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王恭王孝伯說:“名士不必須奇才,但使常得無事,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
魏晉風騷靠名士而存,名士性格豪爽,能文善飲,他們往往與酒如影隨形。
“阮宣子常步行,以百錢掛杖頭,至酒店,便獨酣暢,雖當世貴盛,不肯詣也。”
“周伯仁風德雅重,深達危亂。過江積年,恆大飲酒,嘗經三日不醒。時人謂之‘三日僕射’。”
“王忱:三日不飲酒,覺形神不復相親”
“王軍雲:酒正自人勝地”
“王光祿雲:酒正使人人自遠”
中華民族之所以爝火不盡,就是因為這些堅守高尚的操守、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人的存在,這些民族的良心的存在,這些民族精神的靈魂的偉大。
在中國的歷史上,思想空前解放的時代有三個:遠古是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百花齊放;近代是中華民國,追求民主和科學,開展新文化運動;中古是魏晉,崇尚放誕不羈,好為名士風流。
說到“風流”,有人會以為不是好詞兒,其實是這個詞在古代的意義,主要是指“才華出眾,業績突出,放誕不羈”。
如“是真名士自風流”,又如毛澤東《沁園春·雪》中“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魏晉時代的名士風流,應當以“竹林七賢”為代表。
魏正始年間(240-249),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輝縣、修武一帶)竹林之下,肆意酣暢,世謂竹林七賢。
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劉伶對司馬氏集團均持不合作態度,嵇康因此被殺。山濤、王戎等則是先後投靠司馬氏,歷任高官,成為司馬氏政權的心腹。
當時社會處於動盪時期,司馬氏和曹氏爭奪政權的鬥爭異常激烈,民不聊生。文士們不僅無法施展才華,而且時時擔憂性命安全,因此崇尚老莊哲學,從虛無縹緲的神仙境界中去尋找精神寄託,用清談、飲酒、佯狂等形式來排遣苦悶的心情,“竹林七賢”成了這個時期文人的代表。
東晉王恭王孝伯說:“名士不必須奇才,但使常得無事,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
魏晉風騷靠名士而存,名士性格豪爽,能文善飲,他們往往與酒如影隨形。
“阮宣子常步行,以百錢掛杖頭,至酒店,便獨酣暢,雖當世貴盛,不肯詣也。”
“周伯仁風德雅重,深達危亂。過江積年,恆大飲酒,嘗經三日不醒。時人謂之‘三日僕射’。”
“王忱:三日不飲酒,覺形神不復相親”
“王軍雲:酒正自人勝地”
“王光祿雲:酒正使人人自遠”
中華民族之所以爝火不盡,就是因為這些堅守高尚的操守、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人的存在,這些民族的良心的存在,這些民族精神的靈魂的偉大。
在中國的歷史上,思想空前解放的時代有三個:遠古是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百花齊放;近代是中華民國,追求民主和科學,開展新文化運動;中古是魏晉,崇尚放誕不羈,好為名士風流。
說到“風流”,有人會以為不是好詞兒,其實是這個詞在古代的意義,主要是指“才華出眾,業績突出,放誕不羈”。
如“是真名士自風流”,又如毛澤東《沁園春·雪》中“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魏晉時代的名士風流,應當以“竹林七賢”為代表。
魏正始年間(240-249),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輝縣、修武一帶)竹林之下,肆意酣暢,世謂竹林七賢。
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劉伶對司馬氏集團均持不合作態度,嵇康因此被殺。山濤、王戎等則是先後投靠司馬氏,歷任高官,成為司馬氏政權的心腹。
當時社會處於動盪時期,司馬氏和曹氏爭奪政權的鬥爭異常激烈,民不聊生。文士們不僅無法施展才華,而且時時擔憂性命安全,因此崇尚老莊哲學,從虛無縹緲的神仙境界中去尋找精神寄託,用清談、飲酒、佯狂等形式來排遣苦悶的心情,“竹林七賢”成了這個時期文人的代表。