立思考,沒有從眾。所有被試平均從眾行為百分比為35%。大約有15%的被試,從眾行為的次數佔實驗判斷次數的75%——這15%的被試,就是出於獨立思考發展第一階段的人們,他們沒有獨立思考的概念,覺得大家說的總是有它的道理的,跟著走總沒錯。
但我們也可以發現,在經典的研究從眾現象的阿希實驗中,盲目從眾的被試也只佔15%,也就是說,絕大多數人其實不至於完全沒有獨立思考的概念。實際上,老高相信如果做一個社會調查,每個人都會覺得獨立思考是很重要的能力,是很值得追求的。但真正能夠獨立思考的,卻不多,這是因為,有很大一批人,其實還停留在獨立思考發展的第二個階段:“為獨立思考而獨立思考”階段。
在這個階段中,人們已經有了“獨立思考”這個概念,也認為獨立思考是好的,但他們並不知道怎樣去追求獨立思考,他們發現處於第一階段的人們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往往陷入從眾心理,隨波逐流,因此對於大眾觀念產生了一定的牴觸情緒。他們錯誤地認為,和大眾不一樣,就是獨立思考的標誌。
實際上,當然沒有那麼簡單。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和從眾的人們一樣,他們也陷入了思維的誤區:求異心理。
求異心理與從眾的趨同心理正好相反。從眾心理認為,大眾就是對的。求異心理認為,大眾就是錯的,而認為大眾是錯的我,則一定是對的。實際上,大眾是否認可,和事物的合理與否,正確與否,並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
這種強烈的求異心理主要體現在人類的童年和青少年時期,表現為強大的叛逆心,網路時代,如果有人的思維停滯在這一階段,就很容易變成所謂的“噴子”:攻擊一切被主流觀點認為是優秀和美好的事物,卻完全沒有根據,憑藉的只有他們的猜測和“誅心之論”。
《三國志·廖立傳》裡非常典型地描述了一個三國時代的噴子:
長水校尉廖立,坐自貴大,臧否群士……又言萬人率者皆小子也;誹謗先帝,疵毀眾臣。人有言國家兵眾簡練,部伍分明者,立舉頭視屋,憤吒作色曰:‘何足言!’凡如是者不可勝數。
翻譯成白話就是說:
長水校尉廖立,言行妄自尊大,褒貶評論別人……說統領萬軍的人,都是些不中用的混小子而已;誹謗先帝,詆譭汙衊各位大臣。當有人說到國家軍隊士兵精悍訓練有素、隊伍整肅軍紀嚴明時,他傲慢地仰著臉望著屋頂,勃然變色叱責那人說:‘那又算什麼!’這樣的例子不可勝數。
實際上我們翻翻史書,都知道,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賢相,這是民眾和敵對國家都承認的事實,廖立批評朝政,本身當然是沒有錯誤的,但是他沒有提出具體合理的理由,只是為提出反對意見而提出反對意見,這就沒有意義了。
所以,獨立思考不是要盲目否決大眾,也不是要盲目追隨大眾,而是在思考、下判斷的時候,置大眾於度外,用自己的邏輯思維和理性推導去得出結論。真正理解了這一點的人們,就進入了第三個發展階段,也就是真正的獨立思考階段。
《金剛經》中有一句話,我非常欣賞:“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釋迦牟尼說:你們要知道,我說的佛法道理,和船是一樣的,為了到達美好自由的彼岸,我們要使用船隻,但是渡過了海洋,到達了彼岸,就可以把船隻丟掉了,同樣的,大眾觀念也是一樣的,在我們從獨立思考的第一階段轉向第二階段時,我們可能需要透過批判從眾心理,追求自己的特色來形成自己的獨立意識,但當你的獨立意識已經形成的時候,我們就不必抱著對大眾觀點的批判不放了。
在你不再需要刻意特立獨行地和別人不一樣的時刻,正是你真正成為一個獨立思考的人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